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舌燦蓮花,能說會道(1 / 3)

《實話實說》reference_book_ids\":[721620788382479467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1,\"start_container_index\":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5},\"quote_content\":\"《實話實說》reference_book_ids\":[721620788382479467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8,\"start_container_index\":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實話實說》reference_book_ids\":[721620788382479467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1,\"start_container_index\":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5},\"quote_content\":\"《實話實說》reference_book_ids\":[7216207883824794679]}],\"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多用讚美的語言,好話永遠不嫌多做人要成功,就千萬不能吝嗇讚美的語言,愛聽讚賞是一個人的天性。心理學家證實:心理上的親和是別人接受你意見的開始,也是別人轉變態度的開始,因此,與人溝通時一定要多用讚美。

讚美是同批評、反對、厭惡等相對立的一種積極的處世態度和行為。一個人不管是通過語言還是通過行為,隻要表達出對別人的優點和長處的肯定和喜愛,都可以說是讚美。讚美是一種堂堂正正、正大光明的處世藝術。

《紅樓夢》講到香菱(薛蟠之妾)隨薛姨媽進入大觀園後,由於羨慕寶釵、黛玉、探春等姊妹的吟詩才能,便拜黛玉為師學詩。一個女人底子薄,臉皮薄,學作詩絕非易事,所以香菱最初有點膽怯,很需要老師給點勇氣。黛玉便開導香菱說:“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香菱聽後大受鼓舞,回去後廢寢忘食地學詩,後來,作了一首不太好的詩給黛玉看,要讓別人可能說不怎麼樣也就過去了,但黛玉還是給了不少肯定,道:“意思卻有,隻是措詞不雅;皆因你看的詩少,被它縛住了,把這首詩丟開,再作一首。隻管放開膽子去作。”香菱很幸運遇到了黛玉這樣的善者。寶釵則不同,常常打趣香菱說:“何苦自尋煩惱?都是顰兒引的你,我和她算賬去。你本來呆頭呆腦的,再添上這個,越發弄成個呆子了!”香菱苦笑著說:“好姑娘,別混我。”寶釵這些話真是刻薄,讓人無法接受。幸好香菱沒往心裏去,反而越發用功,後來終於作了首好詩。黛玉等讚道:“這首詩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可知俗語說:‘天下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社裏一定請你了。”

在現代交際中,幾句適度的讚美對成功做人來說同樣是必不可少的,一個人一方麵總想客觀地了解自己,一方麵又想得到他人的認同。如果為他人所讚美,他往往會有種成就感,也往往對讚美他的人產生好感。

某市文化公司要建一座現代化的寫字樓。這一天,公司王經理在辦公,家具公司的李經理找上門來推銷辦公家具。

“喲,好氣派!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漂亮的辦公室。如果我有一間這樣的辦公室,我這一生的心願就都滿足了。”李經理這樣開始了他的談話。他用手摸了摸辦公椅扶手,說:“這不是紅木嗎?難得一見的上等木料哇!”

“是嗎?”王經理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說罷,不無炫耀地帶著李經理參觀了整個經理室,興致勃勃地介紹設計比例、裝修材料、色彩調配,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不用說,李經理順利地拿到了王經理簽字的辦公室家具的訂購合同。他達到了目的,也給了王經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

李經理成功的訣竅,就在於他了解交往對象。他從王經理辦公室入手,巧妙地讚揚了王經理所取得的成績,使王經理的自尊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並把他視為知己。這樣,采購辦公家具的生意也就自然非李經理莫屬了。

由於每個人都有自我意識,所以接受任何東西,哪怕是最中肯的勸告,也要受情緒和情境的影響。人向來注意外界對自我的評價。讚美這種外界評價,就有助於創造良好的情境和情緒,從而有利於事情的解決。

讚美雖然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但我們卻發現,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卻往往難以得到讚美,也往往不願意真誠地讚美別人。這是為什麼呢?大致有這樣幾種原因:

第一,沒有真正理解讚美別人的意義,甚至從庸俗的角度理解,認為隻有有求於人或討好巴結人才有必要給對方戴幾頂帽子、貼幾張花,心地坦誠、作風正派就不要搞這一套。

第二,一些人處世拘謹,老實巴交,覺得不好意思說別人的好話,還顧慮說別人的好話會招惹是非。尤其是對領導、異性和陌生人讚美時更產生這些想法。

第三,有些人心態不良,心理失衡,虛榮心和嫉妒心重,對成績、能力、容貌、職務等比自己高的人不肯讚揚,對那些不如自己的人又不屑一顧。

第四,許多人隻想自己應多爭取成績和讚揚,很少考慮別人也需要自己去讚揚;有自卑心理的人,又覺得自己人微言輕,對別人讚揚不起作用,也不去讚美別人。

第五,沒有掌握讚美技巧和藝術,怕自己讚揚不當反而弄巧成拙,不敢輕易說別人好話。

你的心理是否屬於這5種之一呢?如果是,你就要多加改變了。

要讓人接受讚美就必須有技巧

人們喜歡讚美,但這讚美卻必須是真實的、恰如其分的。信馬由疆、天花亂綴、言不由衷的讚美,很可能讓人覺得你是在諷刺他。讚美不真實、不適度,就很難達到好的效果。

與人溝通之時,如果雙方不是很熟悉,我們讚美他往往會讓對方覺得隻是一種敷衍、客套,不會讓對方有什麼感覺。這對於我們巧妙說話,成功做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怎樣才能使讚揚打動對方的心,而不使之流於形式呢?一個基本原則是:不要說些可有可無的客套敷衍話,要令你的讚美真實可信。

應讓對方明白,你對他的讚美之語是經過認真考慮的肺腑之言。

要與眾不同

在稱讚別人的時候,要明白無誤地告訴他,是什麼使你對他印象深刻。你的讚賞越是與眾不同,就會越清楚地讓對方知道,你曾盡力深入地了解他並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現在有此表達的願望。

稱讚對方具備某種你所欣賞的個性時,你可以列舉事例為證。比如,他提過的某個建議或采取過的某一行動,“對您那次的果斷決定,我還記憶猶新呢。這個決定使您的利潤額上升了不少吧?”

應盡量點明你讚賞他的理由。不僅要讚賞,還要讓對方知道為什麼要讚賞他,“當時您是唯一準確地預料到這一點的人。”

數據能使你的讚賞更加確實可信,“有一回我算了一下,用您的方法可以節省多少時間,結果是……”

如果可能,不妨有選擇地給你的一些客戶或合作夥伴書麵致函,表示你對他們的欣賞。隻要你有充足的理由,完全可以把你的讚美之辭訴諸筆墨:書麵讚賞的效果往往非常之好。“讚揚信”不會被無故丟棄。如果你的文筆既有深度又與眾不同,對方還會百讀不厭。

要恰如其分

請注意,你的讚賞要恰如其分。不要借一件不足掛齒的小事讚不絕口,大肆發揮,也別抓住一個細枝末節便誇張地大唱頌歌。這樣顯得太過牽強和虛假。

你的用詞不可過分渲染誇張,不要動輒言“最”。當對方用5升裝的大瓶為你斟酒時,你可別故意討好地說:“這真是最好的葡萄酒!”

別讓對方覺得你對他的稱讚是例行公事。你當然應該比現在更經常地對你的夥伴表示讚賞,但可別在每次談話時都重複一遍,特別是在對方與你經常見麵的情況下更要牢記這一條。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每次都用一模一樣的話來稱讚對方。

要因人而異

即使是因為相同的事由,你也不應以同樣的方式來稱讚所有的人。不要去找任何時間、場合下對任何人都適用的“讚賞萬金油”,它是不存在的。避免給對方留下“這人對誰都講那麼一套”的壞印象。

在很多人的聚會中,你千萬不要搬出前不久剛稱讚過其中某一位的話,再次恭維其他人。還是仔細想一想,每位顧客與他人相比,到底有何突出之處,這樣就能“因人製宜”、恰到好處地讚揚別人。

要利用恰當的機會

不要突然沒頭沒腦地就大放頌辭。你對顧客的讚賞應該與你們眼下所談的話題有所聯係。請留意你在何時以什麼事為引子開始稱讚對方。對方提及的一個話題,他講述的一個經曆,也可能是他列舉的某個數字,或是他向你解釋的一種結果,都可以用來作為引子。

要是他沒有給你這樣的機會,你就自己“譜”一段合適的“讚賞前奏”,使得對方不致感覺這讚揚來得太突然。不妨用一句謙恭有禮的話來開頭:“恕我冒昧,我想告訴您……”“我常常在想,我是不是可以說說我對您的一些看法……”

這種“前奏”還有兩大功用:一是喚起聽話者的注意力,二是使你的稱讚顯得更加懇切誠摯。

采取適宜的表達方式

重要的不僅是你說了些什麼,還有你是怎樣表達的。你的用詞,你的姿勢和表情,以及你稱讚他人時友善和認真的程度都至關重要。

它們是顯示你內心真實想法的指示器。

你應直視對方的眼睛,麵帶笑容,注意自己的語氣,講話要響亮清晰、幹脆利落,不要細聲慢語、吞吞吐吐,也別欲語還休。

小心不要用那種令人生厭的開頭:“順便我還可以提一下,您的還算不賴。”這讓你的稱讚聽起來心不甘、情不願,又像是應付差事。

如果合適,你甚至可以在稱讚的同時握著對方的手,或輕輕拍拍他的胳膊,營造一點親密無間的氣氛。

精力要集中,話題要連貫

讚賞對方的機會幾乎總是出現在偏重私人性的談話中。大多數時候在談話中你一定會談及其他事情。但你對顧客的稱讚應始終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話題和段落。讚賞對方的這個時刻,你越是集中注意力,心無旁騖,讚賞的效果就會越好。所以,在這一刻你不要再扯其他事情,要讓這一段談話緊緊圍繞你的讚賞之辭,不要中途“跑題”。

讓對方對你的讚美之辭有一個“餘音繞梁”的回味空間,不要話音剛落就將話題轉到其他雙方有分歧的事情上,弄得對方前一刻的喜悅心情頃刻化為烏有。

讚美不是鋪路石,也不應打折扣別把你的稱讚和關係到實際利益的話題聯在一起,這些話題換個場合交談會更合適。假若你的談話旨在推銷產品或獲取信息,你稱讚了對方之後要留出些時間,不能馬上話鋒一轉切入主題。要避免給對方這樣的印象:你前麵的讚譽隻是實現你推銷目標的一塊鋪路石。

請不要用煞風景的陳詞濫調來結束你們的談話。記住,純粹的讚賞效果最佳!

許多人在稱讚他人時都易犯一個嚴重的錯誤:他們把讚賞打了折扣再送出。對某一成績他們不是給予百分之百的讚賞,而是畫蛇添足地加上幾句令人沮喪的評論或是一些能很大程度削弱讚賞的積極作用的話語。比如:“您做的菜味道真好,哪一樣都不錯,就是湯汁裏的黃油加多了。”這種折扣不僅破壞了你的讚揚,還有可能成為引起激烈爭論的導火索。

尤其那些對傑出成績的讚賞,幾乎無一例外地和批評一起“搭賣”。成績越突出,人們就越覺得自己有責任去“評論”而不僅是稱讚這一成績。他們無法忍受隻唱讚歌,一定要多少挑出點缺憾才罷休。

同時,他們錯誤地把讚賞他人當成了自我表現的機會。他們以為他們能夠通過打了折扣的讚賞來證明自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也出出風頭,顯出他們的理性和水平。

任何讚賞的折扣,哪怕再微小,也使讚賞有了瑕疵,從而產生了不必要的負麵影響。它破壞了讚賞的作用,使受稱讚的一方原有的喜悅之情一掃而空,反倒是那幾句“額外搭配”的評論讓人難以忘懷。

批評要委婉、含蓄、巧妙

幾乎人人都喜歡聽別人讚美的話語,卻罕有人喜歡聽批評的語言,批評就是對別人尊嚴和自信心的一種挑戰。如果批評者不掌握恰當的方法,極有可能使受批評者產生逆反心理而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在批評別人時一定要委婉一點,含蓄一點,再巧妙一點,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西方學者馬斯洛在研究人生存需要的5個層次時,把尊嚴的需要放在了較高的層次裏,保護自己的自尊心不受傷害是每個人高層次的要求。如古時候“貧者不食嗟來之食”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可見保護自己的尊嚴不受傷害有時要比保護生命還重要。

人人都有自尊心,這是不言而喻的。懂得保護別人的自尊心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準則,也是獲得別人信任和尊重的一個基本前提。保護別人自尊心很重要的一點便是在批評別人時委婉含蓄,點到即止,這是做人“心眼”活一點的一個極高境界。

宋真宗時有一個叫張詠的官員,和當時的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寇準是多年的好友,當他知道寇準將要當上宰相時,便對其部下說:“寇公奇才,惜學術不足爾”。這句話真是一語中的。張詠和寇準是多年的至交,他一直很想找個機會勸勸老朋友多讀些書。因為身為宰相,將關係到天下的興衰,應該有更豐富的學識素養。

恰巧時隔不久,寇準因事來到陝西,剛剛卸任的張詠也從成都來到這裏。老友相會,格外高興,寇準設宴款待,在郊外送別臨分手時,寇準問張詠:“何以教準?”張詠對此早有所考慮,正想趁機勸寇公多讀書。可是又一琢磨,寇準已是堂堂的宰相,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不能直截了當地說他沒學問。張詠略微思考了一下,便慢條斯理地說了一句:“《霍光傳》不可不讀。”當時寇準弄不明白張詠這話是什麼意思,可是老友不願再多說一句,言訖而別。回到相府,寇準趕緊找出《漢書·霍光傳》,他從頭仔細閱讀,當他讀到“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時,恍然大悟,自言自語地說:“此張公謂我矣!”書中所描述的霍光,當年任過大司馬、大將軍要職,地位相當於宋朝的宰相,他輔佐漢朝立有大功,但是居功自傲,不好好學習,不明事理。

這與寇準有某些相似之處。因此寇準讀了《霍光傳》,便很快明白了張詠的用意,感到從中受益匪淺。

寇準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為人剛毅正直,思維敏捷,張詠讚許他為當世“奇才”。所謂“學術不足”,正是指寇準不大注重學習,知識麵不寬,這就會極大地限製寇準才能的發揮,因此,張詠對寇準多讀書以加深學問的批評是既客觀又中肯的。然而,說得太直,對於剛剛當上宰相的寇準來說,麵子上不好看,而且傳出去還影響其形象。張詠知道寇準是個聰明人,給了一句“《霍光傳》不可不讀”

的贈言讓其自悟,何等婉轉曲折,而“不學無術”這個連常人都難以接受的批評,通過一種委婉方式,使當朝宰相也愉快地接受了。張詠這一“借書言事”的妙招著實讓人敬佩,他不但保護了寇準身為宰相的尊嚴,也使老朋友能夠從批評中醒悟,從而獲益良多。寇準作為北宋一代名相與張詠的這一巧妙的批評勸諫是不無關係。而這也正是含蓄而巧妙的批評的威力之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