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習慣,造就了各種方言,所以還要注意方言間稱呼的異同。如在大陸用得最廣泛、最普通的“同誌”稱謂,在港澳台同胞中,則幾乎就沒有這個概念。所以與港澳台同胞打交道,不宜用“同誌”這一稱呼。
(2)要注意口語和書麵語的區別。口語相對於書麵語言而言,顯得通俗、隨便,更為親切。現代漢語中,同一個對象,可有口語和書麵語兩種不同的稱呼,如爸爸(口語)、父親(書麵語)。在口語中,如果麵對稱呼對象時,運用書麵語中的稱呼語就顯得生硬、不自然、不親切。但是,在口語中,書麵語中的稱呼語可以作為他稱用語出現。如“我的祖父”、“你的母親”等。
(3)要注意語言環境和稱呼對象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對我們比較熟悉的人,我們對其稱呼就可隨便點,甚至可叫別人小名、綽號,夫妻、戀人之間私下裏還可用昵稱,這樣顯得較親切、自然,可以增加彼此之間的感情。但在公眾場合,尤其是在會場上、課堂上,叫別人的小名、綽號,就會顯得不嚴肅,太放肆,應當以“××同誌”或“××同學”相稱。對不太熟悉的人,對長輩、領導和老師,也都不宜用“小名”或“綽號”,否則,就會顯得不尊敬。所以,運用稱呼語時,應特別注意語言的環境和稱呼對象,靈活使用。在不同的語境中,對不同的稱呼對象,應運用適當的符合人的身份、地位及體現與自己恰當關係的稱呼語。
嘴甜的人不吃虧,他可以為自己贏得尊重和稱讚。不過,在稱呼別人外號時要切記:人的外號是人的一個特征,壞外號是人最忌諱的稱呼,不要把它掛在嘴上,說多了會影響人際交往中的感情。
自我介紹也是一種很重要的禮儀
萬事開頭難,做人、做事都是如此。前文說稱呼很重要,另外,自我介紹也很重要。自我介紹是讓別人認識你的開始,所以一定要花點心思有個好的開始。
在日常交往中,自我介紹是必不可少的。會做人的人都知道,人們初次見麵,彼此都有一種了解對方,並渴望得到對方尊重的心理。
這時,如果你能及時、簡明地進行自我介紹,不僅滿足了對方的渴望,而且對方也會以禮相待,介紹自我。這樣,雙方以誠相見,就為進一步交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而且,在參加社交集會時,主人不可能把每一個人的情況都介紹得很詳細。為了增進了解,你不妨抓住時機,多作幾句自我介紹。時機有兩種:一是主人介紹話音剛落時,你可接過話頭再補充幾句;二是如果有人表示出想進一步了解你的意向時,你可作詳細的自我介紹。
自我介紹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要有自信心。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怕見陌生人,見到陌生人,似乎思維也凝固了,手腳也僵硬了。本來伶牙俐齒的,變得說話結巴;本來笨嘴笨舌的,嘴巴更像貼了封條。這種狀況怎能介紹好自己呢?要克服這種膽怯心理,關鍵是要自信。有了自信心,才能介紹好自己,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2)要真誠自然。有人把自我介紹稱為自我推銷。既然推銷產品時需要在“貨真價實”的基礎上作宣傳,那麼推銷自我時也不能不顧事實而自我炫耀。因此,作自我介紹時,最好不要用“很”、“最”、“極”等極端的詞彙,給人留下“狂”的印象;相反,真誠自然的自我介紹,往往能使自己的特色更閃閃發光,引起人們的注意。
(3)要考慮對象。自我介紹的根本目的是要給對方留下一個印象,因此要站在對方理解的角度來說話。比如第一次參加某方麵的研討會,你站起來說:“我叫××,我來發個言。”此時在場的人一定會這麼想:這是什麼人?怎麼從來沒見過?他代表哪方麵?他的意見值得聽嗎?所以,麵對有這麼多想法的聽眾,你隻介紹“我叫××”是不行的,那樣別人不會安心聽你的發言。如果你理解了聽眾的心理,就可這樣介紹:“我叫××,是××大學的教師,我第一次參加這樣的研討會,望大家多多指教。現在我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這樣的介紹,才不會使聽眾心中結下疑團,也才能使聽眾安心聽你的發言。
所以,在介紹自己時,一定要重視那個或那群與你打交道的人,要隨機應變。如你麵對的是年長、嚴肅的人,你最好認真規矩些;如與你打交道的人隨和而具有幽默感,你不妨也比較放鬆地展示自己的特點,作出有特色的自我介紹來。
總而言之一句話,要在自我介紹中表現出你的口才,讓它成為吸引人的廣告,刻入人心。
隨時注意舉止禮儀: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中國人講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古人很早就對人的舉止行為作過要求。隨著人類文明的提高,人們對自身行為的認識也日益加深。溫文爾雅、從容大方、彬彬有禮已成為一種禮儀標誌。的確,得體的舉止行為是一種教養,更是一種無形的財富。
一、舉止行為及其意義
所謂舉止行為,就是指一個人的活動以及在活動中各種身體姿勢的總稱。它主要由躺臥式、曲膝式、直立式及其他一些輔助性姿態與活動組成。人通過身體各種姿勢的變化來完成各項活動,以此展現人所獨具的形體魅力。
舉止行為的好壞、美醜除了對一個人身體的健康有著很大的影響外,對人的心理狀況也有著一定的透視性。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行為舉止也是一種語言,它是無聲的,但有時比有聲的言語更富表現力,是許多有聲語言和類語言無法比擬的。
同一個人在不同場合會有不同的身體姿勢,或靜或動,或快或慢;同一種姿勢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人麵前也會有極其細小且微妙的差別。這種種變化都代表著寓意各異的信號,向人們傳遞著不同的信息。然而,行為舉止的變化,最終還是由人的心態變化所引起的,任何一種舉止行為都毫無掩飾地反映了人當時的某種心理狀態和一個人的內在素養。
舉止行為是人內心活動的一麵鏡子。從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就可以推斷其教養。我們對一個人的評價,往往就來源於對他言行舉止的觀察和概括。在生活中處處故作姿態、裝腔作勢是沒有必要的,也是不可取的,但是生活小事,舉止行為,稍有不慎,全盤皆非。生活中,美來自各個地方,優雅、大方的舉止行為是人體動態美和靜態美的造型,它來自人的本身。
二、幾種常見的人體姿勢
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身體可呈現出多種姿態,如站、躺、臥、曲膝、直立等。但就一般而言,人在公眾交往場合常常以站、坐、走等姿勢與活動作為自己的各種造型。不同的姿勢有其不同的作用、不同的表現,反映著人的不同心態,同時也會給他人以不同的印象。
(1)站姿。站姿是人的靜態造型動作,是其他人體動態造型的基礎和起點。優美的站姿能顯示個人的自信,並給他人留下美好而雋永的印象。直腰挺胸,雙肩稍向後放平;梗頸、收頦、抬頭;雙臂自然下垂置於身體兩側,或雙手體前相搭放置小腹位。
站立時要防止身體東倒西歪,重心不穩,更不得倚牆靠壁,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另外,雙手不可叉在腰間或環抱在胸前,貌似盛氣淩人,令人難以接受。
(2)坐姿。正確坐姿的基本要領應為:上體直挺,勿彎腰駝背,也不可前貼桌邊或後靠椅背,上體與桌、椅均應保持一拳左右的距離;雙膝並攏,不可兩腿分開;雙腳自然垂地,不可交叉地伸在前,或腿一前一後伸出,甚至呈內八字狀。雙手應掌心向下相疊或兩手相握,放於身體的一邊或膝蓋之上,頭、額、頸保持站立時的樣子不變。坐著談話時上體與兩腿應同時轉向對方,雙目正視說話者。
就座時,雙腳可平踏於地,雙膝亦可略微分開,雙手可分置左右膝蓋之上。另外,還可雙腿交叉相疊而坐,但搭在上麵的腿和腳不可向上翹“二郎腿”。
(3)步態。如果站姿和坐姿被稱作是人體的靜態造型的話,那麼,步態則是人體的動態造型。步態,即行走的姿勢,它產生的是運動之美。走路,我們每個人都會,但如果走出風度、走出優雅、走出美來,則要靠平時的練習與注意。
古人說:“行如風”,要求人們走起路來像風一樣輕盈,就是應做到:兩眼平視前方;抬頭含頦梗頸;上體正直,收腹、挺胸;身體重心落於足的中央,不可偏斜。邁步前進時,重心應從足的中間移到足的前部;雙臂靠近身體隨步伐前後自然擺動;手指自然彎曲朝向身體。行走路線盡可能保持平直,步幅適中,兩步的間距以自己一隻腳的長度為宜。
(4)其他動作姿態。①低處拾物。當你拾揀掉落地東西或取放低處物品時,最好走近物品,保持上體正直,單腿下蹲。這樣既可輕鬆自如地達到目的,又能展示你優美的體態。那種直腿下腰翹臀或雙腿下蹲的取揀物姿勢都是不可取的;②上下樓梯。上樓或下樓時,上體均應保持直挺且靠右行,勿低頭看梯,雙腿應平視正前方。落腳要輕,重心一般位於前腳的腳前部,以求平穩;③搭乘轎車。欲進車內時,一定要先側身坐於車座上,而後將雙腿、腳同時挪入車門,再將身體調整好,安坐待行。下車時,亦應將雙腿先行移出,再側身出來。錯誤而且極不雅的姿勢莫過於先低頭鑽進車內,彎腰翹臀,然後雙腳輪流跨人,如同爬行;下車時也是先探頭後鑽身出車。
上述這些不正確的動作姿態從個人禮儀角度分析,會影響到一個人自身形象的美醜以及別人對他的總體評價。總之,對個人來說,保持良好的人體姿勢將受益終身。
社交場合要懂得給別人台階下的學問真正有禮有節的人,在社交活動中,往往能適時地為陷入尷尬境地的對方提供一個恰當的“台階”,使對方免丟麵子。這是人際交往的一大原則,也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禮儀,這不僅能使你獲得對方的好感,而且也有助於你樹立良好的社交形象。否則對方沒能下得“台階”出了醜,可能會記恨你一生。相反,若注意給人“台階”下,可能會讓人感激一生。是讓人感激還是讓人記恨,關鍵是自己在“台階”以上不陷入誤區。
由於自己的不慎和忽視,下列社交誤區都可能使對方陷入難堪的境地:
一、揭對方的錯處或隱處
在交際中,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一般應盡量避免觸及對方所避諱的敏感區,避免使對方當眾出醜。
二、張揚對方的失誤
如果把每個人的失誤當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製造笑柄的失誤。
在社交中誰都可能不小心弄出點小失誤,比如念了錯別字,講了外行話,記錯了對方的姓名職務,禮節有些失當,等等。當我們發現對方出現這類情況時,隻要是無關大局,就不必對此大加張揚,故意搞得人人皆知,使本來已被忽視了的小過失,一下變得顯眼起來。更不應抱著譏諷的態度,以為“這回可抓住笑柄啦”,來個小題大做,拿人家的失誤在眾人麵前取樂。因為這樣做不僅會使對方難堪,傷害他的自尊心,使他對你反感或報複,而且也不利於你自己的社交形象,容易使別人覺得你為人刻薄,在今後的交往中對你敬而遠之,產生戒心。如果把每個人的失誤當成笑柄,自己也就有了製造笑柄的失誤。
三、讓對方敗得太慘
與人交際正像下一盤象棋,隻有那些閱曆不深的毛頭小夥子,才會一口氣贏對方七八盤,對方已漲紅了臉、抬不起頭,他還在那兒一個勁兒地喊“將”。
在社交活動中,常會進行一些帶有比賽性、競爭性的文化活動,比如棋類比賽、乒乓球賽、羽毛球賽等。盡管這是一些文娛活動,但大家都希望成為勝利者。成大事的人,在自己“實力雄厚”、能絕對取勝的情況下,往往並不使對方失敗得很慘而狼狽不堪,反倒是有意讓對方勝一兩局,既不妨礙自己總體上的獲勝,又不使對方太失麵子。比如有些象棋高手,在連贏幾盤棋後,往往會有意走錯幾步,讓對方最後贏一兩盤。
我們不但要盡量避免因自己的不慎造成別人下不了台,而且要學會在對方可能不好下台時,巧妙及時地為其提供一個“台階。”否則,很可能會由於方法不當,本來是幫助對方下台,結果反而弄得對方更尷尬。這裏也有幾點應注意:
一、要注意不露聲色
既能使當事者體麵地“下台階”,又盡量不使在場的旁人覺察,這才是最巧妙的“台階”。有一則報道很能啟發人。一次,一位外國客人在天津水晶宮飯店請客,請10個人要3瓶酒。飯店女服務員小丁知道10個人5道菜起碼得有5瓶酒,看來客人手頭不那麼寬裕。於是,她不露聲色地親自給客人斟酒。5道菜後,客人們的酒杯裏的酒還滿著。這位外賓臉上很光彩,感激小丁給他圓了場,臨走時表示下次還來這裏。
如果小丁想讓這位外賓“出洋相”是太容易了,但那樣就會失去一位“回頭客”。善於交往的人往往都會這樣不動聲色地讓對方擺脫窘境。
二、要注意用幽默語言作為“台階”
幽默是人際交往的潤滑劑,一句幽默語言能使雙方在笑聲中相互諒解和愉悅。作家冰心在美國訪問時,一位美國朋友帶著兒子到公寓去看她。他們談話間,那位壯得像牛犢的孩子,爬上冰心的床,站在上麵拚命蹦跳。如果直截了當地請他下來,勢必會使其父產生歉意,也顯得自己不夠熱情。於是,冰心便說了一句幽默的話:“請你的兒子回到地球上來吧!”那位朋友說:“好,我和他商量商量。”結果既達到了目的,又顯得風趣。
三、要注意盡可能地為對方挽回麵子有時遇到意外情況使對方陷入尷尬境地,這時,你在給對方提供“台階”的同時,如能采取某些妥善措施,及時為對方麵子上再增添一些光彩,那是最好不過的了,會使對方更加感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