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冬天意誌:競爭機器的內核 (4)(1 / 3)

這是有意而為的。“我的身上最主要的優勢是對邏輯及方向的理解,遠遠深刻於對語言的修煉。如果用很多精力去練語言,可能我對邏輯的理解就會弱化。我放棄對語言的努力,集中發揮我的優勢,這個選擇是正確的。”任正非的這一段表白讓我很好奇,老是去引用,它實在耐人尋味。一來它透露了任正非的心思之細微、縝密,二來任正非能這樣說,表明他的心態非常開放、放鬆—這在最近華為接班人傳聞、華為高管開微博、華為向美國政府發出公開信等事情上得到了印證。因此,《華為基本法》表現出的不經濟的遣詞造句是為了讓嚴密的邏輯得到準確無誤的表達,哪怕是句子讀起來不美也無所謂。而任正非所認為的員工邏輯就是:那些管理無效、不認真負責的員工不是公司的財富,華為如果不在各個方麵付出點點滴滴的努力,總是大而化之地做事,就不可能成長為世界級企業。

實際上,不僅《華為基本法》存在表述不經濟的現象,《華為公司十大管理要點》、《華為的冬天》以及任正非的大多數講話甚至包括他簽發的文件,都普遍存在這種表述不經濟甚至拗口、費解的現象。重思想邏輯和實際內涵,輕外在表現形式,這是任正非的實踐—思維模型的特性,也是我們難以透徹地剖析任正非的一個原因。因為他的思想和實踐是一體的,是互為促進、互為詮釋的。如果把它們剝開分別論述,總會顯得無力。即使任正非表達的思想很簡單,但因為要在實踐中實行,所以也是很深刻的;即使華為的行為很“怪異”,但因為是按原則和科學所行,所以也是卓有成效的。要不我們怎麼會老纏著“冬天意誌”不放呢?要不怎麼會說“冬天意誌”是企業家機器的內核呢?“冬天意誌”是建設性的、生產性的,它的功能就是源源不斷地生產合適的認識以及據此而來的實踐。有危機感而沒有“冬天意誌”的人,說起“冬天”肯定是“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這話雖然富有哲理,但已經是一種說濫了的哲理,轉眼間就回避了問題,實際上並不能從中感受到如何過冬的行動力。

而任正非更傾向於這樣說:“現在是春天,但冬天已經不遠了,我們在春天與夏天就要念著冬天的問題。IT業的冬天對別的公司來說不一定是冬天,而對華為可能就是冬天。華為的冬天可能來得更冷一些。我們還太嫩,我們的公司經過10年的順利發展,沒有經曆過挫折,而不經過挫折,就不知道應該如何走向正確的道路。磨難是一筆財富,而我們沒有經過磨難,這是我們最大的弱點。我們完全沒有適應發展停滯的心理準備與技能準備。”

任正非的實踐—思維模型,簡言之就是言行一致。既不是單純地悶聲做事、低頭拉車,也不是高談闊論、激揚文字、指點江山,對於這兩者,任正非都不怎麼感冒,盡管對於前者他更喜歡一點。企業家之所以叫企業家,是要能夠說出觀點並在實踐中實施、執行的。有道是,與其坐而論道,不如起而行之。然而任正非既喜歡坐而論道,也喜歡起而行之。他論的道就是要起而行之的道,他起而行之的就是論出來的道。

《華為基本法》解決了兩個問題,一是正式把管理當做任正非企業生涯的“長坡”、把“世界級企業”當做華為的“雪球”;二是釋放了任正非在早期創業中逐漸堆積的各種各樣的情感壓力和無形中積累的非理性糾纏。這兩個問題的解決,解放了任正非的思想,理順了他的經營邏輯。他開始有意識、有組織、有目的、有節奏且有條不紊地,把自己多年領悟到的變革認知和公司遠景滲透到華為這個組織中。“……要淡化企業家的個人色彩,強化職業化管理。把人格魅力、牽引精神、個人推動力變成一種氛圍,使它形成一個場,以推動和導向企業的正確發展。”正是在《華為基本法》之後,任正非的企業家坐標、客觀性智慧、以市場為領地的決然和普遍客戶關係,以及競爭機器的諸屬性—理想型、平台性、知本主義、機器性—才開始穩定地、充分地、了無滯礙地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