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習慣我們選擇了要做的事,同時也注定了我們會獲得多麼大的成功或失敗。而如果我們能拋開慣常的思維,克服惰性,就將獲得完全不同的未來。就如那個經理人,就因為他總是做和別人不同的選擇——做重要不緊急的事,因此他收獲甚豐:他經營著一家大公司,且公司業務遍布海內外,同時還在高校教書,節假日裏還不斷出外講學。如果故事中的那個人選擇學習垂釣這件重要、辛苦但不緊急的事情,而不做特別想吃魚就向別人要魚的事情,那麼不久他吃魚的欲望就能得到更大的滿足。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但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懂得這一點,能夠知道什麼時候該選擇學習“漁”,而不是僅僅羨慕“魚”!
失意不失誌,在困境中升華人生
失意無時不有,無處不在。一次失意,如同品嚐一次人生的苦辣;一次失意,是對人生的一次考驗。嚐過一回苦辣,經曆一次考驗,你便跨過人生的一個坡坎,你便超越一次自我。
人從記事開始,便在得意與失意間生活。得意時,如浸泡在蜜水之中,歡悅萬分;失意時,如含黃連,苦不堪言。失意並非隻是不得誌,一切希翼未果,均屬失意範疇。求學時,一次敗北,是失意;工作上,事業無成,是失意;求愛的當兒,遭拒絕,是失意。
失意,並非你低人一等,也不是智商低下,而是因失意像得意一樣相隨相伴人生。失意是得意的反麵,無失意也便無得意可言。
失意,會使你冷靜的反思自己,使你能正視自己的缺點和弱項,努力克服不足,從而駕馭生命的帆船,乘風破浪,以求一搏,從失意的廢墟上重新站起。
春秋戰國時期的子文,擔任楚國的令尹。這個人3次做官,任令尹之職,卻從不喜形於色,3次被免職,也從不怒形於色,這是因為他心裏平靜,不計較得失。子文心胸寬廣,明白斤斤計較毫無用處。該失的,爭也不一定能夠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還不如不去計較。
柳下惠姓展名禽,他是魯國的大夫,曾任士師,3次被國君免官,可他卻不走。故此《魯論》上記載說:“柳下惠,擔任士師,3次被罷免。”有人對他說:“你怎麼不離開魯國呢?”他回答說:“正直清白地做官,到哪裏不會被多次罷黜?沒有正義感地做官,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的國家?”孟子說:“柳下惠被免了官也沒有怨言,窮困了也不顯出可憐的樣子。”
柳下惠在當時不被任用,遭免官卻沒有怨言,處於落魄境地,也沒有可憐的樣子。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如果論才智,柳下惠自然可以到其他國家弄個大官做,特別是在春秋戰國那個紛亂的年代,可他並沒有離開魯國。他明白要做一個清白正直的人,勢必會遭到邪惡勢力的嫉恨,而使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失。但即便是個人利益遭受損失,也不能放棄自己的主張,要能夠坦然對待自己所處的環境。
對於人生的得失,古人還認識到:自然界中萬物的變化,有盛便有衰;人世間的事情也同樣如此,總是有得便有失,何必斤斤計較呢?
《論語》中記載孔子的言論:“愚鈍的人可以讓他做官嗎?如果讓這樣的人做官的話,還沒有得到官位的時候,他害怕得不到;做了官以後又害怕失去。既然怕失去官位,那就什麼都做得出來。”
人世間的許多事情是無法斤斤計較的,有所得必有所失。在此還是引用《幽窗小記》中的一幅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外雲卷雲舒。
一幅對聯,寥寥數語,卻深刻道出了人生對事對物、對名對利應有的態度:得之不喜,失之不憂,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樣才可能心境平和、淡泊自然。“看庭前”三字,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意,而“望天上”三字則又顯示了放大眼光,不與他人一般見識的博大情懷;一句雲卷雲舒更有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
與範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實在是異曲同工,更頗有魏晉人物的曠達風範。
李白在曾經在得意時引昂高歌: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也曾在官場失意時吟唱道:“開懷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得意與失意,僅僅是人生的兩種不同狀態而已,你又何必太計較呢?失意的時候,請君記住一句話:看庭前花開花落,望天空雲卷雲舒。
人生得失,轉眼即逝如浮雲,淡看得失,才能活得更加舒心和瀟灑。
人生路上的腦筋急轉彎
中國現代文豪郭沫若,曾經在遊覽普陀山時做過一件“以文救人”的善事。
有一次,郭沫若前往普陀山遊覽,當他來到梵音洞時,看見地上有一本日記。這時,一陣風把日記吹動,翻開了其中一頁,兩行清秀的字體把他的視線吸引過去。
郭沫若把日記撿起,隻見扉頁上寫著的原來是一副對聯:年年望年年失望,處處尋處處難尋。
橫批是:春在哪裏?
當他翻到第二頁時,卻看到了一首淒淒慘慘的絕命詩,落款處寫的正是當天的日期。郭沫若心中不禁焦急萬分,趕忙派人四處尋找日記的主人。
經過一番搜索,終於在懸崖上找到了這個人。她是一位神色憂戚、麵容抑鬱的姑娘,舉止神態均有些失常,正準備要自尋短見。
經過了解,得知姑娘的名字叫李真真,曾3次參加高考而3次落榜,愛情上又受到了挫折。於是,她覺得再活下去已經毫無意義,便決定“魂斷普陀”。
郭沫若凝神靜聽她訴說完悲慘的遭遇後,便以讚賞和鼓勵的口吻說:“我看過你寫的一副對聯,那對聯反映出你已經具有相當高的教育水準——不過,論調有點低沉,我給你改一改好不好?”
姑娘對這位突如其來的陌生老者的話,頗感詫異。但此刻她已心灰意冷,隻略略地點了點頭。
於是,郭沫若說:“你那副對聯,不妨改成‘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是‘春在心中’。你聽聽,字還是你用的那些字,不過順序變了一下,怎麼樣?”
姑娘眼裏立即閃出光彩,顯然大受啟發。
郭沫若趁機道:“我再送你一副對聯,是《聊齋誌異》的作者蒲鬆齡科考落第後的自勉聯。上聯是: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下聯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說完後,郭沫若又講了對聯中有關楚霸王項羽與越王勾踐的2個典故,以及蒲鬆齡在生命低潮期作此聯以自勉的用意。
姑娘聽後,馬上感到自己的尋死的確太愚昧、輕率了。她心中的抑鬱情緒得到了開解,又對前途恢複了樂觀和信心。她請郭沫若把這2副對聯都寫在她的日記上。
郭沫若高興地提起筆,把對聯寫出來,並且署上了自己的名字。
姑娘得知這位睿智長者竟然是自己久仰的文壇巨星,更是感到驚喜萬分。她對郭沫若又感恩又欽敬,更加堅定了走出絕境的信心。
人生在世,誰都會有不如意的事,在求索的道路上也難免有失敗失意,陷入“年年望年年失望,處處尋處處難尋”的痛苦境地。
在人生的低潮期,一定不要讓思想總是停留在痛苦和失意的狀態中,甚至走向極端。而應該及時轉換腦筋,多想想這樣的問題:“從這件事中我能學到什麼?能夠發現什麼?”要樹立“所有的事都是在幫助我成長”的積極心態,這樣才能打破沮喪的困境。
每個人都不可能總是處在順境和高潮中,逆境和低潮在所難免。
如果能以積極的心態去麵對,你就會成為人生的強者,必將等到轉機的到來,隻是時間的遲早而已。
善於思考,用智慧突破思維死角
思考可以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一個成功的人肯定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
美國著名行為學家皮魯克斯在《拯救自己從思考開始》一書中寫道:“依靠別人的賜予,是無濟於事的;隻有自己開動腦筋,才能拯救自己的行為。因為,在某種意義上說腦力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佛瑞迪當時隻有16歲,在暑假將臨的時候,他對爸爸說:“爸,我不要整個夏天都向你伸手要錢,我要找個工作。”
父親從震驚中恢複過來之後對佛瑞迪說:“好啊,佛瑞迪,我會想辦法給你找個工作,但是恐怕不容易,現在正是人浮於事的時候。”
“你沒有弄清我的意思,我並不是要您給我找個工作。我要自己來找。還有,請不要那麼消極。雖然現在人浮於事,我還是可以找個工作。有些人總是可以找到工作的。”
“哪些人?”父親帶著懷疑問。
“那些會動腦筋的人。”兒子回答說。
佛瑞迪在“事求人”廣告欄上仔細尋找,找到了一個很適合他專長的工作,廣告上說找工作的人要在第二天早上8點鍾到達42街一個地方。佛瑞迪並沒有等到8點鍾,而在7點45分就到了那兒。可他看到已有20個男孩排在那裏,他隻是隊伍中的第21名。
怎樣才能引起特別注意而競爭成功呢?這是他的問題,他應該怎樣處理這個問題?隻有一件事可做——動腦筋思考。因此他進入了那最令人痛苦也是最令人快樂的程序——思考。
在真正思考的時候,總是會想出辦法的,佛瑞迪就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拿出一張紙,在上麵寫了一些東西,然後折得整整齊齊,走向秘書小姐,恭敬地對她說:“小姐,請你馬上把這張紙條轉交給你的老板,這非常重要。”
她是一名老手,如果他是個普通的男孩,她就可能會說:“算了吧,小夥子。你回到隊伍的第21個位子上等吧。”但是他不是普通的男孩,她憑直覺感到,他散發出一種自信的氣質。她把紙條收下。
“好啊!”她說,“讓我來看看這張紙條。”她看了不禁微笑了起來。她立刻站起來,走進老板的辦公室,把紙條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看了也大聲笑了起來,因為紙條上寫著:“先生,我排在隊伍中第21位,在你沒有看到我之前,請不要做決定。”
他是不是得到了工作?他當然得到了工作,因為他很早就學會了動腦筋。一個會動腦筋思考的人總能掌握住問題,也能夠解決它。
處於第21的位置,是沒有什麼優勢可言的,但動腦的結果卻使他戰勝了占據有利位置的對手。
正確的思考深受好幾項成功原則的影響:明確目標、迅速做決定以及積極的心態。它對注意力的控製也有相當大的影響,而這一項成功原則,將會使你更專心地為成功而努力。
很難想象,一個不能正確思考自我的人——尤其是遭遇各種挫折以後,還不能通過正確思考的方式,發現並克服自我危機的人,麵對的會是怎樣的人生。
現在再看一個關於“思維死角”的故事:一個教授給一群學生出了這麼一道考題:一個聾啞人到五金商店去買釘子,先把左手做持釘狀,捏著兩隻手指放在櫃台,然後右手做錘打狀。售貨員先遞過一把錘子,聾啞顧客搖了搖頭,指了指做持釘狀的兩隻手指。這回售貨員終於拿對了。這時候又來了一位盲人顧客。
“同學們,你們能否想象一下,盲人將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買到一把剪子?”教授這樣問道。
“噢,很簡單,隻要伸出兩個指頭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樣就可以的。”一個學生答完,全班表示同意。
教授說:“其實盲人可以開口說一聲就行了。記住:一個人進入思維死角,智力就會在常識之下。”
有一個傳說,講的是一位藝術家一直想找一塊檀香木用來雕刻聖母像。就在他近乎絕望,以為自己的構思即將落空時,他做了一個夢,夢中他被吩咐用一塊燒火用的橡木雕刻聖母像。醒來後他立即照辦,用一段普通的木柴創作出一個雕刻史上的傑作。許多人一心想找到檀香木用來雕刻,因此錯過了許多寶貴的機會,實際上,我們用燒火用的普通木材就可以創作出傑作。有人虛度人生,從來看不到成就一番大事業的機會,而有人卻站在旁邊,在同樣的條件下發掘機會,取得輝煌的成功。
快刀斬亂麻,人們常常用它來比喻做事幹脆利落。表麵看來,道理人人皆知。許多時候,人們就是困於舊套,在習慣的模式中苦苦尋覓。習慣也是一種障礙,正如教授前邊所舉的一個例子,目的就是使學生們的思維不要限於固有的方式。
不妨換個角度看問題
黃河九曲十八彎,為了創造,直走不通,不妨繞個彎;前進不得,亦可暫退一步,勝利在於堅持之中。
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影響人們生活的深度思維方式,深度思維是對事物的深層認識和理解,是成功者必備的條件。我們也不難發現,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善於思考的頭腦,有時候,我們甚至會感覺他們的思維不可思議,但是,正是這些看似不可思議的思維,造就了一個又一個非凡的成就。
在現實生活中,當人們解決問題時常會遇到瓶頸,這是由於人們隻在同一角度停留造成的。如果能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方式,情況就會改觀,創意就會變得有彈性。記住,任何思想隻要能轉換視角,就會有新的創意產生。
假如一個人有100%的機會贏80塊錢,而另一個人有85%的機會贏100塊錢,但是有15%的機會什麼都不贏。在這種情況下,這個人會選擇最保險安穩的方式選擇80塊錢而不願冒一點險去贏那100塊錢。可如果換一麵來設定這個問題,一個人有100%的機會輸掉80塊錢,另外一個可能性是有85%的機會輸掉100塊錢,但是也有15%的機會什麼都不輸。這個時候,人們都會選擇後者,賭一下,說不定什麼都不輸。
這個例子使我們明白,平時人們之所以不能創新,或不敢創新,常常是因為我們從慣性思維出發,以至顧慮重重,畏手畏腳。
而一旦把同一問題換一個角度來考慮,就會發現很多新的機會,新的成功。
愛因斯坦說:“把一個舊問題從新的角度來看需要有創意的想像力,這成就了科學上真正的進步。”許多最有創意的解決方法都是來自於換一個角度想問題,甚至於最尖端的科學發明也是如此。
著名的化學家羅勃·梭特曼發現了帶離子的糖分子對離子進入人體是很重要的。他想了很多方法來證明,都沒有成功,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不從無機化學的觀點,而從有機化學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才得以成功。
同樣對於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普通人,如果能換一個角度想問題,有時所取得的成效也不亞於科學家們的新發明。
麥克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級主管,他麵臨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麵,他非常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很喜歡工作帶來的豐厚薪水。他的位置使他的薪水隻增不減。但是,另一方麵,他非常討厭他的老板,經過多年的忍受,他發覺已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了。在經過慎重思考之後,他決定去獵頭公司重新謀一個別的公司高級主管的職位。獵頭公司告訴他,以他的條件,再找一個類似的職位並不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