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機會在武則天14歲的時候來了。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唐太宗詔令武則天入宮。內侍省得旨,即派使者到武家去宣召。楊氏夫人聽了,說不出話來。太監一走,楊氏終於忍不住大哭起來。按當時的慣例,被選入宮中為妃嬪,對官宦之家來講是件榮耀的事,因為父母兄弟有可能晉位封官,跟著富貴起來。但是,如果隻能做低層妃嬪,則家族沾不上多大光。宮門一入深似海,要小心侍奉皇上、後妃,反不及當官家小姐、太太那樣自在。楊氏作為前朝的皇親,對宮中的宮女生活情形了解頗深,因此不喜反憂。看著母親涕淚橫流,武則天卻道:“見天子庸知非福,何兒女悲乎!”入宮伴君,雖然有可能是一種災難,但她有避禍趨福逢凶化吉的信心和理想。於是,她懷著這種心理,來到了皇宮。14歲對一個女子來說還是個小姑娘,也許對權力還談不上強烈的追求和謀劃,但複雜的環境和突來的打擊使她早早地成熟了,她義無反顧地踏入了新生活的門檻。
宮廷的生活並不像武則天想象的那麼容易,她的地位一直沒有提升。貞觀十二年被召入宮,至貞觀二十三年太宗去世,達12個年頭,武則天仍然停留在才人這個位置上。而且,她沒有為太宗生下一兒半女,可見太宗對她的冷淡。這是為什麼呢?她不是出名的美人嗎?
與另一才人——徐才人相比較,就可以看出問題。據《新唐書·徐賢妃傳》:太宗賢妃徐氏,湖州長城人,4歲通《論語》,太宗聽說了,召她為才人,入宮後太宗對她更加禮遇。徐妃文才敏捷,據說曾為某妃代撰詩文,揮筆立成,辭采華麗,所以連皇上也知道她的文才。因此在歲祭活動中,由她來導引帝妃。不久她升為充容。充容是九嬪之一,正二品,高才人三品。武則天直到高宗時,從安業寺返宮,大幸之際,才升為昭儀,成為九嬪之一。
徐妃是什麼時候進宮的,史無明文。但徐妃死於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時24歲,武才人時26歲,武長徐3歲。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武則天入宮之際,徐妃才11歲,所以徐入宮之年,想必在武才人之後。徐在太宗宮中的時間,也比武短。但徐受到太宗的禮遇,而武卻受不到這種禮遇。
太宗為什麼推許徐氏而冷落武則天?恐怕是由於武則天所流露出的一種凶悍之氣。史文所載她對待烈馬的態度,便證明了這點。武則天頭腦清晰、治事有方,在宮中專管太宗皇帝的衣庫,自然非常幹練稱職。從武則天的作為上,太宗皇帝已經看出來,女人如此,確屬可怕。
太宗皇帝並不喜愛英明果斷的女人,他喜愛的女人要溫柔,要和順,要綽約多姿、嬌媚娛人,卻不必練達能幹。所以武則天身為皇帝近侍,入皇宮十幾年,仍然居才人之位。從14歲至26歲,正是性欲旺盛期,身邊又隻有一個不愛她、比她大26歲的唐太宗。她隻得在拘束限製之下過日子,局促若轅下之駒。就此而論她的確是失敗的!
武則天雄心萬丈,卻大才難展,百事拂意,但她是不會認命的。她頭腦非常冷靜,抑鬱不達之情,決不形諸聲色。她把滿腹的情欲深藏起來,但平時還是一如既往地盡她的職責,小心侍奉皇上,幹練盡責,一絲不苟。她對宴請朝廷命婦的各種禮節已是相當熟練,決不會出錯。宴樂的組織也天衣無縫,她撰寫的歌詞古樸典雅,仿效《詩經》,配合宮廷樂曲,演唱起來酣暢淋漓。宮裏的各種祭祀活動,她也了如指掌。而她的興趣還是“聽政”,這種對處理朝政的關注,已經成為她的一種癖好。在“聽政”當中,武則天雖不能身體力行,但同樣得到了磨煉。漸漸地,朝廷上例行的公事,她似乎很懂,對周圍的情形,也很了解。
令武則天在政治上加速成熟的是唐太宗晚年幾次立廢太子的事件。在這些複雜險惡的宮廷政治鬥爭中,武則天更明確了要為自己謀劃未來。
長孫皇後給太宗生了三個兒子,即李承乾、李泰、李治。長孫皇後死後,太宗對三個兒子都很疼愛。但儲君隻有一個,而且按封建禮法,立嫡立長,這是避免宮廷之爭、國家得以穩定安寧的皇位繼承法。太宗自己雖以次子而有天下,但對這種禮法還是遵守的,何況太子承乾起初還令他滿意,李泰已封魏王,李治已封晉王,職分已明。但隨著時間的變化,一場奪嗣之爭終還是沒能避免。
晉王李治與太宗的性格相去甚遠,他生性仁慈懦弱。因此三子中太宗還是對太子和魏王李泰較為偏愛。爭奪儲位就是發生在這兩個兒子之間。
太子承乾少時聰慧敏捷,受到太宗的喜愛,因此被著力培養。在為高祖守孝的日子裏,他讓太子處理一些一般性的政務,自己在後掌舵,以鍛煉太子處理朝政的能力。此後太宗每有出外,就令太子監國。但承乾年齡大了,卻越來越墮落,喜好聲色遊獵。在太宗麵前一套,背著太宗又是一套。每在朝堂之上,說的都是忠孝仁義,言之諄諄,退到東宮就狎昵放蕩,不務正業。教導和輔佐太子的大臣孔穎達、於誌寧、張玄素都是一代碩儒,他們對太子屢有勸諫。太子當麵恭敬悔過,以博賢名,背後卻暗中派人暗算他們。太子的這些行徑傳到了太宗耳朵裏,太宗對他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