這樣一個措施,自後人看來,是開門揖盜,引虎自衛。但王皇後及其親密的顧問們當時是看不出來的。在她們看來,這個被迎回宮的隻是一個處境不幸的人,她對她們隻能有感激之情,而不可能是一個忘恩負義者。武則天抓住了這樣一個能改變命運的小而又小的機會,終於向權力中心邁出了一大步。武則天在謀取權利的過程中有一個計劃表,先走哪步後走哪步,在計劃表中都有所勾勒;哪個人是可以存留的,哪個人是必須除掉的,她也有定數。有的人可能會成為她攫取權力道路上的絆腳石,那他就必須被清理。哪些人可以利用,什麼時候是真正的時機,她都把它們謀劃得天衣無縫。
武則天從第一次入宮到二次入宮,比起後來謀權的步伐來也許隻能算是一小步,但開始的一步是最難邁的,足足花了她十幾年的時間。她在謀劃這個目標的過程中,立下誌向,不為困難所動。同時,又隱忍情感,頭腦冷靜,見到機會就大膽出擊。
武則天終於又一次進入內宮,成為了高宗的如意娘。
嫵媚惑主
在駱賓王的討武檄文中有一句是“狐媚偏能惑主”,是說武則天以妖媚之氣迷惑了高宗。其實,他隻看到了一個方麵。武則天抓住高宗的心,不單是靠外貌,更主要的是培養起了高宗對她在心靈上的依賴。
武則天被私運入宮,得力於王皇後的極力幫助,入宮後隱藏在皇後宮裏,頭發長了起來。二人共同謀劃,對付蕭淑妃。這對其他女人來說,也許是不恥而為的事,但是武則天所企圖者大,她毫不猶豫,立刻就行動起來。
“狐媚偏能惑主”,武則天很快就得到了高宗的喜歡。她討好皇帝,用的是一種特殊的手段,《武則天傳》中說:“武後城府深,柔屈以成就大事。”何謂柔屈?柔屈不是政治上的屈辱,而是女性在生活上的屈辱,在爭風吃醋一類問題上被迫退讓,讓高宗感到她是個溫柔體貼的人。她甚至充當中介,把自己的姐姐韓國夫人和韓國夫人的女兒賀蘭氏介紹給高宗。
永徽四年時,武則天已29歲,韓國夫人32歲,韓國夫人的絕色女兒,後來被封為魏國夫人,此時可能是十五六歲。韓國夫人母女是武則天親自帶入宮的。王、蕭的弱點之一是彼此爭風吃醋,使高宗心煩,她們沒有使皇帝感到“能奉己”,而武則天則成功地培養了他這種感覺。在永徽奪宮過程中,武則天最後如願以償地被立為皇後,而韓國夫人母女之功決不在外朝支持武則天的大臣李勣和許敬宗之下!
大概在李忠被立為太子半年之後,武則天生下了李弘。進宮後十年間,武則天總共為高宗生了四男二女,占高宗12個子女中的一半。而自從武則天進宮後,其他嬪妃就再也沒有生育,武則天後宮專寵的情形由此可見。武則天得寵後,並沒有立即大展手腳獲取權力。她深知自己處境並不鞏固,急需站穩腳跟。就在這時,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王皇後的掛名兒子李忠被立為太子。在上書請求立李忠為太子的人中,除王皇後的舅父中書令柳奭外,還有太尉長孫無忌、尚書左仆射於誌寧、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韓瑗,他們是三省長官外加顧命元老。其後,幾乎所有的當朝宰相(李勣除外)都站在長孫無忌一邊,擔任了李忠的東宮官,以維護王皇後和太子李忠的地位。這是唐太宗為高宗安排的顧命班子的一次集體亮相。
這件事情讓武則天看到了對手的強大,她清楚自己的實力還不足以與皇後抗衡,所以她並無任何不滿的表示。她采取了討好王皇後,討好皇帝的做法。史書說:“武則天不惜言辭卑下降低身份去侍候皇後,王皇後很高興,多次在皇帝麵前替她說好話,她才得以進為昭儀。”可見,武則天不是僅靠其色相,還因她善於隱忍,圖謀長遠。
高宗是武則天手中的王牌,武則天自會用好它。而要抓住高宗的心,讓他對自己言聽計從,則必須用自己的優勢。
皇上迷戀她,喜歡聽她說話,喜歡她充滿活力的身體。皇上對她在感情上有一種依賴,這不僅僅是房事方麵的,否則決不會因她而冷落蕭淑妃和王皇後,她們的美貌,甚至勝過她。也不是因為她“狐媚”,因為她並沒有刻意迎合皇上,故作嬌癡。對這個比她小4歲的皇帝,她撒不起嬌來。她對皇上,既像對愛人,又像對弟弟一樣關心撫慰,不厭其煩地聽他講朝政上的事,還鼓勵他要果斷、有主見,對大臣們沒有必要那麼恭順,高宗有了說心裏話的地方。也許正如有的史學家分析的那樣,太子李治和先帝才人之間的感情基礎,是柔弱的李治有著嚴重的戀母情結,是武則天能夠給他長姊式的關懷。武則天對他不是一般女人的矯情和小鳥依人般地依靠,他從她那裏得到的是一種帶有母愛意味的柔情、鼓勵和安慰,讓他有一種少有的自信和力量。這一點,才是高宗深愛武則天而疏遠恭順賢德的王皇後和恃寵撒嬌的蕭淑妃的原因。高宗越來越覺得武昭儀不但是個好妃子,還是他的好幫手,對朝政的種種分析很有道理。高宗越來越離不開她了,對武則天言聽計從,寵眷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