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 / 2)

《老子·第五十八章》提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複為奇,善複為妖。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災禍嗬,幸福就倚傍在它旁邊。幸福嗬,災難就藏伏在它之下。誰知道它們的究竟?並沒有一個定準!正忽而轉變為邪,善忽而轉變為惡。

老子認為,禍和福這對矛盾,像一切對立的事物一樣,是辯證的,在一定條件下也可能互相轉化。

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雲。是的,人生常常就是這樣。福也好,禍也罷,尤其是禍,有時就發生在瞬間,至於幸福,自然是人人所渴望,所追求的。而且幸福有時也會不期而至,當幸福到來的時候,那種震驚也絕不亞於災禍的到來。

在福與禍這對矛盾關係中,要做到順其自然,就得想得開,看得透。有時候想開點,看透些,就是福;想不開,看不透,就是禍。福也好,禍也罷,僅僅就是一念之差,一時衝動,自己毀了自己的幸福。

我們常說,人生短暫,與浩瀚的曆史長河相比,世間的一切恩恩怨怨、功名利祿皆為短暫的一瞬。況且,有時候,恩和怨,喜和悲,功名利祿和一介草民的轉換,也許就在那麼一瞬間,甚至一念之間。麵對恩恩怨怨,喜喜悲悲,潮起潮落,我們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我們還分清哪是福,哪是禍嗎?

所以,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大可不必太在意人生曆程的幸與不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隻要悟透了其中的道理,便會豁然開朗。

可是,我們所處的世界——車水馬龍、霓虹閃爍、香車美女、別墅洋樓、魚翅燕窩、鮑魚熊掌……在這樣一個充滿誘惑的時代,麵對這一切,人們便不由自主地浮躁起來。似乎我們什麼都想得到,似乎這些在我們心中是最美的。

德高望重的季羨林先生長年任教北京大學,在語言學、文化學、曆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麵都有很深的造詣,研究翻譯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國的多部經典,其著作已彙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季老即使身居病房時,每天仍然堅持讀書寫作。

人們敬仰季羨林先生,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季羨林先生曾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在“文革”期間,他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季羨林先生備受關注的《病榻雜記》公開發行。在書中,季羨林先生用通達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頭上的“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這三項桂冠的,他表示:“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麵目,皆大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