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政治是一種大智慧(12)(2 / 3)

《唐語林》記載有另一件奇事。崔殷夢當主考官時,吏部尚書歸仁晦對他說,自己的弟弟歸仁澤這次要參加考試,請他給以照顧。崔殷夢隻是口頭答應而已,並沒有把歸仁澤的名字列上。歸仁晦不知他是什麼意思,三番五次前去拜托,最後他才非常嚴肅地說:“我如果把你弟弟列入及第名單,我就放棄現在的官職。”歸仁晦這時才明白,原來自家的姓,是崔殷夢的家諱。據唐代的《宰相世係表》記載,崔殷夢的父親名叫龜,“龜”與“歸”同音,因此他便不寫“歸”字。這與“高”和“皋”同諱一樣。

唐代著名詩人李賀因父親叫“晉肅”,便不敢參加“進士”考試,一生沉淪下潦,鬱鬱而死;裴德融的父親名“皋”,以及不把姓“歸”的人列人進士籍中,這些都是在當時的規定之外的。

後唐天成初年,盧文紀任工部尚書,新任命的工部郎鍾於鄴按慣例去拜見盧文紀。盧文紀的父親名嗣業,“業”與“鄴”同音,盧文紀便堅決不見他。於是鍾於鄴認為他瞧不起自己,憂懼交加,一天晚上,竟上吊自縊了。盧文紀因此被貶為石州司馬。

西漢時的楊惲,是司馬遷的外甥,因犯錯誤罷官家居。在與友人孫會宗的回信中寫了這樣一首詩:

“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張晏曲解此詩,控告他誣蔑朝廷一派荒蕪。漢宣帝很生氣,以大逆不道罪腰斬楊惲,其妻子、兒子一並處死。這就冤枉他了。當然,在讖緯神學興起的時候,許多有見識的人起來反對,並寫出了《神滅論》這樣的不朽之作。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注意到這個問題了。他們認為國家的興亡不在於一兩句話,關鍵在於修明政治。

當時就有人評論說,晉代的張華、郭璞、魏朝、崔伯深這些人,都是天象卜筮的精通者,他們料事如神,別人都望塵莫及,但最終都不免身死族滅,更何況是那些不如他們的人呢?如果他們真的能夠預言將來,為什麼連自己也保不住呢?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對於避諱可謂“獨樹一幟”,對犯諱者的處理也可謂史無前例。例如,杭州學府教授徐一夔為本府起草的《賀表》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之句,這本是極盡頌揚的話,誰知朱元璋見了大發其火,他說:“‘生’者,僧也,這是罵我當過和尚;‘光’則禿也,說我是個禿子,‘則’音近賊,是說我當過盜賊。”懷慶府學訓導呂睿為本府作《謝賜馬表》中有“送瞻帝扉”,“帝扉”可讀作“帝非”,朱元璋也懷疑此語暗寓他不是皇帝之意,將之殺頭。尉氏縣教諭許元為本府作的《萬壽賀表》中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之句,其中“法坤”讀近“發髡”,朱元璋懷疑是諷刺自己當過和尚,“藻飾太平”與“早失太平”音近,於是教諭被殺。

當然,對種種詞語也可作出不同的解釋。《晏子春秋》記載,有一次景公到紀國的一個地方巡遊,得到一個金壺,打開一看,裏麵有紅字寫著“食魚勿反,勿乘駑馬”八個字。

景公說:“好啊!我知道這八個字的含義了。食魚勿反,是指討厭魚的腥味,吃魚隻吃一麵,而不要翻另一麵;‘勿乘駑馬’,是說不要騎劣等馬出行,嫌劣等馬不能跑遠路。”

晏子回答說:“您理解錯了。‘食魚勿反’,是說不要過分地破費百姓的人力物力;‘勿乘駑馬’,是說君王不要把無才無德的小人安置在自己身邊。”景公說:“紀國既然有這樣的至理名言,怎麼還亡國了呢?”晏子回答說:“紀國滅亡是有原因的,我聽說,君子應當恪守自己的信條,把它懸掛在門上以提醒自己。紀國雖然有這樣的至理名言,卻藏在壺裏,等待它的不是滅亡又是什麼呢?”

有時候,讖語明顯是被人們有意地製造出來,為自己的某種目的服務的。眾所周知,《史記》中記載的陳涉起義就是利用了讖語的。陳勝、吳廣起義時,曾讓術士來占卜吉凶禍福,術士知道他們的心事,就說:

“我已經推測出您的事情可以成功,你們還應該問一下鬼神的旨意。”

陳涉知道這是暗示他們裝神弄鬼、蠱惑人心,於是在魚肚子裏裝上丹書,上麵寫著“陳勝王”;夜裏又在叢林中模仿狐狸的聲音在火堆旁叫:“大楚興,陳勝王。”戍卒們在殺魚時得到了丹書,又在夜裏聽到了這樣的叫聲,就真的以為天下將要歸於陳勝了。這為陳勝的起義作了良好的輿論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