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用“心”做事,以“情”動人(2 / 3)

有一位朋友曾擔任某公司總經理,每年年底,禮物、賀卡就像雪片一般飛來。可是當他退職離休之後,所收的禮物隻有一兩件,賀年卡一張也沒有收到。

以往訪客往來不絕,而這年卻寥寥無幾,正在他心情寂寞的時候,以前的一位下屬帶著禮物來看他。在他任職期間,並不很重視這位職員,可是來拜訪的竟是這個人,不覺使他感動得熱淚盈眶。

過了二三年後,這位朋友被原來公司聘為顧問,當然很自然地就重用提拔這位職員。因為他能在沒有利益關係的情況下,登門拜訪,在他心中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同時更讓他產生了“有朝一日,一旦有了機會,我一定得好好回報他”的想法。

好的人際關係是求人成功的基礎,但好關係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必須從一點一滴入手,依靠平日的積累。

古人說:“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隻有通過不斷的構建和鞏固,人際關係才能牢固。有了“鐵”關係墊底,何愁求助無門?

善於套近乎是情感溝通的有效方式托人辦事兒之前首先要通過語言拉近和對方的距離。俗稱“套近乎”,套近乎是交際中與陌生人、上司等溝通情感的有效方式。

套近乎就是要在交際雙方的經曆、誌趣、追求、愛好等等方麵尋找共同點,誘發共同語言,為交際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進而贏得對方的支持與合作。

外交史上有一則軼事:一位日本議員會見埃及總統納賽爾,由於兩人的性格、經曆、生活情趣、政治抱負相距甚遠,總統對這位日本議員不大感興趣。日本議員為了不辱使命,搞好與埃及當局的關係,會見前進行了多方麵的分析,最後決定以套近乎的方式打動納賽爾,達到會談的目的。下麵是雙方的談話:議員:閣下,尼羅河與納賽爾,在我們日本是婦孺皆知的。我與其稱閣下為總統,不如稱您為上校吧,因為我也曾是軍人,也和您一樣,跟英國人打過仗。

納賽爾:唔……

議員:英國人罵您是“尼羅河的希特勒”,他們也罵我是“馬來西亞之虎”,我讀過閣下的《革命哲學》,曾把它同希特勒的《我的奮鬥》作比較,發現希特勒是實力至上的,而閣下則充滿幽默感。

納賽爾(十分興奮):嗬,我所寫的那本書,是革命之後,3個月匆匆寫成的。你說得對,我除了實力之外,還注重人情味。

議員:對呀!我們軍人也需要人情。我在馬來西亞作戰時,一把短刀從不離身,目的不在殺人,而是保衛自己。阿拉伯人現在為獨立而戰,也正是為了防衛,如同我那時的短刀一樣。

納賽爾:(大喜)閣下說得真好,以後歡迎你每年來一次。

此時,日本議員順勢轉入正題,開始談兩國的關係與貿易,並愉快地合影留念。日本議員的套近乎策略產生了奇效。

在這段會談的一開始,日本人就把總統稱作上校,降了對方不少級別;挨過英國人的罵,按說也不是什麼光彩事,但對於軍人出身,崇尚武力,並獲得自由獨立戰爭勝利的納賽爾聽來,卻頗有榮耀感;沒有希特勒的實力與手腕,沒有幽默感與人情味,自己又何以能從上校到總統呢?接下來,日本人又以讀過他的《革命哲學》,稱讚他的實力與人情味,並進一步稱讚了阿拉伯戰爭的正義性。這不但準確地刺激了納賽爾的“興奮點”,而且百分之百地迎合了他的口味,使日本人的話收到了預想的奇效。日本議員先後5處運用尋找共同點的辦法使納賽爾從“不感興趣”到“十分興奮”而至“大喜”,可見日本人套近乎的功夫不淺。

這位日本議員的成功,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就是不能打無準備之仗。有備而來,才能套得近乎,並且套得磁實,套得牢靠。

熱情待人,讓別人感受到你的誠意愛默生說過:“沒有熱情,任何偉大的業績都不可能成功。”不管是什麼樣的事業,要想獲得成功,首先需要的就是熱情。熱情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沒有其他任何東西能讓人勇敢、精力充沛、引起別人的好感了。

熱情是我們辦事過程中最重要的財富之一,如果在辦事的過程中,處處讓人感受到你的熱情,那麼他就會從中感受到你的誠意,甚至也會被你的熱情所感染,自然會助你一臂之力。相反,如果你總是一副拒人千裏之外的模樣,別人又怎麼會對你產生好感呢?

有一個其貌不揚的推銷員,在剛走上推銷崗位時,由於沒有什麼經驗,所以飽嚐失敗之苦。推銷員的工作都是以業績拿收入的活兒,沒有業績,一分錢的薪水也拿不到,他沒有業績,當然也沒有收入。

為了節省開支,這位推銷員隻好上班不坐電車,中午不吃飯;更為要命的是,他連住的地方都沒有,公園的長凳就是他的床,這也真算得上是“天作鋪蓋地當床”了。

然而,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他卻始終保持著滿腔的熱情,麵對工作和生活中的重重困難,他並不氣餒,總是用積極的心態對待。每天清晨5點左右,他就精神抖擻地從“床”上爬起來,找到一個公共洗手間梳洗之後,就從這個“家”徒步去上班。一路走得倍兒有精神,有時還吹吹口哨,遇到別人還熱情地打個招呼。

每一天早晨,他在去公司的路上,都會遇到一個穿著體麵的紳士。可能是每天清晨都碰麵的緣故,日子一久,彼此間就很自然地打個招呼,道聲早安。這天,他們照例打過招呼之後,那位紳士卻叫住這位推銷員,和他聊了起來。

“我看你整天笑嘻嘻的,全身充滿幹勁,日子一定過得很愉快啦!”

“托您的福,還好啦。”他回答說。

“我看你每天起得很早,是個難得的年輕人。我想請你吃早餐,有空嗎?”

“謝謝您!我已經用過了。”他雖然肚子裏咕咕地叫,但還是很大度地回答。

“哦!那就改天吧。請問你在哪裏高就啊?”

“我是保險公司的推銷員。”

“是嗎?既然你沒空吃早餐,那我就投你的保險好啦!”

聽了這句話,這位推銷員一下子愣住了,有人向自己買保險了!

整整7個月時間,他沒有拉到過一分錢的保險。那一刹那,他深深地感受到了“喜從天降”這句話的滋味。

原來,這位體麵的紳士是附近一家大酒樓的老板,還是一家大公司的理事長。經過他的介紹,這位推銷員很快地就與許多大公司搭上了線,獲得了許多的潛在客戶。於是,否極泰來,經曆了最窮困潦倒、落魄到睡公園的生活後,這位推銷員從這一天起徹底“轉運”

了。

使這位推銷員轉運的不是別的原因,正是他自己的熱情。同樣一件事,有熱情和沒有熱情,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會使你變得有活力,事情辦得有聲有色;而後者,則使你變得懶散,對事情冷漠處之,辦事當然就不會順利了。你不關心別人,別人也不會關心你;你自己垂頭喪氣,別人自然對你喪失信心。

熱情代表著一種積極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不穩定的。不同的人,熱情程度與表達方式不一樣。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熱情程度與表達方式也不一樣。但總的來說,熱情是人人具有的,善加利用,可以使之轉化為巨大的能力。你內心充滿要幫助別人的熱情,你就會興奮,你的精神振奮,也會鼓舞別人努力工作,這就是熱情的感染力量。

熱情是辦事成功的基礎。在辦事過程中,必須保持熱情。隻有從內心發出熱情,表現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時,才能感染別人,創造出日新月異的成績。

那麼,怎樣才能給別人留下熱情的好印象呢?這就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1)事事比別人快一步,會給人以熱情積極的好感。

現代社會已進入節奏感強、競爭激烈的時代,辦事永遠比人慢半步的人怎麼也不會引起人的注意,辦事也不會成功。為了給人留下工作積極的深刻印象,事事都比別人快一步是十分有效的。

(2)與人辦事交談時,上半身前傾,可表現出你對所辦之事的關切。

通常,人們對於感興趣的事,往往會很自然地將上半身向前傾斜著,好像努力要把所要辦的事情聽透和看透似的。所以辦事時,你若想讓對方產生一種熱心而積極的好印象,不妨擺出傾身的姿勢,表示你對所辦之事項傾心關注的態度。

(3)說話時借助手勢,可表現出你很有熱情。

丘吉爾是一個十分成功的演說家,他的演說具有很強的煽動性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他演說時常常帶有誇張的手勢,從而有了他與眾不同的風格。在辦事交談時,如果能加上一定的手勢和神態,就能表現出你積極熱忱的態度。

(4)打招呼的聲音稍微高聲一點,可展示你熱情開朗的性格。

和人打招呼時聲音太小,會給人一種冷漠的印象。而用比平時說話聲音稍大一點的語調跟人打招呼或寒暄,會給人以熱情開朗的感覺,從而留下積極良好的印象。

學會示弱也可以拉近與他人的距離在必要的時候,暴露一些無關痛癢的缺點,出點小洋相,表明自己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十全十美的人物,這樣就會使人在與你交往時鬆一口氣,不以你為敵。

在特定的情況下公開承認自己的短處,有意暴露自己某些方麵的弱點,可以說是一種高明的交際策略。

示弱可以減少乃至消除不滿或嫉妒。事業上的成功者,生活中的幸運兒,被人嫉妒是難免的,在一時還無法消除這種社會影響之前,用適當的示弱方式可以將其消極作用減少到最低程度。

示弱能使處境不如自己的人保持心理平衡,有利於交際。

交際中,必須善於選擇示弱的內容。地位高的人在地位低的人的麵前不應展示自己的學曆,表明自己實在是個平凡的人。成功者在別人麵前多說自己失敗的紀錄、現實的煩惱,給人以“成功不易”、“成功者並非萬事大吉”的感覺。對眼下經濟狀況不如自己的人,可以適當訴說自己的苦衷:諸如健康欠佳、子女學業不妙以及工作中諸多困難,讓對方感到“他家也有一本難念的經”。某些專業上有一技之長的人,最好宣布自己對其他領域一竅不通,袒露自己日常生活中如何鬧過笑話、受過窘等。至於那些完全因客觀條件或偶然機遇僥幸獲得名利的人,更應該直言不諱地承認自己是“瞎貓碰上死老鼠”。

示弱可以是個別接觸時推心置腹的交談,幽默的自嘲,也可以在大庭廣眾之下,有意以己之短,補人之長。

示弱有時還要表現在行動上。自己在事業上已處於有利地位,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在小的方麵,即使完全有條件和別人競爭,也要盡量回避退讓。也就是說,平時小名小利應淡薄些,疏遠些,因為你的成功已經成了某些人嫉妒的目標,不可以再為一點微名小利惹火燒身,應當分出一部分名利給那些暫時處於弱勢中的人。

曾有一位記者去拜訪一位政治家,目的是獲得有關他的一些醜聞資料。然而,還來不及寒喧,這位政治家就對想質問的記者說:“時間還長得很,我們可以慢慢談。”記者對政治家這種從容不迫的態度大感意外。

不多時,仆人將咖啡端上桌來,這位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燙!”咖啡杯隨之滾落在地。等仆人收拾好後,政治家又把香煙倒著插入嘴中,從過濾嘴處點火。這時記者趕忙提醒:“先生,你將香煙拿倒了。”政治家聽到這話之後,慌忙將香煙拿正,不料卻將煙灰缸碰翻在地。

平時趾高氣揚的政治家出了一連串洋相,使記者大感意外,不知不覺中,原來的那種挑戰情緒消失了,記者甚至對對方產生一種親近感。

這整個的過程,其實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當人們發現傑出的權威人物也有許多弱點時,過去對他抱有的恐懼感就會消失,而且由於受同情心的驅使,還會對對方產生某種程度上的親密感。

舉重若輕,做人情也要權衡利弊

朋友要真誠相待,但畢竟達到莫逆之交,或可以深交的朋友還是少數,大部分的朋友不可能深交,與他們之間的情誼是要用人情來維係的:如果同他們之間沒有人情往來,友誼就會淡漠,甚至消失。

從理論上講,人情是中國人維係群體的最佳手段和人際交往的主要工具。但你要是以為好心都有好報,做完了人情必能換來交情,就未免太書生氣了。比如說,做保人,也是天大的人情。但是,你為朋友兩肋插刀,具保開釋,而“友”潛逃,或是,你做出擔保後,公司倒閉,當保人的你,可就倒黴了。當然,做人情做出禍事來的,隻是極少數,但人情白做了,弄得雙方都不愉快的事,隨時可以發生。甲欠了乙的人情,後來找個機會還了。在甲看來,已兩清,但乙則很可能認為並不等值,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心理不平衡。這樣,甲、乙就可能結怨,甚至結仇。所以,人情要做,但事前要權衡利弊,有害自己的盡可能的不要做,有弊的少做。

朋友的人情,不但要做,而且一定要做足。做足,包含兩個含義,一是人情要做完;二是人情要做得充分。兩個朋友,一個求另外一個辦點事,另外一個說:“沒問題。”隔幾天,他給你一個半零不落的結果,你口頭上雖不能說什麼,但心裏肯定說:“這哥兒們,做就做完,做一半還不如不做,幫倒忙。”

做人情隻做一半,叫幫倒忙,越幫越忙,非但如此,還會影響被信任度,說話不算數的朋友誰都不願交往。

人情做一半,叫出力不討好。既然答應了人家就要做,且不能做得勉勉強強。事成了,朋友高興,但勉強的態度又會讓他在感情上受傷害。比如說你買了一本好書,朋友來借,你先說:“借書啊,我剛買的,我還沒看完呢,給你看罷。”其實後麵的廢話又何必呢?最後的結果是借給人家了,你不說也是借,說了還是借,與其說些廢話還不如痛痛快快借給他,書總是你的嘛,還回來你可以盡看一輩子。所以,人情要做足,好人要做到底。人情要做足,要舉重若輕,而不能拈輕怕重。舉重若輕,並非叫你像武俠小說裏的人物一樣,為了朋友,可以傾家蕩產,可以慷慨赴死,一派輕鬆的樣子,那是為了“俠義”,而這裏的舉重若輕是為了人情。朋友之間常常有這樣的應答:“哎呀,可太謝謝你了。”“咱哥倆誰跟誰啊,沒事。這其實就是舉重若輕,朋友找你辦的事,若他能辦,也不會來找你了。所以,你辦成了,你就要學乖點,不能以此自誇,輕鬆點,不放在心上,會讓朋友更加器重和感激你。

一個朋友去找你,讓你給他的一個“關係戶”找份工作,你答應了,利用職權或人情之便,給對方找到了工作,並且你平時還要給對方以小小的關心、照顧。朋友麵前,你是不應說什麼的,你要淡然處之。你用不著擔心他會不知道,自有人告訴他。舉重若輕,你還要自己送“貨”上門,把人情送給正需要你的朋友,沒準,你會讓他萬分感動,涕淚滂沱。舉重若輕,你就要想友之所想,急友之所急,在他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你的出現對他來說,仿佛暗夜裏的一道光芒,讓他難以忘卻。

舉重若輕,還有一個意思,就是你欠了朋友的人情,還的時候,要還足,甚至還多。你的人情大於他的,他就得記著新的人情,朋友之間的賬,永遠也算不清。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種算不清的賬,無疑成了與朋友之間聯係的一種紐帶。

與朋友斷交不可出惡聲

交朋友,有結交,也可能有斷交,或叫絕交,這是不足為怪的。

俄國作家果戈理寫過一篇《伊凡·伊凡諾維奇和伊凡·尼基福羅維奇吵架的故事》。這2個伊凡本也是好朋友,然而,為了一筆交易談不攏,便又吵又罵,不僅從此斷交,還打起了官司。這類斷交形同兒戲,太輕率,不可取,也為一切真朋友所不齒。

但有些情況,確實發現原先把朋友選錯了,對方隻不過是假朋友,或是如古人所說的“昵友”、“賊友”之類。那麼,再繼續維持這種朋友關係則有害無益,與之決然斷交不僅合情合理,也是合於交友處世之道的。

西方有個貝多芬斷交的故事。貝多芬與維也納的一個公爵李希諾夫斯基是好朋友。在一個下雨的夜晚,李希諾夫斯基請來了一批客人,他們是侵占維也納的拿破侖軍隊的軍官。在客廳裏,這夥人酒足飯飽之後,忽然雅興大發,向主人提出想聽聽音樂。於是,李希諾夫斯基便請當時也在場的貝多芬出來演奏。貝多芬是個愛國者,他對李希諾夫斯基對侵略者阿諛奉承的態度極為不滿,斷然拒絕了李希諾夫斯基的要求。李希諾夫斯基為了討好那夥軍官,再次請貝多芬演奏。

這時,貝多芬氣得發了火,他冒著大雨,衝出了莊園,回到家裏,他把李希諾夫斯基送給他的胸像摔到了地上,並寫信給李希諾夫斯基,表示從此絕交!

“道不同而不相為謀”,問題不在於斷交不斷交,而隻在於為何斷交,怎樣斷交。

印度諺語曾形象地比方說:“友誼的線,不容許草草割斷,因為割斷了,恢複也將多了一個結。”結交一個朋友不容易,所以不可輕易與朋友斷交,要珍視老朋友。

三國時的魏國名將張遼就有過輕易斷交的教訓。他同護軍武周本是好友,隻因一點小事就鬧崩斷了交。後來,張遼聽說一個名叫胡質的人學問和人品都不錯,便想與胡質交朋友。托人說合時,胡質卻以身體不舒服為由辭謝了。一天,張遼見到胡質,說:“我想與你交朋友,你怎麼嫌棄我呢?”胡質直言不諱地說:“交朋友要看大節,不計小事,才能長久保持友誼。武周為人不錯,你們原是朋友,隻為一點小事,你就不理人家了。我的才學比他差遠了,怎能使你長久信賴?

因此,既然好不了多久就會斷絕,還不如不結交哩!”張遼聽了愧悔交加,連連稱謝,隨即給武周道歉,二人和好如初。胡質見張遼知過能改,認為可交,也和張遼結成了朋友。看來,輕易與老朋友斷交的人,要想交新朋友,也不免使人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