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政治是一種大智慧(11)(1 / 3)

韓非子曾經說過:“遊說者的困難在於,要了解被遊說對象的心理是否適宜遊說。若是僅用厚利去遊說他,就會被認為是庸俗,他也會用低下的禮遇對待您,您必然被疏遠。其實,您所遊說的對象實際是貪利的,隻不過為了掩飾,才暗中用您的計策,表麵上疏遠您本人,這是不能不明白的。若是用清高的名聲去遊說他,隻會被認為是頭腦迂腐、簡單,離人情事理太遠,必不會采用您的意見。您遊說的人既想貪厚利,又想獲取清高的名聲,必然表麵上親近您,實際卻疏遠您,這也是必須明白的。”

事情要保守機密才能成功,但許多遊說者隻因泄露君主隱秘而失敗。這倒未必是他故意泄露,而是無意中觸及了君主隱秘的事,就很可能招致亡身了。這是因為君主與遊說者之間的情誼並不親密,而遊說者卻要知無不言地講貼心話,即使意見被采納並且初見成效,他也不會把這看成是您的功勞,若是不采納您的意見,或采納了而事情卻沒辦好,您就會被猜疑,也就有了生命危險。

“權貴雖有過失,您卻清晰了然地用大道理來追究,也會有生命危險。權貴自認為有良謀善策,要獨自建功,而遊說者早已知道他的計謀,也會有生命危險。勉強勸說君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企圖阻止君主做正在做的事,同樣有生命危險。”

韓非子還說:“若是和君主議論他的大臣,他就會認為您是在挑撥他們君臣之間的關係,若是向君主推薦他身邊的親信小人,他就會懷疑您占用他的權勢。批評他厭惡的人,則會被認為是試探他的態度。若是一心隻順著君主之意陳說己見,會被認為膽小懦弱,不敢坦誠進言而有所保留。但若是鬥膽直言,毫不保留,又會被認為是自負粗野。這也是必須知道的。若是他自恃聰明,計謀高明,就不要指責他的過失,令他窘迫;若是他自負果斷敢為,就不要指責他的過錯而惹他發怒。”

“凡遊說君主,須時長日久,已經建立深厚交情後,深入討論便不會受猜疑,互相爭論也不會受怪罪,這時方可細細陳述其中利害,從而取得成功。而仗義執言指出是非對錯,有利於他本人修飾完善素養,如此遊說才有望成功。”

荀悅說:“臣下向君主進言為什麼是件難事呢?話一出口,便有性命之憂,禍患也隨之而來。因而人們說,指責君主的過失,就會有冒犯尊嚴、違逆君命之罪;勸誡、勉勵、教誨君主,便麵臨威逼君上的責難。您說得對,他便會因您比他強而感到恥辱,您說得不對,他會認為您愚蠢而看不起您。相同的意見,您說早了,他會認為您是誇耀自己高明而嫉恨您,若您在他之後發表相同的看法,他又會認為您是見風使舵,毫無主見。不聽下級而順從上級,下級會說您是阿諛奉承,若是違背上級卻順從下級,上級又認為您隨聲附和。人雲亦雲,就會被看做是從俗,若是獨抒己見,又會被認為想沽名釣譽。話說得淺易外露,則會因為淺薄而受輕視,談論深奧古遠之理,又會因對方聽不懂而非難您。見解獨到,特立獨行,眾人就會因您超過了他們而嫉恨您,就算他們私下認為您講的對,也不會稱讚您。意見與大家相同,又會被認為是隨眾從俗,即使有成效也不被承認。言語謙恭有禮會被認為才疏學淺,言而不盡被認為是有意留一手,若是滔滔不絕又被認為不識時務。說了沒有成效,則會受到怨恨責難,說了之後收到成效,又會被認為本該如此。對上邊有利的話很可能對下不利,有利於一方的,很可能對另一方不利,可使前麵利益受益的,很可能與後邊的利益相違,這些便是臣下之情難於上通君主的原因啊!”

孔子曾氣憤地說:“吾欲無言。”就是身處這種難處而發的。怎樣才能形象地知道這種難處呢?過去宋國有一家人很有錢。大雨滂沱,衝倒了院牆。兒子說:“快點修牆,要不有強盜進來偷竊。”鄰居也這樣說。晚上,家中果然失竊嚴重。富戶認為他家的兒子聰明,卻懷疑是鄰居偷了東西。

鄭武公想討伐胡人,卻把自己的女兒嫁給胡人首領,並故意問群臣說:“哪個國家適合我調兵伐之?”大臣關其思說:“胡人可以討伐。”鄭武公殺掉關其思,且聲稱說:“胡人,是我們的兄弟國家,您卻主張討伐,什麼居心?”胡人的國君聽到後,以為鄭國親近自己,便不再防備,鄭國的軍隊便突襲胡人,占領了他們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