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傅,師傅!”高澤提高了聲音。
“好吧!看在今天我收了徒弟的份上,我就再讓你一回。要不是我徒弟給你說情,我才不收你老小子的破銅爛鐵呢!”趙老爺子也算是找了個台階下,其實他心裏也沒有要為難自己老朋友的意思,隻是想給他個教訓,讓他長長記性。
那老馮一聽趙老爺子的話,臉頓時放晴了,伸出他那老鬆樹皮的手,摸了摸高澤的頭,多陰轉晴的臉上換上了慈愛和憐惜。
趙老爺子剛才也沒細看編織袋裏的東西,見高澤都給拿出來放在了地上,就勢蹲了下來,一件一件的翻看了起來。
“五個銅鏡,一個小鼎,你剛才秤了,一共三十二斤,是吧?”趙老爺子邊看邊問老馮。
老馮連忙接口說:“是啊,是啊,我可是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從那破祠堂的後麵給挖出來的,還挖斷了一根鐵鍬把呢!”
“祠堂?你是說這些東西都是從你住的那個破祠堂裏挖出來的?我記得那個破祠堂原來好像是劉家的吧,從鹽商大戶敗落了,連祠堂也沒人料理了,幾十年風風雨雨的,竟然變成了你的窩了!”趙老爺子竟然還知道那個破祠堂的來曆。
“諾,給你,錢拿著,趕緊走吧,可別再去賭了啊!把衣服弄幹淨了,再去買點吃的,好歹也是五十好幾的人了,你就別再這樣胡混了,當年的事也早過去了,你還要懲罰自己到什麼時候呀?”果然是有故事啊!高澤一聽,這一頭霧水啊,為了一件當年的什麼事情懲罰自己?這老馮,是個有故事的人啊!
錢一到手,那老馮就火急火燎的衝了出去,因為太著急,還不小心的撞在了大門上,腳上噠拉著的開了口子的破布鞋甩出了老遠,看得趙老爺子直搖頭。
回過頭來,師徒兩個人又研究起了地上的東西來,那個小鼎已經讓高澤打掃幹淨,給拿回屋裏,收起來了。
那五個銅鏡,高澤已經從剛才翻找到的那幾本舊書裏找到了答案,你別說,這小子的手還挺快的,腦子也轉得飛快,竟然馬上就想到了翻書找資料。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繁榮昌盛的時期,經濟得到空前發展,人們的思想活躍,文化交流頻繁,也孕育出了豐富多彩的唐代文化。唐鏡也正是這個開放時代的產物。
唐鏡給人們展現的是一幅禽鳥俊美、枝葉豐碩、花苞華麗,充滿生活氣息的圖景,表現的是優美輕快、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意境。
唐代是花鳥鏡的時代,鸞翔鵲舞,花盛葉茂,特別是雙鸞、雙鵲、花卉等象征愛情的圖案,意境情趣,無與倫比。
大詩人李賀在《美人梳頭歌》中寫道:“雙鸞開鏡秋水光,解鬟臨鏡立象床”,描述了美麗的女子對著鏡子梳妝整容時的心情,鏡子上的雙鸞圖案無疑會勾起她們無盡的情思和遐想。
對照著書上的介紹,又看地上的這五個銅鏡,從這幾個銅鏡的工藝特點和製作風格來看,這些應該都是揚*州作坊所造。
悠悠千載古運河,唐代揚*州銅器在當時有著重要的地位。
天寶年間,列全國貨物於都城長安廣運潭上,接受玄宗皇帝檢閱。潭上排列的第一條船就是揚*州的貨船。
當時長安婦女廣為傳唱:“潭裏車船鬧,揚*州銅器多……”而在銅器中又以銅鏡最為出色。
因其製作精細,紋飾優美,銅鏡即作為朝廷貢品、生活日用品、外銷品生產。
揚*州銅鏡生產始於隋代,且鑄鏡工藝已達到一定水平,頗受當時朝廷喜愛。
《洛河記》中載:“隋煬帝喜奢侈,幸江都,王世充獻銅屏,帝甚喜,擢江都通守。”進入盛唐時期,由於揚*州城池擴大,人口增多,運河便利,南北經濟、文化交流頻繁,促進了揚*州商業、手工業的發展。
此時揚*州生產的銅鏡量大質高,紋飾擺脫了前期銅鏡紋飾的拘束和謹嚴,出現了自由豪放和新穎的風格,紋飾的布局生動自然,鏡子的式樣也較豐富,除圓形、方形外,大量地出現了方亞形、葵花形、菱花形,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唐代著名詩人姚合有一首《鏡》詩:“鑄為明鏡絕塵埃,翡翠窗前掛玉台。”這說明了當時銅鏡的盛行。
這幾個銅鏡,有圓形、葵花形,菱花形,最精美的應該是那一麵雙鸞銜綬團花紋的銅鏡,外緣為八出葵花形,圓形鈕。
鈕左右兩側相對一鸞鳥,雙鸞同形,頭部有花冠,曲頸挺胸,振翅翹尾,口銜長綬,足踏花枝。圓鈕上下各雕有六瓣形團花。
用趙老爺子的話說,這麵銅鏡構圖疏朗,十分講究對稱,紋飾精細,圖案特別,特別是鸞鳥長長的尾部覆羽上翹,極為誇張,尾部的羽毛點綴成橢圓形圈點,好似孔雀開屏,十分優美,口銜的長綬帶,彎曲向上,自然飄舞,姿態非常迷人,加之圓鈕上下芬芳的團花喧染,使整個畫麵清新、明朗、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