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議】
在中國古代的藝術作品中,讖語和避諱是很多的,它起到了烘托小說氣氛的作用。如《紅樓夢》中元宵節猜燈謎一段,宮中的妃子賈元春送給賈家一個謎語,謎底是爆竹,謎麵中有一句“回首相看已化灰”,賈政等人認為這是不祥之兆。果然,賈家不久就由繁華走向了衰落。
其實古人已經十分明白了,“皇天無親,唯德是輔”這句話說出了一條千古不變的真理,滅亡自己的不是別人,更不是什麼讖緯,而是自己。避諱,在任何情況下都是諱疾忌醫,或是自欺欺人。
會說話
【引言】
中國人曆來講究語言的藝術,盡管有“巧言令色鮮矣仁”的古訓,但還是極大地發展了辯論的藝術。春秋戰國時期名家的辯論術十分發達,他們利用語言的不嚴密性來偷換概念,使得辯論的邏輯陷於混亂,一般未經過專門訓練的人是無法與他們進行辯論的。其實,不隻是名家善於辯論,即便是一般人,如果會說話,也會博得皇帝或上級的青睞。至於說的是否是事實,則無關緊要了。
【事典】
晉朝時,著名書法家鍾繇的兒子鍾毓、鍾會兄弟兩人,少年時即有美名,人既十分漂亮,才學也非常出眾。
他們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了此事,就對鍾繇說:“帶你的兩個兒子來見我吧!”
於是下令召見了他們。召見時,鍾毓十分緊張,臉上出汗,文帝問他:“你的臉上為什麼出汗呢?”
鍾毓仍然不失機智,隨口應道:“天子威嚴,心中緊張,所以汗如水出。”
而鍾會鎮定自若,臉上一點汗也沒有,即使想出也出不來。文帝見他不出汗,就問鍾會:“你為什麼沒有流汗呢?”
鍾會的回答更巧妙,說:“天子威嚴,心中緊張,汗流不出來。”晉武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就去卜筮,想問晉朝能傳多少世代,結果,卜筮的結果是“一”,武帝很不高興,覺得很不吉利,臣子們也大驚失色,不知該說什麼好,沒人講得出話來。
侍中裴楷有急才,隨口說道:“我聽說,古人有這麼一句話:‘天得到一就清,地得到一就寧,諸侯、帝王得到一,天下就安定。’”
武帝很高興,臣子們歎為觀止。相傳某布政使請按察使喝酒。席間,布政使因自己兒子太多而表示憂慮。按察使隻有一個兒子,正為兒子太少而發愁。布政使的一個案吏就在旁邊說:“子好不須多。”布政使聽了這話,於是說:“我兒子多,你又怎麼說呢?”那位案吏回答說:“子好不愁多。”說得二人皆大歡喜,大加讚賞,一起舉杯痛飲。
楚荊王時,有人獻不死之藥給荊王,負責接待賓客的人把那個人進獻的所謂不死藥拿進朝堂。
宮中的宿衛問道:“這種藥可以吃吧?回答說:‘當然可以吃。’”於是,宿衛二話不說,搶過來就吃下。荊王很生氣,叫人要殺宿衛。
宿衛請人說服荊王說:“臣問負責接待的人,他說可以吃,臣就將藥自己吃了,所以臣是無罪的,有罪的是謁者,他沒有說清楚這藥是不是可以吃。況且客人獻的是不死之藥,臣吃了,卻被大王殺了,這就是死藥了,又怎麼能夠證明它是不死之藥呢?再說,大王殺了宿衛,豈不是表示別人全是詐欺的嗎?不如留下他,看看到底是不是不死之藥。”荊王聽了這番話,就沒有殺他。在群雄會盟之時,秦國、趙國相互訂約,說:“從今以後,對於秦國想做的事,趙國要幫助它;對於趙國想做的事,秦國要幫助它。”過了不長時間,秦國發兵攻打魏國,趙國想援助魏國。秦王不高興,派人責備趙國說:“盟約上說:‘秦國想做的事,趙國要幫助它,趙國想做的事,秦國要幫助它。’現在,秦國想要攻打魏國,趙國卻想援救它,這不符合盟約。”趙王把這件事告訴了平原君,平原君把這件事告訴了公孫龍。公孫龍說:“趙國也可以派使者責備秦國,說:‘趙國想要援救魏國,秦國卻偏偏不幫助趙國,這不符合盟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