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王李泰是一個很有心計的人,又很有文采。他想通過立賢德之名來博父皇之寵,以離間的手段謀太子之位。因此他禮尊下士,對太宗也恭敬孝順。太宗對李泰的言行有好感,特地在魏王府設置文學館,讓他與有才學的人交往。每月給他的花銷比給太子的還多。還讓他居住武德殿,以示恩寵。
李承乾雖知李泰心懷叵測,卻仍不爭氣,做出種種無賴行徑。他讓家奴近百人學突厥語,穿突厥人服裝,跳突厥舞,學突厥人的樣子分設帳篷,盜取民間馬牛羊,烹煮大吃一頓。一次,他假裝突厥可汗死去,讓部下圍著死人跳舞,然後又突然一躍而起,嚇唬他們,連左右的人都說他是個瘋子。又有一次他對周圍的人說:“我當天子後要隨心所欲地行事,誰敢勸諫,我就殺死他,殺他個五百人,誰還敢勸諫呢?”他的種種表現顯示他根本沒有能力做太宗的後繼者。魏王李泰進一步將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收至門下,讓他們網羅心腹,結交朝中大臣,加快了逼儲的步伐。李承乾得知更害怕了,派人暗殺魏王不成,就派人假稱魏王門客到玄武門上書,假造魏王種種罪行。太宗派人追查,結果卻是子虛烏有。
數計不成,太子的一腔怒火竟撒向父皇,網羅一幫對太宗有怨言的人,如太宗庶弟漢王李元昌、大將侯君集等,喝血酒盟誓,謀奪兵權。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的第五個兒子齊王祐謀反。太子聽說,開玩笑地說:“齊王祐也想反嗎?怎麼不和我連謀呢?我宮西牆到大內不過二十步遠,隨時就可至,比齊王近便多了。”誰知他的部下有人參與了齊王造反,被捕後就把太子謀反的事抖了出來。太宗派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幾位大臣會同刑部核查,查出太子確有謀反言行。太宗大怒,把太子李承乾貶為庶人,殺漢王李元昌、侯君集等同黨。
太子倒了,該立誰呢?在太宗心中,李泰個性和才幹都與自己接近,按長幼次序,也應該是立李泰。但是,朝中就太子人選的意見卻分為兩派。一派是以宰相劉洎、岑文本為代表的山東和南方的庶族地主,他們主張立李泰;另一派是以長孫無忌為代表的關隴集團,他們支持立李治。李泰處事很有魄力,但注重手段,當權後有可能打擊關隴集團。李治處事卻又太過仁弱,可能導致大權旁落。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太宗最終決定立晉王李治為太子。他攜李治至兩儀殿,派人召來長孫無忌、房玄齡、李勣、褚遂良四位心腹大臣,說起立嗣事。長孫無忌勸太宗道:“立儲事大,陛下想立誰,不妨早做定奪,免得拖下去壞事。”太宗說:“我已想立晉王李治,恐眾臣不擁戴。”無忌忙說:“臣奉詔,誰若不同意,請殺掉他。”太宗乃對李治說:“你舅父擁護你當太子,你應當拜謝他。”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沒有可能做皇帝的李治,當上了太子。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是《全唐詩》中《如意娘》,作者就是武則天。這首詩是武則天到安業寺後看到寺中日複一日地等待生活,回想起曾經與太子情緣時的相思詩。太宗死後,所有嬪禦都出居安業寺,落發為尼。剛到寺中,武則天也像許多女人一樣,處在柔弱的等待之中,漫漫長夜裏,她將自己相思的柔情蜜意寫成了悱惻動人的詩章。
在唐太宗廢立太子的種種事件中,武則天深深體會到宮廷鬥爭的殘酷和複雜。帝王之家的生活是如此凶險,父子反目,兄弟爭鬥。從旁觀後宮、前庭的鬥爭中,武則天感到自己的弱小和謀劃的重要。如果任由自己失寵的形勢發展下去,縱然能安度此生,結果也不過是無痛無愛,老死宮中。甚至在皇上千秋萬歲之後,她連留居宮中的權利也沒有,而是到皇家尼姑庵削發為尼。
武則天這時已不再是天真無瑕的少女,而是一位成熟的、城府很深的女人了。她看出太宗並不喜歡她。她既不能得寵於太宗,就隻有另謀出路——太子才是她的真命天子,唯一的希望,因為老皇帝千秋萬歲之後,太子就會登基稱帝,嗣承大統。
武則天打定了主意,自然就刻意注意起這位新立的太子來。太子身材魁梧似太宗,麵色卻蒼白,毫無太宗那種威風凜凜的帝王氣象。他怯懦軟弱,在太宗麵前忠誠恭順,服服帖帖,恭順的像一頭羔羊。從年齡上看,還剛成人。太子於是成了她的目標,她通過仔細觀察和多方打聽,把太子打聽得清清楚楚:太子22歲,任性,多愁善感,喜愛美女,一見美色就神魂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