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永遠不變的,上帝的本質和特征是無法改變的。(托馬斯·阿奎納)
)一士多德的一
次
阿奎納相信“任何能使人類認清真理的智慧都是由上帝所先行賦予的”。阿奎那還認為,凡接近自然過程的辦法就是最好的辦法。在自然界,支配權總在單一的個體手中。統治宇宙萬物的隻有一個上帝,因此國家由一個君主來治理,才是最好的政體,也才是最符合上帝的本意。阿奎納深受亞裏士多德的影響,當然他的思想理論也和亞裏士多德一致,都是經驗主義者,他的思想理論繼承了亞裏士多德的東西,但是有進行了深入的發展,他的研究也影響了之後這兩個學派在西方哲學界的發展。
阿奎納認為我們可以透過上帝的啟示了解到他的存在。當我們談到上帝的美德時,我們了解類似於上帝的美德,但這些並不完全等同於上帝真正的美德。在《神學大全》中他這樣解釋道:“美德代表了一些權力的運用。雖然人們是以結果來評價一件行動的是非,然而權力的結果隻是行動而已。因此如果說權力是完美的,這也必須要取決於其行動才行。”
阿奎納把審慎、節製、正義、堅忍列為人類的四大美德。他認為這四種美德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從天性中帶出來的,這些美德與生俱來。他還指出信仰、希望、以及慈善是神學上的美德,是超自然的:“上帝神學美德的目標是上帝本身,上帝是所有事物的盡頭,超越了我們的理性所能取得的知識。在另一方麵,智慧和道德的目標則可以為人類理性所理解。神學美德也因此與道德和智慧相當不同。”
除此之外,阿奎納還把法則分為了永恒的、自然的、人類的、和神授的四大項。他認為,永恒的法是上帝治理眾生的根據,是上帝直接創立和形成的,而自然的法則是人類在上帝的永恒法則中一種顯現。自然法也是根基於他的“行為的第一原則”上:
“……所有法的基本原則是:美德要被促展並行使、邪惡要被避免。所有其他自然法的原則都是根基於此。”
他認為,人類的價值觀都是由生存和繁殖的欲望所衍生。人類的法則是實際法,而自然法是政府和社會上所用,神授法則是上帝透過經籍給予的啟示,許多經籍和神諭都是來自於上帝給予人類的啟示。
為了把理性和信仰結合,阿奎那還把亞裏士多德的“三段論”邏輯引入基督教教義中。阿奎納相信若要認識上帝,一個人的信仰和理性的相結合的東西非常重要,從這裏我們可以管窺蠡測,看到真實的一部分。阿奎納混合了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的原則,他覺得遵從理性的思考去研究自然,並沒有違背上帝的啟示。而是兩者共同走向上帝真理的殿堂。上帝透過自然給予人類啟示,那麼研究自然也就是研究上帝。在阿奎納來看,神學的最終目標就是運用理性來理解上帝的真相從而獲得最終的救贖。
他還說,上帝的存在可以證明,在《神學大全》中他提出了證明上帝存在的五個證據。在討論到上帝的本質時,阿奎納認為證明上帝的最好方法,便是先排除那些不可能是上帝的東西,這個方法又常被稱為否定神學。
與奧古斯丁不謀而合的是,阿奎納也指出個人的意誌必須走向正途,走上慈善、和平、神聖的道路才能達到上帝的彼岸,實現最終的目的。阿奎納認為,意誌與目標在本質上是互相聯係的,因為“意誌的正直可以指揮人類正確的走向最後的目標”。那些真正試圖發現上帝的人也會因而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