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我還有一個疑問:華為是否把實現“世界級企業”這個夢想過於簡單化了呢?學習、借鑒豐田的經驗自然很好,但是要警惕把另一個行業的經驗簡單地移植到自己身上。學習不是模仿,而是“掌握一種個體性的對待外部世界的應對和處理能力,是個體主動性的提升”。華為要成為世界級企業,必須依靠自己掌握的獨特能力。在這方麵,豐田及時地提供了反麵教材。
世界金融危機之後,世界汽車行業終於發生了徹底變化:一直以來位於領先地位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終於被豐田掀下了世界第一的寶座。然而,寶座尚未坐熱,一向以質量享譽業界、贏得消費者的豐田,接二連三地出現了重大的質量問題,甚至出現了政治和誠信公關危機。
這對華為來說可否作為一個警示:即使成了世界級企業,即使成了業界領頭羊,也未必就萬事大吉了。寫下這一句話,我不禁幹笑起來:落後的時候,拚命追趕先進,企圖擠進最先進之列,而一旦達到目標,又出現了問題。企業和企業家啊,何時是個頭?
笑完之後,我也就釋然了:這不正是我們談論任正非的競爭智慧和這架競爭機器的理由與意義嗎?
華為走到了今天,用成功來評價它自然十分恰當,這一點就連任正非和華為的員工們也不再掩飾。然而,下一步華為能否挖掘並把握進一步提升的機會呢?未來兩三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段,正是檢驗華為更上一層樓的能力的時候。我們希望它不是質量和誠信的裸泳者!
我覺得,質量和誠信到了格外重要的時刻。我們說,華為抓住了世界金融危機所帶來的機遇,那麼就中國企業界整體而言乃至我們中國這個經濟體,能否抓住這個機遇、正式啟動“中國世紀”這個長波理想呢?
其中的關鍵就在於我們的企業界和商界能否經受質量和誠信的考驗。我們應該還記得2008年,那一年正是促使我們靜下心來沉思的好時機。從牛奶行業的“三聚氰胺事件”看,質量和誠信可以瞬間摧毀一家企業、一個行業。企業界能從任正非身上學到什麼?很可能什麼都學不到!因為企業作為一個組織,不是學習的主體,隻有企業家以及那些將要創業、再創業的人才可以學到點什麼。這是大部分企業在創始人或在企業曆史上的某個偉大的經理人那裏往往達到巔峰的一個主要原因。任正非口口聲聲地說:“失敗的一天注定會到來……”這是一個什麼訊息?是不是他對把他的“冬天意誌”轉化成華為這個組織的能力沒有必勝的把握?
2008年全球還流行一個詞:改變。這是一個及時的訊息。
未來沒有先例,這是關於企業經營唯一可說的話。今天的成功已經成為過去,別人的經驗也不可能完全放大,未來充滿可能性。任何一位企業家,都必須找到屬於自己的“長長的坡”和“雪球”—巴菲特和任正非向我們表明,這種能力是存在的,是“有用的”,而且中國人是可以異曲同工地做到相同的事情的。
對企業家機器任正非來說,這道“長長的山坡”是管理。他是否會再做變化,我們無法得知。我隻是隱約感到,質量、誠信應該是下一個30年中國最優秀企業的“長長的山坡”。
對此,我們呼喚有新的理想型企業家作出貢獻。這對於包括華為下一代企業家在內的中國企業家,是一個絕對的改變機會。誰能搶得先機?誰又能從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