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搜集幽默素材
豐富多彩的生活提供了許多有趣的素材,這些素材無意識地進入我們記憶倉庫中的也很多,如果我們做個“有心人”,就會使自己的語言材料豐富起來。例如諺語、格言、趣聞、笑話等,我們可以提取、改裝並加工利用,這樣我們的語言就會增加許多趣味性的“調料”
了。
用“趣味思維方式”捕捉生活中的喜劇因素“趣味思維”是一種反常的“錯位思維”,這種人不按照普通人的思路想,而是“岔”到有趣的一麵去。演說家羅伯特是個光頭,有人揶揄他總是出門忘了戴上帽子,他說:“你們不知道光頭的好處,我可是第一個知道下雨的人。”羅伯特並不為自己的“光頭”苦惱,反而“美化”光頭,用“趣味思維方式”捕捉自己身上的“喜劇因素”,從而產生了詼諧的效果。
掌握一些關於幽默小技巧
幽默風趣較多運用於應變語境。作為口才訓練的終結,幽默風趣的表達是應該達到的較高境界。通過“趣說訓練”,要在進一步提高心理素質的同時,習慣於“趣味思維方式”,習慣於用“錯位”的語言藝術構成風趣和幽默,並掌握幾種常見的幽默表達技巧。通過說俏皮話、自嘲、講笑話等訓練手段,使表達更風趣、詼諧,更有吸引力。
戒除那些在社交場合不受歡迎的惡習做人做得好,形象禮儀是必不可少的,讓人看起來喜歡、不惹人厭惡很重要,一些小的習慣和毛病很可能影響別人對你的看法,所以你應該檢查一下自己是否有這些不受歡迎的壞毛病,並堅決戒除。
現實中我們常會遇到一些人,由於一些微不足道的缺點,他們成為不受歡迎的人,這些微不足道的缺點就像那遮不住明月的烏雲一樣,在相當程度上遮蔽了他們原有的美麗與皎潔的光輝。要做一個讓人喜歡的人,就必須除掉這些毛病。
(1)打嗬欠。當你和朋友在一起談話的時候,尤其是當你的朋友在滔滔不絕地發表意見時,那時你也許感到疲倦了,你能按捺住性子讓自己不打嗬欠嗎?
在大庭廣眾之下,你能忍住不打嗬欠嗎?
假使是你和你的老朋友談話,你知道在老友麵前打嗬欠會引起老友不快嗎?
打嗬欠在社交場合中給人的印象是:你不耐煩了,而不是你疲倦了。
(2)掏耳和挖鼻。有些手癢的人,隻要他看見有什麼東西可以用,就會隨手取一支來掏耳朵。尤其是在餐室,大家正在飲茶、吃東西的當兒,掏耳朵的小動作,往往令旁觀者感到惡心。這個小動作實在不雅,而且失禮。即使你想洗耳恭聽,此時此地也不是時候。同樣,用手指挖鼻孔也是非常失禮的動作。
(3)剔牙。宴會席上,誰也免不了會有剔牙的小動作,既然這小動作不能避免,就得注意剔牙時不要露出牙齒,更不要把碎屑亂吐一番,這是失禮的事情。假如你需要剔牙,最好用左手掩住嘴,頭略向側偏,吐出碎屑時用手巾接住。
(4)搔頭皮。有些頭皮屑多的人,在社交場合也忍耐不住皮屑刺激的搔癢,而搔起頭皮來。搔頭皮必然使頭皮屑隨風紛飛,這不僅難看,而且令旁人大感不快。搔頭皮這種現象在公共場合,尤其在社交場合和亂放臭屁一樣失禮。特別是在宴會上,或較為嚴肅、莊重的場合,這種小動作是很難叫人諒解的。
(5)雙腿抖動。這種小動作多發生在坐著的時候,站立時較為少見。這種小動作,雖然無傷大雅,但由於雙腿顫動不停,令對方視線覺得不舒服,而且也給人有情緒不安定的感覺,這也是失禮的。同樣,讓翹起的腿兒鍾擺似的打秋千也是相當難看的姿態。
(6)當心放屁。放屁原屬生理現象,是一種有益於人體的細菌在腸內製造出來的。人在正常的生理狀態下,也不能夠不放屁。但是在公共場合,一個響屁足可以破壞整個會場的氣氛。即使放個悶屁其臭味也叫人惡心。據一個有經驗的人說,在預感到要放屁的瞬間可以來3次深呼吸。要不,就悄悄地離開人群一會兒。
(7)拉鏈和鞋帶鬆著。這是一種疏忽,是種難以叫人寬恕的疏忽,鞋帶忘記係上或男士的褲子拉鏈忘記拉上,在大庭廣眾的場合,無疑是件有傷大雅的事。
(8)長指甲和汙垢。留長指甲可能是一種癖好,但也有一些人卻疏於修剪,而且也疏於清理指甲內的汙垢,這就近於失禮了。當和對方握手、取煙、用筷,半月形的指甲汙垢赫然在目,實在不雅之至!
(9)不要以“喂”來喊人。打電話時,人們為了驗證線路是否接通,故有“喂”一聲,待互通聲氣以後,照例是“早安”或者是“你好”,然後再說下去。
但是有些人,平時見到朋友也像接電話一樣先來一聲“喂”,這就有失禮貌了,應該以姓和稱呼來招呼對方才對。
我們也常見有些人問路,也是“喂”一聲,雖然對方是路人,但為了禮貌起見,也得來一聲“你好”、“請問閣下”……(10)頻頻看手表。假如你不是忙人,而且又無其他重要約會,那麼,當你和朋友攀談時,最好少看自己的手表。這樣的小動作會使你的朋友認為你還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不會使談話繼續下去;同時,你的小動作可能引起對方的誤會,以為你沒有耐心再談下去。
如果你確實有要事在身的話,你不妨婉轉地告訴對方改日再談,並表示歉意才行。
(11)不守時間。有一位小姐,她是一個非常可愛的人。她的臉型,配上她苗條的身材,顯得特別清新飄逸,她的一雙美腿走起路來輕盈極了。她喜歡穿淡雅服裝,特別喜歡穿輕紗罩著的裙子。她的談吐也是非常斯文,親切的話語交織著清甜的笑聲,跟她在一起,令人神爽意新,心神舒暢。像這樣的一位小姐,怎麼會令人不愉快呢?
然而,她有一個很令人頭痛的壞習慣:不守時間。
許多次,朋友們在車站等她一起去旅遊,大家都到了。而她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有的人堅持要等她,有的人老早就不耐煩了。
終於,她來了,仍然那麼輕盈,那麼瀟灑,那麼清新飄逸,同時又那麼清甜,那麼愉快,那麼悠然自在若無其事。在別人的埋怨聲中,她竟連一句道歉的話也不說。
我們不知道她的心裏是怎麼想的,不過,漸漸的她就被摒除在社交生活之外了。因為人們越來越反感她,覺得她每次都浪費別人這麼多時間,實在是一種不可饒恕的行為。這種情形,要絕對盡量避免。
(12)打聽別人的私事。吳小姐性情活潑,態度親切,凡是她到的地方,都充滿了她甜爽而歡樂的笑聲。她美麗大方、明眸皓齒,而且她的打扮總是叫人看起來很舒服。
她的毛病,就是特別愛打聽別人的私事。每到一個地方,她就很起勁地去查問別人的家庭情況、收入多少,甚至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就翻弄別人的用具,或是偷看別人的信件。
而且,還不止於此,她會把她探來的私事,在閑談的時候隨意地講出來,也不顧這樣做對別人有沒有損害。
她的這種毛病很是使人頭痛,並且還會引起別人對她產生疑懼,以為她別有用心。其實,她的內心是毫無惡意的,一方麵是出於好奇,一方麵又是由於喜歡說話。好奇,就對別人的私事發生無窮的興趣;喜歡說話,就不免會把自己的見聞講出來。可是她不知道,在她這種“天真爛漫”的行為中,不知給別人帶來了多少的不安與不快。
不要把敷衍當做交際的唯一辦法
敷衍的手段,在不得已時,可以偶一試用,如以敷衍當做處世禮儀中的唯一辦法,有時就要吃大虧,甚至會葬送掉自己的前程!
如果你是個比較熟悉環境的人,已經懂得些人情世故,覺得要做一個硬漢,自己不但是不能並且也不敢,而隻願做個一味敷衍苟合以立身的現代人,那也沒什麼不好。玲瓏剔透、八方無礙,反而可以樂得如魚得水,無所不入——賢人社會可以容他,常人社會也能容他,小人社會亦能容他。應當說,這樣的人,敷衍就是他做人處世禮儀中的唯一要訣。你要做這樣的人,當然也必須具有若幹必備條件:手腕夠靈活嗎?臉皮夠厚嗎?能夠巧言令色嗎?能夠脫盡火氣嗎?能夠抹去良心嗎?如果是件件皆能,那麼要做敷衍的現代人,是夠資格了。
敷衍是現在處世禮儀的一個基本方法,該敷衍時絕對含糊不得。
但實際上好敷衍未必就能占便宜。比方我與你隻是一麵之交,我來請求你代為設法安插一個位置,你很自然地為我寫封推薦函,向某方介紹。我拿到這份推薦函,心裏十分高興,以為你有求必應,真是一尊活菩薩,但是我去求見某方的結果,卻被回得一幹二淨,連絲毫希望都沒有,我當然隻怪對方的不買交情,不會怪你的麵子太少。可是近來有人告訴我,你的推薦函根本隻是隨意濫寫,有機會也寫,無機會也寫,對方知道你的推薦函,向來隻是一種春風人情,是一種敷衍手段,你的推薦,絕對不會產生效力的。經他這麼一提醒,我才知道你是個老奸巨猾、專門敷衍人家的人,試問這是好印象嗎?這是好名譽嗎?你是吃虧呢,還是占便宜?
當然我與你初次相見,你是不會寫推薦信的,對於我的請求,會說一定代為留意,同時安慰我幾句,叫我放心,叫我等幾天聽回音。
我當然十分感謝,誰知你是有口無心,說過便忘。過幾天,我來討你的回音,你又是一番敷衍,說是前函還未答複,等再去函催問,我當然信以為真,心裏更加感激,但是臨到最後,你的敷衍終使我大失所望。我若是性情粗魯的人,按捺不住內心的反應,也許要說,既沒有辦法為什麼不早點說,讓我再三的徒勞往返,試問這是好印象嗎?這是好感想嗎?這是好名譽嗎?你是吃虧呢,還是占便宜?
比方我與你是老朋友,我找你給兒子介紹一個職業,你說:“你的兒子,就是我的侄子,你的事就是我的事,當然沒問題!”我也以為彼此是老朋友,必然不會對我使出敷衍的手段,誰知你再三說正在設法,結果卻石沉大海,全無音信,使我反而不便向你詢問。試問這麼一來我對你的印象如何?感想如何?萬一你有事找我商量,我還肯為你出力嗎?
敷衍是經不起考驗的,一經考驗,敷衍的伎倆立即被拆穿,一經拆穿,還有誰來信你?信用喪失,豈不是得不償失?
不要忽視稱呼上的禮節
稱呼,就是對人的稱謂。用什麼稱謂稱呼人,既有個禮貌問題,也有個態度問題,同時也反映了說話人與被稱呼者之間的關係。所以,在社會交往中,會做人的人都講究稱呼的藝術。
稱呼是禮儀的開始,會做人的人都懂得這一點,稱呼上打動別人,交往起來也就容易了。
日常慣用的稱呼語
(1)親屬之間的稱謂。親屬之間,對長輩應以親屬稱謂相稱,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姑姑、舅舅等。稱呼長輩的姓名、職務、身份、職業等都是不禮貌的。對平輩,可相互用親屬稱謂或加排行序列稱謂相稱,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夫妻之間可以姓名相稱,倆人在一起時,可用昵稱,但不宜在父母麵前、孩子麵前、公開場合使用;年長的平輩可直接稱呼年少者的名字,若年少者已成年,則用親屬稱謂較禮貌。對晚輩,可稱呼其親屬稱謂,也可直呼其名,這樣顯得親切。但當晚輩有了他自己的成年子女時,直呼其名也就不妥當了。
(2)熟人之間的稱謂。對關係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親屬的性別、年齡、身份等來確定相應的稱呼,還可以“姓加親屬稱謂”、“名加親屬稱謂”、“姓名加親屬稱謂”稱呼,如“王奶奶”、“李叔叔”等。
在一些正式、公開的場合,可以稱呼熟人職務、職業,也可以“姓加職務、職業稱謂”、“名加職務、職業稱謂”、“姓名加職務、職業稱謂”相稱。如“趙廠長”、“向校長”等等。
年紀較大、職務較高、輩分較高的人常對年紀較輕、職務較低、輩分較小的人稱呼姓名,這種稱呼明快直爽。反之,年紀較輕、職務較低、輩分較小的人對年紀較大、職務較高、輩分較高的人直呼姓名,則是沒有禮貌的表現。
不稱姓而直呼其名,是最親切、最隨便的一種稱呼。但這隻限於長者對年輕人、老師對學生或關係親密的人之間,沒有這種特殊關係而直呼人家的名字就不禮貌,甚至還會使人生厭。
朋友、同學、同事之間,因為相處長了,稱呼可以隨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彭”、“小陳”等。在人的親屬、職稱、身份等稱謂前,加上“老”、“大”等詞,是更為尊敬的稱謂,如老廠長、大姐等。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可以在姓後加“老”字,如“李老”、“張老”等,這種稱呼是很恭敬的。
(3)對陌生人的稱謂。對陌生人的稱謂,一般來說可用以下幾種方法:一是用通稱。可根據人的具體年齡、性別、職業等情況稱“同誌”、“朋友”、“師傅”、“先生”、“小姐”等。對男人一般可以稱“先生”,未婚女子稱“小姐”,已婚女子稱“夫人”或“太太”,若已婚女子年齡不是太大,叫“小姐”,對方也決不會反感。而稱未婚女子為“夫人”就是極不尊重了。所以,寧肯把“太太”、“夫人”稱作“小姐”,也決不要冒失地稱對方為“夫人”、“太太”。一般說成年的女子都可稱“女士”。二是可以親屬稱謂相呼,可根據對方的性別、年齡等情況,以父輩、祖輩、平輩的親屬稱謂相稱,如“大伯”、“阿姨”、“老爺爺”、“大娘”、“大嫂”、“大姐”等。稱呼對方“大嫂”還是“大姐”時,必須謹慎從事,因為對方婚否不好確定,在沒有把握的情況下,稱“大姐”比較穩妥。
運用稱呼語應注意的問題
(1)要注意民族、時代、地域的差異。各個不同的國家、民族對人的稱呼都有一些獨特的習慣,如在日本,對婦女也可不稱“女士”、“太太”、“小姐”,而稱“先生”,如“米費子先生”。而漢民族語言中的稱呼語相對於其他民族語言中的稱呼語要複雜得多,不僅要看人的性別、輩分、年齡,還要分敬稱和謙稱。有的民族語言就沒這麼講究,如英語中的“aunt”翻譯成現代漢語可以是“姨母、姑母、伯母、叔母”等等。所以各個民族有不同的稱呼習慣,在實際運用中,要遵從各民族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