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編 文體活動篇
體育名稱
■ 體育的由來
我國體育曆史悠久,但“體育”卻是一個外來詞。它最早見於20世紀初,當時,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東渡去日本求學,僅1901年至1906年間,就有13000多人,其中,學體育的就有很多,回國後,他們將“體育”一詞引進中國。
在我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於1904年,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麵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地。”在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裏。”
在我國,最早創辦的體育團體是1906年上海的“滬西士商體育會”。1907年我國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紹興也創辦了體育會。同年,清皇朝學部的奏折中也開始有“體育”這個詞。辛亥革命以後,“體育”一詞就逐漸運用開來。
■ 運動員的由來
今天的“運動員”一詞,起源於古希臘文“裸體”的意思。從古希臘的雕刻上,我們還可以看到運動員都是赤身的。
這可以追溯到古代奧運會,它規定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必須穿獸皮衣服,可是在一次比賽中,有一個年輕選手身穿的獅皮突然脫落,他立刻赤身裸體。但他不顧這些,繼續堅持比賽,並擊敗所有對手,奪取了冠軍。
隨著古代奧運會的沒落,現代奧運會的興起,“赤身運動”已經成為體育史話。
■ 裁判哨子的由來
1875年,在倫敦舉行的一場足球賽中,發生了球賽事故。雙方隊員為一個進球是否有效,爭論不休,直至動了拳頭。此時,觀眾們出於偏愛,參與了爭議。瞬時,球場亂作一團。
擔任這場球賽的裁判員,是一位名叫約翰的警察。他目擊現場紛亂不堪,情不自禁地掏出了口袋裏的警笛,使勁地吹了起來。
不料,這一吹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參與鬧事的觀眾認為這觸犯了警察,便紛紛退回了原席,球場秩序馬上安定下來。從那以後,哨音取代了裁判過程中的吆喝和手勢,哨子成為裁判執法的重要工具。
■ 體育獎杯的由來
現代的體育獎杯,是由一種叫“愛杯”(Lovingcup)的大酒杯演變而來的。它誕生於英倫三島。
據西方史料記載,1000多年前,英王愛德華出征歸來,騎在馬上接受別人敬獻的一杯祝酒,正當他仰首痛飲時,被刺客從背後猛刺一刀,墜馬身亡。
此後,英國人凡是舉行宴會,主人便用一個大酒杯盛滿美酒,在客人中依次傳遞,輪流啜飲。每當一位客人起立接過大酒杯時,臨近左右的兩位也必須陪同站起,以示保護,免使飲酒者重蹈英王愛德華之覆轍。
後來,這隻來賓都要輪流啜飲的大酒杯便命名為“愛杯”。在當時的英國,這種“愛杯”被視為饋贈給貴賓的最珍貴的禮品。
隨著體育運動的蓬勃發展和人們對體育競賽興趣的日漸高漲,人們又將“愛杯”作為獎品贈送給體育競賽中的優勝者,以示祝賀。
這種方式一直流傳至今,而且現代的獎杯仍保留著當年“愛杯”的痕跡——形似大酒杯,多數帶有兩個長長的耳朵,並且在稱呼上都帶有一個“杯”字,如乒乓球的斯韋思林杯、考比倫杯,羽毛球的湯姆斯杯等等。
■ 錦標的由來
“錦標”一詞,最早使用於唐代,是當時最盛大的體育比賽——競渡(賽龍舟)的取勝標誌。而競渡則是春秋戰國時的一項體育活動,在唐以前並無“奪標”的規定。
到了唐代,競渡則成了一項獨具特色,而又極為隆重的競賽活動,其目的在於爭奪第一名。為了裁定名次,人們在水麵上插上一根長竿,纏錦掛彩,鮮豔奪目,當時人們稱之“錦標”,亦名“彩標”。
競渡船隻以首先奪取錦標者為勝,故這一競賽又稱為“奪標”。“標”成了冠軍的代名詞。對其精彩的盛況,符載在《上巳日陪劉尚書宴集北池序》中作了翔實的描寫:“一號令,雷鼓而飛,千橈動,萬夫呼,閃電流於目翼,羽聚生於時下,觀者山立,陰助鬥誌……揭竿取勝,揚旗而旋。觀其猛厲之氣,騰陵之勢,崇山可破也,青天可登也!”
宋代以後,奪標成為競渡的法定規則,一直沿用到明清而不變。奪取“錦標”者,也因其勝利者的榮譽受到敬重。
“錦標”一詞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據五代人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記載,唐盧肇與同郡黃頗齊名,但肇貧頗富,兩人一同趕考,當地刺史嫌貧愛富隻在離亭為黃頗餞行。
第二年,盧肇中了狀元,衣錦還鄉。一次,刺史宴請盧肇看劃船比賽,席間,盧肇即興賦詩道:“向道是龍則不信,果然銜得錦標歸。”一語雙關,從前是龍,你不相信,如今真應了這句話,銜得錦旗而歸。
字麵上的“錦標”,指錦製的旗幟,古時常用錦標贈給競渡的優勝者,而現多用來稱呼競賽中的優勝者所得的獎品,如獎杯、獎牌、錦旗等。
■ 桂冠的由來
關於桂冠的由來,最早出自古希臘神話。太陽神阿波羅愛上了月亮女神達芬,對她一往情深。但達芬卻因阿波羅的風流史,而始終拒絕他的追求。
一天,阿波羅又來到眾女神居住處,達芬看見他後拔腿就跑,阿波羅懇求她不要躲避,並隨後跟從。
眼看要追上了,達芬向母親大地女神呼救道:“母親,如果你不能讓我逃脫,就改變我的形狀吧!”當阿波羅剛接觸到心愛的姑娘時,感到她的心仍在突突地跳,她的身體卻已變成一株月桂樹。阿波羅對達芬的愛情並沒有因此而泯滅,並將最高榮譽的象征給了達芬。
後來,希臘人便將月桂樹枝葉編成“桂冠”獻給競賽的優勝者,以此來表示榮耀。
■ 奧運會的由來
公元前776年,希臘人規定每四年在奧林匹亞舉辦一次運動會。在舉行運動會期間,全希臘的選手及附近的百姓相聚於奧林匹亞這個希臘南部的風景秀麗的小鎮。
同年,希臘舉行了第一屆奧運會,多利亞人克洛斯在192.27米短跑比賽中取得冠軍。他成為奧林匹克運動會榮獲第一個項目的第一個桂冠的第一個人。
後來,古希臘奧運會的規模逐漸擴大,並成為顯示民族精神的盛會。從公元前776年開始,到公元394年止,曆經1170年,共舉行了293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公元394年被羅馬皇帝禁止。
1875至1881年,德國庫蒂烏斯等人在奧林匹克遺址發掘了大量出土文物,引起了全世界的興趣。為此,法國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認為,恢複古希臘奧運會的傳統,對促進國際體育運動的發展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他的倡導與積極奔走下,1894年6月,在巴黎舉行了第一次國際體育大會。國際體育大會決定把世界性的綜合體育運動會叫做奧林匹克運動會,並於1896年4月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以後奧運會每隔四年舉行一次,輪流在各會員國舉行。
■ 奧運會會歌的由來
1896年4月6日,一支優美莊嚴的古典管弦樂曲響起在第一屆奧運會開幕典禮上,這支樂曲就是由希臘人塞瑪拉斯作曲,派勒瑪作詞,當時被人們稱為“奧林匹克聖歌”的曲子。
1950年以後,有人建議另作新曲,但幾經嚐試,都不如原有的好。於是,1958年國際奧委會在東京召開會議時,確認第一屆演奏的管弦樂為永久的“奧林匹克會歌”。
會歌的歌詞是用希臘文撰寫的,內容如下:古代不朽之神,美麗、偉大而正直的聖潔之父。祈求降臨塵世以彰顯自己,讓受人矚目的英雄,在這大地穹蒼中,作為你榮耀的見證。請照亮跑道、角力與投擲項目,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競賽,頒贈優勝者長青樹編成的花冠,塑造出鋼鐵般的軀幹。溪穀、山嶽、海洋與你相輝映,有如以色彩斑斕的岩石造成這巨大神殿,膜拜你,啊!永遠不朽的古代之神。
■ 奧運會火炬的由來
奧運會的火炬儀式,已經有2700多年的曆史。相傳,古希臘的奧林匹亞山是眾神的棲息之地,當地人們為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每隔四年就要祭祀一次眾神。
在聖地奧林匹亞祭祀時,人們還要進行短跑競賽活動。哪個運動員首先從祭司手中接過火把,把火神普羅米修斯前麵祭壇上的聖火點燃,他就是勝利者。他還將被視為英雄而受到人們的尊敬。
運動會中進行的“火炬接力”活動,是從在德國柏林舉行的第十一屆奧運會開始的。當時,德國長跑運動員到希臘奧林匹亞點燃火炬,然後一個接一個把火炬傳到柏林運動場。
我國在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上,首次舉行了“火炬接力”活動。
■ 奧運會會旗的由來
奧運會會旗是一個有五個圓環的白色無邊旗,五環相套,自左至右為藍、黃、黑、綠、紅五種顏色。奧運會會旗是根據顧拜旦男爵的建議和構思製作成的。
1914年7月,會旗首次出現在巴黎慶祝奧運會成立20周年的大會上。1920年,比利時奧委會把一麵繡有五環的綢緞會旗贈送給國際奧運會,並在安特衛普奧運會的開幕式上升起來。
一般說來,在每屆奧運會開幕時,上屆奧運會城市代表將這麵旗移交給該屆奧運會城市市長,但從第23屆奧運會開始,會旗是在閉幕式上交給下屆奧運會主辦城市的。
■ 奧運會獎牌的由來
1896年,在雅典舉行的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冠軍獲得的是一枚銀質獎章和一個橄欖枝做的花冠,亞軍獲得的是一枚銅質獎章和一頂桂冠。此獎章是由法國藝術家儒勒·夏普朗精心設計的。
第二屆奧運會在巴黎舉行,競賽規程規定要頒發“特別富有藝術意義”的獎品,結果取消了獎章,而給每個奧運會參加者發了一枚長方形的紀念章,圖案是勇士手執橄欖枝。
隨後幾屆奧運會,各自的獎章圖案設計各具風格,沒有形成固定的樣式。
直到1928年,奧運會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舉行,獎章由意大利佛羅倫薩藝術家朱塞佩·卡西奧裏教授設計,圖案是象征友愛、和睦、團結的手抱橄欖枝的女塑像。這枚獎章不僅授予運動員,也授予與奧運會同時舉行的藝術競賽的優勝者。自此以後,各屆奧運會獎章正麵的圖案保持不變,隻把舉辦地名與屆數作相應的變更。
■ 奧運會會徽的由來
奧運會的主要標誌是五個相套的、不同顏色的圓環。對奧運會五個圓環的含義,曾有一種比較流行的解釋,即每一個環的顏色代表一個大洲。1979年6月,國際奧委會出版的《奧林匹克雜誌》第140期指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根據奧林匹克憲章,五環的含義是象征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的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相見。
每屆奧運會都有不同的會徽,但所有會徽都帶有五環標誌,然後再襯之以反映東道國特點或民族風俗的圖案。如第17屆奧運會於1960年在意大利羅馬舉行時,就以羅馬的城徽作為會徽,即一隻母狼哺育兩個嬰兒的圖案。
第29屆奧運會會徽為一個小巧篆書“京”字圖案,形似一個奔跑衝刺的運動員,又如一個載舞之人歡迎奧運會的召開;既代表奧運會舉辦地北京,同時又極富中國東方的神韻。
■ 亞運會的由來
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會”,是亞洲地區的綜合性運動競賽,也是亞洲體壇最大的盛會,由亞洲運動聯合會的成員國輪流主辦,同一些世界級體育盛會,例如奧運會、世界杯一樣,每四年舉行一次。
亞運會的前身是遠東運動會,1911年由菲律賓體育協會發起組織,每兩年舉辦一次,輪流在菲律賓的馬尼拉、中國的上海和日本的大阪舉行。先後共舉行了10屆,1937年因世界大戰爆發而中止。1948年,參加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亞洲體育界人士協商,倡儀重新恢複遠東運動會,並擴大規模,改稱亞洲運動會,每四年舉辦一次,時間正好與奧運會錯開。
1951年3月,第一屆亞運會在印度首都新德裏舉行,當時隻有489人參加。到1978年第8屆時,參加人數已超過了4000人。
目前,亞洲運動員已成為世界體壇上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中國更是世界的體育大國和亞洲的佼佼者。
■ 蟬聯的由來
蟬的俗名叫“知了”,雄蟬用腹部的發音器來發出聲音。蟬的幼蟲棲息在土裏,它依靠針狀口器刺進樹枝裏,吸取汁液來維持生命。幼蟲變為成蟲時,便脫掉蟬殼,軀體在原來基礎上得以延伸,故稱為“蟬聯”。
為此,在一些體育比賽項目中,如連續保持了冠軍,就叫“蟬聯冠軍”;保持了亞軍,就叫“蟬聯亞軍”。
體育運動
■ 田徑運動的由來
田徑運動嚴格意義上講分為田賽和徑賽兩部分。
田賽主要指在跑道內部進行的,像跳高、跳遠、標槍之類的比賽項目;徑賽主要指在跑道上完成的賽跑項目。它是人類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據記載,最早的田徑比賽,是公元前776年在希臘奧林匹克村舉行的第一屆古代奧運會上進行的,項目隻有一個——短距離賽跑,跑道為一條直道,長192.27米。到公元前708年的第10屆奧運會上,才正式列入了跳遠、鐵餅、標槍等田賽項目。當時隻準男子參加,女子連觀看也不行,違者處以死刑。
1894年,在英國舉行了最早的現代國際田徑運動比賽,比賽共分9個項目。真正的大型國際比賽是1896年開始舉行的現代奧運會。它沿用古代奧運會每隔四年舉行一次的製度,每屆奧運會上,田徑運動都是主要的比賽項目之一。從1928年第9屆奧運會起,才增設了女子田徑項目,此後,女子便開始參加田徑項目的比賽。
至今,田徑運動仍然是體育比賽中觀賞性極強的運動之一。
■ 接力賽跑項目的由來
接力賽跑因其講究集體合作、激動人心而深受觀眾喜愛。
作為田徑運動競賽項目之一,據史料記載,它起源於非洲。非洲土著伐木工人是接力跑最早的發明者和實施者。當時,他們用比賽速度的接力方式,飛快地將叢林中的木材源源運出山地。
由此可見,最早的接力跑運動員就是伐木工人,接力棒就是木材,而叢林就是運動場。此後,接力跑逐步演變為競技場上的一個競賽項目。
1883年11月17日,世界上最早的接力賽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巴克雷舉辦。1912年,男子4×100米接力跑(即4個運動員,每人跑100米)被第5屆奧運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 跨欄跑項目的由來
跨欄跑運動起源於英國。17至18世紀時,英國一些地區畜牧業相當發達,牧民們需經常跨越畜欄,追趕逃跑的牲畜。節日裏,一些喜愛熱鬧的年輕牧民還常常舉行跳越羊圈的遊戲,他們把柵欄搬到平地上,設若幹個高矮和羊圈相仿的障礙,看誰能跑在最前麵,這就是跨欄賽的雛形。
到18世紀末,這項活動正式成為體育運動項目。當時人們把它叫做障礙跑,屬於男子運動項目,設置的障礙物是一般的柵欄,後來出現了埋在地上的木欄架,再後來又改為像鋸木材用的支架。
但跨越這種障礙物,不但容易發生傷害事故,而且也妨礙跨欄跑技術的提高。因此,跨欄跑在早期一直讓運動員們心存隱憂。
為此,19世紀初,出現了可移動的“⊥”形欄架,推動了跨欄技術的發展。1935年比賽中又出現了“L”形欄架,欄板隻要受4公斤的衝撞力,就會向前翻倒。“L”形結構較為合理和安全,一直沿用至今。
■ 鐵人三項賽項目的由來
鐵人三項賽,顧名思義是對體力、耐力、意誌力有著巨大考驗的體育項目。
這個項目的構思源於美國軍官約翰·科林斯。1978年的某一天,他在夏威夷檀香山與幾個同事一起聊天。話題突然轉到什麼項目的運動量最大,是遊泳、騎自行車,還是馬拉鬆?由於看法不一,他們爭論得難解難分,最後以一個有趣的決定結束了辯論:他們要進行一次比賽,把3.8公裏的遊泳、180公裏的騎自行車和42.195公裏的馬拉鬆長跑三項運動放在一起,一項接一項地一氣完成。
鐵人三項賽運動有三個檔次的標準:第一檔次已如前所述;第二檔依次為2.5公裏、100公裏和25公裏;第三檔次已作為奧運會的標準,依次為1.2公裏、40公裏和10公裏。
這種在當時看來似乎是不可思議的比賽運動項目要麵臨強烈的挑戰,然而,在歐洲竟迅速風靡起來。
現在,美國“鐵人三項賽”每年舉行不下500次,參加者達百萬人。
■ 馬拉鬆比賽的由來
馬拉鬆賽是一項長跑比賽項目,其距離為42.195公裏。這個比賽項目的距離為什麼不是整數呢?這要從公元前490年9月12日發生的一場戰役講起。
這場戰役是波斯人和雅典人在離雅典不遠的馬拉鬆海邊發生的,雅典人最終獲得了反侵略的勝利。為了讓故鄉人民盡快知道勝利的喜訊,統帥米勒狄派一個叫斐迪皮德斯的士兵回去報信。
斐迪皮德斯是個有名的“飛毛腿”,為了讓故鄉人早知道好消息,他一個勁兒地快跑,當他跑到雅典時,已喘不過氣來,隻說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倒在地上死了。
為了紀念這一事件,在1896年舉行的現代第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上,設立了馬拉鬆賽跑這個項目,把當年斐迪皮德斯送信跑的裏程——42.195公裏作為賽跑的距離。
■ 鉛球的由來
鉛球的重量為什麼是7.257公斤,又為什麼要保留三位小數呢?這得從鉛球的來曆說起。
1340年,歐洲出現了世界上第一批炮兵,用的是火藥炮。炮彈是用鐵鑄成的,樣子像個圓球。一個炮彈的重量是16磅,合7.257公斤。士兵們在休息時,用炮彈推來推去玩耍,逐漸地發展成為鍛煉身體的方法,因此而被列入了田徑運動項目。
但有人覺得鐵鑄的圓球體積太大,使用起來不方便,就改為鐵殼裏灌鉛,成為鉛球,重量仍為7.257公斤。由於鉛的比重大於鐵的比重,在重量不變的條件下,鉛球體積比鐵球大大縮小,用起來可就方便多了。不過現在7.257公斤(四舍五入為7.26公斤)的鉛球,隻限於男子比賽時使用。女子比賽時使用的鉛球為5公斤,不再保留小數。
■ 跳遠的由來
跳遠是最古老的競技項目之一,在古希臘奧林匹克的“五項運動”中就有跳遠。
據史料記載,首次正式的跳遠比賽是在公元前708年舉行的,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曆史。當時跳遠的設施非常簡單,隻是把地麵的土質刨鬆,然後在前麵放一條門檻代替起跳板。為避免落地時產生傷害事故,以後用沙坑代替了鬆土。
18世紀末,法國教育家古特木斯和雅安把跳遠列為鍛煉身體的重要項目之一,並在他們的著作裏詳細介紹了跳遠運動的設備和訓練方法,高度肯定了跳遠在人體運動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時間的推進,跳遠運動的紀錄不斷被打破。在近代田徑比賽中,有記載的第一個男子跳遠世界紀錄是英國運動員麥切爾在1864年創造的,成績為5.48米。比蒙在第19屆奧運會獲得跳遠冠軍,其8.90米的世界紀錄一直保持了20多年,才被美國選手鮑威爾以9.05米的新紀錄打破。
■ 跳高的由來
跳高是田賽項目之一。過竿技術有跨越式、剪式(亦稱“東方式”)、滾式、俯臥式和背越式等。
跳高運動起源於英國,是從體操項目中派生出來的。1864年,英國首先將跳高列入田賽比賽項目,英國人柯奈用跨越式(最原始、最簡單的跳高姿勢)跳過了1.70米的高度。男子跳高於1896年首屆奧運會上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女子跳高於1928年開始正式列入奧運會項目。
剪式跳高起源於美國。19世紀末,美國東部州運動員創造並采用了這一跳高姿勢,故曾被稱為“東方式”;又因跳時身體各部分成波浪形狀依次越過橫竿,因此也有“波浪式”之稱。
滾式跳高亦源於美國。20世紀初,美國西部州運動員創造並采用滾式跳高,因跳時運動員形似滾過橫竿而得名。又因美國運動員霍拉英首用此式創造2.01米世界紀錄,因而又稱“霍拉英式”。
俯臥式跳高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40年代時已被普遍采用。
現在,最流行的是背越式跳高,而其他幾種跳高方式在大賽中已幾乎絕跡。
■ 跳傘的由來
相傳,公元1628年,在意大利的一座監獄中,有一個名叫拉文的囚犯,他幾次醞釀越獄,但不得其計,因為不但警察看守很嚴,而且監獄圍牆有好幾丈高,倘若從上麵跳下,不死也殘。
有一次,親友在探監時給他送來一把雨傘,這就成了他越獄的工具。他偷偷地把一根根細繩的一端拴在雨傘的傘骨上,另一端握在手中,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拉文避過看守,爬上高高的圍牆,抱著那把雨傘往下跳,著地後竟然毫無損傷。
但拉文後來又給抓回監獄,他的越獄供詞卻引起了航空專家的興趣。1785年,法國的白朗沙爾受這次冒險越獄的啟迪,把狗和重物運上半空,然後乘降落傘下降獲得成功。1797年,法國的一位飛行員乘氣球升上高空,使用自己的降落傘下跳成功。
■ 跳水的由來
宋朝以前就出現一種跳水運動,當時叫“水秋千”。表演者借著“秋千”使身體淩空而起,在空中完成各種動作之後,直接跳入水中。這項運動動作驚險,姿態優美,類似現代的花樣跳水。
唐代趙璨的《因話錄》記載:洪州(今南昌)曹讚能在“百丈檣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麵,若在茵席”,或在水中“回旋出沒,變化千狀”。這可看做是我國早期的跳水運動。
■ 競走的由來
競走起源於英國,1867年,英國舉行了第一次競走錦標賽。到了19世紀90年代,這項運動在德國盛行起來。1893年舉行的維也納到柏林的競走比賽,全程長達578公裏。
1908年,奧運會正式將競走列為比賽項目。從1961年起,每年舉行盧迦諾杯競走比賽,以後發展成為世界杯賽,男選手爭奪盧迦諾杯,女選手角逐愛斯堡恩杯。
■ 遊泳的由來
遊泳在我國大約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了。遠在春秋戰國時,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就有“泳之遊之”的詩句。《詩經》裏還有“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漢有遊女”的記載。這說明當時遊泳的不僅有男的,而且還有婦女參加。
遊泳是一項男女老幼皆宜的體育運動項目,它既不需要什麼設備,也不受運動場地的限製,江、河、湖、海均可進行。
■ 花樣遊泳的由來
花樣遊泳又稱“水上芭蕾舞”,是一項比較年輕的體育項目,如今,它已經成為國際泳聯的四個正式比賽項目之一。
花樣遊泳作為新興的女子體育項目,開始於20世紀20年代,1924年在加拿大魁北克首次公開表演;1934年在美國芝加哥“萬國博覽會”上,美國一位大學女講師凱瑞斯與她領導的“現代女子遊泳健將”小組首次向各國觀眾表演了花樣遊泳。這一行動引起了人們的廣泛興趣。
花樣遊泳在體育運動中地位的確立,則是以它的比賽規則的製定為標誌的。
1956年,花樣遊泳被國際泳聯列為正式的比賽項目,製定了比賽規則。1958年12月,歐洲舉辦了第一屆國際花樣遊泳比賽,來自9個國家的花樣遊泳運動員,在阿姆斯特丹表演了他們的技藝。
1973年,在貝爾格萊德舉辦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比賽。86名參加者來自15個國家,美國隊獲冠軍。
1984年,花樣遊泳作為比賽項目第一次進入奧運會,美國、加拿大、日本三國選手分獲單、雙人項目的前三名。
■ 衝浪運動的由來
最早,衝浪運動出現在19世紀70年代末的夏威夷群島海灘。1878年,一位名叫科克的美國輪船船長在其輪船駛近夏威夷港時,發現4個印第安人騎在一個約5米長的樹幹上,海浪時而把樹幹衝到峰頂,時而又使它落入浪穀。科克起初以為他們是落難者,後來一問才知道,他們是在衝浪玩。這便是最早關於衝浪運動的記載。
在科克發現這種衝浪遊戲幾十年之後,在獲得1912年奧運會遊泳冠軍的美國夏威夷人哈哈摩庫的大力提倡下,衝浪運動才在美國的加利福尼亞推廣開來,現在這項運動流行於夏威夷、北美、秘魯、澳大利亞和南非,並且已經具有了世界級別的衝浪錦標賽。
■ 體操的由來
體操,在我國曆史悠久,文獻和出土文物中多有記載。據專家研究,我國古代體操有兩類:一類是強健筋骨預防疾病的體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代藥學名著《內經》中的“導引養身術”。出土的導引圖,距今已有2100多年之久,而且內容非常豐富:有肢體運動、呼吸運動、器械運動等。另一類存在於古代樂舞、雜技、戲劇和流傳於民間的技巧運動中。
1969年春,在山東省濟南市北郊無影山的南坡,整理和發掘了14座漢墓。在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一盤西漢時期的樂舞雜技陶俑。這盤群俑中就有四個在做體操表演,其中兩個對稱做倒立,兩個在做躬彎。而且東漢時期,華佗經過動物啟發而研製“五禽戲”,雖然是為強身健體的目的而設計,但其優美的動作已經可以看出體操的端倪。
唐宋以後,體操運動有了進一步發展,出現了雙人和集體動作,許多複雜的翻騰動作和雜技表演結合在一起。
至於器械體操,遠在東漢時期,我國民間就有“杠力功”,很像現代的器械體操。
現代體操項目傳入我國,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但是,當時體操運動十分落後,不僅沒有群眾性的體操活動,而且幾十年間隻在1924年第三屆全運會上才舉行過一次項目不全的全國性的體操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