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他離開自己所住的村莊到無人居住的山中去隱居修行,離開村莊時他隻帶了一塊布當作衣服,就這樣一個人到山中居住了。
後來,當他換洗衣服的時候,他發現自己需要另外一塊布來替換。於是,他就下山到村莊中,向村民們乞討一塊布當作衣服。村民們都知道他是虔誠的修道者,於是毫不猶豫地就給了他一塊布,當作換洗用的衣服。
當這位修道者帶著這塊布回到山中之後,他發覺在他居住的茅屋裏麵有一隻老鼠,這隻老鼠經常在他專心打坐的時候來咬他那件準備換洗的衣服,因為出家人永遠不許殺生,因此他不願意去傷害那隻老鼠,但是他又沒有辦法趕走那隻老鼠,所以,他又回到村莊中,向村民要一隻貓來飼養。
帶回來一隻貓之後,他又想到了——“貓要吃什麼呢?我並不想讓貓去吃老鼠,但總不能跟我一樣隻吃一些水果和野菜吧!”於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頭乳牛,這樣那隻貓就可以靠牛奶維生。
但是,又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他發覺每天都要花很長的時間來照顧那頭母牛。於是,他又回到村莊中,他找到了一個可憐的流浪漢,於是就帶著這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到山中居住,幫他照顧乳牛。
那個流浪漢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時間之後,他跟修道者抱怨說:“我跟你不一樣的,我需要一個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
修道者聽了流浪漢的話,覺得很有道理,他不能強迫別人一定要跟他一樣,過著禁欲苦行的生活……
這個故事就這樣繼續演變下去,你可能也猜到了,最終,也許是半年以後,整個村莊都搬到山上去了。
欲望就像是一條鎖鏈,一個牽著一個,永遠都不能滿足。
《百喻經》裏有一個故事:從前有一隻獼猴,手裏抓了一把豆子,高高興興地在路上一蹦一跳地走著。一不小心,手裏的豆子滾落了一顆在地上,為了這顆掉落的豆子,獼猴馬上將手中其餘的豆子全部放置在路旁,趴在地上,轉來轉去,東尋西找,卻始終不見那一顆豆子的蹤影。
最後,獼猴隻好用手拍拍身上的灰土,回頭準備拿取原先放置在一旁的豆子,怎知那顆掉落的豆子還沒找到,原先的那一把豆子,卻全都被路旁的雞鴨吃光了,一顆都沒有剩下。
年輕時,對於某些事物的追求,如果缺乏理智判斷,而隻是一味地投入,不也像故事中的獼猴隻是顧及掉落的一顆豆子。等到後來,終將發現所損失的,竟是所有的豆子!想想,我們現在的追求,是否也是放棄了手中的一切,僅追求掉落的一顆!
讓我們從猴子悲劇中吸取一個教訓,牢牢記住:該鬆手時就鬆手。因為放不下到手的職務、待遇,有些人整天東奔西跑,耽誤了更遠大的前途;因為放不下誘人的錢財,有人費盡心思,利用各種機會去大撈一把,結果常常作繭自縛;因為放不下對權力的占有欲,有些人熱衷於溜須拍馬、行賄受賄,不惜丟掉人格的尊嚴,一旦事情敗露,後悔莫及……
生命如舟,生命之舟載不動太多的物欲和虛榮,要想使之不在中途擱淺或沉沒,順利抵達彼岸,就必須輕載,隻取需要的東西,把那些應該放下的“包袱”果斷地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