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啟蒙?從語源角度看,所謂啟蒙,乃是光對黑暗的穿透和驅逐,是實事的揭蔽和顯示。在英文中,“啟蒙”即“enlightenment”,是直接從“light”(光)這一詞派生出來。尼采說:“希臘人在他們的日神身上表達了這種經驗夢的愉快的必要性。日神,作為一切造型力量之神,同時是預言之神。按照其語源,他是‘發光者’,是光明之神。”
康德認為:“啟蒙就是人類對他自己招致的不成熟狀態的擺脫。這個不成熟狀態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態,即人們在沒有別人的指點時,無力使用自己的知性。這種不成熟狀態之所以是自己招致的,其原因不在於缺乏理性,而在於,當沒有別人的指點時,他缺乏使用理性的決心和勇氣。要勇於認識!‘要有勇氣使用你自己的理性!’——這就是啟蒙的口號。”
新康德主義價值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卡西爾指出,啟蒙精神是一種實證精神和推理精神、分析精神……分析是仁慈的上帝交給盲人的一根拐杖。他說:“啟蒙運動認為,近代以來科學思維複興的實際道路就是一個具體的、自明的證據,它表明‘實證精神’和‘推理精神’的綜合不是純粹的假設,相反,已確立的這一目標是可以達到的,這一理性是可以實現的。”
美國學者托馬斯·奧斯本認為:“從最寬泛、最一般的意義上說,啟蒙指的是將理性應用於人類事務。啟蒙是一個過程,通過這一過程,首先在自由的名義下,理性被運用於人類既存現實的各個方麵。”“關於啟蒙的任何最基本意義上的社會學似乎都會堅持認為,啟蒙理想是與我們的知識體係發展過程聯係在一起的。一個處於啟蒙陣痛階段的社會肯定是一個知識時代,也許是一個知識社會。”
福柯認為,啟蒙的觀念,總是冒著成為教條的風險。一旦成為教條,它就不是針對啟蒙的啟蒙——最好不要將它理解為一種確定的教條,而應該理解為一種否定性的精神氣質,一種退出(Ausgang)或逃離的意願——或者隻是持續進行。
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認為:“就進步思想的最一般意義而言,啟蒙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人擺脫恐懼,樹立自主。但是,被徹底啟蒙的世界卻籠罩在一片因勝利而招致的災難之中。啟蒙的綱領是要喚醒世界,祛除神話,並用知識替代幻想。”
筆者認為,啟蒙的實質是人類知識的擴展。人類的知識主要有兩類:一類是關於自然的知識;另一類是關於社會的知識。關於自然的知識目的是要把人從自然的奴役狀態中解放出來。關於社會的知識目的是要把人從人對人的奴役狀態中解放出來。關於自然知識的啟蒙屬於基礎啟蒙。關於社會知識的啟蒙屬於精神啟蒙。基礎啟蒙與精神啟蒙是相互補充和相互促進的關係。
啟蒙有兩種:一種是官方主導的啟蒙,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清末新政等都是帶有官方性質的啟蒙;一種是民間主導的啟蒙,如五四運動等。在內憂外患的條件下,統治階級出於強國的目的,也會有意識地推動啟蒙進程。官方主導的啟蒙主要目的是為了進一步鞏固自身的統治,其推行方式具有權威主義特征。民間主導的啟蒙主要目的是社會大眾的福利和權利,自由主義行為方式是其主要的表現特點。一方麵,官方主導的啟蒙可誘發民間主導的啟蒙;另一方麵,民間主導的啟蒙也可推動官方主導的啟蒙。
知識分子是啟蒙的最大可能主體。一是權力所有者是利益既得者,對啟蒙沒有動力。二是一般大眾缺乏啟蒙的能力,主要是知識的貧乏和迫於生計的壓力及行動的限製。三是知識分子地位的邊緣化決定了知識分子具有啟蒙的願望和動力。另外,知識分子的職業特點也決定了知識分子具有啟蒙的能力。對知識的追求就是對真理的追求,啟蒙實質也是一種對真理的追求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