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奎那說,神學高於哲學,哲學是神學的奴仆。這無疑又與奧古斯丁的思想重合了,他同樣認為哲學是神學的婢女。“除了哲學真理以外還需要有神學真理”。托馬斯認為,除了哲學理論以外,為了拯救人類,必須有上帝的啟示。
神學高於哲學,哲學既然隻是神學的女,那麼神學就可能憑借哲學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因為神學的原理不是從其他科學來的,而是憑啟示直接從上帝來的。所以,它不是把其他科學作為它的上級長官而依賴,而是把它們看成它的下級和奴仆來使用:有如主要科學使用附屬科學、政治學使用軍事學一樣”。
我們從阿奎那關於哲學與神學上的思想可以了解到,對某一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就會得出不同的結果。因此,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用上帝啟示的學問去討論哲學家用理智去認識的理論,是均有合理性的。雖然超出人類理智的東西,我們用理智是不能達到的,但是擁有上帝的啟示,憑借著我們虔誠的信仰就可取得。他的觀點就這樣很自然地把哲學和神學分開,也就把知識和信仰分開了。
托馬斯從知識與信仰的區分出發,還分析了感性與理智的關係,並提出了自己的真理觀。他把認識能力分為感覺、天使的理智、人類理智三種。感覺隻能取得個體的知識;天使的理智能夠在那些不是物質的情況下認識;人類理智則是靈魂的一種能力,它運用抽象的方法來了解物質事物,從了解物質事物來獲得某些非物質的事物的知識。其中,人的認識能力是感覺和人類的理智。知識來源於感覺,感覺通過感官與外物接觸,主體接受客體而產生一種近似“感覺印象”。這種印象獲得的隻是個體的知識。而人的認識並不能僅停留於在個體的知識,還必須深化到理性認識。用靈魂的能動去掉“形象”中感性的個體認識,取出本質的普遍性、必然性,獲得“理解印象”。
“我們是以我們稱為主動的理智的更高貴的主動力,采用抽象的方法,把從各種感覺所接受的幻象變成現實上可以理解的”。當“理解印象”被傳達到“被動的理智”而成為“理性印象”。被動理智再去認識它、接受它從而得到“表象”,即一般的概念。
真理隻能在理智之中,理智中的真理在於理智和所了解的事物一致。但在人類理智中的真理之外,還需要有上帝的真理。“上帝的理智中的真理是不變的”,它是一切物質事物的真理,是完永恒不變的。
阿奎那還指出人類社會中最好的政體就是由一人所掌握的政體,即君主政體,而教會的目的是追求超自然的善即認識上帝。超自然的善高於國家所謀求實現的公共的善,所以教會應當高於國家。歸根到底,國家要聽命於教會的使喚,國王隻是上帝的一個仆人。
阿奎納的《神學大全》被教會視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在神學思想上的重要性和貢獻非常大,甚至可以與聖奧古斯丁相提並論。教皇就建議所有的天主教學院和大學都學教導阿奎納的理論,並且當又教師談到阿奎那所著述的不理解之處,教皇還說要“遵從阿奎納的思考方式,教導正確的結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