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政治是一種大智慧(13)(1 / 3)

孔穿、公孫龍兩人在平原君的住處相互辯論,言辭精深而動聽。公孫龍說羊有三個耳朵,論證得很雄辯。孔穿不應聲,不一會兒就告辭走了。第二天,孔穿上朝,平原君對孔穿說:“昨天,公孫龍的話很雄辯。”孔穿說:“是啊,幾乎能讓羊有三個耳朵,是很不容易了,雖然這很困難,但我希望能夠問問您,論述羊有三個耳朵十分費力而實際上又不是這樣,論述羊兩個耳朵很容易同時又符合事實,不知您是讚同容易又符合事實的說法呢,還是讚同費力又不符合事實的說法呢?”平原君不應答。第二天,他對公孫龍說:“您不要再同孔穿辯論了。”

楚國的柱國莊伯讓他的父親看看太陽,父親說“在天上”;問他太陽怎麼樣,回答說“正圓”;看看是什麼時候,回答說“正是現在這時候”。讓掌握通報的官去傳令駕車,回答“我沒管馬”;讓負責衣飾的官拿帽子,回答說“已戴在你頭上”;問馬的年齒,拿管養馬的官說“馬齒十二個,加上牙共三十個”。

宋國有個叫澄子的人,丟失了黑色衣服,到路上去尋找,看見一個婦女穿著一件黑色衣服,就抓住不放,想要脫掉她的衣服,並說:“我丟了件黑衣服。”那個婦女說:“雖然您丟了黑色衣服,可這件衣服確實是我自己做的。”澄子說:“你不如趕快把衣服給我。我丟的是紡絲的黑衣服,如今你的衣服是麻葛製的黑衣服。用麻葛製的黑衣服抵償紡絲的黑衣服,你難道不占便宜嗎?”

惠子給魏惠王製定法令。法令製定好了以後,把它拿來讓國君看,君子們都認為法令好,拿來讓翟剪看,翟剪說:“好啊。”惠王說:“可以實行嗎?”翟剪回答說:“不可以。”惠王說:“好卻不可以,這是什麼原因呢?”翟剪回答說:“如今抬大木頭的,前麵的喊著勞動號子,後麵的在響應他們,這勞動號子對於抬木頭來說是很好了,但是能比鄭國和衛國的音樂好聽嗎?隻是因為它更適合於這一場景罷了。這個法令雖好,但也要像抬木頭的號子一樣有適合的場景才行啊!”

梁武帝詢問侍中王份:“我是有呢?還是無呢?”王份回答說:“陛下統治萬物,這是‘有’;陛下領悟到最高深的道理,這是‘無’。”南朝宋文帝在天泉池釣魚,垂釣半天卻沒有釣到一條魚。王景就說:“這實在是因為釣魚人太清廉了,所以釣不著貪圖誘餌的魚。”元魏高祖(北魏孝文帝元宏)給兒子取名恂、愉、悅、懌,中書博士崔光給兒子取名劭、勖、勉。孝文帝對崔光說:“我兒子的名字以‘心’為偏旁,你兒子的名字都以‘力’為偏旁。”崔光回答:“這正是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魏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取得了中山這個地方之後,就把中山封給自己的兒子。

其實,文侯自己也覺得這件事做得不是十分正確,心裏不踏實,於是問群臣說:“我是怎樣的國君呢?”

大家都說:“是仁君。”

唯有任座不隨聲附和,固執地說:“君王取得了中山,應該封給弟弟,可您卻封給了自己的兒子,這怎能說得上是仁君呢?”文侯很生氣,任座害怕自己會被殺掉,就逃出去了。文侯倒沒有要殺他的意思,心裏反而覺得更虛了,便又問到翟璜,翟璜答說:“是仁君。”文侯還是怕他言不由衷,就窮追不舍地問:“為什麼呢?”翟璜說:

“君主仁德則臣下正直。剛才任座的話很耿直,從這裏就可以看出您是一位仁君。”

文侯聽了,非常高興,就派翟璜去請回任座,並親自下堂迎接,待他為上賓。

王弁州說:“諸位雖然取捷徑當了官,然而語言不妨雅致一些。如桓玄篡位,剛剛登上禦床,大地就發生地陷,殷仲文說:‘這是因為聖德深厚,大地無法負載啊!’”

梁武帝即位時,有猛虎闖入建康城,大象進入江陵。武帝不悅,覺得這不是好兆頭,就詢問群臣,沒有人敢答言的。王瑩說:“過去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的話,現在陛下受命登基,老虎大象都來慶賀。”這種諛逢迎之辭,實在令人作嘔。

明世宗忌諱頗多。當時科舉考試出題,必須選擇佳話。一次,曾以《論語》中的“無為而治”一節和《孟子》中的“我非堯舜之道”兩句為題,出題官員都被譴責。世宗懷疑“無為”是說皇上不是有為之君,“我非堯舜”四字,像是誹謗之言。明世宗嘉靖初年,講官顧鼎臣為皇上講《孟子?鹹丘蒙章》,說到“放勳殂落”(“放勳”是讚美堯的勳業四達,“殂落”是死的意思),侍臣們都大吃一驚,覺得觸犯了皇帝。顧鼎臣緩緩說道:“當時堯已經一百二十歲了。”眾人方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