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眼明心亮,察言觀色(1 / 3)

相由心生,看人要先會看麵

看人先看麵,就是看容貌。一個人,無論他身在何處,容貌總是隨身而行,與人接觸、交往,給人最初的印象還是容貌。所以,容貌可以說是人隨身攜帶,但又不能給任何人的最大的一張“名片”。看一個人時,你會從哪裏看起呢?相信大多數人的答案都會是容貌,人說貌美如花、英俊瀟灑大部分都是籍於容貌而言的,而從容貌通常也都能看出人們的一些隱藏於內心的東西。如果讓一個天真質樸的兒童來畫一個人,無論他畫的是火星人還是章魚人或是其他什麼怪誕的人,他一定會先畫出臉,也就是從容貌畫起。盡管他可能會畫出沒有脖子的人,但是絕對不會畫出沒有容貌的人。在我們日常會話裏,以臉、麵代替人的情況往往很多,比如說遇見人,可以使用“拜顏”、“麵晤”、“麵接”、“對麵”等詞語來表示。在高明的人看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一張反映自己肉體和精神狀況的明細表。人的臉能夠反映出每個人的性格,因而通過臉來判斷人的性格是可行的。有些法官和檢察官在法庭上進行長時間的訊問。這並不是因為被訊問者的臉上沒有做出應有的反映,而是因為該法官或檢察官並非是高明的觀察者。來看一個故事: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創立了原子論,被後人譽為唯物論的鼻祖。有一天,德謨克利特在街上偶然遇見一位熟識的姑娘,於是,德謨克利特便和她打了一招呼:“姑娘,你好!”第二天,德謨克利特再一次碰到與頭一天同樣打扮的那位姑娘時,卻這樣打了個招呼:“這……,這……,太太,你好!”德謨克利特這樣一語道破,便轉身離去。一夜之間成為“太太”的那位姑娘被德謨克利特看穿時,臉上恐怕要湧上羞慚的潮紅了,這真是個有趣的小故事。那麼,德謨克利特是如何看穿那位姑娘“一夜之間”的事情的呢?這是他仔細觀察那位姑娘的臉色、眼睛的活動情況、麵部表情及走路的姿態等一係列舉止的結果。據說,德謨克利特有時正吃著鮮美可口的瓜果,會突然從房間裏跳出來,跑到地裏去搞清楚瓜果為什麼這麼好吃。他就是具有如此極強烈的探索精神和敏銳的觀察力,所以才能有如此的觀察力。現實中,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能像德謨克利特那樣善於從臉部看人,因為這種本領隻有通過學習和長期的實踐才能把握。它不是無聊的雕蟲小技,而是有著極其重要價值的做人、看人的本領,發現並掌握它,往往能有效地幫助你做人。值得指出的是,容貌的美醜是天然生成的,但考察人不應以美醜為標準。漂亮的麵孔固然讓人賞心悅目,但用人之道在於才,而非貌(除禮儀、迎賓之外)。才貌雙全,當然最好;二者不可兼得,舍貌而取才也。“自古紅顏多薄命”是因為人為的占有與劫掠欲望,生在今天的紅顏美人,如不自救自助自強,依然會是薄命的悲劇。考察人的容貌,總的原則是:相顧相稱,則福生。不以美醜長短為標準,更不能以貌取人。

如何通過表情看透人心的變化

表情是內心活動的寫照這是常識,通過對別人表象的觀察,我們無疑能窺探其心靈的律動,把握其情緒變化的尺度,了解其行為的心理根源。表情是我們觀察他人的窗口。在人類的外部活動中,表情是最能反映心理情緒的表麵化動作,中國傳統相學中有相麵之說,雖不能盡信,但有一點卻是肯定的,那就是我們確實可以從他人的麵部表情上來判斷和推測一個人的心理和性格。1912年諾貝爾獎獲得者、法國生理學家科瑞爾在他的《人,神秘莫測者》一書中論述道:“我們會見到許多陌生的麵孔,這些麵孔反映了人們的心理狀態,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反映得越來越清楚。臉就像一台展示我們人的感情、欲望、希冀等一切內心活動的顯示器。”從科瑞爾所說的話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臉是一張反映自己生理和情緒狀況的“明細表”。法國大文豪羅曼·羅蘭說過:“麵部表情是多少世紀培養成的語言,它比嘴裏講的要複雜千百倍。”達爾文認為“臉語”是一種“世界語”。所以,每個人都有一副獨特而不容混淆的麵相,而在這些獨特的麵相中,隱藏著各種各樣的表情,而表情是情緒的外部表現,是由軀體神經係統支配的骨骼肌運動,是感情活動的外顯行為,反映的是人的心理。當人們交往時,不管是否麵對麵,都會下意識地表達各自的情緒,與此同時也注視著對方臉部的各種表情。而在幾乎所有的生物中,人的臉部表情是最豐富、也是最複雜的。下麵就具體說明憑表情判斷性格的訣竅。在幾乎所有生物中,人的表情是最豐富,也是最複雜的。每個人都有一副獨特而不容混淆的臉相,即使雙胞胎也不例外,因此人們相見時,給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臉。從這張臉上,大致能反應出年齡、性別、種族烙印,而且通過表情也可以流露出其人在當時情緒變化狀況。

當人們與他人交往時,無論是否麵對麵,都會下意識地表達各自的情緒,與此同時也注視著對方做出的各種表情,正是這種過程,使人們的社會交往變得複雜而又細膩深刻。在高明的觀察者看來,每個人的臉上都掛著一張反映自己生理和精神狀況的“海報”。狄德羅在他的《繪畫論》一書中說過:“一個人,他心靈的每一個活動都表現在他的臉上,刻畫得很清晰,很明顯。”如下這些“臉語”是比較容易讀懂的:蹙眉皺額表示關懷、專注、不滿、憤怒或受到挫折等情緒;雙眉上揚、雙目張大,可能是表現驚奇、驚訝的神情;皺鼻,一般表示不高興、遇到麻煩、不滿等等。愉快的表情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有被觀察的機會,它的特點是:嘴角拉向後方;麵頰往上抬;眉毛平舒,眼睛變小。不愉快的表情,它的特點是:嘴角下垂;麵頰往下拉,變得細長;眉毛深鎖,皺成“倒八”字。從表情的動作上,能夠一眼洞察別人的內心動機,春秋時期的淳於髡就是這樣一個“高手”。梁惠王雄心勃勃,廣招天下高人名士。有人多次向梁惠王推薦淳於髡,因此,梁惠王連連召見他,每一次都屏退左右與他傾心密談。但前兩次淳於髡都沉默不語,弄得梁惠王很難堪。事後梁惠王責問推薦人:“你說淳於髡有管仲、晏嬰的才能,哪裏是這樣,要不就是因為我在他眼裏是一個不足與言的人。”推薦人以此言問淳於髡,他笑笑回答道:“確實如此,我也很想與梁惠王傾心交談。但第一次,梁惠王臉上有驅馳之色,想著驅馳奔跑一類的娛樂之事,所以我就沒說話。第二次,我見他臉上有享樂之色,是想著聲色一類的娛樂之事,所以我也就沒有說話。”那人將此話告訴梁惠王,梁惠王一回憶,果然如淳於髡所言。他非常歎服淳於髡的識人之能。

從麵部表情上,讀透了內心所蘊藏的玄機,是識人高手厚積薄發的秘技,最經典案例的莫過於三國時,諸葛亮和司馬懿合唱的“空城計”了。一部《三國演義》,婦孺皆知、耳熟能詳的莫過於“空城計”,當諸葛亮帶領一幫老弱殘兵坐守陰平這座空城時,兵強馬壯的司馬懿父子,率領20萬大軍兵臨城下。在城牆之上,諸葛亮焚香朝天,麵色平靜,他旁若無人地洞開城門,自己端坐在城牆之上,手揮五弦,目送歸鴻,飄飄然令人有出塵之想。一場千古的雙簧戲,由此拉開了帷幕,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對謀略上勢均力敵的高手,一個在城牆之上,一個在城牆之下,用心機對峙著。諸葛亮知道司馬懿一眼能看穿他虛張聲勢的空架式,但諸葛亮更知道,司馬家族和曹氏家族的衝突,倘若司馬懿拿下了諸葛亮,三國鼎立之勢不再,司馬家族目前羽翼未豐,最後難逃兔死狗烹的下場。精通軍事的司馬懿當然知道幫劉邦打天下的韓信的下場。諸葛亮的存在,讓司馬懿有了和曹家周旋的機會,對付諸葛亮,曹家還必須倚重司馬懿,諸葛亮一倒,曹家立刻沒了後顧之憂,安內是必然之舉,那一刻,哪裏還有司馬家族的容身之地。所以,在表情平靜的背後,倆人心中都在波瀾起伏,就是因為諸葛亮一生謹慎,心知司馬懿不會下手,才敢下這著看似冒險之局。當司馬懿的兒子提醒說,諸葛亮在使詐,城中必無伏兵,心知肚明的司馬懿,立即打斷他的話,以諸葛亮一生謹慎的話,搪塞過去了。機智的司馬懿從諸葛亮平靜的表情上領悟到,這是諸葛亮用謀略和他合唱雙簧戲,這出戲,非大智大慧的人,絕不可能唱得如此之好。事實上,隻要留意,從一個人細微的動作和表情變化就可以洞察其內心世界。做人不容易,你的心眼要活一點,就要學會從表情洞察一個人的心理,學會用敏銳的眼睛觀察別人的心理,這樣,才能讓你在人生路上步步精彩。

言為心聲,通過語言觀察對方心理

若想通過口頭語言更好地觀察、了解和判斷一個人的性格如何,需要在生活和與人交往中仔細、認真地揣摩、分析。這樣,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從某種意義上說,說話是一種自我表現。人們可以在談話中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發表對事物的觀點和看法。語言是人的心底的聲音,沒有語氣作為工具,思想及情感就表現不出來。通過言談和辨聲,能夠從人的欲望、抱負和經驗分析上,進一步了解一個人,從而達到窺探對方的內心世界的目的。言談是一個人品性、才智的外露。明洪武初年,浙江嘉定安亭有一個名為萬二的人,他是元朝的遺民,在安亭郡堪稱首富。一次,有人自京城辦事歸來,萬二問他在京城的見聞。這人說:“皇帝最近做了一首詩。詩是這樣的:‘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披被。’”萬二一聽歎口氣道:“唉,跡象已經有了!”他馬上將家產托付給仆人掌管,自己買了一艘船,載著妻子,向江湖泛遊而去。兩年不到,江南大族富戶都分別被收繳了財產,門庭破落,唯有萬二逃之於外。事實證明,分析判斷人的言語,是洞察人的心理奧秘的有效方法。通過言談和辨聲能夠從人的欲望、抱負和經驗分析上進一步了解一個人,從而達到窺探對方的內心世界的目的。言談是一個人品性、才智的外露,從一個人的言談中,有識之士總能有所發現。三國時,陳琳曾在一篇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狗血噴頭,但曹操卻從中發現陳琳是一位很有才華的人,後來予以重用。張遼被曹操捕獲,對曹操破口大罵,曹操卻從中發現張遼是位性格直爽的忠勇之士,而當場釋放,委以重任。而呂布雖武藝超群,兵敗後見曹即跪地求饒,其聲甚切,但曹一聽其言,複憶其行,即知其是反複無常、貪生怕死之人,當即處死。由此可知,言談除了其本身所包涵的內容之外,還有著與言談同時出現的說話者內在的東西,這些東西雖然不像語言那樣直觀,卻也會透露出說話者的許多內在的東西。言談識人,功夫還在言談之外。豐富的生活經驗告訴人們,言談識人,不可憑一時之衝動,要從整體出發,予以全麵考察,尤其是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靠眾人觀察。下判斷時,一定不能隻憑個人一隅之見,而要聽群眾意見;之後,還要“察之”,要看其是否果真如此,勿為不負責任的“閑言碎語”或“惡意中傷”所離間。

二是靠全麵觀察。評價人才要“公聽並觀”從各方麵進行觀察,德才資全麵衡量;觀其主旨,不求微功細過。

三是要責求實效。即根據實績判斷能力的強弱,才是正確的知人之法。

除了可以憑借言談的內容觀察對方心理外,他人說話的時候,如果能注意到聲調、速度和態度等方麵,同樣也可以對他們的內心情感和對事物的看法、意見和認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通常情況下,抑揚頓挫掌握得非常準確、到位的說話者,他的自我表現欲望都很強烈。說話時不斷提高聲調的人,他們的自信心多比較強烈,比較固執、任性,常常自以為是,不喜歡被他人所管製,傾向於我行我素。在任何時候說話都輕聲細語,語速較慢的人,多屬於內向型性格,比較溫柔、弱,自信心缺乏。一個人說話的速度很快,而且態度從容肯定,也看不出一絲一毫的急躁情緒,他人聽起來也感覺不出紊亂,這表明這個人多有很強的自信心,辦事幹脆果斷,有獨屬於自己的思想,並且能夠堅持自己的主張而不輕易改變。在公共和集體場合能夠主動講話的人,性格多比較外向,有較強的自信心,同時具有坦陳自己想法,表現自己,試圖影響他人的勇氣和魄力。總是處於被動地位,呆在角落裏不愛講話的人,一般來說,性格多比較內向,同時缺乏自信。當然,也有的是比較沉著和老練,希望從別人的談話中聽取好的意見,為自己所用,來完善自己。在與人談話中喜歡爭論和辯論的人,多是開放型的,他們有摒棄舊觀念、舊思想的勇氣和膽量,對新事物、新信息的接收能力比較強,有競爭和攻擊性心理,好勝心切,有時候會顯得自大自負。在與人談話中不喜歡爭論和辯論的人,相對來說則較封閉和保守,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比較慢,競爭和攻擊性弱,性情溫和,喜愛平淡,不太熱衷於爭名奪利。在談話中喜歡糾正別人錯誤的人,多較主動、自信,但由於他們的性格比較直率,會忽略他人的感受。打斷別人的談話而變成自我發揮,往往會傷害到別人,所以其人際關係從某種程度來說並不是特別的好。那些在談話時不糾正別人錯誤,而等到談話結束以後指出來的人則顯得謙讓、有禮貌,能夠站在他人的立場上為對方著想,並給予足夠的尊重,從而也會獲得他人的認同和好感。總之,要想準確地抓住一個人的真心,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使其多說話,你所需要做的隻是豎起雙耳,閉上嘴。

善於琢磨人的心理,揣摩出他人的心理變化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無論哪行哪業,隻要存在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就離不開對人的心理的體察。政治家往往是揣摩心理的高手,而商人為了得到顧客的歡心則更是絞盡腦汁。即使是我們普通人,大到為了成就一番事業,小到為了防止吃虧上當,也都要對人類心理的基本規律有一個基本的掌握。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國,有一位宰相名叫田嬰,雖然處於亂世,但他治國有方,使得齊國威名遠揚。對於個人處世之道,他也懂得極多,這使得出身王族的他,沒有卷進王位爭奪的漩渦,反而能夠經曆3代王室,任宰相職位達10餘年之久,告老之後,封於薛國之地,安享餘年。有關他洞察君王心意的故事,極為有名。齊王後去世時,後宮有10位齊王寵愛的嬪妃,其中必有一位會繼任王後,但究竟是哪一位,齊王並不做明確的表示。身為宰相的田嬰於是開始動腦筋。他認為:如果能確定哪一位是齊王最寵愛的妃子,然後加以推薦,定能博得齊王的歡心,並且對他倍加信賴;同時,新後也會對他另眼相看。可是,萬一弄錯的話,事情反而糟糕,所以必須想個辦法,試探一下齊王的心意。於是田嬰命工人趕緊打造10副耳環,而其中一副要做得特別精巧美麗。田嬰把這10副耳環獻給齊王,齊王於是分別賞賜給10位寵妃。次日,田嬰再拜謁齊王時,發現齊王的愛妃之中,有一位戴著那副特別美麗的耳環。毫無疑問,不久之後新繼任的王後,確實就是當日田嬰所斷定而推薦的那位妃子。善於察言觀色,對自己是非常有利的,田嬰就善於此道,巧用心機,博得齊王和王後的信任,使他屹立權位的旋渦中而安然無恙。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人的心理的理解是比較單一的。他們看不到人在不同的環境之下可能會有不同的心理表現,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他們往往把複雜的、多樣化的心理活動簡單化、單一化,用同一種方式去應對不同的情況和不同的人,不懂得根據對方的心理變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和行動。由於他們不懂得順應對方的心理、爭取對方的好感,因此就不能夠利用對方的心理、獲得對方的支持。這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心態,就好像是要用一把鑰匙打開所有的鎖,這一點事實上就連對門鎖有著精深了解的神偷也做不到。這類人在心理上往往還有這樣一個誤區,即認為體察別人的心理變化是“琢磨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事實上,這是一種托詞,用以掩蓋自己的懶惰和無知,因為體察人心畢竟是一件很費時費力、很費頭腦的事情。至於說體察人心是一件不道德的事,就更站不住腳了,事實上,古今中外的偉人大多是體察人心的行家,精於了解他人心理構成了他們偉大魅力的一部分。熟悉和掌握他人的心理變化,不僅可以因勢利導,更可以化害為利。如果我們不能學會了解人、體察人心,那麼就不可能改變自己不盡如人意的現狀。

以眼識人,眼睛是窺探心靈的窗口

眼睛是上帝賜給人類的禮物。從一個人的眼睛中,可以讀懂一個人的大概。一個人所思所想很多時候會通過他的眼神表現出來,通過觀察一個人豐富的眼睛語言,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對他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和認識。經驗告訴我們,人的內心隱秘,心中的衝突,總是會不自覺地通過變化的眼神流露出來,這方麵你要多留點“心眼”。泰戈爾說得好:“任何人一旦學會了眼睛的語言,表情的變化將是無窮無盡的”。在人的一生中,眼睛所表達出來的“語言”是最豐富多彩的。很多時候,人們都能從眼睛了解事物的大致麵目。眼睛是人類五官中最敏銳的器官,它的感覺領域幾乎涵蓋了所有感覺的70%以上,其他感覺與之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以飲食為例,人們吃食物時絕不僅靠味覺,同時會注意食物的色、香以及裝食物的器皿等。如果在陰暗的房間裏用餐,即使明知吃的是佳肴,也會產生不安的感覺,無心品嚐或胃口大減。相反,如果在一流飯店或餐廳用餐,用精致的器皿裝食物,並重視燈光的調配,定會增加飲食者的胃口,吃得津津有味,這就是視覺在影響人們的食欲。有時,眼睛也會說話,一個人的內心活動,經常會反映到他的眼睛裏,心之所想,透過眼睛就能表達出個大概,這是每個人都隱瞞不了的事實。孟子在《離婁上篇》中有一段用眼睛判斷人心善惡的論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寮;胸中不正,則眸子蠔焉。”眼神的狀況,對於認識一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在古希臘神話中有這樣的故事,有3個姐妹,外人隻要一接觸其中的一位名叫梅德莎的眼光,便立刻化為石頭。這個神話故事寓在說明眼神的威力。人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假如忽略了別人的眼睛,就無法窺探對方內心世界的微妙變化,也就很難做到會看。一般情況下,人們很難徹底隱瞞內心的想法,即使有人擺出一副毫無表情的臉孔,但這種刻意的做作並不能維持長久。老年人常說:“聽別人講話,或對別人講話,要注意對方的眼睛。”有的人交談時不看對方的眼睛,多數情況下,是膽小、沒有信心、怕難為情、畏縮。情侶初次相會時,常常這樣。一直觀察對方的眼睛,會感覺視覺的疲勞。這裏所說的“看眼睛”,並非真的凝視,而是觀察對方視線的活動。通過了解一個人的視線活動狀況,就能大致完成與他人之間的圓滿交往和心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