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既不是個好東西,也不是個壞東西,民主僅僅是個東西。
民主是民主的實質與民主的實現形式的有機構成。
民主的實質應當是民主所要體現的價值觀和所要達到的真正目的。
民主的實質應當體現:人本、正義、自由。
真正的民主應當體現以人為本的境界。這裏以人為本不是以一部分人為本,而是以全體人民為本。民主既不是少數人對多數人的暴政,也不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民主既尊重多數人的意見,也保護少數人的合法權利。民主所解決的重點對象是權力的劃分問題。權力本身就是一塊蛋糕,應當人人有份,合理分割。不能因為少數人有權分割就蛋糕全部歸少數人,也不能因為多數人有權分割蛋糕就全部歸多數人。民主應當真正保護好每一個人的合法權利,而不是其中一部分人的權利。
民主應當追求正義。盡管正義是一個極具爭議的話題,但如果社會不追求正義,社會就肯定是不正義的。所以,追求正義是社會發展理性的必然要求。
民主應當為社會中的每一個成員提供盡可能多的自由。自由是選擇的前提。尊重自由就是尊重選擇,從而也就是對權利的尊重。同時,自由也是創新的催化劑。而創新是支撐社會發展的核心動力,所以,尊重自由也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人本、正義、自由是民主的靈魂,是民主最基本的三個關鍵詞。
但民主的本質最終須民主的形式去實現。如果沒有有效的實現形式,民主的本質就隻能是一句空話。
民主實現形式的最終體現就是某種民主製度的設定。因為民主最終須製度去體現。所以,從實踐層麵看,抽象的民主是不存在的,民主最終就是一種製度選擇,是一種製度存在。
所以,從本質上看,民主絕對是個好東西。但從實現形式和製度設定上看,民主僅僅是個東西。因為同樣的製度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會表現出不同的效果。製度選擇的結果是好是壞還取決於許多其他因素。
首先,製度的有效性一方麵取決於製度本身的有效性,另一方麵也與執行製度的主體素質密切相關。製度與人是一對互動的範疇。一方麵,有什麼樣的人,就需什麼樣的製度去約束;另一方麵,有什麼樣的製度,也造就什麼樣的人。而人又是文化的構成,所以,民主製度選擇的效果與人文精神是密切相關的。
其次,民主製度的選擇必須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製度體現的是一種生產關係,而生產關係必須與生產力相適應,這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命題,也是一個科學的命題。因為製度的運行需要經濟成本的支持,但不同的經濟水平所提供的支持力度是不同的。從現實情況看,任何脫離經濟實際的製度設定最終都會流於形式,或是體現的消極作用遠遠大於積極作用。
再次,原有製度體係也是影響製度選擇的一個重要變量。一是製度的變革具有路徑依賴性。新製度的設定總是要受到原有製度慣性的衝擊。二是製度的變革本身也有成本。而當製度變革的社會總成本大於社會總收益時,其變革的合理性就會減弱。這裏製度變革主要有兩方麵的成本支出:一方麵是選擇製度的成本支出。製度的變革本質是利益格局的調整。選擇一種新的製度,必然要遇到原有利益集團的阻力。利益既得者總是傾向於保守,而利益受損者總是傾向於激進。所以,製度的選擇本身就是一個利益集團的博弈,而博弈過程是需要付出社會成本的,是一個既有社會收益,也有社會成本的過程。另一個方麵是製度的執行成本支出。當製度的選擇結果對一部分人不利時,其執行的阻力也很大。暴亂、動亂、騷亂、抗議等都是這種阻力的表現形式。這些阻力最終都需社會成本的支出。
如果將製度比喻為樹,其他條件就是樹的生長環境。同樣一棵樹,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其結果是不同的。在南方結的是甜果子,在北方就可能結的是苦果子。同樣一種民主製度,在西方體現的可能就是正義;但在另一個地方,可能體現的就是非正義。所以,從製度選擇方麵看,民主既不是個好東西,也不是個壞東西,民主僅僅是一個東西,其有效性總是與特定的人文精神、特定的經濟背景和原有的製度結構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