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冬天意誌:競爭機器的內核 (1)(1 / 3)

何謂“冬天意誌”?

回過頭去看前麵我寫的東西,我悻悻然地發覺這些文字有點粗糲,其形狀也有點混沌,還不夠知本主義的味兒。盡管如此,我還是十分欣慰地對自己說:我已經塗塗抹抹地畫出了我所認知的任正非的內在形象—一架競爭機器。我已經不可能改得更好了,否則就不是我原汁原味的想法,而且描繪得好不好也不全是文字本身的緣故。怎麼說呢?隻好王顧左右而言他。

任正非也有一種粗糲性。不是懸崖峭壁的粗糲,不是隕石的粗糲,不是戈壁灘石頭的粗糲,不是碎玻璃渣的粗糲,而是一種鵝卵石的粗糲,是不管經曆多長時間河水衝刷、洗磨、浸泡,即使棱角沒了,我心仍然堅硬無比、仍然頑固不流俗且默默承受一切的粗糲。這種粗糲—至少在我的印象中—任正非在創辦華為之後直到現在都還保持著。描繪任正非這樣有質地有內涵的人,抹去其粗糲性,顯然是得不償失、南轅北轍的。就像梵高,如果在他的繪畫中,沒有那特有的短促、鬱結和粗獷有力的筆觸,怎麼可能畫出人的精神深度,又怎麼可能震撼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

閉上眼睛用心端詳著這個我千辛萬苦畫好的競爭機器的形象,我反而說不出話來,真的就是這樣的嗎?為了防止可能產生的自我懷疑感,我任由心緒順著那些層層疊疊出來的線條來回遊蕩。漸漸地,受到這些線條的觸動,我在心裏再次勾勒了一遍任正非的內在形象。在勾勒的某一刻,我突然醒悟到,原來我如此執著地去塗塗抹抹,無非是要把任正非當做華為這個企業組織的“原型”,因為他比華為公司更具有機器性,更具有成為企業原型的資質。想到這一點對我很重要,否則,我不知道要把任正非“吹捧”到何等程度。這樣想著,那種幾乎要發芽的自我懷疑感就立刻煙消雲散了。

任正非讓我們見識到了一位中國本土誕生的偉大企業家,其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超越了個體性,具有某種“企業原型”的價值和內涵。

有了任正非這個企業家坐標,對華為來說,就相當於用最簡單的方法,做了世間最複雜難辦的事—在中國造就一家世界級公司—這是華為這個企業組織的幸運,也是所有華為人的福氣。這是華為這家新型企業雖然起步十分平凡、發展無比複雜,雖然涉及的各種事物無窮無盡地多,但華為人卻很單純的原因。所有的複雜性和千頭萬緒全集中在任正非那裏。

任正非如何負荷得起?

按照順藤摸瓜法,我們已得知他通過變成競爭機器而具備了巨大能量,到目前為止,這是戰無不勝的能量。

這樣戰無不勝的競爭機器,有著怎樣的內在之核引擎?

2008年是多事之秋。南方的雪災、汶川大地震、“三聚氰胺”事件、世界金融危機……

出版商真是會選時機。這一年秋天出版的著名富翁、投資奇才巴菲特的傳記,書名叫做《滾雪球》,它來自巴菲特的一句名言:“人生好比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濕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若是在別的年份,這句話完全可作為純粹的人生智慧格言,讓他的崇拜者、追隨者欽佩不已。但那是2008年,是金融危機爆發的那年,因此“雪球”聽起來不僅是比喻,竟有點像實指。或許應該說,巴菲特作為一位智者,早就料到了,人生再怎麼精彩也不過恰如在雪地裏行走—商界終究不過是一個寒冷的所在。

“隻有在突然退潮的時候你才知道誰在裸泳。”這也是巴菲特的名言。對於工商界、金融界乃至全球經濟來說,2008年是一個格外刺骨的寒冬,似乎是專門用來檢驗那些在過去享有盛名的能人、企業家、大公司和經濟體的。我們突然發現,其中有很多人都在“裸泳”。如何度過這個寒冬?

2008年年初,南方的一場突如其來的雪災,一下子讓長期生活在溫暖氣候的人們陷入了困境。這激發了我的靈感:隻有那些始終處在“冬天”的人,那些從身體到頭腦到心態早就習慣寒冷的人,才能更容易地熬過寒冬。

說巴菲特耐寒,應該沒人反對。他是一個始終能夠獨善其身的金融界傳奇。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時候,他的定力和睿智就讓人佩服不已。巴菲特是個充滿智慧的人,理性、冷靜、毫不留情,可以說他在精神氣質上是一個有“冬天意誌”的人。他的頭腦似乎永不發熱,不管股市是牛市還是熊市,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價值投資理念。隻有當一隻股票的價格嚴重低於其價值時,他才會作出買入的決定。而一旦買入,他就不會再理會股市的喧囂起伏,也不會再管環球的“冷”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