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民主僅僅是個東西(2 / 2)

中國國情的特點,決定中國的民主製度選擇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模式。因為中國的人文精神、經濟水平和原有製度結構都不同於西方。所以,中國的民主化,一方麵,要適合中國國情,要選擇適合中國特點的民主製度;另一方麵,還有一個政治、經濟、文化全麵改造的問題。

從經濟方麵看,民主與落後分散的小農經濟結構本質上是不相適應的。在小而分散且窮的條件下,選舉、信息的交流、集會等都會成國民支付不起的奢侈品。而社會化大分工、城市化等則對民主既能有效減少供給成本,又能有效增加需求收益。所以,政治冷漠症的產生,經濟條件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製度結構方麵看,民主的推進要受到原有利益集團的強大阻力。民主的改革本質是權力的改革,而權力的本質是利益。所以,利益集團的阻力越大,民主化的難度就會越大。

從人文精神方麵看,民主需要誠信和理性精神,這也是民主最基本的精神要求。

民主要求國民要有求真精神和批判精神,因為求真精神和批判精神是實現社會正義和達成合理約定的必備條件。而求真精神和批判精神實質就是理性精神的體現,所以理性精神是實現民主精神的一個基本前提。

民主也要求國民一旦達成約定必須遵守,所以,誠信精神也是實現民主有效性的一個基本前提。因為誠信的本質就是遵守約定。所以,沒有誠信,約定就隻能是一紙空文。

理性決定選擇的合理性,誠信決定選擇合理性的實現。二者共同構成了民主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反之,若沒有誠信和理性,民主就有可能成偽民主,民主就有可能成為專製者利用的旗幟,就有可能成少數人對多數人實行暴政的工具,也有可能成多數人對少數人實行暴政的借口。

所以,中國要實現真正的民主,一方麵,要大力發展經濟,積極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另一方麵,要加強政治體製改革和文化創新。經濟是民主的基礎,政治是民主的關鍵,文化是民主的靈魂。政治、經濟、文化必須協同推進。但相比而言,政治變革比經濟發展關鍵,而人文精神比政治變革更關鍵。在曆史發展的初期,社會發展可能經濟比政治關鍵,政治比文化關鍵,但隨著曆史的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關鍵和難點就會有所變化。目前,中國發展的關鍵和難點應當是人文精神的改造,而且中國發展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洋務運動有物質建設而無製度建設,最終物質建設既沒有體現出自身的效率,也沒有體現出社會的效率。戊戌變法有製度變革但無人文精神創新,最終製度變革也無法實現。所以,現實表明,若沒有人文精神的改造,物質與技術層麵的發展隻能是扭曲和低效的,同時,製度層麵的建設和運行也將是低效和高成本的,法治化與民主化建設將難上加難。但由於曆史的厚重沉澱,兩千多年專製曆史浸泡的人文精神已滲透到國人意識的深層。雖然新中國的成立和改革開放對國人的人文精神產生了很大的新的影響,但畢竟影響的時間太短,隻有短短50多年,並且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一方麵,也有消極的一方麵。所以,中國發展所麵臨的人文精神的改造任務將更為艱巨和困難。這裏人文精神的改造主要目的是要樹立誠信和理性精神。否則,民主和發展就隻有形式而沒有實質,或者將導致民主和發展的成本很高而使民主和發展本身失去存在的價值。人文精神如何改造,這裏又需要經濟發展和政治改革的配合,否則,單方麵突破難度很大。應堅持的原則是:一是要堅持文化創新;二是要注重文化層麵的開放。創新是文化發展的內部動力;開放是文化發展外部前提。開放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開放,製度的開放比物質的開放更重要,而精神層麵的開放比製度的開放更重要。有了誠信和理性的精神,社會的發展就有了靈魂,製度的運行就有了效率,物質的運用也就有了合理性的保證,民主也就有了真民主,民主才能最終成為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