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的目的應當是建立一個人性、理性、誠信的社會。愛是人性的靈魂,所以有人性的社會就是一個充滿愛的社會。理性是效率的前提,所以有理性的社會也就是一個有效率的社會。誠信是秩序的基礎,所以有誠信社會發展就有秩序。人性、理性、誠信構成了和諧社會的三個基本構件。啟蒙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個和諧社會。
自由、平等、博愛必須要建立在人性、理性和誠信的基礎上。否則,自由、平等、博愛就有可能是偽的,而不是真的。自由若失去了人性、理性、誠信,自由就隻能是動物的自由。平等若失去了人性、理性和誠信,平等也就隻是封建等級式的平等。同樣,愛也不能失去人性,失去人性的愛客觀上也是不存在的。
康德認為:“然而,公眾要啟蒙自己確是有可能的;事實上,隻要賦予了自由,啟蒙幾乎肯定會隨之而來。因為即使是在那些已經被認定是大眾的監護人中間,也總會有某些獨立的思想家,他們在從自己的肩上,扔掉了不成熟狀態的枷鎖以後,就會散播那種合理評價自身的價值,以及為自己思考是每個人的天職的精神。”
這裏筆者認為,自由固然重要,但平等比自由更重要。自由是啟蒙的一個要素,但不是一個必要條件。自由是一種手段,但自由的目的是平等。伏爾泰指出,每一個精神健全的人心裏都有自然法的概念,“一切享有各種天然能力的人,顯然都是平等;當他們發揮各種動物機能的時候,以及運用他們的理智的時候,他們是平等的。”沒有平等,自由就有可能表現為對別人自由的剝奪。在啟蒙的進程中,平等是比自由更重要的範疇。而比平等更重要的,就是人性、理性和誠信。
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實質就是一個啟蒙的過程,所以啟蒙是持續的,但也有節點。對自然知識而言,這種節點主要表現在重大的科學技術創新上。如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三次科技革命,就是自然知識啟蒙的節點。對社會知識而言,這種節點主要表現在一些重大的社會運動上,如法國的啟蒙運動、中國的五四運動等。
啟蒙有可能導致偽啟蒙。主要原因是;一是啟蒙者本身是利益追求者,啟蒙者不是超人,也要受自身利益的約束,這對啟蒙的方向會產生重要影響;二是啟蒙進程有可能被一些利益集團所利用和左右;三是被啟蒙者覺悟性不高;四是內憂與外患結合。偽啟蒙有可能導致的結果:一是催生集權專製;二是形成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
啟蒙的結果取決於綜合因素。啟蒙與覺悟要有機結合。啟蒙是外在的,覺悟是內在的。覺悟有時比啟蒙更重要。啟蒙至少要與覺悟要同步,否則,啟蒙的代價是高昂的,啟蒙者就隻能是為被啟蒙者提供人血饅頭的材料。另外,啟蒙也要與眾多其他條件配合推進。政府、製度、外在環境等都是影響啟蒙結果的重要因素。
中國的啟蒙與救亡的衝突影響了中國啟蒙運動的健康發展。近代中國的發展,既是一部啟蒙的曆史,也是一部救亡的曆史。啟蒙更多需要一種自由精神,而救亡客觀需要一種權力集中模式,這種情況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付出了高昂的代價,而且對未來中國的發展也將會產生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