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在《與呂長悌絕交書》中有言:“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一旦與朋友斷了交,各走各的路足矣,不需要、也不應該用謾罵、攻訐以致流言中傷告別。
“兩個伊凡吵架”式的斷交,隻能說明當事者的粗俗與淺薄。斷交之時,可以逐漸由疏遠而不相往來,也可以類乎嵇康、朱穆之作“絕交書”,說明一下不再交往的緣由,闡明彼此的分歧,還可以最後提出規誡與希冀。然而,不可曆數罪狀,那樣會產生新的矛盾,甚至使矛盾激化,此為智者所不取。在做這一切時,仍要本著與人為善的態度,畢竟曾經朋友一場,與人為善,則人善待之。
盲目樹敵是一種愚蠢的處世之道
一個人得罪的人越多,那他的事業就越難以發展,他的人際交往也就越失敗。
中國人在識人、與人交往方麵向有獨到的眼光。古人所謂的“君子之交,不出惡聲”講的就是多交朋友少樹敵的道理,它的意思廣泛的理解就是說為人處世,與人交往時,需誠意待人,縱然交惡斷絕往來,也不可口出惡言,說對方的不是。一個有修養的人,無論持何種理由,即使中斷往來,也不會口出惡聲,誹謗對方。
古人的話中包含了深刻的道理,首先,如果說了絕交者的壞話,就等於承認自己沒有識人之明,雙方既然已經絕交,那麼做不成朋友也可當做點頭之交,又何必反目成仇呢?如果因此而樹敵,不僅會使你的生活中減少快樂,即使是正常的工作,也會遇到種種人為的障礙。所以,要避免樹敵,你首先要養成這樣一個習慣,那就是不要輕易去指責別人。指責無論是錯是對,對別人的自尊心都是一種傷害,絕大部分時候,它隻能促使對方起來維護他的榮譽,為自己辯解,即使對方在口頭上隱忍下來,但心裏多半也會記下這一箭之仇,日後必會尋機報複你。
其次,對於他人明顯的謬誤,如果不是必要的話最好不要直接糾正,否則在別人看來你是故意要顯得比他高明,因而又傷了別人的自尊心。在生活中一定要記住,如果不涉及到原則問題,不會給自己造成多大影響的事情,那就不妨多給對方以取勝的機會,這樣不僅可以避免樹敵,而且也許可使對方的某種“報複”得到滿足,可以“以愛消恨”。假如由於你的過失而傷害了別人,你得及時向人道歉。這樣的舉動可以化敵為友,徹底消除對方的敵意。說不定你們會因此相處得更好。“不打不相識”這一民諺富含著哲理,既然得罪了別人,當時你自己一定得到某種“發泄”,與其等待別人的報複,不知何時飛出一支暗箭,遠不如主動上前致意,以便盡釋前嫌。
為了避免樹敵,還有一點要注意,就是與人爭吵時不要非占上風不可。實際上,爭吵中沒有勝利者,即使口頭勝利。但與此同時,你又樹立了一個對你心懷怨恨的敵人。爭吵總有一定原因,總為一定的目的。如果你想使問題得到解決,就決不要采用爭吵的方式。
不可否認,人都有好勝心,與人爭吵的事情常常會發生,有時撕破臉皮也不是什麼稀罕事,但是仔細想想,我們真的有必要在與人爭論時一定爭個贏嗎?要知道圖一口舌之快,將人駁得體無完膚並不算真正的聰明。
戰國時代有個名叫中山的小國。有一次,中山國君設宴款待國內名士。當時正巧羊肉羹不夠了,無法讓在場的人全都喝到,有一個叫司馬子期的人沒有喝到羊肉羹,懷恨在心,就到楚國勸楚王攻打中山國。楚國是個強國,攻打中山國易如反掌。中山被攻破,國王逃到國外。他逃走時發現有兩個人手裏拿戈跟隨著他,便問:“你們來幹什麼?”兩個人回答:“從前有一個人曾因獲得您賜與的一壺食物而免於餓死,我們是他的兒子。臣的父親臨死前囑咐,中山有任何事變,我們必須竭盡全力,甚至不惜以死報效國王。”
中山國君聽後,感歎地說:“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肉羹而失國矣。”給予不在乎數量多少,而在於別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淺,而在於是否傷了別人的心。中山國君因為一杯羊肉羹而亡國,卻由於一壺食物而得到兩位勇士。這段話道出人際關係的微妙。
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少許金錢,尚不至於發此大怒;而一旦自尊心受到損害卻非輕易就可彌補的。有時候,本來並無傷人之心,可是卻會因一句無意的話傷害別人,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甚至可能為自己樹立一個敵人。中山國王因一杯羊肉羹而失國的故事,對我們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如果你一麵提出自己的主張,一麵又對所有不同的意見進行抨擊,那可是太不明智了。這近似於強迫自己孤立和就此停步不前。因為辯論而傷害別人的自尊心,結怨於人,既不利己,還有礙於人,實不足取。
無論在職場、官場還是商場,一個人如果把同事、同行作為競爭的死對頭來看待,結果是非常壞的:一方麵,你的心隨時是緊繃繃的,憂慮將長伴你左右。也許你會想:“他是我的敵人,我要成功,就一定要打敗他,讓他向我認輸。”如果你帶著這種心態進行競爭的話,可能會不擇手段,運用險惡手段攻擊對手,那樣即使贏得勝利,也可能禍及雙方的人際關係,傷了大家的和氣,對人對己都沒有好處;而且以戰勝他人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因為你始終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別人活的;另一方麵,假如對方是很強的競爭者,你一直無法超越他、戰勝他的話,那麼你可能感到非常沮喪和失望,甚至會想出一些消極的方法來傷害對方。這樣你的情緒會更為糟糕,報複的代價是極其可怕的。
所以說,我們實在沒有必要給自己樹立太多的敵人,常言道:多個朋友多條路。與其樹人為敵,不如化敵為友,這樣,我們的路才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順。
麵對別人的無禮要學會以德報怨
俗話說:“有愁不報非君子”,但很多時候卻是“怨怨相報何時了”,麵對別人的無禮,以德報怨,化幹戈為玉帛,這既是自己修養的一種體現,也能在無形之中投資了一筆人情生意,是“一本萬利”的最佳投資。
一位名叫卡爾的賣磚商人,由於另一位對手的競爭而陷入困境。
對方在他的經銷區域內定期走訪建築師與承包商,告訴他們:卡爾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磚塊不好,生意也麵臨即將歇業的境地。卡爾對別人解釋說他並不認為對手會嚴重傷害到他的生意。但是這件麻煩事使他心中生出無名之火,真想“用一塊磚來敲碎那人肥胖的腦袋作為發泄”。
“有一個星期天早晨,”卡爾說,“牧師講道時的主題是:要施恩給那些故意跟你為難的人。我把每一個字都仔細聽了。就在上個星期五,我的競爭者使我失去了一份25萬塊磚的訂單。但是,牧師卻教我們要以德報怨,化敵為友,而且他舉了很多例子來證明他的理論。當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時,發現住在弗吉尼亞州的一位我的顧客,正因為蓋一間辦公大樓需要一批磚,而所指定的磚型號卻不是我們公司製造供應的,卻與我競爭對手出售的產品很類似。同時,我也確定那位滿嘴胡言的競爭者完全不知道有這筆生意機會。”這使卡爾感到為難,需要遵從牧師的忠告,告訴給對手這項生意的機會,還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讓對方永遠也得不到這筆生意?卡爾的內心掙紮了一段時間,牧師的忠告一直縈繞在他心田。最後,也許是因為很想證實牧師是錯的,他拿起電話撥到競爭對手家裏。接電話的人正是那個對手本人,當時他拿著電話,難堪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卡爾還是禮貌地直接地告訴他有關弗吉尼亞州的那筆生意。結果,那個對手很感激卡爾。
卡爾說:“我得到了驚人的結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關我的謊言,而且甚至還把他無法處理的一些生意轉給我做。”卡爾的心裏也比以前好受多了,他與對手之間的陰霾也獲得了澄清。
以德報怨,化敵為友。這就是迎戰那些終日想要讓你難堪的人所能采用的最上策。留餘地,其實包含兩方麵的意思,給別人留餘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也不要把別人推向絕路,萬不可逼人於死地,迫使對方做出極端的反抗,這樣一來,事情的結果對彼此都沒有好處。
另一方麵,給別人留餘地的同時,也是給自己留餘地。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這樣一些人,他們常常在一些場合粗暴無禮,無端挑剔,明為己過,卻要倒打一耙,推卸責任,諉過於人。遇到這樣的人時,切忌“以牙還牙針鋒相對”,而應首先持以冷靜和理智,讓“溝通”得以繼續。如果能做到寬以待人、以德報怨,任何不愉快的事都將迎刃而解,說不定還及時為自己投資了一筆人情生意。
一個炎熱的下午,一位顧客在濱海的一家私營飯店門前摔了一跤。酷暑盛夏,本來就熱得心煩意亂,加上跌倒在地,丟人現眼,他怒氣衝衝地闖進飯店老板辦公室,指著老板的鼻子,出言不遜:“你的地板太滑太危險,剛才我出去買香煙,在門口滑倒,摔傷了腰,你必須馬上把我送醫院檢查治療!”邊說邊用手扶著腰部,“哎喲!痛死我了……”
老板安靜地聽他說完,然後朝他笑了笑,對他說:“先生,實在抱歉,腰傷得厲害嗎?請您先稍坐一下,我馬上就和醫院聯係,叫輛的士把你送去。”
老板立即派秘書到外麵叫了一輛車,然後和秘書一起扶著那位顧客來到車前,然後又拿出一雙拖鞋讓顧客換上。
“請您換上這雙拖鞋,我已經和醫院聯係好了,現在就送您去。”
當那位顧客離開辦公室時,老板把他換下來的鞋交給秘書並悄悄地說:“顧客穿的鞋,鞋根都磨光了,你馬上把它送到外麵的修鞋處釘上橡膠後跟,快去快回。”
在醫院就診檢查後,顧客回來了。結果是,腰部無異常發現,一切正常。
老板拿著醫院的檢查報告單對那位顧客說:“沒有發現什麼異常情況,真是萬幸。回飯店休息休息,喝杯冷飲解解暑。”
此刻,那位顧客才對自己的做法感到有點內疚,並解釋說:“地板剛衝過水、很滑,實在危險,我隻是想提醒你注意一下,別無它意。”
又為自己找台階下說:“這次摔倒的是我,要是摔倒了上年紀的人怕就麻煩大了。”
老板拿來已修好的鞋子說:“請不要見怪,我們冒昧地請人修了你的鞋子。據鞋匠說,鞋根都磨平了,若是穿著它在樓梯上滑倒,那可就太危險了!敝店門口天天有人進進出出,說實在的,您是第一位滑倒的人。”
那位顧客麵帶愧色,接過修好的鞋子,不好意思地說:“給你們添麻煩了,實在感謝,多少修理費?我按數付錢,不能讓你掏腰包。”
“哪裏的話,這是對您表示的歉意,你要付錢,就見外了。”
那位顧客被老板的寬容所感動,上前緊緊握住老板的手說:“請原諒我的無禮和粗魯,我真對不起你!”
這位老板用寬容的胸懷和以德報怨的方法讓這位顧客深受感動,並且在以後的日子裏他們成為了莫逆之交。一次極小的人情投資便帶來了如此之大的收益,這便是以德抱怨的高明之處。
讓自己擁有一種令人信服的力量
我們要達到事業的成功,除了依賴我們的自信外,還得靠著他人對於我們的信任。
假使你是一位教師的話,你應該明白怎樣熱情地對待學生,還要熱情得不失你教師的身份,以使學生們個個喜愛你、敬服你、信任你。
如果你是一位演說者,你就應該用你的熱情,去激發每一個聽眾的心,使你的演說,可以格外有力,格外動人,也可格外收得效果。
同樣的,如果你是一位律師的話,你應該熱情地為委托者服務。
尤其是當你出席法庭為委托者辯護時,你必須把委托者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一般。要知道,一個做律師的人,如果冷酷地對委托者缺少同情,盡管你有如簧之舌,也是不會勝訴的。
再說,如果你是一個商人的話,你對待每一個主顧都不可缺少熱情。有人說過:“和顏悅色是商業上的無形資本。”這句話說得真不錯呢!
或者,如果你是一個雇員,那麼,你對於雇主,也應該忠誠地為他工作,把他的事業,看做是自己的一樣。此外,做軍官的對待士兵,做工頭的對待工匠,為人父母的對待兒女,甚至夫妻之間,軍民之間,好友之間……誰能夠真誠地待人,誰就能獲得對方熱情的回報。
人的一生有許多財富,其中信用就是一筆不小的財富。王安是一家私營公司的老板,那年他向友人借了40萬元錢,沒有財產擔保,也沒有存單抵押,有的隻是一句話:“相信我,年底無論如何都還你。”
到了年底,王安的公司資金周轉非常困難,外債催不回來,欠款又催得緊,為了還朋友這40萬元,他絞盡腦汁才籌足20萬元,餘下的20萬元怎麼也籌不到。怎麼辦?老婆勸他給朋友求求情,寬限2個月,王安搖搖頭。公司裏的“高參”給他出主意說:反正你朋友也不急於用錢,不如先還朋友20萬元現金,其餘的開一張空頭支票,等賬戶上有了錢再支付。王安勃然大怒,嗬斥這位“高參”是沒有信用的人,並毫不猶豫地辭退了這位跟他多年的搭檔。最後他決定用自家的住房去抵押貸款,但銀行評估房屋價值24萬,隻能抵押18萬元。王安橫下一條心,與老婆鄭重商量後,把房子20萬元低價賣出去,終於籌齊了40萬元。一家人在市郊租了間房屋住。
朋友如期收回了借款,星期天準備約一幫人到王安家去玩玩,卻被他委婉地拒絕了,朋友不明白平日豪爽的王安為何變得如此“無情”,便一個人驅車前去問個究竟。當朋友費盡了周折在一間農舍裏找到王安的“家”時,隻覺得股股熱流直衝淚管,眼睛濕潤了,然後緊緊地擁抱著王安,一個勁地點頭。臨別時朋友擲地有聲地留下一句話:“你是最講信用的人,今後有困難盡管找我!”
不久,王安的公司陸續收回了欠款,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他又買了新房、添了小車。然而天有不測風雲,正當他在商場上大展拳腳時,卻被一家跨國公司盯上了,那家公司千方百計擠占他的市場,並勾結其他公司騙取他的貸款。王安的公司遭受了沉重的打擊。公司垮了,車子賣了,房子押了,他破產了,不僅一無所有,而且負債累累。
王安想重振旗鼓,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想貸款,卻沒有擔保人和抵押物。他向親友借,然而很少有與他在錢上打交道的親戚,怎會輕易將大把的錢借給他呢?在他走投無路的時候,又想起那位曾經借錢給他的朋友,他帶著試一試的心理,找到了朋友。朋友沒有嫌棄失魂落魄的他,不顧家人的反對,毅然再借給他40萬元。他有些顫抖地捧著支票,咬咬牙,堅定地說:“最多2年我一定還給你!”兩雙關節粗大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朋友點頭說:“我信!”
曾經“溺過水”的王安再到商海裏搏擊,自然會小心謹慎,而又遇亂不驚。他又成功了,2年後他不僅還清了債務,而且還賺了一大筆,重新跨入大款行列。每每有人問他怎樣起死回生時,他便會鄭重地告訴你:“是信用!”
我們要想取得大的成就,除可依賴自信外,還得依賴他人的信任。因為他人信任我們,然後我們方能按照計劃實行,能夠製造優越的貨品,能夠管理雇員,能夠供給任何人們所需要的事物。要是他人對我們稍有一些疑慮,這些計劃就將全被打破,盡管你有極大的自信力,有時候也會到處碰壁。所以,“自信力”必須配合了“他人的信任”,然後方能“所向無敵、無往不利”了。
英國詩人雪萊曾說:“能夠容忍別人,或許不能稱做功勞,但是不能容忍別人,卻無疑是一種罪行。”
有個犯人出外從事勞動服務時,在路上撿到1000美元,當下他沒有多想,立刻便交給監管的長官。
但是,沒想到監管的警官卻輕蔑地對他說“你別來這一套,你以為搞個花樣就可以賄賂我嗎?想減輕工作?門兒都沒有,你給我老實點啊!”
犯人當場受到這種侮辱,心中非常不平衡,氣憤地想:“原來一有了汙點,我就別想再翻身了。”
當晚,他越想越生氣,也更加喪誌,便翻牆越獄了。
在逃亡途中,他變本加厲地到處搶劫,準備籌措遠走高飛的經費。當他搶得足夠的錢財後,便搭上一輛開往邊境的火車,準備出境。
由於車上乘客非常多,車廂內實在太擁擠了,他隻好站在廁所旁邊,慢慢等待列車開出國境。
這時,有位長得很漂亮的女孩走進廁所,當她準備關門時,卻發現門鎖壞了。於是,她走了出來,看了逃犯一眼,接著對他說:“先生!您可以幫我守門嗎?”
逃犯一聽,有點愣住了,他忽然不知道要如何回應。看著女孩無邪的眼神,他誠懇地點了點頭。女孩便紅著臉再走進廁所,而他,這個逃犯就像個忠誠的衛士一般,嚴守著廁所的門。
就在那一瞬間,這個逃犯突然有所醒悟。
當火車停靠下一站時,他不僅提早下車,還直接走到派駐在車站的警務單位裏,他決定回頭、自首。
生活中,我們也許都曾像監管的警官一般,手上掌握著許多資源,卻怎麼也不肯給別人一次機會。
就像故事裏的囚犯,沒有人願意過著被人否定、否定自己的生活。不管怎麼逃,囚犯知道自己終究是隻籠中鳥,還沒有走出自己的囚牢之前,人生永遠會活在黑暗中。所以,當女孩給了他信任的眼神後,他醒悟了,並決心誠實地麵對自己的人生。
如果,當時警官也給他一個信任的微笑,他們便不必再次勞師動眾地尋找逃犯,甚至被降職或記過。
給別人一次機會,其實也為自己多增添一分助力。相信別人的改過決心,總是比否定、鄙視更具建設性,因為當我們自己犯錯時,不也同樣渴求著別人的信任與諒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