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停止抱怨,快樂生活(3 / 3)

快樂是什麼?簡單地說是一種生活方式,嚴肅地說是對生活的態度。快樂與否,不在於有多高的收入、怎樣體麵的工作或是什麼樣的社會地位,快樂不快樂在於自己的心。

快樂是什麼?快樂是知足。世上所有的苦難都源於人的不知足。

知足不是不思上進,不是貪圖安逸,是對自己所擁有的東西理智地接納,而不是偏執地強調一定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和高度。快樂有時像貓的尾巴,當你刻意去追尋它時,它總在你的麵前,卻總差那麼一點點,經常失之交臂;當你平靜下來,順其自然,用平和的心態去麵對一切時,快樂的尾巴就緊緊追隨在我們左右。

快樂又是海納百川,世間最廣闊的是人的胸懷。人活在世上不可能事事一帆風順,難免會遇上不公的待遇或不順心的事情。遇上難題,首先要坦然,憤怒、悲傷、怨天尤人都於事無補。所有的事情都是福禍相倚,沒有絕對的好事,也沒有絕對的壞事,關鍵在於自己的選擇。

人是種感情動物,恩怨情仇都會碰上。寬容,解脫的是自己的心靈。為什麼有很多人不快樂呢?那是因為他們不知道選擇,許多事情不肯忘記,不願接受、容納別人的錯誤,繼而用這個錯誤來懲罰自己。

快樂是什麼?快樂是心理的自我調整和對事情的態度。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會產生不同的情緒。這是因為大家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聰明的古人早就明白這個道理。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個猥瑣的人物,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但你能說他不快樂嗎?雖然他的快樂是簡單、淺薄,甚至是自欺欺人的,但“阿Q精神”的確也有讓人們借鑒的地方,那便是:在劣勢中找到心理上的平衡。

大千世界中,作為萬物靈長、情感豐富的人類,總有些快樂與煩惱,欣喜與悲愁,把人生搞得痛苦不堪。那麼,人生怎樣才能變得快樂呢?學會放下,學會比較,學會知足,學會選擇,這樣我們才能快樂,才能幸福。其實,人的幸福與快樂就是如此簡單:心態平和,學會放下,學會知足,正確地認識自己。

日本有一項國家級的獎項,叫“終生成就獎”。在素來都把榮譽看得比自己生命更為重要的日本人心目中,這是一項人人都夢寐以求卻又高不可攀的至高榮譽。在日本,有無數的社會精英、博學人士一輩子努力奮鬥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獲得這項大獎。但最近一屆的“終生成就獎”,卻在舉國上下的期盼和矚目中,出人意料地頒發給了一位名叫清水龜之助的小人物。

清水龜之助是東京一名地位卑微的郵差,他每天的工作就是將各式各樣的郵件快速而準確地投送到每一個家庭。與那些長期從事能夠推動人類曆史快速發展的高尖端科技研究的專家學者們相比,清水龜之助所從事的工作簡直就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就是這位長期從事著如此平淡無奇的郵差工作的清水龜之助,卻無可爭議地獲得了這項殊榮。

在清水龜之助從事郵差工作的整整25年中,他的工作態度始終和他到職第一天的那種認真和投入沒有什麼兩樣。在不算短暫的25年中,他從未有過請假、遲到、早退、脫崗等不良情況。而且他所經手投遞的數以億計的郵件,從未出現過任何差錯。不論是狂風暴雨,還是地凍天寒,甚至在大地震的災難當中,他都能夠及時而準確地把郵件投送到收件人的手中。

是什麼樣的力量支持著清水龜之助幾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把一件極為平凡普通的工作,鑄造成了一項偉大無比的成就呢?清水龜之助對此不無感慨地說:“是快樂,我從我所從事的工作中感受到了無窮的快樂。”

清水龜之助說,他之所以能夠25年如一日地做好郵差這份卑微的工作,主要是他喜歡看到人們在接到遠方的親友捎來的信息時,臉上出現的那種發自內心的快樂而欣喜的表情。自己微不足道的工作,竟然能夠給別人帶來莫大的心靈安慰和精神快樂,這使他感到更大的欣慰和快樂,所以他覺得自己的工作神聖而有意義。他說,隻要一想起收件人臉上蕩漾開來的那種快樂表情,即使再惡劣的天氣,再危險的境況,也無法阻止他一定要將郵件送達的決心。

快樂心態,讓清水龜之助在平凡的崗位上一幹就是25年。

著名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也曾說過:“人與人之間隻有很小的差異,但是這樣小的差異卻往往造成巨大的差異,很小的差異就是所具備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巨大的差異就是成功與失敗。”

有一篇題目叫做《快樂人生三句話》的文章,有3句話:“我能行”,“太好了”,“你有困難嗎?我來幫助你!”用“我能行”3個字來激勵自己,你會找回人最寶貴的精神——自信。用“太好了”的心態去對待事情,你會發現自己的臉上總是掛著微笑。用“你有困難嗎?

我來幫助你”去對待別人,你會得到更多的朋友。使用“快樂人生三句話”,你會發現周圍的一切都沒變,但你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你看身邊的一切時,心情會變得快樂,變得開朗。讓我們在生活中常常使用“快樂人生三句話”吧!讓我們人人都擁有快樂的人生,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溫馨和諧。

用不著愁眉苦臉地過日子

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與挫折就是拋在我們身上的“泥沙”。然而,換個角度看,它們也是一塊塊的墊腳石,隻要我們鍥而不舍地將它們抖落掉,然後站上去,那麼即使是掉到最深的井中,我們也能安然脫險。

不幸的遭遇並非就是世界末日,有時候,它還是促使我們采取行動的催化劑,對改善現狀大有好處。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過:“生活並不是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不能把河水限製在一些規定好了的河道內。”的確,現實中不幸的、痛苦的事情總會有的,我們在人生的路途上總會遇到多種多樣的失望,比如高考落榜、失戀、工作失敗等等。

1963年秋天,郭沫若到普陀山遊覽,在梵音洞裏偶然拾到一本筆記,打開來一看,扉頁上寫有一聯:“年年失望年年望,處處難尋處處尋。”橫批:“春在哪裏。”翻看下去,裏麵寫著一首絕命詩,還署著當天的日子。郭沫若看罷,急叫隨行的同誌即刻尋找失主。眾人四下裏找尋,終於及時找到了那欲絕命之人,原來是一位神色憂鬱、行為反常的姑娘。經過了解,這位姑娘因為考大學3次落榜,愛情又遭受了挫折,於是決心“魂歸普陀”。郭老關心地對她說:“下聯和橫批太消沉了,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低頭不語,郭老吟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橫批:“春在心中。”這一改,使姑娘感佩不已。好一個“春在心中”的教誨,改變了這位姑娘對人生的態度。

一個年輕人的經曆也能讓我們有所感悟。

那已是他在一年裏失去的第6份工作。北風呼嘯的寒冬裏,他窩在滴水成冰的小屋裏,向朋友訴說自己的沮喪。

他擁有英語六級證書,第一家公司卻認為他口語不過關;他是電腦二級程序員,第二家公司卻嫌他打字速度太慢;第三家呢,他與部門經理不和,他主動炒了領導。接連第四家,第五家……他黯然地說:“一次次全是失敗,讓我浪費了一年的時間。”

朋友一直耐心聆聽,此刻說:“講個笑話給你聽吧。一個探險家出發去北極,最後卻到了南極,人們問他為什麼,探險家答,‘因為我帶的是指南針,我找不到北。’”

他說:“怎麼可能呢?南極的對麵不就是北極嗎?轉個頭就可以了。”

朋友反問:“那麼失敗的對麵,不就是成功嗎?”

在瞬間,他如夢初醒,徹底懂得了失敗的寶貴。

所謂失敗,是令你溺水的深潭,也是能為你解渴的甘泉。記住:失敗的對麵就是成功!

有一天,農夫的一頭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裏,農夫絞盡腦汁地想把驢子救出來。但幾個小時過去了,驢子還在井裏痛苦地哀號著。最後,這位農夫決定放棄,他想這頭驢子年紀大了,不值得大費周折把它救出來,不過無論如何,這口井還是得填起來。於是,農夫請來左鄰右舍幫忙一起將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它的痛苦。農夫的鄰居們人手一把鏟子,開始將土鏟進枯井中。

當這頭驢子了解到自己的處境時,剛開始哭得很淒慘,但出人意料的是,一會兒之後這頭驢子就安靜下來了。農夫好奇地探頭往井底一看,眼前的景象令他大吃一驚:當鏟進井裏的泥土落在驢子的背部時,驢子的反應令人稱奇——它將泥土抖落在一旁,然後站到鏟進的土堆上麵!就這樣,驢子將大家鏟在身上的泥土全都抖落在井底,然後再站上去。很快,這頭驢子便上升到井口,然後在眾人驚訝的表情中快步地跑開了。

就如驢子的情況,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裏,各式各樣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中解脫的秘訣就是:將“泥沙”抖落掉,然後站到上麵去!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所遭遇的種種困難挫折就是拋在我們身上的“泥沙”。然而,換個角度看,它們也是一塊塊的墊腳石,隻要我們鍥而不舍地將它們抖落掉,然後站上去,那麼即使是掉到最深的井中,我們也能安然脫險。本來看似要活埋驢子的舉動,由於驢子處理困境的態度不同,實際上卻幫助了它,成為改變驢子命運的要素之一。如果我們以肯定、沉著、穩重的態度麵對困境,助力往往就潛藏在困境中。

所以說,抖落你身上的憂愁與痛苦,開始快樂地生活吧。

活出本色,不要為虛榮心而與生活較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顧忌太多,就什麼都顧及不到。尤其是為了滿足那一點點的虛榮心去和生活較勁,是很不明智的。

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所做的一切歸根結底都應該是為了自己,如果搞不清楚這一點,不但平添很多痛苦,也不利於事情的解決。

活著應該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旨意。從前,有一個士兵當上了軍官,心裏甚是歡喜。每當行軍時,他總喜歡走在隊伍的後麵。

一次在行軍過程中,他的敵人取笑他說:“你們看,他哪兒像一個軍官,倒像一個放牧的。”

軍官聽後,便走在了隊伍的中間,他的敵人又譏諷他說:“你們看,他哪兒像個軍官,簡直是一個十足的膽小鬼,躲到隊伍中間去了。”

軍官聽後,又走到了隊伍的最前麵,他的敵人又挖苦他說:“你們瞧,他帶兵打仗還沒打過一個勝仗,就高傲地走在隊伍的最前邊,真不害臊!”

軍官聽後,心想:如果什麼事都得聽別人的話,自己連走路估計都不會了。從那以後,他想怎麼走就怎麼走了,再也不理敵人怎麼說了。

人要是沒了自己的主見,經不起別人的議論,那麼就會一事無成,最後都不知該怎麼辦。我們若想活得不累,活得痛快、瀟灑,隻有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就是改變自己,主宰自己,不再偏信“人言可畏”。

我們每個人絕不可能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知識和信息都要來自別人的教育和環境的影響,但你怎樣接受、理解和加工、組合,是屬於你個人的事情,這一切都要獨立自主地去看待、去選擇。誰是最高仲裁者?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歌德說:“每個人都應該堅持走自己開辟的道路,不被流言所嚇倒,不受他人的觀點所牽製。”讓人人都對自己滿意是個不切實際、應當放棄的期望。

我們周圍的世界是錯綜複雜的,我們所麵對的人和事總是多方麵、多角度、多層次的。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所感知的經驗現實中,別人對你的反映大多有其一定的原因和道理,但不可能完全反映你的本來麵目和完整形象。別人對你的反映或許是多棱鏡,甚至有可能是讓你扭曲變形的哈哈鏡,你怎麼能期望讓人人都滿意呢?

如果你期望人人都對你看著順眼、感到滿意,你必然會要求自己麵麵俱到。可是,不論你怎麼認真努力去盡量適應他人,能做得完美無缺,讓人人都滿意嗎?顯然不可能!

這種不切合實際的期望,隻會讓你背上一個沉重的包袱,顧慮重重,活得太累。

我們無法改變別人的看法,能改變的僅是我們自己。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想法,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看法,不可能強求統一。討好每個人是愚蠢的,也是沒有必要的。與其把精力花在一味地去獻媚別人、無時無刻地去順從別人,還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踏踏實實做人、兢兢業業做事、認認真真學習上。改變別人的看法總是艱難的,改變自己相對來說總是容易的。

不要拿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更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縱使外麵議論紛紛,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就要堅持走下去。

這個時候才是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麵向太陽,你就不會看到陰影

有個中年女人多年來總是不斷抱怨對麵鄰居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的衣服,永遠洗不幹淨,看,她晾在院子裏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麼把衣服洗成那個樣子?”

直到有一天。有個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麵的太太衣服洗不幹淨。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個太太家窗戶上的汙漬抹掉,說:“看,這不就幹淨了嗎?”

原來,是自己家裏的窗戶髒了。

每一個人都曾經遇到過不少憤世嫉俗的人,或者,你也有過一些看什麼都不順眼,永遠覺得命運對自己比較壞的朋友,但在傾聽他們的怨言之後,總會發現有句老話說得很妙: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他們看到外麵的問題,總比看到自己內在的問題容易些;他們把錯誤歸咎給別人,也比檢討自己來得容易(檢討自己和責怪自己。又是兩回事了)。於是,憤世嫉俗的人常從年輕憤怒到老,遇上有人過得比他好,都想咬對方一口,斜視久了的眼睛看什麼都不順眼。

最近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新辦公室守則,應該也是一位憤世嫉俗的上班族寫的,全文如下:

苦幹實幹,做給天看;東混西混,一帆風順。

任勞任怨,永難如願;會捧會現,傑出貢獻。

負責盡職,必遭指難;推托栽贓,鴻圖大展。

全力以赴,升遷耽誤;會鑽會溜,考績特優。

頻頻建功,打入冷宮;互踢皮球,前途加油。

奉公守法,做牛做馬;逢迎拍馬,升官發達。

他的文章的確可能讓不少人覺得“大快人心”。沒錯,上班難免會受點委屈,看老板臉色也是必然的事情。除了泄點恨之外,他所寫的未必不是實情。在某些機關,也許真的有“少做少錯,多做多錯”的現象,但是在這個連公家機關都必須講究效率、公營單位也要自負盈虧的時代,能夠隻靠推托拍馬升官的人,畢竟有限。

發泄一下沒關係,但如果你一味地認為這個世界上會出頭的都是混蛋,隻拿憤世嫉俗來替代反省自己的機會,對自己的成長是一種最大的耽誤。

新辦公室守則,寫得這麼酸,自己一定也有很不受歡迎的偏激性格。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你是老板,你會付薪水給這樣的屬下嗎?

一個背向太陽的人,隻會看見自己的陰影,連別人看你,也隻會看見你臉上陰黑一片。人的眼睛仿佛傻瓜相機,最怕背光照人相了——你的臉龐再美,隻要背著光,一定是件失敗的作品。

所以說,麵向太陽吧,充滿希望的活著,生活的陰影就不會出現在你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