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明白,就應當相信,因為除非你們相信,你們不能明白。(聖·奧古斯丁)
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寫道:“你創造天地,不是在天上,也不在地上,不在空中,也不在水中,因為這些都在六合之中;你也不在宇宙之中創造宇宙,因為在造成宇宙之前,還沒有創造宇宙的場所。你也不是手中拿著什麼工具來創造天地,因為這種不由你創造而你借以創造其他的工具又從哪裏得來的呢?哪一樣存在的東西,不是憑借你的實在而存在?因此你一言而萬物資始,你是用你的‘道’——言語——創造萬有。”
他深信是上帝創造了世界,而在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那裏卻並沒有玄而又玄,蘇格拉底並沒有讓人們相信什麼神的萬有創造能力,隻強調了人你要認識自己,柏拉圖也隻是在說要注重“理念”,“理念”就成了奧古斯丁的上帝,就成了邏各斯即“道”。這些哲學家們要求人們在做回自己的路途中就會重返那個原來的自己,並且與此同時也就和宇宙萬有合二為一,而並不像“無中生有”的創世者既不需要什麼材料,也不需要什麼工具,甚至連時間和空間也不存在,僅憑語言就足以產生出整個世界。
奧古斯丁最聰明不過了,他拿柏拉圖的觀點為基督教所用,用柏拉圖的思想來解釋基督教的教義,實在是高妙,太高妙。
奧古斯丁認為隻有善才是本質和實體,它的根源就是上帝,當然他所指的善就是至善,上善,沒有對立的善,絕對存在的善,是善與惡對立之上的大善,善與惡對立之宗源。而罪惡隻不過是“善的缺乏”或“本體的缺乏”。上帝是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並沒有在世間和人身上創造善惡。善惡隻是人們自身的一種反應和認識,是人們還沒有回到真正的自我,是走在了歸向上帝的半途中。上帝沒有善惡,善惡的根是上帝。
在伊甸園中,亞當和夏娃是背離了上帝從而才得知善惡,才有了原罪。人們又在原則的基礎上,任意妄為,迷失本性從而陷入罪惡的深淵。所以人需要救贖。“原罪”是先驗和形而上學的罪,而“救贖”同樣也是先驗地被預定的。人的自由意誌遭到了貶抑,人的邪惡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獨自向善皈依,隻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獲得善良意誌,並最終得到拯救。
奧古斯丁認為,自從人類祖先亞當、夏娃因犯罪而被貶人間之後,現實世界就被劃分為兩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體生活的人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靈性生活的人組成。”按靈性生活的人才是“上帝之城”,才真正地是上帝的“選民”。生活在河陽的城裏才是一座永恒之城,而放縱肉體的“塵世之城”,卻是撒旦的魔城,是肉體淫亂的淵藪,是罪惡的地域。
奧古斯丁綜合了柏拉圖的回憶說和亞裏士多德理性靈魂的觀點,提出了“光照說”,將恩典和真理說成是源於上帝、能從我們心靈的理性之中發現的東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靈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靈的視覺,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靈看到了真理。奧古斯丁說,隻有在虔誠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會顯得通明透亮,而神聖的真理也隻有在靈魂擺脫肉體之後才能最終被認識。
奧古斯丁不僅通過“原罪”與“恩典”學說明喻了上帝的存在和神性救贖,而且也試圖用理性的方式來證明上帝的存在。他堅持“相信,然後理解”的立場,他認為一個人隻有相信上帝,上帝才會真正地去眷顧他,他才能夠真正地看到和認識上帝,而那些不相信上帝的人是得不到上帝的救贖的,也就當然不知道上帝的存在了。奧古斯丁認為,運用理性來證明上帝存在的方法有三種:一是通過宇宙的秩序,二是通過萬物的等級,三是通過人心的內省和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