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心細節,化腐朽為神奇
留心細節,將無用變有用,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給被埋沒者一片翱翔的天空!
在20世紀80年代初,農村經濟體製的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提高了農民對生產投入的興趣。在一段時間裏,一般農戶對鐮刀、鋤頭等最基本生產工具的需求大增,導致生產這類農具的原料——毛鐵和鋼板供不應求,在一些地方甚至完全脫銷。與此同時,在國營大廠的圍牆裏,堆著大量邊角料和廢鐵板,如何處置這些“廢物”成了廠長們的一塊心病。
在這種情況下,一位“鋼鐵大王”應運而生了。
所謂“鋼鐵大王”,也並沒有什麼特殊之處,隻不過是一個稍微有點文化的人。然而他的頭腦十分靈活,這是最重要的。
有一天,他到在供銷社供職的同學那裏喝茶聊天,偶爾說起毛鐵脫銷以及城裏一些工廠的邊角料怎麼比毛鐵還好的事,他就想起了自己的一位姑父在H城一家船廠裏工作,心中突然一亮。第二天一大早,他兜裏裝著80塊錢的全部資本直奔H城,找到了在造船廠當保衛科長的姑父,又通過姑父找到了廠長。富有人情味的廠長一聽說需要他們廠的廢鋼鐵,便把板一拍,二話沒說,便吩咐派輛卡車送去。這一趟他是無本萬利,淨賺了1000多元。看到了那沉甸甸的票子,嚇得他愣是沒敢往家裏拿。
幾天後,他就買了禮品二上H城,還拉著那位同學,算是供銷社領導,一起登門致謝,並同廠方訂立了長期協議:所有廢棄的邊角料都被他們以極低的價格包銷,一包就是3年。
以後,“鋼鐵大王”更是如魚得水,嚐到了更大的甜頭。貨源有的是:造船廠的拉光了,被介紹到機械廠、機床廠;H城的拉光了,又被介紹到N城、S城……市場更是不成問題:本地市場飽和了,便銷到外地、外省……開始是用汽車運,後來就鳥槍換大炮,改用火車車皮裝。
他的生意越做越大,人緣越混越好,財路也越來越寬。等到別人也明白過來,一哄而上時,他已經金盆洗手,另謀別的財路去了。
留意細節,廢物也就變成了寶。
做大事要在細節處狠下工夫
一位作家說:“生活的細節越分越密,密不可分時,就糊成一片了,按科學術語說,出現了混沌。人在混沌中,也好過粗枝大葉。忽略細節的人是古裝戲裏的‘灑狗血’——內心什麼也沒有,卻裝著有感情的樣子,大喊大叫,拚命表演。”
要想工作不流於一般的人,應學會在細節處下功夫。
有時候,公司老板或領導要出差,便會安排員工去買車票,這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卻可以反映出不同的人對工作的不同態度及其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大概推測出今後工作的前途。
有這樣兩位秘書,一位將車票買來,就那麼一大把地交上去,雜亂無章,易丟失,不易查清時刻;另一位卻將車票裝進一個大信封,並且,在信封上寫明列車車次、號位及起程、到達時刻。後一位秘書是個細心人,雖然她隻是注意了幾個細節處,隻在信封上寫上幾個字,卻使人省事不少。
按照命令去買車票,這隻是“一個平常人”的工作,但是一個會工作的人,一定會想到該怎麼做,要怎麼做,才會令人更滿意,更方便,這也就是用心,注意細節的問題了。
工作中細節不容忽視。注意細節所做出來的工作一定能抓住人心,雖然在當時無法引起人的注意,但久而久之,這種工作態度形成習慣後,一定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收益。這種細心的工作態度,是由於對一件工作重視的態度而產生的,對再細小的事也不掉以輕心,專注地去做才會產生的。會成為大人物的人,即使要他去收發室做整理信件的工作,他的做法也會跟別人有所不同。這種注重細微環節的態度,就是使自己的前途得以發展的保證。
工作上的這種細心,所需的另一點就是親切感,一點人情味,一顆替別人著想的心。“若是我的話,就會這麼做”,這就是親切感。
一部名為《細節》的小說,其題記為:“大事留給上帝去抓吧,我們隻能注意細節。”作者還借小說主人公的話做了腳注:“這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壯舉都不如生活在一個真實的細節裏來得有意義。”
細節,就是小節,它不僅具有藝術的真實,而且更具有生活的真實。也許是生活的真實造就了藝術的真實,我們讀書時,總被作家筆下的細節,如人物的心理、動作、語言所感動。
生活就像根無限拉長的鏈條,細節如鏈條上的鏈扣,沒有鏈扣,哪有鏈條?曆史就像日夜奔騰的江河,細節如江河的支流,沒有支流,哪有江河?
回味生活,翻閱曆史,我們為什麼不從真實的細節做起?我們頭上三尺如果真有神靈的話,它絕不隻把大事留給自己,而把小節留給人類。因為神靈也知道,擁有小節,終究會成就大事!
在細節處多下狠功夫吧!
聚焦小事終將升華人生
每一天都是一個階梯,都是向著既定的目標的新一步。
人的一生是由許許多多的偶然的和必然的事件組合而成的,有時一次偶然的事件會使某個人變成了大人物,有時一次偶然的事情會使某個人變成了小人物。
在常人看來,大人物總和大事件聯係在一起,小人物總和小事件聯係在一起。有的人一輩子也不會做成一件大事,但是,無論大人物還是小人物,都會和一件又一件的小事發生關係。因此說,小事情是人一生中最基本的內容,聚焦小事,必能升華你的人生。
大事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小事情卻每天都在發生。順利、妥帖而又快樂地去處理件小事是容易的,但每天都能順利、妥帖而又快樂地去處理一件小事卻是十分困難的。如果一輩子都無怨無悔地,小心謹慎地,愉悅歡快地去處理一件又一件小事,那大概要比做一件大事還要難。
大事能檢驗一個人的智慧、才能和品格,小事也能。如果每一件小事都做得漂亮、舒心,那你也能得到極大的快樂和對自我的肯定。
古人說得好,小事雖然微不足道,但不做也是不能成功的,那些常常遊手好閑的人,他的成就肯定不會超過常人多少。古人還說,忽視小事,專做大事的人,他的成就往往不如做小事的人。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小事來得頻繁,辦事所花的日子也多,積累起來數量也就大;而大事來得稀少,積累起來數量也就自然小了。
積累,一件又一件小事地去積累,直到有一天,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人。比如雷鋒,他並沒有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他珍惜每一件小事,把每件小事都當做一個新的出發點,當做一件大事來看待,傾注全部的熱情和心血,誰又能懷疑他的偉大呢——偉大的,其實也是平凡的。
每一年積累,不如每季度積累;每季度積累,不如每個月積累;每個月積累,不如每一天積累。
一天不是一周,一周不是一月,一月不是一年。一周需要7天才能構成,一月需要4周才能構成,一年需要52周才能構成。一件事情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幾件事情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從搬運工到哲學家,從奴隸到將軍,從凡人到偉人,都不是一天、一月、一年就可以達到的,它需要經過長期的努力、長期的追求、長期的積累、長期的磨煉才能夠達到。
也許一個窮人,會因為某種機遇而一夜之間成為腰纏萬貫的富翁,但一個搬運工成為一個哲學家,一個凡人成為一個偉人舉世聞名,絕不是某個機遇的緣故。不斷地追求,才有不斷的進步;不斷地行動,才有不斷的成就;不斷地積累,才有不斷的提高;不斷的積小步,才有跨大步的力量。
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子;播什麼花籽,開什麼花兒。人積累耕耘的經驗就成為農夫,積累砍削的經驗就成為工匠,積累販賣貨物的本領就成為商人。這種積累,既是痛苦的,又是快樂的。
美國社會工作者海倫·凱勒的老師安妮·沙利說過,人們往往不了解,即便是要取得微不足道的成功,也必須邁過許許多多蹣跚艱難的腳步。
你希望一口吃個胖子,希望奪取成功就像邁一下腳步那樣簡單,你或許常常這樣幻想:“我真希望自己是個完美無缺的人。假如我有好的天資,是個大智者的話,我就幹什麼事情都永遠不會失手,我會馬上把吸煙、賭博的惡習戒除掉。”
這是幼稚的懶漢成功邏輯。你以為成功者都是有遺傳得來的天賦,有把事情做得盡善盡美的訣竅。按這種邏輯,成功者每做一件事情都是輕鬆愉快的,易如反掌的。懶漢們認為,成功者都是無師自通的天才,學了第一課,就能夠一下子成為專家。你這種“馬上如願”
的思想,是導致失敗的大敵。
毫無疑問,那種希望“馬上如願”的人還是存在的,像嬰兒。嬰兒都是要求父母即刻滿足他們的意願的。他們一想撒尿,不管是在大人懷裏還是睡在床上,即刻就把衣服尿濕、被子尿濕。對嬰兒的這種行為,父母無可指責,並不會對嬰兒提出從發育來說不現實的要求。
不幸的是,如果你一生當中總保持著這種馬上如願的要求,那麼,你要走向成功是不可能的。
舉個例子。你是一個抱著“馬上如願”思想做事的人,你決定當一個畫家,你期望自己一下子就能畫出像達·芬奇《蒙娜麗莎的微笑》那樣的傑作,期望自己一夜成名。但你不知道自己是該先畫蒙娜麗莎的秀發還是先畫蒙娜麗莎的額頭,你便會認為繪畫很艱難,情緒陡變,頓時扔掉畫筆,長歎創作之難。因為你相信的是:如果一個人有出息,有才幹,想要做什麼事,都能一下子如願以償,用不著像達·芬奇那樣天天畫雞蛋苦苦地做單調乏味的努力,用不著一點點地積累經驗,用不著總費很多時間去鍛煉基本功。這種想法,終將會把你拋入失敗的穀底,不堪回首。
上天就是這樣捉弄人,你越希望即刻如願的,越難以即刻如願。
成功,不是直線,而是曲線。成功,是一個緩慢的積累過程,緩慢的學習過程。攀登珠穆朗瑪峰,需要從腳下第一步開始,沒有一下子就能躍上山頂取得成功的。
緊緊地盯著眼前的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終將登上成功之巔。
每天都要進步點,成功來自於細節的積累偉大的成就通常是一些平凡的人們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而取得的,他們注重細節,每天懂得進步一點點,日積月累就能前進一大步。對那些勇於開拓的人而言,生活總會給他提供足夠的機會和不斷進步的空間。人類的幸福就在於沿著已有的道路不斷開拓進取,永不停息。那些最能持之以恒、忘我工作的人,往往就是最成功的人。
人們總是責怪命運的盲目性,然而命運本身的盲目性是以人的活動為主體的。天道酬勤,命運總是掌握在那些勤勤懇懇地工作、每天注意細節的人手中,就正如優秀的航海家總能駕馭大風大浪一樣。對人類曆史的研究表明,在成就一番偉業的過程中,一些最普通的品格,如公共意識、注意力、專心致誌、持之以恒等等,往往起很大的作用。即使是蓋世天才也不能小視這些品質的巨大作用,一般的就更不用說了。事實上,正是那些真正偉大的人物才相信常人的智慧與毅力的作用,而不相信什麼天才。
牛頓無疑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當有人問他到底是通過什麼方法得到那些偉大的發現時,他誠實地回答道:“總是思考著它們。”還有一次,牛頓這樣表述他的研究方法:“我總是把研究的課題置於心頭,反複思考,慢慢地,起初的點點星光終於一點一點地變成了陽光一片。”正如其他有成就的人一樣,牛頓也是靠勤奮、專心致誌和持之以恒來取得成功的,他的盛名也是這樣換來的。放下手頭的這一課題而從事另一課題的研究就是他的娛樂和休息。
牛頓曾對本特利先生說過:“如果說我對公眾有什麼貢獻的話,這要歸功於勤奮和善於思考細節。”另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開普勒也這樣說過:“隻有對所學的東西善於思考才能逐步深入。對於我所研究的課題我總是窮根究底,想出個所以然來。”
純粹靠勤奮和毅力能產生令人驚訝的成果,這令許多傑出的人物都懷疑真正的天才的存在。天才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稀少得多。法國著名作家伏爾泰認為天才與普通人隻有很細小的區別。貝克萊認為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詩人和雄辯家。熱羅德斯則認為每個人都能成為畫家和雕刻家。洛克、海爾特斯和狄德羅認為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天賦。一些人在從事的範圍內隻在善於掌握和運用一些理智運行的基本規則,這樣就能超乎一般,即成為所謂天才。即使我們完全相信勤奮和努力能創造奇跡,也完全承認那些取得傑出成就的人也是意誌堅強、不屈不撓的人,但很顯然,如果沒有驚人的天賦的話,不論你如何遵循理智和思維運行的規律,也不可能成為莎士比亞、牛頓或貝多芬式的人物。
英國物理學家及化學家道爾頓(1766~1844)不承認他是什麼天才,他認為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勤奮。約翰·亨特曾自我評論道:“我的心靈就像一個蜂巢一樣,看來是一片混亂,到處充滿嗡嗡之聲,實際上一切都整齊有序。每一點食物都是通過勞動在大自然中精心選擇的。”隻要翻一翻一些大人物的傳記,我們就知道大多靈敏傑出的發明家、藝術家、思想家和各種著名的工匠,他們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非同一般的勤奮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們都是惜時如命的人。
英國作家兼政治家狄士累利(1804~1881,於1868及1874~1880任首相)認為要成功就必須精通所學科目,要精通它,隻有通過持續不斷的刻苦鑽研,除此別無良策。因此,從很大程度上講,推動世界前進的人並不是那些嚴格意義上的天才人物,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奮、埋頭苦幹的人;不是那些天賦稟厚、才華橫溢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論在哪一個行業都能勤勤懇懇、勞作不息的人們。天賦過人者如果沒有毅力和恒心做基礎,他隻會成為轉瞬即逝的火花;許多意誌堅強、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遲鈍的人都會超過那些隻有天賦而沒有毅力的人。正如意大利民諺所雲:“走得慢但堅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走得快的人。”
培養良好的工作習慣是很關鍵的一環。一旦養成了一種不畏勞苦、敢於拚搏、鍥而不舍、堅持到底的勞動品性,則無論我們幹什麼事,都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即使從事最簡單的技藝也少不了這些最基本的“品格”。羅伯特·皮爾正是由於養成了反複訓練、不斷實踐這種看似平凡,實則偉大的品格,才成了英國參議院中的傑出輝煌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