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要沉得住氣:隻有穩得住,才能站得住做到平心靜氣應對一切是處世態度的一種境界、一種氣度和一種修養。
有些朋友求人時心急火燎,巴不得對方馬上著手就辦,如果對方一兩天沒什麼動靜,便有些沉不住氣了,一催再催,搞得人家很不耐煩。這也不是求人的正確態度。
也許對方有自己的難處,不得不慢慢打算;也許他對應承你的事自有安排。一旦求了人家,就要充分相信人家。
戰國時,魏國的國君魏文侯打算發兵征伐中山國。有人向他推薦一位叫樂羊的人,說他文武雙全,一定能攻下中山國。可是有人又說樂羊的兒子樂舒如今正在中山國作大官,怕是投鼠忌器,樂羊不肯下手。
後來,魏文侯了解到樂羊曾經拒絕了兒子奉中山國君之命發出的邀請,還勸兒子不要跟荒淫無道的中山國君跑了。文侯於是決定重用樂羊,派他帶兵去征伐中山國。
樂羊帶兵一直攻到中山國的都城,然後就按兵不動,隻圍不攻。
幾個月過去了,樂羊還是沒有攻打,魏國的大臣們都議論紛紛,可是魏文侯不聽他們的,隻是不斷地派人去慰勞樂羊。
可是樂羊照舊按兵不動,他的手下西門豹忍不住詢問樂羊為什麼還不動手,樂羊說:“我之所以隻圍不打,還寬限他們投降的日期,就是為了讓中山國的百姓們看出誰是誰非,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收服民心,我才不是為了區區樂舒一個人呢。”
又過了一個月,樂羊發動攻勢,終於攻下了中山國的都城。樂羊留下西門豹,自己帶兵回到魏國。
魏文侯親自為樂羊接風洗塵,宴會完了之後,魏文侯送給樂羊一隻箱子,讓他拿回家再打開。
樂羊回家後打開箱子一看,原來裏麵全是自己攻打中山國時,大臣們誹謗自己的奏章。
如果魏文侯聽信了別人的話而沉不住氣,中途對樂羊采取行動,那麼後果可想而知,那就是:自己托付的事無法完成,雙方的關係也再無法維持下去了。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當一個人失去耐心的時候,同時也失去了清醒的頭腦,也就不能冷靜地分析事情。
怎樣使自己變得耐心一點,在緊張的情況下保持心平氣和呢?也就是說在不同環境下怎樣消除煩惱的情緒,至少對它有所控製呢?
急性子的人大都不願浪費時間,因此他們把時間安排得很緊,工作中的時間都安排得恰好,不容許有什麼延誤或出什麼差錯。不過,要想萬無一失,最好還是留有一定的餘地,你所參加的約會越重要,預留的時間就應越充裕。如果是一場必不可誤的約會,那就應該留出大量的時間作回旋餘地。
你如果感到十分煩躁,無法理清思緒,請運用你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深深地潛入一個寧靜的身心環境,進入一個穩定、美妙的境地。一位朋友說:“當我感到思緒紛亂的時候,我就努力想象小河岸邊那寧靜的風景勝地,它常使我的緊張和煩躁情緒消退許多。”
克服急躁,保持心平氣和的方法之一是經常檢查自己是否常犯這種毛病。如果你的急躁情緒僅屬偶然,你的煩惱便自會消除。但如果你總是怒火中燒,粗魯無禮,那就應該認識到你對自己是看得過重了,以至於對任何人或任何事都不願等待。
幽默有時也能幫助你保持心平氣和,想方設法將難堪場麵化為幽默的故事,以便使對方感到有趣可笑,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觀察力敏銳的人,因為這樣有助於你抵製急躁情緒的產生。
多做準備,機會隻偏愛有準備的人捕獲機會的願望,人皆有之,但是在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獲得成大事的機會,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就在於對機會兩大特征的認識與掌握,機會的兩大特點:一、具有鮮明的瞬時性,即稍縱即逝;二是傾向性,它垂青“有準備的頭腦”,在於對機會是否有執著追求的精神。
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機會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機會是客觀存在的,但它不僅僅是客觀事物所提供的條件,或者已具備的某種環境。機會主觀靈感與客觀可變環境的偶合,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在相同的環境裏,有的人能夠獲得機會而有的人則不能,其區別就在於後者沒有與環境偶合的靈感。
反過來,很多有靈感的人,如果沒有相應的環境,那也不可能誘發有創意的機會來。
人們可能知道莫爾斯發明了電報,但是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如何走上發明道路的。
莫爾斯發明電報完全是源於一種機會,這種機會成了他一生的轉折點,也使他獲得了巨大的榮譽。
原來,莫爾斯是學習美術的,後來成了蜚聲全美的傑出畫家,24歲就擔任了美國國家美術協會主席。
莫爾斯到歐洲各國漫遊作畫,他為歐洲的科學技術成果而振奮。
數年之後,他乘“薩麗”號郵船由法國返回紐約。
莫爾斯正處於藝術的顛峰,名譽、桂冠、巨酬、讚美等紛至遝來,而他並沒有為此而陶醉。
他反複思忖著:“難道這就是自己的終極境界?科學不也是一種高超的非凡的藝術嗎?”
一種追求科學發明的欲望,在莫爾斯心裏倏地萌動起來了!
那時,有一個名叫傑克遜的愛好無線電的醫生正在船上餐廳裏,向乘客講解一台電磁鐵新器件的功能。
最後,他振臂高呼:“科學就要創造新的奇跡,人們的生活將為之大大改觀!”
莫爾斯就是傑克遜的聽眾之一,他被傑克遜的演講所激勵。
突然,莫爾斯轉過身去麵向無垠的大海,並高聲呼喊道:“我要告別藝術,我將要發明電報!”
莫爾斯在船上的旅行和傑克遜的學說是一種可變的環境,它與莫爾斯意欲追求科學發明的靈感相結合,於是形成了發明電報的機會。
莫爾斯不僅如此說,而且很快地投入到了發明電報的實驗之中。
他沒有留戀鮮花鋪滿的大道,而是選擇了一條荊棘叢生的峭壁,邁進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研究領域,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他對電子和機械知識幾乎一無所知,但是,憑借著對科學發明的堅貞不渝的追求,他終於獲得了發明電報的機會。
1844年5月24日,在華盛頓舉行了一次偉大的電報傳遞試驗,並獲得了完美的成功。
這是震驚世界的巨大成就,正像傑克遜在“薩麗”號船上所說“人們的生活將為之大大地改觀!”
毫無疑問,在莫爾斯發明電報過程中,傑克遜起到了啟蒙老師的作用。
原因就在於:莫爾斯是科學發明的有心人,他從傑克遜的講話中激發了發明電報的靈感,捕捉到了發明的機會,並堅定不移地走到底,功夫不負有心人,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了,至今冠有莫爾斯名字的電報仍傳遍世界各地。
但是,講解電磁新器件的傑克遜,還有眾多的從事此項研究的人,都未能發明電報,而讓一個美術家摘取了桂冠。
縱觀因捕獲機會而走上“金領之路”的人,無不受到機會的“審查”,“她”每接待一個來訪者,總是要先看“介紹信”,然後才確定是否保持“關係”。
也就是說,要想碰上好運氣,無後門可走,首先得寫好自己的“介紹信”。
很多有誠意的人都十分重視並願意做到這一點。
拿出自己的“介紹信”,創造機會,成就大事業。
德國青年費希特想拜當時著名哲學家康德為師,以求得他的指導,並打算深入地鑽研康德哲學。
哪知道,當費希特滿懷希望去拜見康德時,康德卻異常冷漠,拒絕了他。
費希特失去了一次機會,但他並不灰心,也不怨天尤人,而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他心想,我沒有成果,兩手空空,人家當然怕被打攪!
我為什麼不拿出成果來呢?
於是他埋頭苦學,完成了一篇《天啟的批判》的論文,呈獻給康德,並附上一封信。
信中說:
“我是為了拜見自己最崇拜的大哲學家而來的,但仔細一想,對本身是否有這種資格都未審慎考慮,感到萬分抱歉。雖然我也可以索求其他名人函介,但我決心毛遂自薦,這篇論文就是我自己的介紹信。”
康德細讀了費希特的論文,不禁拍案叫絕。他為其才華和獨特的求學方式所震動,便決定“錄取”費希特,親筆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回信,邀請費希特來一起探討哲理。
由此,費希特獲得了成功的機會,後來成為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學家。
當年法拉第在書店當裝訂工時,也不是坐等機會光臨的。
當時,英國皇家學會每個星期都要舉辦科學講演——戴維的講演。法拉第從來未錯過一次,對他講的都能聽懂,並把所講的內容全部記錄下來,回到家後又進行認真的研究,隨後再將戴維的演講整理成冊。
1813年,法拉第給戴維寫了一封請求收留自己當他的助手的信,並將整理的筆記一同寄給了戴維。
戴維從筆記中發現了這個22歲青年的非凡才能,決定推薦他到皇家科學院當實驗助理員的。
費希特得以成為康德的學生,法拉第得以成為戴維的助手,這難得的機會是哪裏來的呢?
一言以蔽之,是自己填寫的“介紹信”爭取來的。
拿出自己的“介紹信”,總會有機會光臨,總會有伯樂賞識,隻不過在時間上有早晚,形式上不同罷了。
例如,瑞典科學家阿列紐斯於1882年在瑞典科學院物理學家愛德龍德的指導下進行了測定電解質導電率的研究工作。
他把測定結果寫成一篇博士論文寄給母校烏普沙拉大學,由於該校學位評議委員會的成員們無法理解論文的深刻意義,因而錯誤地將論文評為四等。
“四等”就意味著參加博士考試的失敗,但是,阿列紐斯在挫折麵前沒有退卻,沒有消沉,他將這篇落選的博士論文和一封附信一起寄給德國加裏工學院物理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
奧斯特瓦爾德仔細地閱讀了論文和來信後,被深深地打動了,連呼“真了不起”。
1844年8月,他親自去瑞典訪問了阿列紐斯,對那篇落選的論文給予高度的評價,並代表加裏工學院授予他博士學位。
阿列紐斯在此基礎上繼續努力,1903年因這一成就獲得了諾貝爾獎。
我們要想獲得成大事的機會,就應具有真才實學,認真填好自己的“介紹信”,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創造機會,一旦有了機會,便可以駕長風而破萬裏浪。
因此,不要把自己無所作為歸咎於沒有機會,也不要自以為才華蓋世而埋怨不遇良機。
機會是人人有份的,但它並不是無私地給予每一個人,機會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機會隻垂青那些懂得怎樣追求它的人。
尋找機遇,但不要迷信命運的安排不可否認,成功隻屬於少數人。為什麼會這樣呢?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但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大多數人擔心事業失敗,一遇到挫折便屈服於命運,承受不了挫折。他們也曾夢想成功,也曾想努力奮鬥,可他們希望在奮鬥的過程中不要遭遇任何的挫折,不要碰到任何麻煩事,不要有任何的坎坎坷坷,而且,追求成功的最好結果是一蹴而就。
作為一個人,希望自己的一生順風順水,事業馬到成功,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真是這樣,那還能叫“人生”嗎?
有人把人生比作一曲樂章,有高亢的地方,也有低沉的地方,正是這些高高低低的節奏才構成了美妙的樂曲,而那些低沉的部份正是人生中的挫折。既然人生中的挫折甚至失敗必不可免,那麼,如何對待挫折和失敗,就成為成大事者和我們普通人的一個分水嶺。普通人遇到挫折或失敗,就有可能被徹底地擊倒、徹底地打敗,從此一蹶不振,放棄所有的努力和抵抗,隻想著日後有一碗飯吃、有一個地方睡覺就成。而成大事者則不然,他們也擔心失敗,害怕挫折,但他們絕不會被挫折和失敗所擊倒、打敗。即使是暫時失敗了,或者是遇到了挫折,他們也會很快從挫折的陰影中走出,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看待挫折和失敗。他們會認為,挫折中孕育著新的機會,上次的失敗中有著可汲取的教訓,而且,挫折真可以成為人生成功的一次機會,他們就利用這次機會,走上他們的成功之路。
有一對夫婦,都是20世紀60年代的醫學院畢業生。畢業後他們在一家國營醫院裏上班,兩口子為人正直,業務能力強。他們也就像我們普通人一樣過著平平淡淡的生活。
然而,一次挫折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他們從眾多普通人中脫穎而出。
大凡業務能力強、技術水平高的人往往都有一個算不上毛病的毛病,即他總是想著我是憑自己的能力吃飯,不願意與領導拉關係,再加上這類人大多恃才傲物,為人正直,所以跟領導的關係也就一般。
在中國目前的大環境下,即使是一些口碑較好的領導,也會做一些上不了台麵的事情。這些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私下裏也常議論,可就是不說到會上、說到當麵。可這兩口子不,非得要將那些上不了台麵的事情拿到桌麵上,並要領導同誌有個“說法”。領導當時是給了個“說法”,但領導還是領導,你還得在他的手下吃飯。70年代末,他們所在的醫院進行“優化組合”,單位裏幾百號人,優化來優化去,獨獨就將他們倆人“優化”了。
鐵飯碗沒了,這對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都是件大事,是人生最大的挫折。但他們並沒有被這次挫折所擊倒,也沒有就此屈服於命運,而是積極地從這次挫折中尋找機遇。恰好在當時的政策已經開放,他們就在自己原來醫院的對門開辦了一家私人診所。憑著良好的醫術和醫德,他們開始了新的人生。
現在,他們的企業已成為國內知名的私人企業,其開發研製的產品,已銷往世界各地。個人資產估計在50億元以上,成了眾多普通人豔羨的成了大事的人。
說起他們為什麼當初要將自己的診所開到原單位的對麵,男主人說,我就是要用我的成功給他們看看,我不會被打倒!
“我不會被打倒!”多好的心態!
在我們的人生中,挫折和失敗隻是暫時的,甚至,挫折和失敗給我們又提供了一次機會。比如暫時找不到工作,比如你被老板炒了魷魚,表麵上看不是好事,是挫折,但你沒有工作或被炒了魷魚起碼給了你一次重新選擇的機會,而這種機會可能會造就你更大的成功。這個成功有可能是你在原來的單位、原來的老板手下幹十輩子也達不到的。
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永恒的,隻有懦夫才害怕變化和挫折,而成大事的人能從挫折中尋找成功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