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突破平庸,創新思維(1 / 3)

《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2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2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亮劍》reference_book_ids\":[7217738163756731427]}],\"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伊索寓言》reference_book_ids\":[7172013603778726925,7267091336992394303,7257408037470604300,6857717464541694989,6988533058454473736]}],\"8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8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聊齋誌異》reference_book_ids\":[7176586829842353211,6552677543730744327,7267090250495691815,6993270342399560741,683364288076710196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每個人都具有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存在於每個人的心靈頭腦中,普通人也好,天才也好,都具有創新能力,而有創新能力的人就具有成功做事的前提。

《伊索寓言》裏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暴風雨的日子,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討飯。

“滾開!”仆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窮人說:“隻要讓我進去,在你們的火爐烤邊幹衣服就行了。”仆人以為這不需要花費什麼,就讓他進去了。

這個可憐人,這時請求廚娘給他一個小鍋,以便他“煮點石頭湯喝”。

“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能用石頭做成湯。”於是她就答應了。

窮人於是到路上揀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裏煮。

“可是,你總得放點鹽吧。”廚娘說,她給了他一些鹽,後來又給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後,又把能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湯裏。

當然,您也許能猜到,這個“可憐人”後來把石頭撈出來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鍋肉湯。

說到創新,說到成功,可能大多數人會說,這跟我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創新跟貧富沒有關係,跟智商也沒有關係嗎。我們大多數所理解的“成功”與“創新”,往往是指那些在人類曆史上的一些重大發現和發明,如青酶素的發現,雜交水稻的發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發現等等。是的,這些都是創新的結果,是人類發展曆史上了不起的發明。而發明或發現這些的人士,毫無疑問都是成功者。

人們往往把創新想像得太高深,太神秘,太複雜,因而阻礙了他們的創新。因此,我們首先需要明確,創新並不隻是某些行業的專利,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有創新的能力。

你也可以創新。你也可以成功。

在日本,某味精公司的社長對全體工作人員下達了“成倍地增長味精銷售量,不論什麼意見都可提,每人必須提一個以上建議”的命令。

一時之間,大家紛紛提出銷售獎勵政策、引人注目的廣告、改變瓶裝的形狀等等方案。

然而,其中一個女工卻苦於提不出任何建議來。她本想以“無論如何也想不出”為由而拒絕參加,但考慮到這是社長的命令,並且言明不論什麼建議都可以,所以她覺得拿不出建議有些說不過去。

就在晚上吃晚飯時,她想往菜上撒調味粉,由於調味粉受潮而撒不出來,她的兒子不自覺地將筷子捅進瓶口的窟窿裏,用力往上攪,於是調味粉立時撒了下來。

在一旁看著的女工眼睛一亮,突然發現這也不失為一個好提案,於是她就把味精瓶口擴大一倍的提案交了上去。

審核的結果出人意料。女工提出的建議竟進入15件得獎提案之中,領得獎金3萬日元。而且此提案付諸實施後,銷售額倍增,為此,女工又破例從社長那裏領取了特別獎。

受寵若驚的女工想:出主意,出主意,原來以為很難,沒料到這樣的提案竟然也得了獎。像這樣的提案,一天能提上兩三個。創造思維不是極少數人的特異稟賦,而且許多人的共同能力。創造心理學家阿曼倍爾雷指出,豐富的知識並不危害創造力,但過多的規則卻是創造的障礙。

創造思維無禁區,人人都具有創造力。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因為找出了把事情做得更好的辦法,世界上的所有大發明、大發現均是如此。

寧可被打敗,萬勿被嚇死

如果你覺得自己活得太窩囊,如果你不想苟且過活,如果你不願隨遇而安,如果你不想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被淘汰,你就一定要以一種強者的心態去麵對這個世界。我們要選擇做強者而不是弱者,我們要成功而不要失敗,我們必須以強者心態去麵對人生,即使自己的實力與別人相比真的有很大的差距,我們也絕不能退縮,要認為自己是真正的強者!要認為自己在不長的時間裏就可以擁有超越對手的實力!要堅信自己一定能將對手打敗!

在各地電視台連創收視記錄的熱播電視劇《亮劍》中有這樣一段話:古代劍客和高手狹路相逢,假定這個對手是天下第一劍客,明知不敵,也要毅然亮劍,哪怕血濺七步,也雖敗猶榮。

該劇主人公李雲龍之所以能百戰百勝就在於他的這種麵對強敵敢亮劍的強者心態。此劇最出彩的地方應該是主角李雲龍在軍事學院做畢業論文時的講話:“作為一名軍人,明知不敵,也要敢於亮劍,這就是中國軍人的軍魂!”就像武俠小說中所描寫的俠客一樣,要敢於過招,而且要該出手時就出手。這是他一生戎馬生涯的真實寫照,也是他作為一名中國軍人指揮作戰時的原則,更是他作為一名中國軍人“寧可戰死,不被嚇死”精神的寫照。這種精神無疑是可取的、可貴的、可讚揚的、可提倡的。

狹路相逢勇者勝!李雲龍不信邪、不信神,隻相信自己的隊伍,相信自己的實力,相信自己的智慧,這是他自信心和才能的充分展露,也是古代俠者之風的再現。遇到強手,不能氣餒,不能怯陣,不能手軟,不能不敢戰,更不能不敢勝,要敢於對敵,要敢於出手,要敢於殺敵,要敢於拚命,要從心理上壓倒敵人,要從氣勢上震懾敵人,要從狠勁上嚇跑敵人,要刀快槍準,心狠手辣,出手必殺,方能使敵人怯、餒、疑、慌,憒、逃、敗、亡,自己方能爭取生機,取得最後的勝利,才能夠生存下去,才能夠發展壯大。否則,怯戰也得戰,怕輸更得輸,怕死還是死。李雲龍的帶兵生涯就充分地證明了這個觀點,他曆次以弱勝強、以寡勝多、轉敗為勝的生動戰例就是很好的佐證。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人,他們總是不停地抱怨,自己的不成功是因為其他的原因,或是別人影響了自己成功的機會。他們有時甚至認為,生存的時代不能給他成功的機會而整日怨天尤人。更有甚者會走向極端,報複社會,不僅給自己造成了傷害,還會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

強者們從來不向別人抱怨,因為他們沒有什麼抱怨的理由,他們能勇敢地麵對事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理想,從不靠等待和別人的憐憫。因為他們知道,成功總是發生在無聲無息中,一個堅持自己真理的人往往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強者心裏沒有悶氣,對別人有不滿就找當事人立即解決,自然沒有必要在背後說別人的壞話,更不需要醜化和貶低別人。

強者不怨天不怨地、不怨父母不怨家人。具有強者心態的人被別人打敗,並不心存怨恨,隻怪自己功夫不精,從此苦練本事,認真研究對手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10年後再來比試。

弱者心態的人被別人打敗,隻是到處哭訴打他之人的品德如何敗壞,把自己的敵人描述成一無是處的惡人。強者依靠自己解決問題,弱者依賴他人解決問題。具有強者心態的人失敗後隻怪自己,具有弱者心態的人失敗後會找出許多借口。

與對手競爭時一定要以強者自居,要自信堅定、冷靜沉穩,我們可以被對手擊敗,但一定要能再爬起來,我們可以被對手打敗,但決不能被自己的弱者心態所打敗。始終如一地保持強者心態,那麼總有一天,你一定會變成真正的強者。

乘虛而入,做事要善於尋找弱點與空白敏銳地發現人們沒有注意到或未予重視的某個領域中的空白、冷門或薄弱環節需要有“慧眼”,需要後來者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需要的是對已知的不滿足和對未知的強烈好奇。

有些人看起來並不是那種上帝安排的天才,他們起初並不見得就比其他人聰明很多,能幹很多。而他們後來之所以能成為智者,很大程度上在於他們會用巧勁兒。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進程中,已經湧現出很多的巨人,他們為人類創造了許多燦爛和輝煌的業績。他們猶如一座座曆史的豐碑,昭示旁人無法望其項背的高度。

卡爾森是加利福尼亞大學物理係的畢業生,畢業後在美國一家公司任職。因他常見到公司的同事在複印文件的過程中,占用時間過多,勞動強度很大,本該輕鬆完成的工作,成了令人頭痛的麻煩事,便想改進一下複印方式。他做了很多的實驗,但卻沒有成功。後來,卡爾森改變了做法,暫時停止了實驗,而用大部分的業餘時間鑽進紐約的圖書館,專門查閱有關複印方麵的發明專利和文獻資料。經過一段時間的仔細查找,他意外地發現,以往進行的複印,都是利用化學效應來完成的,還沒有人涉足到光電領域。

利用光電效應,從理論上講,效率要高得多。顯然,這是複印研究開發中的一大缺陷。

於是,卡爾森瞄準這一缺陷開始進行大量的實驗,將光電效應和靜電原理相結合,終於取得了成功。

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在一次聽演講後,知道非線性方程有一種叫孤子的解。他為了徹底弄清這個問題,找來了幾乎所有關於孤子理論的資料,然後這位大名鼎鼎的物理學家關起門來,專心致誌地研究了一個多星期,尋找別人在這方麵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弱點。

後來,他發現所有的文獻都隻是研究一維空間中的孤子,而在他所熟知的物理學中,意義更廣泛的是三維空間。這是一個不小的缺陷和漏洞。對此,李政道經過幾個月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種新的孤子理論,並用這套理論處理三維空間的某些亞原子過程,終於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

李政道深有感觸地說:“你如果想在研究工作中趕上、超過別人,你一定要摸清在別人的工作裏,哪些地方是他們的缺陷。看準了這一點,鑽下去,一旦有所突破,你就能超過人家,跑到前頭去了。”

另外一個故事也很能說明問題。

中國人、俄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意大利人都借酒誇耀自己的民族文化。中國人拿出古色古香、釀造精細的茅台,贏得眾人稱讚;俄國人拿出伏特加;法國人拿出香檳;意大利人亮出葡萄酒;德國人取出威士忌,眾彩紛呈。

此時兩手空空的美國人不慌不忙,將他們的酒都倒出一點,兌在一起,說:“這叫雞尾酒。”他體現了美國的民族精神——博采眾長,綜合創造!

因此,“乘虛而入”不是拾人牙慧,嚼人家吃過的飯,而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找準解決問題的切人點,有所發明和創造。矮子站在巨人的肩上,會比巨人看得遠,更何況聰慧過人的你呢?人類生存的意義在於創造,這也是一個有智慧的人的極大樂趣。

把他人的成果進行歸類,發現他們忽略的冷門,瞄準知識鏈條上某個薄弱環節,抓住前人因種種原因放棄或疏漏的項目,以此為努力的突破口,乘虛而入,巧做文章,最後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做事要學“漁”,莫羨“魚”

有一個人非常喜歡吃魚,見鄰居天天釣魚滿載而歸,不禁垂涎三尺。時間久了,終於臉麵抵不過口饞,他就上門去討魚,鄰居就給了他2條。第二天,他又前去討,鄰居一笑,又給了他2條。第三天,當他再次上門時,鄰居給了他一根魚竿及一份“垂釣秘訣”。他大怒道:“我要的是魚,給我竹竿、破紙有什麼用?如果不是小氣,就是十足的白癡!”

相信每個人一定都想對故事中的人說:“你怎麼這麼傻!有了魚竿和垂釣秘訣,學會了釣魚不就隨時都能吃到魚了嗎!”但是生活中又有多少人隻看到了“魚”的鮮美,卻從來不曾想拿起魚竿學習“垂釣”!

我們羨慕別人有地位顯赫的父輩,嫉妒別人能夠繼承萬貫家財,甚至妒忌別人天生的聰明,就在這樣的羨慕和妒忌中蹉跎歲月,卻從不想認真學習技藝,勤奮攻讀,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生活技能!

其實人都存在這樣的劣根性,我們更傾向於做自己熟悉的容易的事情,卻不怎麼會去做那些困難的、自己不熟悉的事情。故事中的人未必不明白鄰居的意思,也許他根本就是懶得去學習。

有一個著名經理人,在講座中列出了一張表,表中將日常工作分成了4類:重要又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和不重要不緊急。

重要又緊急的事大家都知道要快做,但是對於重要不緊急和不重要緊急這兩種事情應怎樣取舍就有了分別。這個經理人說他要求他所有的部屬每天都要將事情分類,並一定要先做重要不緊急的事情,而且說絕大多數的人不成功,就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做不重要緊急的事情。想想自己的日常所為,難道不也是做了這樣的選擇嗎?人們之所以會選擇做緊急不重要的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這些事情簡單,容易做,而重要不緊急的事情往往是我們不熟悉的,需要沉下心學習、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