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政治是一種大智慧(13)(3 / 3)

現在看來,王闓運的這一番分析不僅是有道理的,而且是極其可能的,後來的中國曆史,有一多半是按照王闓運的預測發展的,隻是曾國藩本人極其善於安排後路,才沒有落個韓信的下場。但是,至於曾國藩為什麼沒有接受王闓運的建議,那就不得而知了。也許,曾國藩本來就是個“相才”,他就是按照自己的才能來設計自己的。

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王闓運再次來到了曾國藩府上,仍是遊說曾國藩自立,認為時機已經完全成熟,如果再等下去,時機稍縱即逝,千載不複。他在桌子這邊不停地說,曾國藩則一聲不吭,在桌子的那邊用手指蘸水劃字。劃完後起身而去,王闓運不解,湊到跟前一看,原來依稀是個“妄”字。王闓運失去了信心。然而,作為一代才子,王闓運是不會輕易罷休的。

幾年後,曾國藩北上剿撚,王闓運再次來見。這次他學了乖,不再開門見山地遊說他自立,而是先從曾國藩的文章說起。他說:“您的文章是從韓愈學起,然後學習西漢的風格,這樣從下而上地學,是選擇了一條難走的途徑。如果從曹操學起,然後再學東漢的文風,就容易了。”文章之道的確是這樣,但曾國藩聽出王闓運談的不僅僅是文章之道,而是要他作代漢自立的曹操。曾國藩便給王闓運來了個佯裝不知。王闓運是什麼人,他知道自己三次縱橫無功,已經不可能再有機會了,況且曾國藩自立的大好時機已經過去,即使以後曾國藩試圖自立,也已經無此可能了。

其實,早在曾國藩攻破南京的時候,他的部下出於各種各樣的考慮,曾經在深夜鬧哄哄地聚集到曾國藩的大堂裏,大家心照不宣,但沒有一個人說出自立的話。曾國藩也佯裝不知,在無聲無息中化解了這場自立騷亂,也保全了他的部下。

此後,據說王闓運對曾國藩的看法大為改變,認為他不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直到晚年,王闓運曆經清亡、袁世凱複辟又旋即敗亡等重大的曆史變故以後,才對曾國藩當初不自立為帝的看法有所改變。當然,曾國藩是否曾預料得如此深遠,是不得而知的。

【評議】

據說曾國藩當年為了平息別人勸他自立,寫過一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對聯,王闓運一直不信。民國以後,珍藏著這副對聯的朱夫子曾專門去拜訪了王闓運,並拿出這副對聯求他寫跋語。王闓運大為吃驚:“難道真有這個聯嗎?滌丈襟懷,今日以前,我隻知一半,今而後,乃全知。吾老矣,如果不是您相示,幾不知文正之所以為文正,左老三(左宗棠)之所以為左老三。”沉思片刻,寫下了這樣一副對聯:“花鳥總知春浩蕩,江山為助意縱橫。”然後對朱老夫子說:“吾不敢著墨文正聯上,以重汙文正。另書此,紀文正之大,且以誌吾過。”曆史就這樣過去了。曾國藩是不是真的不應該自立,王闓運是不是要“誌吾過”,也不知誰能說得清楚!

諸葛亮·劉備·曾國藩

【引言】

將這三個相隔一千幾百年的人放在一起,似乎有點滑稽的意味,仿佛關公大戰秦瓊一樣好笑。實際上,他們三人正可作為對照,來看看用人的不同。諸葛亮自己有才能,但在用人上問題極大,所以才造就了蜀國缺乏人才的局麵。而曾國藩則不同,他自己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本領,關鍵是他善於招納人才,發揮人才的作用,才挽救了清朝的滅亡,成為所謂的“中興之臣”。

也許,對於諸葛亮,我們總是接受他的正麵形象的一麵,這樣來評價他,一時不易令人接受。我們正是要透過世俗的觀點來看到更為深刻的東西,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變得深刻起來。

【事典】

劉備是明君,諸葛亮是賢相,這一對明君賢相的典型形象,體現了我們民族的文化理想,具有永恒的價值和魅力,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問題是,這樣的明君賢相為什麼最後不能統一全國,重續漢祚呢?為什麼隻能讓後人空自嗟歎呢?杜甫詩雲:“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在惋惜和悲哀的背後,我們是否應該多一些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