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萬事由來12(2 / 3)

於是,愛迪生開始研究起聲音重發的問題。

1877年8月15日,在實驗室裏,愛迪生讓助手克瑞西按他所設計的圖紙上的圖樣,製出一台由大圓筒、曲柄、兩根金屬小管和模板組成的怪機器。

12月,愛迪生公開進行了錄音實驗。他一邊輕輕搖動手柄,一邊對著振動膜引吭高歌,演唱了一首叫“瑪利有一隻小羊”的民歌:“瑪麗有隻小羊羔,雪球兒似的一身毛……”針尖在圓筒的錫箔上一圈又一圈地劃動。

然後,愛迪生又把針尖移回到最初的位置,再使圓筒轉動。結果,機器裏飄出了歌聲,和愛迪生剛才唱過的毫無二致。

留聲機從此就問世了。第二年,愛迪生的留聲機技術在巴黎博覽會上榮獲了發明獎。後來,愛迪生又把留聲機上的大圓筒和小曲柄改進成類似時鍾發條的裝置,帶動一個薄薄的蠟製大圓盤。

現在的留聲機中,以激光唱機最為流行。這種機器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由德國科學家開發出來的。

激光唱機需要唱臂、唱頭和唱針,這就將傳統唱機工作時所產生的噪音消除得一幹二淨了。它用激光掃描代替唱針,接上高保真放大機,人們就能聽到音響了。激光唱機是集電腦、激光、數碼技術三位一體的新型唱機。

■ 舞蹈的由來

舞蹈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甲骨文的舞字像一個人手拿兩片羽毛在跳舞。《呂氏春秋·古樂篇》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古舞分為文舞與武舞。《禮記·內則》雲:“十有三年,說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意指孩子長到13歲就要教他學音樂詩歌舞蹈,先學文舞;年齡稍長,再學武舞。操武舞則手拿幹盾斧鉞之類。

唐代是我國音樂舞蹈發展的鼎盛時期。《新唐書》載:唐高宗在宮中親自排練上元舞,舞者180人,衣畫雲彩,呈五色,以象元氣,祀祠時用之。唐玄宗時,教坊有王大娘善頂長竿舞,頭頂百尺長竿,竿上置木製海中神山,令小兒持降節出入其間,王大娘在下邊歌邊舞,融雜技舞蹈於一爐。詩人劉晏讚道:“樓前百戲競爭新,惟有長竿妙入神。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由西域傳入長安的胡旋舞,曾在宮廷內風靡一時。舞者立球上,縱橫騰踏,旋轉如風,妙不可言。白居易寫過一首詩:“胡旋女,胡旋女,心應弦,手應鼓。弦鼓一聲兩袖舉,回雪飄碸轉蓬舞……”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的盛況。

■ 交際舞的由來

“交際舞”是從民間的農民舞蹈發展來的。

隨著社會生活的發展,民間舞蹈分為兩支。在以宮廷文化為中心的封建王朝時期,民間舞蹈的一支上升為宮廷舞蹈。在以都市文化為中心的資本主義時期,民間舞蹈的另一支變成了交際舞,作為市民的休閑娛樂活動。農民冬閑或節日的舞蹈,大多以八人四對為形式,步法多“走步”、“跑跳步”等。

到了20世紀,歐洲的傳統民間舞步,典型的如“馬祖”、“休提士”、“華爾茲”之類發掘殆盡,美國黑人的“爵士舞”應運而生。以後舞蹈種類又繼續豐富,傳入阿根廷的“探戈”、古巴的“倫巴”、巴西的“桑巴”等。這些舞步大都有一定生活依據:“倫巴”舞步源於頭頂重物轉步時換重心的節奏;“桑巴”則是模仿棕櫚臨風搖曳之狀。

■ 芭蕾舞的由來

芭蕾是法文Ballet的音譯。1489年,在米蘭大公加裏阿諾和阿拉貢的公主伊薩貝爾結婚的喜宴上,出現了以詩歌、音樂、舞蹈三者相結合的新節目,穿著神話人物服裝的“眾神”載歌載舞地活躍在整個宴會上,充分施展了藝術家的才能,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這種形式的表演藝術傳到法蘭西後,更是風靡一時。從此,這種形式的表演便被人們稱為“芭蕾”。

到了19世紀,芭蕾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並形成了意大利、法國、俄羅斯三大流派,《天鵝湖》、《吉賽爾》、《仙女》、《睡美人》、《胡桃夾子》等許多經典作品就是在這時產生的。在當代,芭蕾和現代舞的結合又賦予芭蕾以新的生命,產生了“現代芭蕾”。

500多年過去了,芭蕾已經發展成為運用獨舞和群舞,附加音樂、布景等手段,表現一種詩情畫意,或一連串概念、一個故事情節,令人賞心悅目的劇場藝術。

中國芭蕾曆史較短,大約是20世紀50年代從蘇聯傳入的。我國第一個演出芭蕾舞劇的是裕容齡。1902年在法國的巴黎大歌劇院中,由她擔任主角,演出了《希臘舞》和《玫瑰與蝴蝶》。

■ 探戈舞的由來

探戈舞,它的步伐剛勁有力,進退成直線,節奏頓挫有致,被稱為舞中之王。

大約1880年,探戈舞由布宜諾斯艾利斯下層的居民跳的米隆加舞演變而來。到了20世紀初期,探戈舞才開始被社會公眾認可,1915年,這種舞風靡歐洲上層社會。

早期的探戈舞活潑歡快,到大約1920年時,音樂和歌詞都變得憂鬱感傷,舞步也由原先的充滿活力變為平穩的交際舞步。如今,探戈舞已成為阿根廷的標誌之一,和足球、烤肉並列為本國人民的三大愛好。

■ 迪斯科的由來

迪斯科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以後在歐美的舞廳逐漸流行。

迪斯科是一種放送流行歌曲唱片供人跳舞的夜總會的簡稱,後來逐漸成為一種流行音樂及以扭胯為基本動作的舞蹈的專稱。

跳這種舞時一般播放一種專門製成的唱片,因而又叫“唱片舞會”。迪斯科音樂是一種音響的合成,錄製人利用各種電聲設備和電子樂器進行技巧性編織。迪斯科音樂注重情緒感染,以強烈的節奏鼓動人心。

它不像其他交際舞那樣動作規範,而是可以按節奏隨意發揮。它也不講求男女配合,不重視思想內容,一般把旋律和歌詞減少到最低程度,強調發揮低音部的節拍性的音型,形成像節拍器那樣的不斷重複,經常出現緊縮的重擊節拍。

聽眾欣賞時,會不自覺地進入音響的旋渦之中,激動地跳躍和舞蹈,人們一跳起來就停不住。這樣,迪斯科很快成為一種流行舞蹈的名稱,而不是單純的音樂概念了。

■ 霹靂舞的由來

霹靂舞是由20世紀50年代產生的迪斯科舞逐漸演化和創新而成的。50年代初期,電子工業迅速崛起,人類腦力負荷增加,生活節奏加快,使西方青年感到精神過分緊張和壓抑,迪斯科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放鬆緊張心理和消除疲勞的自我娛樂活動應運而生的。

迪斯科音樂流行了一段時間後,變動意識強烈的西方青年又感到迪斯科既不能表現人類的智慧,也不能帶來美的享受。於是,美國一名叫約翰的黑人標新立異,率先在街頭跳起了既有迪斯科節奏,又能反映一定生活內容的“霹靂舞”。

因此,當初把霹靂舞稱做“街頭舞蹈”。霹靂舞不僅具有雷鳴般的節奏,閃電般的速度,而且有一種強烈的、衝破框框的競技要求和千變萬化的節奏感,舞蹈的動作也大都是扭曲變形、痙攣、誇張式的。

同時,霹靂舞還糅合了美洲民族舞的粗獷、現代迪斯科的節奏和芭蕾的韻律。霹靂舞能使人體全部關節、肌肉、韌帶得到活動,起到改善血液循環和呼吸係統的功能,可收到消除疲勞和健身的效果。

美術工藝

■ 繪畫的由來

舊石器時代後期,出現了繪畫,其中最早的繪畫屬於舊石器時代的奧瑞納文化和馬格德林文化,在西班牙和法國比較集中。

在西班牙北部的長270多米的阿爾塔米拉洞穴裏,有不少壁畫,這些壁畫集中在入口處左方,長18米,寬8~9米的“大屋子”的屋頂上。那時的“美術家”巧妙地利用岩壁的起伏,繪上鹿、馬等富有現實感的動物。

1940年,考古學家發現了法國蒙地亞克的拉斯河洞穴壁畫,這是一些繪在內岩壁上的彩畫,保存極好。各種畫像大小不一,大的5.5米,小的1米左右,約有100多幅。以馬為最多,其次為牛、鹿、熊、鳥等,也有極其粗糙的人像。這些畫大多是粗線條的輪廓畫和剪影,顏料有黑色的氧化錳和紅色及黃色的氧化鐵。

■ 漫畫的由來

漫畫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獨特畫種。“漫畫”一詞,在曆史上何時開始出現的呢?

宋代學者洪邁著的《容齋隨筆》中就有“漫畫”一詞,不過此“漫畫”並非表示畫,而是一種鳥的名稱。

在日本,19世紀上半葉的著名“浮世繪”風俗畫家葛飾北齋(1760~1849),明確用“漫畫”一詞作為一個畫種的名稱而出現。所以說,“漫畫”作為繪畫品種的名稱,有可能是從日本傳入我國。

在我國,明確以“漫畫”這一名稱做為畫種出現,是1904年。該年3月27日起,上海的《警鍾日報》上發表的畫,就冠以“時事漫畫”的名稱。但畫幅不多,而且讀這份報紙的人很少,“漫畫”這一名稱也隻是曇花一現,影響不大。

“漫畫”這一名稱在中國的流傳普及,始於豐子愷(1898~1975)先生。從1925年5月第172期起,《文學周報》以“漫畫”為題頭刊出《燕歸人未歸》後,陸續發表豐子愷的一係列漫畫。從此,“漫畫”這一名稱便在中國普及流傳開來。

■ 連環畫的由來

中國早就有連環畫這種形式的繪畫了,隻是那時不叫“連環畫”。在漢代,出現了單幅故事畫,像孟母教子的故事畫《孟母斷機杼》。這便是連環畫的雛形。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寺廟裏出現了許多佛教故事連環畫。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可以說是石壁上的大型彩色連環畫。

此外,我國古時還有許多宗教故事畫。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刻圖連環故事畫便產生了。

我國早期的連環畫多數是通過石刻才完整地保存下來。現在,在山東曲阜孔廟內的聖跡殿石刻,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有完整的故事的石刻連環畫。

我國第一次把圖畫故事書叫做連環畫,是從1925年開始的。當時上海世界書局出版了一本《西遊記》,定名為“連環圖畫”。雖然有人把以後出版的這類書稱為“公仔書”、“牙牙書”、“小人書”,但統一的叫法還是“連環畫”。

■ 鉛筆畫的由來

“鉛筆畫”,顧名思義是用鉛筆繪製的圖畫,起源於17世紀的歐洲。

鉛筆畫主要是指素描、速寫以及繪畫之前所作的輪廓等。16世紀石墨已經被開采出來運用於許多行業,鉛筆就在此時出現了,但17世紀以前的畫家並不懂得如何使用。直到17世紀,在荷蘭畫家的作品中,最先出現了用石墨(鉛筆)繪製的細節。之後,油畫家、建築師和設計師們對石墨的使用漸漸多了起來。

1795年,法國化學家、發明家康特把石墨和黏土混合造出硬軟程度不一的筆芯,從而使筆觸可以得到控製。這使鉛筆有軟、有硬,類型很多,適於繪畫,於是在19世紀為畫家所廣泛使用。

19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安格爾的人物素描和肖像習作是鉛筆畫的典範,清晰的輪廓和鮮明的陰暗差別,在畫中融為一體,優雅嚴謹。

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的速寫,風格粗獷,具有十分感人的氣質。20世紀,許多畫家如馬蒂斯、畢加索等,繼續用鉛筆創作具有獨特藝術價值的作品。繪畫發展到今天,鉛筆被廣泛地用於繪畫的基本功訓練,以及作畫之前的準備工作。

鉛筆畫已成為繪畫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年畫的由來

年畫和春聯一樣,都是為了表達喜慶吉祥的願望。年畫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畫種,也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藝術形式。因為按習慣在春節時張貼,故稱年畫。

年畫最初是貼在門上的。據曆史記載,在東漢及六朝時期,就有年畫了。漢應劭說過:“畫虎於門。”到了唐宋,年畫應用更為廣泛。在宋代雕版印刷已產生,除了木版年畫外,采用繪畫手法表現的也很多。到了明清之際,雕版畫藝術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專門製作年畫的作坊。如天津“楊柳青年畫”、山東“濰坊年畫”、蘇州“桃花塢年畫”等,都是在同一時期發展起來的。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藝術流派和風格。

■ 壁畫的由來

壁畫的前身是原始人的岩畫,其來源可以說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就產生了。主要表現的是勞動、狩獵的場麵。

在建築物上或石窟中繪製壁畫,起源也很早。相傳在周朝時,對人褒獎功德往往用圖畫在壁上描繪。到了漢代,壁畫更為普遍。西漢宣帝時曾畫功臣十一人的圖像於麒麟閣,東漢光武帝時畫二十八將肖像於淩煙閣。這些都是描繪在宮殿建築上麵的。漢代以後,由於佛教盛行,廟宇林立,壁畫便同宗教結合在一起了。魏晉南北朝隋唐各代,是我國的壁畫發展的鼎盛時期,產生了像敦煌莫高窟這樣舉世聞名的傑作。

我國的壁畫傑作,因為大多數留在宮廷廟宇式建築的牆壁上,隻有少數留在岩洞石窟中,所以許多壁畫隨著建築物的毀滅而消失了。還有少部分壁畫在墓室中,埋於地下,幸得保存。漢代壁畫遺留到今天已被發現的也多是在墓室裏,比如密縣漢墓壁畫等。

■ 鐵畫的由來

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以鐵、銅等金屬為載體進行創作的藝術,譬如景泰藍、鐵畫等,其中鐵畫成為中國繪畫藝術獨具魅力的一支。

鐵畫又稱做“鐵花”、“鐵藝”,是用鐵片和鐵器製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出現於11世紀中期(宋仁宗慶曆年間),在當時的北宋非常流行。又根據明朝文震亨的《長物誌》所載,鐵畫是“利用廢鐵造鐵花,宋真宗時肇始於河東路(今山西省),在當時已知用無煙煤煉鐵,素以盛產鐵製品著名”。辛亥革命後,皖南蕪湖仿造鐵畫。現在,蕪湖鐵畫早已成為聞名中外的手工藝品。

關於鐵畫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個叫湯天池的小孩隨母親逃荒來到安徽蕪湖,在江邊吉祥寺住下,靠乞討度日。湯天池12歲時,經母親同意,到一家鐵匠鋪當學徒工。在鐵匠鋪裏,天池起早貪黑,苦幹三年,但是還沒有學習到多少手藝,就被老板辭退了。

為了養活年邁的母親,他就在寺邊搭個草棚,做點打鐵生意。寺裏住著一個寫字繪畫的老先生,整天在寺裏潑墨作畫。一天,湯天池心生一念,對老先生說:“先生,我想畫畫,行嗎?”老先生對天池打量了一番,把筆往桌上一放,冷冷地說:“你學畫畫?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湯天池非常氣憤,他回到家裏,立刻生火,決心要用鐵打出字畫來。從此,白天,天池上山看勁鬆,觀青竹,到鄉村看婦女剪紙繡花,到木匠鋪看木匠雕龍刻鳳;晚上,他在棚子裏用鐵打青鬆、勁竹,錘花鑄朵,鍛龍焊鳳。三年過去了,湯天池終於打成一幅古鬆圖。

到了今天,鐵畫藝術廣泛運用於建築、裝飾等領域。

■ 楊柳青年畫的由來

楊柳青在天津市西郊,它的木版年畫馳名中外。楊柳青年畫產生於明朝末年,至清雍正、乾隆年間興盛繁榮起來,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曆史。其製作采用木版水印和人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有一個民間傳說敘述了它的來曆。

很久以前,天津衛西南有個村子,村中有一個孤兒叫楊柳青,經常外出討飯。他十多歲的時候,有一次要飯回來,正趕上一場大雨,他趕忙跑到河邊的一座三官廟裏避雨。在廟裏,他看見一個須發皆白的老道,手拿一根茅草在香爐裏畫畫。他看得入了迷,便懇請老道士收他為徒。老道答應他下雨天可以來學畫。

從那以後,一到下雨,楊柳青便來學畫,共一學了三年。後來海河發大水,三官廟被衝塌了,老道也走了。以後,他每天白日做工,晚上畫畫。他的畫越畫越精美,但他的畫從來不賣,畫一年下來,年底便分贈給四鄉的窮人,讓他們過年時貼在牆上。人們稱之為“楊柳青年畫”。

■ 中國畫題款的由來

中國畫中的題款體現了人們追求的完美境界。題款有“題”和“款”兩方麵的內容,它豐富了繪畫的思想內容和形式美。

題款是伴隨著繪畫的發展而產生的。夏商時期的繪畫活動具有很強的功用性。這種功用性的特點發展至漢代,使得中國的早期繪畫成了“成教化、助人倫”、“存乎借鑒”的工具。於是,在繪畫技巧不足以完全表達思想、內容的情況下,“題款”便應運而生,其作用就是標明所繪人物的身份,說明繪畫的內容。

題款之所以得以產生,是由於繪畫的政教性。在畫上僅僅署上人名、官職無法適應繪畫政治功用的需要,所以在題款產生的同時,又出現了“畫讚”。“讚”是文體的一種,以讚美為主。主要用於對繪畫的內容等進行輔助說明。

起初的畫讚多為四言韻文。如曹植的《黃帝讚》:“少典之孫,神明聖哲。土德承火,赤帝是滅。服牛乘馬,衣裳是製。雲氏名官,功冠五帝。”就是對黃帝的頌歌。

在東晉初期,題畫讚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有以敘事為主的人物讚,而且出現了以詠物和客觀描寫為主的品物讚,有了要求抒發作者個性的傾向。到宋、明、清時期,繪畫中詞賦的大量出現,更是豐富了畫讚的內容。

■ 油畫的由來

油畫發軔於中世紀晚期,後來漸漸繁榮起來。最早的油畫一直可以追溯到11世紀。但一直到15世紀時,油畫還比較少。

那時,人們用蛋清調色,這種方法叫做蛋彩畫(丹配拉畫)。進入文藝複興時期以後,各種藝術飛快發展,由於亞麻子油的質量提高,並可以使用溶劑如鬆節油,油開始被用作繪畫材料。

15世紀中期,蛋彩畫開始用油調色上光。佛蘭德斯的畫家簡·馮·愛克,是這項技術的最早使用者。16世紀中期,威尼斯的油畫家把油當做主要介質,他們喜歡把顏料塗到亞麻帆布上。那時候,在木板上作畫還不多見。帆布油畫在文藝複興和巴洛克時期成為人們喜愛的繪畫形式。

17世紀出現了一係列油畫大師,他們的成就引人注目。這些人包括佛蘭德斯的魯本斯、西班牙的迪埃戈·委拉斯凱茲、荷蘭的倫勃朗,他們毫無例外地在帆布上用油彩作畫。倫勃朗發明了通過油彩層疊表現光線和明暗的方法,這使他的作品生動感人。18、19世紀的畫家,常在作畫前把帆布塗上一層或灰或黑的油彩。

19世紀時,油畫技術又得到了新的發展,已經有人專門從事油彩的生產,而油彩市場也已出現。畫家可以帶上油彩、畫架和備好的帆布,離開封閉的畫室到戶外寫生。這種技術的進步,對19世紀70~80年代印象派風景畫的出現,起到了有力的促進作用。

由於油畫技術的發展,畫家能夠依據不同的戶外風景選擇不同的畫法。印象派因1872年克勞德·莫奈的油畫《日出印象》而得享大名,震驚世界。

影視戲劇

■ 電影的由來

電影是個“舶來品”,它源於歐洲,最早是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1895年將連續拍照的相片連續放映而成,而“電影”一詞卻是地道的中國名字。

1878年,美國加利福尼亞財閥集團的中心人物、鐵路大王斯坦福為了與百萬富翁懷特打賭,出重金請著名攝影師慕布裏奇幫助他證明奔跑的馬四蹄是同時離開地麵的。

慕布裏奇用12塊感光板放在12個照相機裏,找12個助手控製跑道上橫著同樣數字的繩索,然後發出信號,飛馬蹄至繩斷,每踢斷一根便使鏡頭開啟一次,使馬自行拍照。以後,他又按此法增用24架照相機拍攝,亦收到了較好效果。

他在攝影史上首先獲得了馬在奔馳中的快照,把這些連續拍攝的照片放在幻燈機上放映,那些靜止的馬竟然變成了自由奔馳的奔馬。這個實驗曆時兩年,耗資4萬美元。不過,拍下的片子隻能放映一兩秒鍾。

1888年,法國人馬萊發明了第一架電影攝影機,他第一次用感光影帶拍成了活動影片。

電影誕生以後,不久傳到中國。當時觀眾發現,這種西洋的新發明與中國古老的皮影戲很相似,隻是放映時用電做光源。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活動影戲”叫做“電光影戲”。後來,人們或許是為了叫的順口,就簡化成“電影”了。

■ 寬銀幕的由來

電影產生的初期,通用的銀幕高寬之比是16∶22,電影界稱之為標準銀幕。曾在我國很流行,但現在電影基本上都是寬銀幕了。

1953年,“西尼瑪斯珂普”係統的寬銀幕係統問世。這種影片在拍攝時同樣使用一條35毫米的電影膠片,但攝影鏡頭的光學係統是變形的,人和物都變成了瘦長瘦長的,而在放映時,隻要在普通的放映機鏡頭前再加一變形鏡頭(還原鏡頭),人和物就會恢複原狀,而形成了比標準畫麵寬得多的寬闊畫麵。電影界稱之為“真寬銀幕”影片。

“真寬銀幕”影片的電影效果很好,可以說是電影視覺效應的一個突破,尤其是宏大的場麵,放映起來特別逼真。

後來,又出現了一種不用變形鏡頭,而隻簡單地將標準畫麵的高度壓縮一些,使畫麵的高寬比例有所改變的方法,叫做“遮幅式寬銀幕”影片,電影界稱之為“假寬銀幕”影片。此後,人們又將“假”字去掉,直接稱之為寬銀幕了。

■ 立體電影的由來

世界上最早的立體電影是《愛的力量》,是由美國帕費克特·皮克丘斯公司在1922年拍攝的。為了獲得立體感,放映時,觀眾必須戴上裝有紅色和綠色鏡片的眼鏡。

1945年至1946年,在黑海沿岸,蘇聯拍攝的《魯濱孫漂流記》是世界上第一部彩色有聲立體電影,這部電影由A.N.安德烈耶夫斯基導演,1947年2月在莫斯科舉行首映。

在拍攝這部影片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整整用了5個晚上的時間,才解決了技術上的最大困難,讓一隻真貓沿著細樹枝向攝像機鏡頭走來。

放映時,觀眾感到貓是從自己的頭頂上走過去,消失在電影廳的後麵了。

■ 蒙太奇的由來

蒙太奇是法語mowtqge的音譯,原意是“構成”和“裝配”。影視劇作借用這個詞是“剪輯”、“組合”的意思。它是影視劇作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

電影或電視劇是根據導演事先的構思,將一個鏡頭一個鏡頭拍攝錄製成片段,再按照一定的要求組接起來成為完整影片的。

導演為了在影片中產生對比、懸念等藝術效果,常常有意識地把單獨看來是毫無聯係的鏡頭連接在一起,反映特定的生活內容,這種表現方法就是“蒙太奇”。

比如,一個鏡頭是火車飛駛,要駛向斷裂的大橋,而緊接著一個鏡頭是一個牛仔騎馬飛奔,想追上火車讓它停下來。兩個鏡頭交替放映,使人十分緊張,這就是“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主要指畫麵與畫麵的組合,同時也包括畫麵與音響、色彩相互之間的組合,這種表現手法最早出現在1900年到1901年英國電影家C.A.斯密士拍攝的《小醫生》中。

■ 畫外音的由來

為了能夠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行心理描寫,電影“畫外音”誕生了。它是由好萊塢著名導演馬摩裏安創造的。

20世紀30年代,馬摩裏安在拍攝《街頭慘案》的片子時,為了要清晰地把角色的內心活動“和盤托出”,產生了把角色的思想、心理活動和回憶變成可以聽見的聲音的想法,在實踐這一設想的同時運用特寫鏡頭加以突出表現。

拍攝時,他讓演員隻表演揭示其內心感情活動的外在形體動作,攝影機拍下演員的特寫鏡頭,另一位演員則以“旁白”的形式充當角色的“思想代言人”,也就是今天常見的“畫外音”。

現在,“畫外音”已成為一種非常流行的電影藝術手法,並出現了多種形式,比如“聲畫同步”、“聲畫逆步”等。

■ 特技攝影的由來

特技攝影手法是由法國的著名電影大師C.梅裏愛發明的。1898年,即電影誕生後的第三年,當時的梅裏愛癡迷於電影攝影藝術。

一天,他在巴黎一條街上拍電影,當他正在拍攝一輛行駛的公共汽車時,攝影機出了問題。這時,遠處正好開來一輛靈車,當時梅裏愛沒有看到靈車來去,隻顧修理機器,然後又馬上繼續拍攝。結果沒有想到,在放映這段影片時出現了一串十分奇怪的鏡頭:走著走著的公共汽車,忽然變成了一輛裝死人的靈車。

這引起了梅裏愛的思考。他想:公共汽車可以變成靈車,那麼,茅屋也可以變成宮殿,男人可以變成女人……隨後,他開始認真地研究和改裝攝影機。經過了無數次的實驗,發明了“複攝法”,即將一個形象疊拍在另一個形象的上麵。

不久,他又開始注意攝影機的速度,結果又創造出了“快動作”和“慢動作”的奇跡,也就是目前“變速攝影法”的先驅。這樣,特技攝影就產生了。

■ 特寫鏡頭的由來

特寫鏡頭出現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1893年2月2日,在美國新澤西州西奧蘭治新建的愛迪生電影製片廠中,威廉·迪克遜拍攝了《弗雷德·奧特的噴嚏》一片中的弗雷德·奧特打噴嚏的鏡頭。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特寫鏡頭。

世界上最早在中景鏡頭中使用了特寫鏡頭是1900年英國聖奧爾邦斯的阿薩·梅爾巴恩·庫帕拍攝的《老奶奶相麵用的凸鏡》,該片描寫了一個孩子拿著老奶奶相麵用的凸鏡,去看手表、報紙、金絲雀、小貓、老奶奶的眼珠等情景,十分有趣。後來,特寫鏡頭在電影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運用。

■ 奧斯卡金像獎的由來

1927年5月4日,為了促進電影藝術和技術的發展,美國電影界的36位領導人在一次集會上發起組織了一個非贏利的團體,這就是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的前身。

電影界領導人梅耶建議學院用頒獎的方式,給正在為繁榮和發展中的電影業帶來了聲望和榮譽的人頒獎,於是便產生了學院獎。選定了24歲的雕塑家喬治·斯坦利創作的鍍金雕像作為獎品,因為雕像為金色,故稱金像獎。

金像獎的標誌是一個高34.3厘米的鍍金雕像,在一塊電影膠片的底座上,屹立著一個身材魁偉的男性,他的雙手緊握著一柄長劍。凡是從事電影工作的,不論是編劇、導演、演員,還是攝影、錄製、美工人員等,隻要有新的貢獻和成就,就可以得到這份榮譽。

首屆金像獎的頒發儀式是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羅斯福飯店舉行的。

1931年,第四次授獎時,該學院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瑪格麗特·赫利奇看到金像,無意中說了句:“這個人像,使我想起了我的叔父——大名鼎鼎的戲劇家奧斯卡·沃爾德。”她說的那句話,恰巧被一夥新聞記者聽到了,於是就被廣泛宣揚出去,人們便不約而同地把這項學院獎稱做“奧斯卡金像獎”了。

■ 戛納國際電影節的由來

1946年,在法國創立的戛納國際電影節是享譽世界電影界的國際電影大節之一。該節除設有比賽項目外,還有“導演15天”、“評論周”、“一瞥”、“金攝影機獎”以及電影交易等多項活動。

1983年,在戛納市海邊建成了一個巨大而又非常豪華的現代化電影宮。這裏擁有大小十幾個放映廳,最大的可容納1萬多觀眾,最小的則僅有幾十個座位。在電影宮的地下一層內還建有設備齊全的電影市場,可同時供1000多個電影商觀摩各種影片,展出宣傳品和洽談交易。

由於戛納國際電影節要求的影片水平較高,所以,影片能參加該節的任何一項放映活動都是不容易的。如能獲獎,則是影片在國際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標誌。該節大獎為“金棕櫚獎”。

■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由來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被譽為“國際電影節之父”。

威尼斯是聞名世界的水上城市,在意大利東北部,風景如畫,是極富魅力的海濱旅遊勝地。1932年8月6日,在一年一度的威尼斯藝術節上舉辦了第一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至今已舉辦過60多次。該電影節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時間大約兩周。

由於當時人們隻把電影當做是一種娛樂,而不是把它作為一種藝術。所以創立這個綜合性國際電影節的初衷,就是想把電影藝術提高到與其他藝術同等的水平。

另外,通過電影節的活動,還可以吸引更多的遊客來這個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參觀遊覽,以增加旅遊收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隨著電影節的發展和變化,現在它的主要目的是獎勵世界各地有價值的、有創造性的並符合意大利發行放映條件的優秀影片,以促進世界各地電影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為發展世界各地的電影貿易提供方便條件。1971年,我國開始選送影片參加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百老彙的由來

“百老彙”和“好萊塢”作為美國娛樂文化的代表,都是以地名作為藝術的代名詞,所不同的是“百老彙”和“好萊塢”的發源地不一樣,一個在市區,一個在山穀。

美國的“百老彙”(Broadway)原本是紐約市內一條大街的名字,意思是“寬大的街道”。中國人將它音譯成了“百老彙”。

在這條大街上劇場林立,經常演出話劇、歌劇、舞劇、歌舞劇和音樂劇等。不僅本國的劇團來此演出,外國的劇團也經常到此演出。

20世紀40年代以前,很多著名的劇團曾到“百老彙”來演出過,許多著名的劇作家、導演和演員也都在這裏顯過身手,獲得過很高的榮譽。因此,“百老彙”的演出無形中便成了美國戲劇的主流,人們把它稱為“百老彙戲劇”。於是,“百老彙”便成了美國的戲劇中心,也成了美國“劇院業”和紐約“娛樂業”的代稱。

■ 好萊塢的由來

好萊塢是當今聞名於世的電影名城,是世界上最大的娛樂工廠,但很少人知道,它的奠基人卻是與電影毫無關係的兩個人。

100多年前,一對年紀相差30歲的老夫少妻來到加利福尼亞州郊遊,男的叫哈韋爾·考克斯,女的名叫戴依達。

嬌妻戴依達一眼看上了一個長滿無花果樹的地方,提出要在這裏定居。老夫考克斯二話沒說,掏出300美元當即買下這塊土地。考克斯太太出生於伊利諾伊州,故鄉的家是一個冬青樹環抱的莊園,出於對家鄉的懷念,她不顧這裏隻生長無花果樹的現實,硬將它命名為“冬青樹林”,即好萊塢(HollyWood)。就這樣,1887年2月,大名鼎鼎的好萊塢便悄然誕生了。16年後,當這裏變為市的時候,參加投票的177位有選舉權的居民一致讚同以“冬青樹林”作為市名。

好萊塢陽光明媚、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溫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和優越的地理條件,是進行電影創作的理想環境。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從影人員。

1911年10月,一批從新澤西來的電影工作者在當地一位攝影師的帶領下,來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棧,他們將租到的客棧改裝成一家電影公司的樣子。

這樣,他們創建了好萊塢的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內斯特影片公司。後來,好萊塢終於變成了盡人皆知的電影王國。

■ 米老鼠的由來

“米老鼠”誕生在1928年,首先出現在世界第一部有聲動畫片《輪船威利》中。這個“米老鼠”的形象,是沃特·迪斯尼在火車上偶然想到的,並給它起名叫“莫梯默爾”。但他的太太莉蓮覺得這名字華而不實,就取名叫“米老鼠”,結果一炮打響。

“米老鼠”從此走紅,街頭巷尾到處是身著紅絨短褲的“米老鼠”廣告,電影觀眾在買票前都要問問“米老鼠”是否印在節目單上。

幾十年來,“米老鼠”擔當過各種不同角色,從牧童到發明家,從偵探到管道工,從消防隊員到能打敗強大對手的鬥士……1932年,它還獲得了奧斯卡金像獎。

在中央電視台播放《米老鼠和唐老鴨》後,“米老鼠”立即成為中國人家喻戶曉、特別是少年兒童喜愛的卡通形象。

■ 唐老鴨的由來

“唐老鴨”是美國好萊塢迪斯尼動畫片中與米老鼠齊名的一個角色,它的配音者是美國一位名叫克拉倫斯·納什的藝術家。納什愛鳥成嗜,從小練就了一身模仿鳥鳴和各種家禽家畜啼叫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