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憤怒是一種心理病毒(1 / 2)

會控製自己的人,才能控製別人。在生活中,我們要經曆無數,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誰都避免不了動怒。憤怒是人的一種心理病毒。走在大街上,留心一下周圍,我們無處不可以找到正在生氣發怒的人們。攤販上,攤主與顧客討價還價,爭得麵紅耳赤;公共汽車上,兩個年輕人因為你踩了我的腳,我擠了你而大打出手;商店裏,顧客正和營業員吵架……這樣的例子,無處不在,不勝枚舉。那麼我們呢?我們是否也動輒發怒?隨著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的暴躁脾氣也越來越難以控製。我們都知道“氣大傷身”的道理,但誰又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多數人會為自己的暴躁脾氣大加辯護:“人總有生氣發火的時候”、“我要不把肚子裏的怒火噴發出來,非憋死不可”。在種種借口之下,我們會時不時地自我生氣,也衝著他人生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人喜歡在大庭廣眾之下表露自己的憤怒情緒,沒有一個人喜歡自己動不動發怒的習慣。任何一個精神愉快、有所作為的人都不會讓它跟隨自己。憤怒情緒是一個誤區,一種心理病毒;它同其它病毒一樣,可以使我們重病纏身,一蹶不振。

憤怒有好多種表現形式:勃然大怒、敵意情緒、亂摔東西甚至怒目而視、沉默不語、破口大罵。憤怒不僅僅是厭煩或生氣,它的核心是惰性。它能使人陷入惰性,它的主要原因是不切實際地希望世界上一切的東西都要按照自己的意願來發展。當事實與自己的意願相違背時,便會怒不可遏,對一切事物都表現出憤怒的表情。事實上,極端憤怒是一種精神錯亂,每當我們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時,便有些精神錯亂。憤怒情緒對人的心理沒有任何好處。我們都知道,憤怒使人情緒低沉,陷入惰性。從病理學角度來看,憤怒還可導致好多疾病,比如:高血壓、潰瘍、皮疹、心悸、失眠、困乏甚至心髒病。憤怒可能會破壞情感關係、阻礙情感交流、導致內疚與沮喪情緒。總之,憤怒使會我們不愉快,失去健康。同其它所有情感一樣,憤怒是人大腦思維後產生的一種結果。它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的,當我們遇到不合意願的事情時,就告訴自己:事情不應該這樣或那樣,於是我們感到沮喪、灰心;然後,我們便會做出自己所熟悉的憤怒的反應,因為我們認為這樣會解決問題。隻要我們認為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部分,就總有理由接受憤怒情緒而不去改正。

如果我們仍然決定保留自己心中憤怒的火種,我們可以選擇一些不傷害別人的方式來發泄。然而,我們不妨想想,我們是否可以在不順心的時候換種思想來支配自己,用一種更為健康的情感來取代使我們產生的憤怒。既然生活不能像我們想象的那樣,我們很可能會繼續厭煩、生氣或者失望。但無論如何,我們完全可以消除那種不利於精神健康的有害情感——憤怒。

假如孩子再玩耍的時候,碰了她不該碰的東西時,如果家長板起臉大聲叫她回來,如果我們覺得這樣高聲說話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遠離危險品,那麼這倒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然而。如果我們因此而真正地生氣,氣得臉發紅、心跳加快、亂摔東西,總之,在一段時間內陷入惰性,那我們便是處於憤怒狀態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其他方法教育孩子,根本犯不上自尋憤怒。我們可以這樣想:“有些東西孩子是不能碰的,要讓她懂得碰危險物品是不允許的。我們要高聲叫她回來,以表明我們的堅決態度。但我們無論如何也不會為此勃然大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