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今夕是何夕,催促陽台近鏡台。
誰道芙蓉水中種,青銅鏡裏一枝開。
——《友人婚楊氏催妝》 唐 賈島
地上一共有六件東西,一個比成人的巴掌稍大的小銅鼎,另外五個,照高澤看來應該都是銅鏡。
這銅鏡,高澤也是有幸見過兩次的,那還是沾了爺爺的光,那次跟爺爺去村支書家做客,支書家有兩麵說是祖上傳下來的銅鏡,他就拿出來在高慶林麵前得瑟,高澤也聽爺爺說了那麼幾句,印象特別的深。
據爺爺說,那兩麵鏡子都是晚唐時期的,有一麵叫什麼萬字方鏡,能有半公分厚吧,中間有個圓鈕,鈕座向外是一個佛教中的萬字,是當時的吉祥語。
中間還有“永壽之鏡”四字銘文。紋飾簡單粗放,以佛教的萬字符作為主題紋飾,表現出強烈的宗教趣旨,顯示了晚唐銅鏡鮮明的時代特征。
另一麵叫什麼八卦鏡,也是方形有圓鈕的,八卦為唐代特有的八卦。紋飾簡單粗糙。該銅鏡紋飾反映出晚唐社會動蕩,鑄鏡業衰落,紋飾趨向簡單粗放的風格。
高慶林後來還讓高澤查了查書籍資料,高澤才知道了一些關於銅鏡的知識,也才知道了村支書家的那兩麵銅鏡從紋飾、製作工藝上,都反映了唐代晚期社會動蕩、國力衰弱,表現在製鏡上由中期的千姿百態、富麗堂皇、極其精致的“盛唐氣象”,開始逐漸走向紋飾簡單粗放,內容單調乏味,宗教意味濃厚,製鑄粗糙的衰落境地。
今天,竟然一下子看到了幾個銅鏡,這讓他有點吃驚和好奇,搞批發啊?當這銅鏡是爛大街的大白菜啊?
不過,最讓他感興趣的,還是那個小鼎,這麼小的鼎器倒是挺稀罕的,有點意思,蹲下身,上手察看起來。
這小鼎銅鏽斑斑,灰不溜秋,表麵還有層青灰色的鏽色,看上去不像做舊的,應該是自然氧化所致,而且在鏽跡中還能隱約看到些深紅的斑點,仔細一看竟然發現是這些斑點隱隱約約是銘文的痕跡。
看到這裏,高澤的內心不由一驚,爺爺可是說過,有銘文的青銅器才是有大價值的,而且,銘文字越多越好,越值錢。
高澤雖然內心激動,表麵卻是不動聲色,掂量了一下此鼎重量,約莫三、四公斤的樣子,感覺很是協調,雖然鼎身紋飾由於銅鏽覆蓋,顯得較為模糊,青灰色中隱約可見有些泛紅的斑點,大致感覺像是鳳鳥紋,但是器體上範線凸起,模糊的紋飾也棱角圓潤,繡色看起來致密且有金屬光澤,渾然與器體連成一體,尤其是銅鏽已滲入器物內部,滲入花紋及銘文字口之內。
越看,高澤越是興奮,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青銅器了吧!
所謂青銅,就是紅銅和錫的合金,或者是紅銅、錫和鉛的合金。
青銅器在我國約出現在公元前2000年,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而鼎盛於商周時期。
常見的青銅器有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鎮物等。
具體又分鼎、鬲(li)、甗yan)、簋(guǐ)、簠(fu)、盨(xǔ)、敦(duì)豆、爵、角、斝(jiǎ)、觚(gū)、觶(zhì)、兕觥(sìgōng)尊、卣(yǒu)、盉(hé)、方彝、勺、罍(léi)、壺、盤、匜(yí)、瓿(bù)、盂、編鐃、編鍾、鉞等等數十種。
早期的青銅器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具,但自夏以來便成為最重要的祭祀禮器,以鼎最為尊貴,自古便有“禹鑄九鼎定天下”的傳說,且曾見於《史記》。
現如今我們所說的青銅器一般都是指先秦以前的銅錫合金器物。
高澤知道,像師傅他們這樣收廢品的,都有用來鑒別金屬的吸鐵石,能吸上的就是鐵的,吸不上的就是鐵之外的銅、鋁、錫等這些常見的價格高一點的金屬了,他就跑回屋裏,從桌上拿了塊吸鐵石,試了一下,還真吸不上,肯定不是鐵的。
以高澤現在的鑒定知識,像這樣的金屬器物,也就知道個大概的意思,腦子有個簡單的印象,要讓他像鑒別瓷器一樣,說出個一二三四的所以然來,他還沒那本事。
先讓師傅收下,以後有的是時間慢慢研究。
“師傅,收下吧?人家也等了這麼長時間了……”高澤一邊繼續看著手裏的小鼎,一邊頭也沒抬的說著。
好一會兒,也沒聽見師傅的聲音,高澤抬起頭一看,不由得啞然失笑。
原來,師傅和老馮兩個人正大眼瞪小眼的怒目而視呢,眼睛裏都是憤怒和不服,還都噘著嘴,“吭哧、吭哧”的喘著粗氣,活像兩隻好鬥的公雞,大有一言不和,就要大打出手的意思。
高澤看這架勢,頓時就明白了眼前的形勢,這兩個老小孩,原來肯定有不少的故事吧,要不然也不會有這樣的局麵,師傅明明是關心這老馮的,卻還弄成了這樣,這還挺有意思啊!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