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想活得快樂些,就必須學會知足常樂,在現實條件允許的範圍內,充分享受生活,而不為得不到的東西而苦惱。這才是適宜的人生觀。聰明的人應該將那些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視而不見,假裝糊塗。知足常樂!
很長時間以來,許多哲人無不重複這一真理。他們都是用自己的經曆一再證實並闡述這個命題。隻有安於現狀的人才會有真正的幸福。在安於現狀的基礎上有所追求,才有更多的幸福。那種追求不能是幻想,而是可以達到的實際目標。
家喻戶曉的慈禧太後可謂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她每天吃100多種菜肴,還有很多麵食,既有權力,又有威嚴,各種物質的、精神的,她都不缺,但她滿足嗎?幸福嗎?不!她比更多人受到了煎熬,甚至死後也不得安眠。
到了民國時期,軍閥孫殿英炸開東陵,劫盜皇室陪葬珠寶。東陵被盜後,地宮內到處是殘棺爛木碎衣破衫,珍寶被洗劫一空,慈禧的屍身被扔在地宮的西北角,伏在破棺槨蓋上,臉朝下,雙手反扭,搭在背上,長發披散,遍體黴變白毛,因含了夜明珠被盜寶者硬挖狠扯,口角已被撕爛,慘不忍睹。
這位生前統治了中國半個世紀之久、說一不二的女獨裁者,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死後會被糟踐到如此地步。不過,如此下場,完全是慈禧自己窮奢極欲而造成的後果。根據她的貼身大太監李蓮英記錄,慈禧屍身入棺前,棺底、棺頭、棺尾以及慈禧身上佩帶的珍寶不計其數,僅用於填補屍身與棺的空隙而倒入的珍珠就有四升,紅、藍寶石2200多塊。據盜墓者孫殿英說,棺蓋一打開,滿棺珍珠寶貝大放異彩,奪去了手電筒的亮光。慈禧口中含有一顆碩大的夜明珠,這顆珠子分開是兩塊,合攏則是一個圓球,分開時透明無光,合攏時則透出一道綠色的寒光,夜間在百步內可以照見頭發。
大家想一想,當初慈禧還是民女時,她會有如此大的欲望嗎?這欲望不是隨著權力的增加和一點點的滿足後而逐漸膨脹的嗎?
孟子道:“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寡矣。”佛典《大智度論》中也說:“哀哉眾生,常為五欲所惱,而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轉劇,如火灸疥。五欲無益,如狗咬炬。五欲增爭,如鳥競肉。五欲燒人,如逆風執炬。五欲害人,如踐惡蛇。五欲無實,如夢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須臾。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舍,為之後世受無量苦。”麵對難填的欲壑,我們應盡量享受已經擁有的。這樣生活就會是真實的,富有質感的。一年365天,每天的太陽就會是常新的。
周大新先生的短篇小說《無疾而終》述說了一個平常而簡單的故事,然而這篇故事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理解。故事的主人公是瞎爺——瞎爺並不是全瞎,瞎爺的右眼還凜凜睜著,放出箭一樣的光。我想,那瞎的一隻眼便是——人要裝糊塗的象征,而左眼即是對生活底蘊的洞察吧。瞎爺的生活態度,簡單地說就是知足常樂。這“無疾而終”便是知足常樂的最好報答。
瞎爺九歲那年,他的左眼瞎了。一場高燒之後,瞎爺忽然向他爹娘說:我的左眼看不見東西了!兩位老人聽了很吃驚,趕緊過來用手在他左眼前晃動,那隻左眼果然像壞了的鍾擺一樣,一動不動。兩位老人一下子就哭了:一個獨養兒子,瞎隻眼可怎麼辦啊!沒想到正當爹娘哭得傷心時,他慢騰騰開了腔,說:“爹、娘,哭啥?應該笑才對!這場病不是才弄壞了我一隻眼?總比兩隻眼都弄壞了要好吧?我比世上那些雙眼全瞎的人不是要強多了嗎?”聽了這番話,兩位老人先是一驚,但後來仔細想想也在理,於是止住了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