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切不合理性競爭,是競爭機器的最大屬性或核心屬性,它表明,任正非具有很強大的批判性,這是他和其他企業家相區別的特征屬性。我們可以說蘋果公司的喬布斯的特征屬性是品味,巴菲特的特征屬性是價值,而自我批判是任正非的特征屬性。一個人如果能嚴格地做到自我批判,從邏輯上說,他當然也就敢於和一切進行競爭了。這架競爭機器還有很多其他的子屬性、附屬屬性、引申屬性,譬如:合理性、持續性、技術更新性、無人操作性、螺絲釘性和流程性。其實任正非的機器性體現在很多方麵,不僅僅包括以上所提到的,凡是機器所具有的屬性,他都具有。
機器是現代商業社會的核心生產工具。企業家則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社會角色。關於企業家這個角色,經濟學家熊彼特的觀點非常值得重視。熊彼特是企業創新的提倡者,他認為企業家通過“創造性破壞”,在現代經濟中扮演著英雄角色,他們是利潤的來源。在他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他指出,企業家就是“經濟發展的帶頭人”, 也是能夠“實現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的創新者。在他的理論中,“企業家、創新和信用創造”是核心概念,他將企業家視為創新的主體,其作用在於創造性地破壞市場的均衡(他稱之為“創造性破壞”)。我認為,這也是並且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一方麵,我們過去在這些方麵的任何一點突破,都帶來了快速的改變、發展;另一方麵,也正是由於在這些方麵的欠缺,使我們在麵對未來的時候,仍有很多潛力可挖—前提是我們能正確地認識到我們的問題所在。
熊彼特突出企業家的創新性,但是他也認定企業家是一種很不穩定的狀態。他認為, 一個人由於“實現新的組合”而成為企業家,“而當他一旦建立起企業,並像其他人一樣開始經營這個企業時,這一特征就馬上消失”。因此,企業家是一種稍縱即逝的狀態。按照他的定義,一個人在他幾十年的活動生涯中不可能總是企業家,除非他不斷“實現新的組合”,即不斷創新。簡言之,創新是判斷企業家的唯一標準。
難能可貴的是,任正非的創新不是“曇花一現”,他是一位現代意義上的企業家。但是我們如何看待他的創造性破壞?按熊彼特的解釋,創造性破壞自然應該是他身為企業家的日常工作。但是當我們第一次走進華為時,並沒有感覺到任何破壞性。
真的嗎?
細細回味我第一次去華為的情形,當我邁出電梯的時候,一股創造性的破壞之風就迎麵而來,隻是那時我眼拙,看不出來,更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任正非的創造性破壞。好在我們還能看到他的合理性,並且達到這樣一種境地:每一個進入華為的人,在進入的那一刻就意味著他將在華為這個組織裏經曆他一生中最難得的“社會經驗”。他將遭遇一條“合理性之河”,他將在這條河上永無止境地漂流,永無安定,直至上岸。離開華為就等於上岸,或許會有安定之感,但那種漂流的快感也會隨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