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細節,敗也細節
“天下大事,必做於細”,關鍵在於“細節”二字,對細節重視與否,往往決定著做事是成功還是失敗。
我們來看看海爾集團的總裁張瑞敏是如何實行細節管理的。
海爾集團在整個組織網絡上形成3個層次:集團總部是決策中心,事業部是利潤中心,工廠是成本中心。大家各負其責。張瑞敏隻管理幾個事業部的負責人,對具體業務從不越俎代庖。張瑞敏說自己隻是找思路、談思路。
但是具體事務讓下屬去做,並不等於最高總經理放開管理不問,天天隻想什麼戰略、決策、謀劃、創意。公司總經理對於管理必須有足夠的認識,對管理之事安排妥當。他不一定要親自去抓每一件事,但要保證公司的各項事務都有人去抓、有人去管,而且管得有條理、有效益。
張瑞敏在推行管理模式時,非常注意對度的把握。力度大一點、小一點,早一點、晚一點都會出現不同的效果。打個比方,開年終總結會。今天下午開會,中午就應當把年終獎發給大家,早發2天晚發2天都起不到作用。中午發了獎,大家情緒正高漲的時候,廠子說什麼他都聽得進。可廠子如果提前2個禮拜或拖後2個禮拜發錢,總結會肯定什麼效果也沒有。就這麼點小事,操作上大有學問。另外,他們發獎金是根據上半年工資的平均值來發,與職工每個月工作情況都有關,這就要求職工平常時時刻刻都要好好幹。別的廠就不一樣了,大家發平均獎,每人500元,這樣幹得好的就要吃虧。
因為管理這種東西,總是說起來精彩,做起來枯燥。所以總經理要想管理好公司,必須腳踏實地,吃苦耐勞地長抓不懈。公司應當拒絕傳奇,因為公司不是演戲。公司不能對管理疏忽大意,更不能自找麻煩,捅出大禍來再力挽狂瀾。因為公司是很脆弱的,連續跌幾次,恐怕再也爬不起來了。曾經輝煌的飛龍公司一傷再傷,如今早已是風光不再。薑偉總裁追求“詩意”的結果,結局十分悲慘。
關於海爾成功的秘密,張瑞敏這樣說道:“許多到海爾參觀的人提出的問題跟公司管理最基礎的東西離得太遠,總是覺得好的公司在管理上一定有什麼靈丹妙藥,隻要照方抓藥之後馬上就可以騰飛了。好的思路肯定非常重要,飯要一口一口的吃,基礎管理要一步一步地抓起來。”
老子早就說過:“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
在海爾,細節的重要在領導人的頭腦裏簡直就是關鍵因素,可謂“成也細節,敗也細節”。
張瑞敏在1996年海爾正在快速發展時還一再強調:“目前,我們的一些中層幹部目標訂得很大,但工作不細,隻在麵上號召一下,浮浮誇誇,馬馬虎虎,失敗了不知錯在何處,成功了不知勝在何處,欲速則不達。”他的行動風格是,凡欲成就一件大事,事先都要做艱苦、周密的策劃工作,對過程還要進行嚴密的監控。
海爾要求把生產經營的每一瞬間管住。在海爾,從上到下,從生產到管理、服務,每一個環節的控製方法盡管不同,卻都透出了一絲不苟的嚴謹,真正做到了環環相扣,疏而不漏。如海爾生產線的10個重點工序都有質量控製台,每個質量控製點都有質量跟蹤單,產品從第一道工序到出廠都建立了詳細檔案,產品到用戶家裏,如果出了問題,哪怕是一根門封條,也可以憑著“出廠記錄”找到責任人和原因。
海爾的精細化管理是與國際接軌的,國際名牌產品的生產經營流程要求每一個工藝環節、甚至每一個工位都能得到控製。豐田公司就是這樣,非常重視細節。
豐田認為許多製造業工廠中任何時刻都可能有85%的工人沒有在做工作。
5%的人看不出來是在工作。
25%的人正在等待著什麼。
30%的人可能正在為增加庫存而工作。由於沒有對公司作出直接貢獻,豐田公司不把這類工作視為工作。
25%的人正在按照低效的標準或方法工作。
有的人可能不同意這種論斷。但是,重要的是由此可以看出豐田公司非常重視細節,並且通過對執行中的任務細節的重新設計以尋求大幅度提高效率。
而國內許多公司在投入與產出之間往往形成一個巨大的空檔。隻對投入產出做了理想的規劃,對如何落實則沒有紮實的手段。一些公司的總經理表麵上氣勢很大,敢於拍板,實際上缺乏周密考慮,對戰略實施的困難估計不足。這些公司都實行“大概級”的管理,其水平低下正是目前影響公司效益的根本原因之一。
還是以飛龍為例。飛龍集團總裁薑偉是“中國改革風雲人物”之一,1990年10月創立公司時,注冊資金隻有75萬元,第2年就實現利潤400萬元,1992年實現利潤6000萬元,1993年、1994年連續2年利潤超過2個億。這個靠“飛燕減肥茶”起家、“延生護寶液”發財的私營公司,資本積累速度決不亞於海爾,其“地毯式”廣告轟炸產生的品牌效應一時間也不亞於海爾,可為什麼1995年一遇上保健品市場下滑就一蹶不振?
此中原因非常複雜,薑偉本人對此進行過深刻反省。在其《總裁的20大失誤》裏,薑偉對飛龍跌落的原因從決策、管理、市場、人才等諸個方麵進行了剖析。其中第11大失誤是:“管理規章不實不細。飛龍集團發展6年中製定了無數條規章和紀律,規章製度已經比較完整。但這些規章大部分沒有嚴密的具體細則,沒有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導致有規難依的局麵。糾正這一錯誤要從現在開始,總部各部門、市場各公司重新把現有的法規完善後,要增加兩方麵內容,即法規實施細則和實施檢查細則。”
其實,像飛龍公司等單位,其規章製度不可謂無,也不可謂不嚴、不實、不細。但這些規章製度往往說在口頭上、寫在紙上、釘在牆上,就是落實不到行動上。我們在做事一定要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細節成就偉大,從小事做起
偉大始於平凡,一個人手頭的小事其實是大事業的開始,能否意識到這一點意味著你能否做成一項大事業,能否取得成功。
事無大小,很多時候,小事不一定就真的小,大事不一定就真的大,關鍵在做事者的認知能力。有些一心想成大事的人,常常對小事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然而,連小事都做不好的人,又如何成就大事呢?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小事正可於細微處見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就能產生做大事的氣魄。不要小看做小事,不要討厭做小事。隻要有益於工作,有益於事業,人人都從小事做起,用小事堆砌起來的事業大廈就是堅固的,用小事堆砌起來的工作長城就是強硬的。
有位女大學生,畢業後到一家公司上班,隻被安排做一些非常瑣碎而單調的工作,比如早上打掃衛生,中午預訂盒飯。一段時間後,女大學生便辭職不幹了。她認為,她不應該蜷縮在廚房裏,而應該上得廳堂。
可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個普通的職員,即使有很好的見解,通常在被重用之前,一定要煎熬一段不短的時間,最重要的是自己要努力做到有讓別人傾聽自己意見的資格和成績,在別人眼裏,你會舉足輕重,不易被人忽視。
因此,要成大事須彎下腰從小事做起。
中關村一家公司的人事部經理曾感歎道:每次招聘員工,總碰到這樣的情形。大學生與大專生、中專生相比,我們也認為大學生的素質一般比後者高。可是,有的大學生自詡為天之驕子,到了公司就想唱主角,強調待遇。別說挑大梁,真正找件具體工作讓他獨立完成,都往往拖泥帶水,漏洞百出。本事不大,心卻不小,還瞧不起別人。
大事做不來,安排他做小事,他又覺得委屈,埋怨你埋沒了他這個人才,不肯放下架子幹。我們招人是來工作、做事的,不成事,光要那大學生的牌子幹嗎?所以有時候,大學生、大專生、中專生相比之下,大專生、中專生反而更實際,更有用。
人生價值真正的偉大在於平凡,真正的崇高在於普通,最平凡、最普通卻又最偉大、最崇高。從普通中顯示特殊,從平凡中顯示偉大,這才是成大事之前提。
小事,一般人都不願意做。但成功者與一般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願意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
別人不願意端茶倒水,你就要更加端出水平;別人不願意洗涮馬桶,你就要洗涮得更加明亮;別人不願意操練,你就要更加自我操練;別人不願意做準備,你就多做準備;別人不願意付出,你就多付出。
隻要你每件事都多做一點,每一件別人不願意做的小事,你都願意多做一點,你成大事的機會就會多一點。
因此,成大事最重要的秘訣,就是從做別人不願意做的小事開始。
因此,做事不可以被大小限製,被時間限製,被空間限製。人生三不朽曰立德、立功、立言。因而,需要具有超越自我、超越時空的觀念,跳出大小的圈子,成就最普通而又最特殊,最平凡而又最高尚,最渺小而又最偉大的事業。
不因小而損害大,不因少而損害多。拋棄大小的競爭,拋棄高下的念頭,拋棄富貴的欲望,而一心一意從小事做起,就是洗廁所、掃大街,也會比別人打掃得更幹淨。
越是那種埋怨自己工作價值渺小的人,真正給他們一份困難的工作時,他們越是退縮而不敢接受。具有十成力量的人,去做僅僅需要一成力量的工作,其中有生命的意義和悠閑的心情。在長遠的人生中,這種生命的意義和悠閑的心情對於人格的形成與擴展,有決定性的幫助。
許多白手起家而事業有成的人,在小學徒或小職員的時候就能以最高的熱忱和耐心去麵對上司給予他們的小工作,這是非常普遍的事實。我們不可能用數量來衡量工作的大小,“大在小之中”而不是“小在大之中”。猴子,沐浴過後給它穿上堯的衣服,戴上舜的帽子,而猴子依然是猴子,人們不會稱這隻猴子為人。
所有的成大事者都是在小事中尋找出大課題。而成大事的機會往往就隱藏在別人不願去做的小事上。
不要滿足於眼前小小的成就
任何人對於自己所想要做的事情,在達成之前都會花很多的時間做各種努力,但是有很多人往往在取得初步成就後,就抱著“守成”
的觀念,再也不肯進一步了。像這種人就會阻礙自己前進的道路,甚至壓抑其他人的成長。因此,眼前的小小成就隻可以讓你小小的高興一下,切不可因此忘記了你的最終目標是什麼,甚至忘記了你自己。
不能滿足於小小成就,是因為:
(1)如果不滿足目前的小小成績,就會充實自己,提升自己。上班的人也不忘繼續學習,做生意的不斷搜集信息,強化公司實力,這些都是在創造機會、等待機會。
(2)小小成就也是一種成就,這也是自己安身立命的資本。但社會的變化太快,長江後浪推前浪,如果你在原地踏步,社會的潮流就會把你拋在後頭,後來之輩也會從後麵追趕過去。相比起來,你的“小小成就”在一段時間後根本就不是成就,甚至還有被淘汰的可能。比如在10年20年前,大學生確實稀罕,而現在呢,已經到處都是,大學生找不到工作都已經不是新聞了。
(3)一個人不滿足於目前的成就,積極向高峰攀登,就能使自己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比如說,原本隻能挑100公斤重擔的人,因為不斷的練習,進而突破極限,能挑起120公斤甚至150公斤的重擔。因為一個人隻要安於現狀,就失去了上進求變的動力,沒有動力,就無法付諸切實的行動。
如果我們想做成某件事,最佳時機一定是當我們目標明確、激情勃發、鬥誌昂揚的時候。每一個人在情緒飽滿時,幹什麼事情都變得輕而易舉。相反,如果一次次的拖延和延緩,就會削弱我們的意誌,反而需要用越來越不情願付出的努力或犧牲來達到目的。
人們不可能指望一個放任自己隨波逐流的年輕人有什麼大作為,因為他們往往是安於現狀的。即使他們知道自己體內還有許多潛力可挖,也還是以各種各樣的方式白白浪費耗損,麵對停滯不前的現狀他們還能不為所動、安之若素。也許他們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收獲或成就,但他們永遠隻能被眼前的小小成就蒙蔽了眼睛,看不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些小成就成了他們可炫耀的資本,卻不知人生還有更多偉大的目標等著去實現。就這樣甘於平淡的生活,他們體內曾潛藏的那點潛能也將因為長久的被棄之不用而逐漸荒廢消亡。隻有那些不滿足於現狀,渴望著點點滴滴的進步,時刻希望攀登上更高層次的人生境界,並願意為此挖掘自身全部潛能的年輕人,才有希望達到成功的巔峰。
很多人都是理想過於平庸,或者說跟他們的能力相比,他們的目標定的過於低調。試想一下,如果每個人都能比較容易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自己的抱負,人們還有前進的動力嗎?你不可能指望一個總是回頭看的人能攀登上頂峰,人們的抱負必須略高於人們的能力。這就要求你不能滿足於眼前的小小成就。
當然不能否認有的人生來就不需要為自己的理想打拚,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享受優厚的物質生活條件。據傳好萊塢著名影星道格拉斯的兒子,才剛剛1歲多,就開始獨自享受瑞士某著名酒店300美元一小時的房間服務,而目的隻是道格拉斯為了讓他的寶貝兒子睡個午覺。但這畢竟是人類中的極少極少數,可以說99%的人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來獲取成功。假設我們都出生在豪門,每天都是錦衣玉食、高枕無憂,唯一的目標就是盡情地享受生活,盡情地嬉戲玩樂,並逃避所有的工作和不愉快的經曆,那麼,人類的最終歸宿恐怕隻能是退回到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了。
正是因為人類有著那麼多的欲望和追求,渴望著晉升到更高的職位,渴望著生活更加舒適幸福,渴望著接受更加高深的教育,渴望著家庭更加溫馨美好,渴望著使自己學識變得更加淵博,渴望著獲得更多的財富和更高的社會地位,人們的潛質才能得以充分挖掘,能力才能得以全麵發展,人們才有可能進化和發展到高級階段。這是一種不懈的追求,是人類一代一代相傳的動力。
遠大的理想就像《聖經》中的摩西一樣,帶領著人類走出蠻荒的沙漠而進入充滿希望、生機勃勃的大陸,進入太平盛世。隻有那些停止了進步的人才會對現有的成就感到滿足。對於那些永遠追求前麵的目標的人來說,他們總覺得自己身上還存在某些不完美的因素,因而總是渴望著進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他們身上洋溢著旺盛的生命力,從不墨守成規,這使得他們總認為任何東西都有改進的餘地。這些人是不會陶醉在已有的成就裏的,他們想方設法達到更美好、更充實、更理想的境界,正是在這一次次的進步當中,他們完善著自我,也完善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