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萬事由來12(3 / 3)

30年代大蕭條期間,納什同妻子來到洛杉磯謀生,在一家牛奶公司受雇為牛奶推銷員。可是,酷愛表演藝術的納什卻時時向往能重返舞台。

一天,納什在前往推銷牛奶的路上,來到經常路過的沃爾特迪斯尼動畫片製片廠攝影棚,自薦可單口表演百鳥大合唱。一位導演會見了他,並讓他即席模仿鴨子的說話聲音說話。

納什做了表演,模仿鴨子的聲音從廠內通訊機上傳出,被該製片廠經理沃爾特·迪斯尼聽到,他喜出望外地說道:“這不就是我們尋找已久的鴨子嘛。”

從那以後,納什開始了他在迪斯尼動畫片中的藝術生涯。1934年6月9日,迪斯尼放映了一部名為《聰明的小母雞》的動畫片,片中首次出現了一隻身穿破爛水兵服、跳著號笛舞(英國水兵跳的一種活潑的民間舞)的鴨子形象,由納什為其配音,這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唐老鴨”。

“唐老鴨”在銀幕上出現後,很快就贏得了小觀眾的歡心與喜愛,成為動畫世界中的明星。

■ 動畫片的由來

1906年,美國紐約比塔格拉夫公司委托詹姆斯·斯圖瓦特·布拉克頓拍攝了世界上首部動畫片,取名為《奇怪的臉》。

這部電影底稿漫畫有8000張。影片中大都是些簡單的動作,比如男人的眼睛骨碌骨碌地轉著,女人吹著香煙上的煙,狗推著輪子轉著。此後,英國、法國相繼出現了動畫片,如《描畫的手》、《幻景》。

1916年,美國紐約布雷伊·皮克丘亞茲公司拍攝了世界上第一部天然色動畫電影《托馬斯·卡特首次登台》。1918年8月15日,在美國公演的《魯西塔尼亞號的沉沒》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動畫故事片。1928年9月19日,由沃特·迪斯尼公司攝製的動畫片《汽船維利》是世界上最早的有聲動畫電影。

■ 肥皂劇與連續劇的由來

最初,電視連續劇並不是文學連續劇,而是為了拍攝廣告而製作的商業片。它有一個不太好聽的名字——“肥皂劇”。直到今天,我們還把一些冗長無味的適合家庭主婦看的電視連續劇稱為“肥皂劇”。

人們把它叫“肥皂劇”是有一段來曆的。原來,早在電視剛剛問世後不久,外國的一些肥皂廠商就發現利用電視宣傳、推銷其產品比其他廣告更有效。但好景不長,單憑幹巴巴的廣告不僅不能吸引觀眾,而且會使觀眾感到厭煩。

為此,個別廠商別出心裁,與電視台協商出重金聘請劇作家為其編寫故事性很強、情節動人的劇本,然後拍成電視連續劇,每天在電視節目中播放。在播放過程中,再巧妙地把肥皂廣告加進去。這樣,觀眾既欣賞了電視連續劇,又看到了廣告。“肥皂劇”因此而得名。

■ 廣播劇的由來

廣播劇的出現,使戲劇藝術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普及。它滿足了廣大勞動人民無力支付劇場門票的情況下又能欣賞世界名劇的願望。

1922年5月28日,英國廣播公司別開生麵地在它的播音室裏,演播了根據莎士比亞原作改編的《第十二夜》,並向全國進行了轉播。當時有人認為它看不見、摸不著,不能成為嚴肅的藝術。

1924年1月的一天,在《第十二夜》中擔任角色的波裏費埃,邀請23歲的劇作家理查德·休斯編寫專門為廣播電台播出用的劇本。經過商量,決定以威路斯礦塌方事件作為素材,創作一部在黑暗中發生的故事——人們隻能聽見聲音看不見形象的劇作,並定名叫《危險》。理查德·休斯從聽覺出發,運用聲音構思劇情和安排人物。

《危險》播出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報紙發表長篇評論,積極介紹這個劇目。此後,許多國家都相繼播出廣播劇,使其成為世界性的劇種。理查德·休斯作為廣播劇的開山鼻祖也被載入史冊。

■ 話劇的由來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話劇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如老舍的《茶館》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那麼,話劇是怎麼發展而來的呢?

1907年,一批留學日本的中國學生組織“春柳社”,在東京先後演出《茶花女》、《湯姆叔叔的小屋》等劇。同年,“春柳社”回國在上海演出,是為中國最早的話劇演出。從此,話劇在中國流行開來。

這種戲劇采用寫實手法,完全口語化,沒有歌唱、舞蹈、音樂伴奏,這與中國傳統戲劇完全不同,所以,一開始就被人們稱為“新劇”,後來又被稱為“真新劇”、“白話劇”、“愛美劇”等。

1928年4月,在一次為歐陽予倩舉行的聚會上,田漢提出“新劇”的名稱不合適,洪深當即建議改成“話劇”,以區別於戲曲和歌劇。

這個建議受到與會者的讚同,話劇這個名稱從此通行起來。

■ 歌劇的由來

歌劇是以歌唱為主並綜合音樂、詩歌、舞蹈藝術的一種戲劇形式。它源於16世紀末的意大利,以後逐漸在歐洲各國流行起來。

在1600年,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與佛羅倫薩著名的梅迪奇家族的瑪麗婭·梅迪奇結婚。為了表示祝賀,伯裏和卡西尼編排了歌劇在婚禮中表演。這就是世界上首次出現的歌劇。

在歌劇中,他們大膽突破傳統的戲劇形式,把音樂、詩歌、舞蹈等藝術結合到一起,並突出歌唱,創造了世界第一部歌劇《伏麗狄西》。歌劇公開演出之後,獲得了很大的成功,以意大利為中心興盛起來。

17世紀上半葉,歌劇大師蒙特威爾第在歌劇創作上的發展和創新,使人的感情生活從教會和封建束縛中解放出來,也使歌劇的發展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到了17世紀末期,以亞·斯卡拉蒂為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劇樂派,創立了完整的詠歎調和美聲藝術,這種意大利式歌劇的影響達100年之久。

我國的歌劇是從“五四”以後開始的。黎錦暉的《小小畫家》、《麻雀與小孩》等兒童歌劇是歌劇的早期作品。1942年毛澤東同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以後,歌劇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1945年間的《白毛女》是我國新歌劇成功的標誌。

■ 啞劇的由來

啞劇的曆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原始社會,每逢盛典和重大節日,人類的祖先就模仿狩獵、采摘等活動,表演一種隻舞不言的原始舞蹈,為節日助興,這就是啞劇的雛形。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古代印度和埃及,原始的近似於啞劇的表演形式,逐漸演變成一種無聲表演的藝術形式。當時,啞劇的表演比較簡單,隻表演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人物,諸如老年人、年輕戀人等的滑稽動作。

公元前3世紀,古羅馬出現了專職的啞劇演員,演出時戴麵具,並有合唱隊伴唱,從表演內容到形式,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和基督教的興起,啞劇也銷聲匿跡了。

在我國,像啞劇這種表演形式的戲劇也有著悠久的曆史。宋代百戲之中就有一種隻跳舞不唱歌的“啞雜劇”,在市井勾欄中演出,很受下層民眾的歡迎。

後來,這種歌劇傳入宮廷,文武官員乃至皇帝也很愛看。南宋盂元老《東京夢華錄》卷第七《駕登寶津樓諸軍呈百戲》中說道:“繼有二三瘦瘠,以粉塗身,金睛白麵,如髑髏狀,係錦繡圍肚看帶,身執軟杖,各作魁諧趨蹌,舉止若排戲,謂之‘啞雜劇’。”

在我國傳統戲曲中還有一些一場靠演員的表情、手勢、形體動作表達劇情,塑造人物的場麵,而沒有任何語言,也可看做是啞劇,如《拾玉鐲》、《三岔口》中的許多場麵。

我們現在所說的啞劇,指的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劇種的現代啞劇。它是15世紀後期,經過對古代啞劇的改革創新而興盛起來的。這時的啞劇已從過去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間藝術,發展成為絢麗多姿的舞台藝術,成為歐洲的主要劇種之一。

■ 京劇的由來

清代乾隆以來,昆曲、弋陽腔、秦腔等先後進入北京,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隨後,又有“四喜”、“春台”、“和春”三個徽班入京,和“三慶班”合稱“四大徽班”,盛極一時的昆曲、京腔(弋陽腔入京後演化得名)、秦腔等逐步冷落下來。

1830年,湖北楚調(漢劇)也進入北京,漢劇和徽劇出於同一源流,因而時常合班演出,聲腔上相互結合。後來,徽班又吸收、融合昆曲、梆子、京腔的精華,在劇目、音樂、身段、服裝、化妝方麵都有所改革,再結合北京當地語言和風俗習慣,便逐漸形成了京劇。當時稱為“皮黃”,又稱“京調”。

1840年前後,京劇在四大徽班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出現了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等著名演員,時稱“老生三鼎甲”,他們對京劇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有突出的貢獻。

京劇藝術比其他劇種更突出了戲曲集中、概括和誇張的特點,形成了唱、念、做、打一套完整體係和統一風格,表演時具有鮮明的色彩、強烈的節奏感。自從1919年梅蘭芳第一次赴日本演出以來,京劇產生了廣泛的國際性影響。

■ 生旦淨醜的由來

戲曲角色名稱的由來,曆來眾說紛紜。曾有一種觀點認為,“生、旦、淨、醜”是用“反喻”取名的。

但是,這種說法已有人指出其謬。如明代文學家祝枝山的《蝟談》中說:“生、淨、旦、末等名,有謂反其事而稱,又或托之唐莊宗,皆謬雲也。生即男子,旦曰裝旦色,淨曰淨兒,末曰末泥,孤乃官人,即其土音,何義理之有?”否定了戲曲角色“反喻”的說法。

那麼,“生、旦、淨、醜”的名稱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祝枝山說:“生即男子。”說得簡單,卻合情合理。如先生、後生、儒生以及張生、李生等等。

戲劇史家周貽白認為,“旦”字係由“姐”字演變而來。順序是先有“姐”,由“姐”訛為“妲”,再由“妲”簡筆為“旦”。“姐”曆來是對女性的稱謂,而“旦”即“姐”之訛,也即代表女子。

元人柯丹丘認為“淨”即“靚”之訛。他解釋說:“傅粉墨獻笑供謅者,粉白黛綠,古謂之靚裝,今俗訛為淨。”“淨”用臉譜,確是粉白黛綠,符合“靚”的含義。

“醜”是相對於“俊”來說的。“醜角”扮演的人物雖不全是壞人,但大都須在鼻梁上抹一塊白粉,其形象畢竟是醜的。

■ 評劇的由來

評劇最開始叫“奉天落子”、“蹦蹦戲”,誕生於河北省樂亭、豐潤縣一帶。最初是二人對唱蓮花落等民間小調,後發展成為較複雜的大戲。這個劇種從河北省發芽,到了東北三省開花結果。東北的“奉天落子”就是那時候叫起來的。

那時的京劇也叫“平劇”,因為當時的北京叫北平,京劇是國戲,所以才能叫“平劇”。而評劇當時是剛進城的小劇種,還沒有完全形成,也叫“平劇”,這就引起京劇班主的嫉妒,開始挑釁。

這時,有一位報界的人士出來調解。他出了一個主意,給“平劇”的“平”字邊加了一個“言”字。他說,京劇是國戲,代表北平就叫平劇;評劇是民間小戲,它反映市景狀況,演唱形式簡單、通俗易懂,把“平”字加一個“言”字就成了“評”,這是以評論社會、評書說唱為主的意思。後來人們才知道這位姓李的先生就是李大釗。

從那以後,評劇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 昆曲的由來

1998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次宣布“人類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昆曲被評審委員會一致通過,在首批19個項目中榮登榜首。自200年前便已露敗相的昆曲終於證明了自己“百戲之祖”的地位和價值。

發源於江蘇昆山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的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百戲之師”。許多地方劇種都受到過昆曲藝術多方麵的哺育和滋養。

昆曲也叫“昆山腔”、“昆劇”。據明朝《南詞引正》記載,是由元代末年的顧堅開創。大多數戲曲研究者認為昆曲中昆山腔是在明代經魏良輔吸收海鹽腔、弋陽腔的音樂,以及各地的民歌小調、各兄弟民族的曲調予以加工而來的,後來被稱為昆腔、昆曲和昆劇。

昆曲繼承了唐宋大曲和元明南北曲的精華,創造了最完整的表演體係。昆曲在它鼎盛時期曾遍及大江南北,成為全國劇壇霸主,並產生了北昆、湘昆、川昆、寧昆等許多支派,形成了一種聲腔係統。

18世紀後期,地方戲興起,昆曲由於過於文雅和繁難,便呈衰落趨勢。

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對昆曲采取了保護措施,使它重獲新生。

近些年來,由於生活的迅速變革,流行性文化在生活中占優勢,而且昆曲藝術家相繼去世,所傳承人日漸減少。自1990年以後,隻有零星演出,所以昆曲有麵臨失傳的危險。

■ 越劇的由來

起初,越劇被稱做“落地唱書”,以後,又被稱為“女子科班”,或“紹興女子文戲”、“的篤班”、“草台班戲”、“小歌班”等。

1939年,在上海演出的“女子文戲”有10多家,各戲班在海報上或報紙上做廣告,雖然都用“××台女子文戲”的名稱,但是,在各戲報上,記者和投稿者對之稱謂是參差不齊的,有的稱之“紹興文戲”,有的則稱“的篤班”、“女子文戲”或“小歌班”。

當時,《大公報》記者樊迪民(1895~1984),想把“紹興女子文戲”改個固定的名稱。

一次,他正在讀李白的詩集以自娛。李詩中有幾首《越女詞》,描寫了越女美麗的容貌,也描寫了剡溪的青山綠水。樊迪民從這裏得到啟發,首先想到一個“越”字。

同時,他又聯想到紹興是越王勾踐積聚教訓、擊敗吳國的複興基地,嵊縣是紹屬之一,如果把嵊縣的“女子文戲”改稱為“越劇“,既符合詩仙的意境,也適合抗日戰爭時代的要求。

於是,樊迪民給茹伯勳編的《戲劇報》寫了稿,刊出正名為“越劇”的動機和意義的文章,告諸觀眾。

從那以後,各報的“女子文戲”的廣告便統改稱為“越劇”。

現在,“越劇”已經成為風靡全國,馳譽海內外的全國性劇種。

■ 秦腔的由來

“秦”指的是現在的陝西等地。古代,秦人性格粗獷,為人豪爽,而且驍勇善戰,是戰國七雄之一。秦地的文化也深深烙上了這種特點,“秦腔”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關於秦腔名稱的由來,主要有以下兩種說法:一說秦腔是《秦王破陣曲》即《七德舞》、《七德歌》的簡稱,故名“秦腔”;一說秦襄公收複豐鎬,創建秦國,變溫柔懦弱之氣成劇勁激昂之風,故取名“秦腔”。

秦腔曆史悠久,有很多名稱,變化也很大。有人考證:除“秦腔”正名以外,還有秦聲、秦音、西音、西曲、西調、西秦腔、陝川調、梆子腔、山陝梆子、陝西腔等。

秦腔的這麼多名稱,代表秦腔醞釀發展和形成的幾個主要階段。

“秦聲”、“秦音”、“西音”等,是秦漢之際的稱呼,屬於秦腔音調醞釀時期的名稱。“西曲”、“西調”等,係南北朝後至元明之間的稱呼,屬於秦腔由民歌的音調發展到俗曲(即小曲)時期的名稱。“西秦腔”、“陝西腔”等是明朝中期以後,秦腔由民間俗曲發展、形成戲曲秦腔時期的名稱。

■ 黃梅戲的由來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安徽當成黃梅戲的故鄉。其實,黃梅戲的真正故鄉不是安徽,而是與安徽省接壤的湖北省黃梅縣。

明清以來,特別是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間,黃梅縣水災頻繁。災民為了生活,背井離鄉,采用唱道情、打蓮落等表演形式沿途賣唱,並與當地說唱藝術,如青陽腔和徽戲結合。

這樣,黃梅戲被傳播到了皖、鄂、贛3省50餘縣。後來,黃梅戲在安徽得到進一步發展,並逐漸成為全國人民喜愛的地方劇種之一。

■ 猴戲的由來

“猴戲”是戲劇中武戲的一種,而且非常具有特色。

一般認為,“猴戲”的前身是“百戲”中的一項技巧雜耍。其主要內容有:猴子爬杆、猴子翻跟頭和猴子騎馬等。

五代時,“猴戲”開始和戲劇相關聯。後唐有個叫侯弘實的侍中,為人冷酷,遠近聞名,人們都很怕他。

當時,四川藝人楊度便用這個題材編了個猴戲名叫《侯侍中》。戲裏讓猴子穿上衣服,裝成醉漢臥倒在地。劇中人唱:“街吏來了!”猴子毫無反應,又唱:“禦史中丞來了!”猴子依然醉臥如泥,再唱“侯侍中來了!”猴子一躍而起,張惶四顧,裝出十分恐懼的樣子。於是,觀眾哄然大笑。

由猴演猴到人演猴,又經曆了一段漫長的歲月,直到清末“猴戲”才蜚聲劇壇,觀者日盛。

■ 評書的由來

評書,古代稱為“說話”,隋朝時就有了,侯白《啟顏錄》記有親王楊素喜聽“說話”一事。唐玄宗更是一個評書迷。

評書藝人昔稱“說話人”。評書到宋代已達藝術巔峰。當時說話又分為四類:一為小說,二為講史,還有講經、合牛。以小說、講史影響最大,聽眾最多,達到“使觀者如在目前,諦聽忘倦,惟恐不得聞”的較高水平。

劇場當時稱“瓦肆”,大者可容數千人。瓦肆又分為若幹“勾欄”,很像上海“大世界”的格局。

“說話”是從唐朝“變文”演化而來,到了宋時已去掉變文那種以唱為主的形式,與現在評書表演方式相差不遠。說話人的腳本稱為話本,有獨創性和地方色彩,融合口語,杜撰些小故事作插曲。說書人繪聲繪色、惟妙惟肖的摹仿表演,再現了生活人物,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 臉譜的由來

臉譜由麵具演變而來。麵具的起源,可追溯至周代。

周代的“儺”是一種驅鬼的宗教樂舞,舞者戴的就是一個“黃金四日”的假麵具,這是宗教樂舞中的麵具。漢代雜技也有戴假麵具的,稱為“象人”。至唐代“歌舞戲”中的“代麵”,又稱“大麵”,則來自北齊的蘭陵王。

相傳,蘭陵王長恭貌像婦人,自己覺得不足威懾敵人,於是刻木為假麵,戴著上陣,勇冠三軍。歌舞戲中的“代麵”可說是戲曲中利用麵具的濫觴,以後屢經沿革而成臉譜。雖然臉譜從什麼時候開始,還不易確定,但《宋史·蔡攸傳》已有“塗抹青紅,雜倡優侏儒”的記載,可見宋代已有塗臉,亦即今日京劇之勾“臉譜”。

■ 曹操臉譜的由來

在我國傳統劇目中,舞台上的曹操總是一張大白臉,眼角外還有幾道墨勾的皺紋,一副“奸臣賊子”的模樣。

實際上,曹操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功過參半的人物,而且還是一位優秀的文學家。

但是,到了南宋時期,曹操開始蒙受不白之冤。宋儒朱熹在他所著的《通鑒綱目》中秉承南宋統治者的旨意,說:“隻有先主名分正,曹操自是賊。”其他的理學家也對曹操進行了口誅筆伐。

南宋統治者尊劉攘曹是有原因的,當時,金朝統治者幾次大規模南侵,使得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搖搖欲墜,像處於三國時的吳、蜀,自然同病相憐,要尊劉而攘曹了。

另外,金人每年都給曹操掃墓,把曹操比附為當時統治中原地區的金朝女真貴族了,女真統治者把南宋也比做蜀漢;自宋元以來200餘年裏,中原地區的廣大人民又遭受契丹、女真和蒙古族統治者的蹂躪和奴役,“人心思漢”,也是很自然的事了。

據《東坡誌林》記載:“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頻蹙眉,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到了元代,在小說《三國誌平話》以及十餘出有曹操登台的雜劇中,一概置曹操為反派。明朝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集反曹之大成,把曹操塑造成一個“國人皆曰可殺”的奸佞。清乾隆時編纂的《四庫全書》,也把曹操的文章刪掉。

清朝末年,已有近60出罵曹的戲曲,曹操的扮相便被勾成大白臉了。

■ 卓別林裝束的由來

卓別林是已故的世界著名喜劇大師,他不僅演藝出眾,而且為人富有正義感。

卓別林在演出中總是一副固定的裝束:圓頂的小禮帽,瘦小的上衣,肥大的褲子,一雙又長又笨的大皮鞋,一根手杖,還有那黑黑的小胡子。大家一看到那種形象便知是卓別林了。

卓別林這套裝束誕生在1914年。當時,導演麥克·塞納特要拍一部喜劇片《威尼斯賽車記》,需男主角有一套看上去就很滑稽的服裝。卓別林在自傳中寫道:“在去化妝室的路上,我忽然有了主意。我要穿一條鼓鼓囊囊的褲子和一雙大鞋子,拿一根手杖,戴一頂圓頂禮帽。我要每一件東西看上去都顯得不合適,褲子是鬆泡泡的,上衣是緊繃繃的,禮帽是小的,鞋子是大的……後來想起塞納特希望我是一個年紀老得多的人,於是就貼上了一撮小胡子……”

在化妝間裏,他從胖子身上借來褲子,從瘦子身上扒下上衣。胡子是剪了人家一些頭發,禮帽是一個人的父親的。鞋太大,就左右顛倒著穿上,免得掉下來。

卓別林寫道:“我站在塞納特跟前,裝出了那個人物的樣子,大搖大擺地走著,一麵揮著我的手杖……我當時就決定,此後不管再演什麼戲,我要永遠穿上這身衣服。”這就是著名的卓別林裝束的的由來。

■ 四大名旦的由來

說起“四大名旦”,現在的年輕人知道的並不多,但新中國成立之前,他們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人人皆知。

當時,京劇舞台上曾經顯現出“四大名旦”——“梅、程、荀、尚”爭奇鬥豔的情景,被譽為梨園界的一大美談。

其中,梅蘭芳(字畹華)出名最早,尚小雲(字綺霞)、程硯(豔)秋(字禦霜)等相繼崛起,在20年代初期,京劇界旦角以此三人成鼎足的局麵。荀慧生(字留香)原來是梆子花旦,19歲才改演京劇,是後起之秀,但頭角初露,成績斐然。

當時,捧荀的戲迷組成“白黨”,聲勢浩大。他們認為荀之藝術堪與梅、程、尚三人匹敵,並駕齊驅,便改三為四,提出“四大名旦”的稱謂,不久就為京劇界公認。

最初,“四大名旦”以成名先後為序,排次是梅、尚、程、荀,後經數年來廣大觀眾的評議,各地報刊根據他們藝術上的各項成就,並從陸續發表評論文章的比較結果,一致公認的排次是梅、程、荀、尚。

■ 梨園弟子的由來

在舊社會,人們常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弟子”,實際上,最早這種稱謂專指的是樂師。

《新唐書·禮樂誌》上有載:唐玄宗李隆基喜好音樂,精通音律,尤欣賞清雅的《法曲》。於是,他就挑選了三百樂工在皇宮裏的梨園專門教他們演奏《法曲》,李隆基親臨指導,稱這些樂工為“皇帝梨園弟子”,這就是“梨園弟子”的由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末明初高則成的著名戲曲《琵琶記》有一句開場白:“今日梨園弟子,唱演琵琶記。”從這裏可以看出,“梨園弟子”已經開始指戲曲演員了。

■ 皮影戲的由來

在中國,皮影戲又名“燈影戲”、“土影戲”;在土耳其被稱做“卡拉格茲戲”。

皮影的製作在河北唐山、灤縣及陝西乾縣等地比較普遍,陝西皮影還分成西路和東路,造型風格上各有差異。

在我國,皮影戲起源很早。相傳,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死後,武帝時常想念她,有個叫少翁的人,仿造了李夫人的形象,用燈光照射到布帳上,武帝看到布帳上的人影很像死去的李夫人,非常高興。這可能就是皮影戲的雛形。

南宋時期,開封和杭州等地有許多影戲棚,演出三國故事等,非常受歡迎。元代時我國的皮影戲流傳到了緬甸、波斯、爪哇等地。

清代乾隆時,在中國傳教的法國神父,又把中國的皮影戲帶到了法國,演出時就叫做“中國皮影”。後來又傳到了英國和德國,在歐洲曾轟動一時。

皮影戲中用人來操縱的皮質人形,稱為皮影。最開始是用素紙雕刻成形,後來采用羊皮或驢皮製成。一般皮影人高約0.33米,身上有若幹關節,用胡琴弦絞連,安裝上三至五根鋼質細杆,表演者在幕後操縱,通過燈光投影,看起來非常生動和逼真。

由於是在平麵的布幕上進行投影演出,隻能左右動作,因此皮影人物大多為側麵造型。

■ 木偶戲的由來

我國最早的木偶戲,在《列子·湯問篇》中有記載:西周穆王時,藝人偃師,帶了倡優來朝見穆王,倡優能歌善舞,但解剖一看,原來是用木頭和皮革製成的木偶。

漢代時,木偶還曾被用來退兵。據《東府雜錄》敘述:當年漢高祖在平城,被匈奴王冒頓圍困,匈奴帶兵的主將是冒頓妻閼氏。漢高祖的謀臣陳平了解到閼氏心多妒忌,便想出一計,製造了木偶美女,用機關操縱,活動於城牆上。閼氏看見,擔心攻下城池後冒頓將會納美女為妾,自己失寵,便退兵而去,城即解圍。

後來,藝人便把木偶作為戲具,用來表演,古時稱為“傀儡”。唐代時,提線木偶的製作已很精致,唐玄宗曾作詩讚美:“刻木牽線作老翁,雞皮鶴發與真同。”到宋代,木偶的製作和表演技巧,都有了長足的進步。

1977年,在河南濟源縣克井公社,出土了兩件北宋瓷枕,分別畫有杖頭木偶和懸絲木偶,說明這兩種木偶在北宋時期已經非常流行了。

■ 相聲的由來

我國的相聲藝術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它的最早形式是由“俳優”這種雜戲派生出來的。

“俳優”多在宮廷裏演出,用詼諧的言辭,尖酸、譏諷的嘲弄,來達到惹人“大笑捧腹”而娛人的目的。在這些笑料中,藝人們往往寄托了對統治者的嘲弄和鞭撻。

秦朝末年,俳優演員優旃為秦二世胡亥演出,他知道愚蠢的胡亥為了把長城重新漆一遍,將要下令加重老百姓的勞役和賦稅,但大臣們都阿諛奉迎,誰也不敢諫阻。優旃通過自己的表演,把胡亥說得失聲大笑,繼而又惱羞成怒。

唐代時的相聲叫“弄參軍”,由於表演相聲的演員常是軍營中的幕僚,故稱“弄參軍”。弄參軍是一種對口相聲,一個人穿綠色衣服,手持簡策,扮成機靈滑稽的參軍;另一人穿著破爛不堪的衣服,扮成愚蠢可笑的蒼頭,互相笑罵、嬉弄,甚至撲打。這種相聲演員的形象,可以從唐墓中出土的戲弄俑上看到。

宋代時群口相聲很時興。宋高宗十二年(1138年),杭州會試,宰相秦檜的兒子及兩個侄兒都被取,無人敢揭其弊。而相聲藝人扮成幾個考生,用幽默的談話,敘述韓信取關中三秦之地的典故,諷刺了秦檜的子侄。

清朝同治年間,相聲藝術在北京得到長足的發展,日漸成熟,並規定用北京方言表演,外地也偶有用地方方言的。

據一些民間的老藝人說,在相聲中有兩段基本技巧練習的段子,一段叫“學四相”,即指學大姑娘、老太太、啞巴和聾子四種人的動作;另一段叫“學四聲”,也就是學山東、山西、北京城裏和城外四種地方話的聲音。“相聲”二字就是由“學四相”和“學四聲”的尾字合成的。

如今,相聲已成為一種遍及全國各地、獨具風格、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了。

■ 雙簧的由來

“雙簧戲”的發展曆史並不是很長,誕生於清朝末年。慈禧太後當權時,常常把外麵的著名戲劇、雜曲演員找到宮裏為她演唱。

在名角中,有個唱單弦的藝人名叫黃輔臣,他所唱的滑稽戲很受慈禧太後的賞識。

一次,慈禧太後傳黃輔臣速到內廷,正逢黃輔臣鬧嗓子病,本不能去,但“聖旨”誰也不敢違抗,於是他帶了兒子一起進宮。

上場時,老黃彈弦子做麵,小黃藏在椅子後麵演唱做裏,誰知給慈禧太後看穿了,黃輔臣父子嚇得不敢抬頭。不料慈禧太後見他們父子倆的配合天衣無縫、妙趣橫生,不但沒有怪罪,反而開玩笑道:“你倆這叫雙黃啊!”從此“雙黃”(以後寫成“雙簧”)就成了一門獨立的曲藝形式。

■ 雜技的由來

雜技藝術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曆史了。雜技在漢代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後為了區別於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

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很早就有關於雜技的文學記載了。《史記·李斯傳》記載過秦二世曾經在甘泉宮看角抵戲的情形。當時的角抵戲,類似於今天的摔跤表演。《列子·說符》還介紹了民間曾有在空中擲投五劍、七劍的表演。漢朝張衡在《西宗賦》裏生動地描寫了跳劍丸、走繩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

隋煬帝設立太常寺,教授雜技技藝,並於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在長安端門外天津街舉行過百戲演出。

雜技到了唐代又有發展,當時在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中都有反映。白居易的新樂府《西涼伎》中有描寫“舞雙劍,跳七丸,嫋巨索,掉長竿”的詩句;元微之的樂府《西涼伎》中也有“前頭百戲競撩亂,丸劍跳擲霜雪浮”的詩句。

到了宋代,雜技藝術已有了40多個節目。那時,有人能表演挑一擔水在繩索上行走的絕技,可見當時的雜技藝術水平之高。

新中國成立之後,雜技藝術煥然一新,許多省、市成立了專業劇團,創造了許多新節目,增添了燈光、布景、樂隊。許多雜技藝術團先後出國訪問,並屢獲國際大獎,我國成為世界雜技大國。

■ 口技的由來

口技的運用,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

據曆史記載,齊國孟嚐君田文因才能享譽六國,遭嫉妒,秦昭襄王準備殺害他。他使門客學狗叫,盜得狐麵裘,賄賂寵妃,取得“通行證”;又使門客學雞叫,使守關官吏打開城門,因而逃脫。

口技作為表演藝術於宋代之前出現。宋人《雜記》中說,在京城的遊藝場裏,有人“學鄉談”和“百鳥鳴”,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戲劇中的“犬吠”、“雞叫”之類的舞台效果,大都是口技者在後台完成的。

到了清代,口技從單純模擬某一聲音,發展到能同時摸似各種聲音,串組成一個故事,被列為“百戲”之一,即“口戲”,俗稱“隔壁戲”。它表演“軍旅狩獵”、“群豬爭食”,無不惟妙惟肖。

古代稱口技為“相聲”,取仿聲之意,是一種仿聲藝術,至今仍流行。

但“口戲”已經消亡。一是因為“口戲”需表演者有高超技藝,二是“口戲”的許多條件和作用,已為現代技術設備所代替。

■ 魔術的由來

魔術一詞是外來語,我國古稱“幻術”,俗稱“變戲法”。

魔術依靠和運用光、聲、電等物理和化學的多種科學原理,用奇特的藝術構思,造成種種離奇巧妙的表演形象。魔術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出現在我國漢代的“百戲”中,至唐宋年間,魔術作為一種表演技藝尤為發達。

近百年來,隨著中外藝人交流日益增多,國外魔術也大量地傳入我國。那時,南方的魔術藝人側重於吸取西歐的魔術表演手法,北方的藝人則更多地借鑒了亞洲的魔術技藝,因此,出現了我國魔術的南北兩大流派。所謂南派,其表演講究道具造型的宏偉壯麗,表演優美灑脫,一般不說話;北派多重於手上技巧,除表演細膩外,還注重“使口”(說功),這成為北派魔術的一個重要特點。

後來,隨著南北派交流日益增多,相互取長補短,現在南北兩派之分已不甚分明。

■ 馬戲的由來

馬戲,又稱戲馬,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西漢桓寬的《鹽鐵論》中,就有“馬戲鬥虎”的記載。這時期,馬戲的技藝之一叫做“騙”,《漢書》注稱為“戲馬之術”。

三國時,馬戲表演也很普遍。《魏書·甄皇後傳》裴鬆之注:“後年八歲,外有立騎馬戲者,家人諸姊皆上閣觀之,後獨不行。”

唐代,馬戲表演已經達到很高水平,其中“透劍門伎”尤為精彩。“透劍門伎”就是馬越刀山:地上倒插刀劍,間隔分成幾級,有如房椽,寒光閃閃,使人望而卻步,表演者駕乘小馬,奔騰跳躍,飄忽而過,人馬無傷。

到了宋代,馬戲技藝更為成熟,表演技巧,精湛高超。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給皇帝表演馬戲時,就有引馬、立馬、騙馬、跳馬、倒立、拖馬、趕馬、鐙裏藏身等多種多樣的馬上功夫。清代馬戲,又有新的創造。鹹豐皇帝每到正月十五日,都要觀看馬戲表演。

此時,馬戲表演者大顯身手:“有一足立鞍鐙而馳者;有扳馬鞍前行而並馬馳者;有兩人對麵馳來各在馬上互換者;有甲騰出乙雇馬上戴甲於首而馳者,曲盡馬上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