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憤怒是一種心理病毒(2 / 2)

有一位母親,她的憤怒根本不能由她自己來控製。每當孩子淘氣時,她總是大發脾氣。可是,她越是發脾氣,孩子們就越淘氣。她懲罰他們,把他們關在屋裏,大聲叫罵,憤怒不已。她這媽媽做的就像帶兵打仗的將領。她光知道大聲叫罵,一天下來,猶如從戰場歸來,累得筋疲力盡。

孩子們知道他們的淘氣會惹媽媽生氣,可他們仍然不聽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憤怒根本不能改變別人,隻能使別人更想控製動怒的人。如果讓這些淘氣的孩子們說出他們淘氣的理由,他們會這樣告訴你:

“知道怎樣讓媽媽動怒嗎?隻要說這樣一句話,做那樣一件事,就可以控製她,讓她氣得發昏。你會在屋裏給關一會兒,那是無所謂的;可是你得到的卻很多:以這麼低的代價就在感情上完全控製了她!既然我們對媽媽僅能施加很小影響,我們應多這樣逗逗她,看看她會氣成什麼樣。”

發怒的人往往認為可以通過憤怒來控製對方。可悲的是,我們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不管對什麼人動怒,它隻能使別人繼續自行其是。盡管惹人生氣的人有時會後怕,但他同時也知道他可隨意叫對方動怒,從而在感情上控製對方。

每當我們以憤怒來對他人的行為做出反饋時,我們會在心裏說,“你為什麼不按我的想法去做呢?這樣我就不會動怒,而且會喜歡你。”然而,別人不會永遠像我們希望的那樣說話、辦事;實際上,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按照我們的意願行事。世界就是如此,我們不可能期望別人永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這一現實永遠不會改變。所以,每當我們因為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動怒,我們其實是不敢正視現實,讓自己經受感情的折磨,從而使自己陷入一種惰性。為根本不可能改變的事物自尋煩惱,那樣是不是太愚蠢了。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動怒;隻要我們想想,別人有權以不同於我們所希望的方式說話、行事,我們就會對世事采取更為寬容的態度。對於別人的言行,我們或許不喜歡,但決不應動怒。動怒隻會使別人繼續氣我們,並會導致上述種種生理與心理病症。事實上,我們完全可以做出選擇——要麼動怒,要麼以新的態度對待世事,從而最終消除憤怒這一誤區。

如果我們積怨在胸,對某人某事有許多憤憤不平之處,但從不敢有所表示,長期以來,我們敢怒不敢言,成天憂心忡忡,最後積怨成疾。但是,這並不是那些咆哮大怒人的反麵。在我們心裏,同樣有這樣一句話:“要是你跟我一樣就好了。”我們總是天真的以為,別人要是和我們一樣就好了,我們就不會動怒了。這是一個錯誤的推理,隻有消除這一推理,我們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憤。雖然把怒氣發出來比積怨在胸好得多,但我們會慢慢懂得,以新的思維方式看待世事,以致根本不動怒,這才是最為可取的。我們可以這樣安慰自己:

“他要是想搗亂,就隨他去。我可不會為此自尋煩惱。對他這種愚蠢行為負責的,是他不是我。”我們也可以這樣想:“我盡管真不喜歡這件事,卻不會因此陷入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