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萬事由來12(1 / 3)

第十二編 藝術門類篇

音樂舞蹈

■ 音樂指揮的由來

在記譜法尚未發明的時代,歐洲的音樂都是用口頭傳授的。在祭祀舞蹈中,領頭的歌手成了最早的指揮,為了向眾歌手提示旋律的進行方向,他便用手在空中“畫”出旋律線來。指揮的功能主要是給大家指出旋律的由低音到高音,或由高音到低音的進行。

希臘的指揮,有的人用腳,也有的人用頭;有的人喜歡用單手指揮,也有的人常用雙手指揮;有人將手絹係在木棒上指揮,也有人在風琴旁邊釘上一塊鐵板敲著指揮。

專職的指揮大約出現在19世紀前,那時,指揮合唱的人手裏拿著一卷譜紙,依照歌曲的旋律而揮動。這卷譜紙當時被稱為“梭法”。指揮樂隊的人則大多數使用鐵質手杖敲擊地板。

1867年,法國音樂家盧在利一次在為法王路易十四的演奏中,由於指揮時忘乎所以,竟誤用鐵杖擊傷腳背,不治而死。於是,人們便淘汰了這種可怕的指揮方式。到1894年,德國作曲家威柏創用了指揮棒,被音樂界大為賞識,逐步推廣開來,一直沿用至今。

後來,指揮超越了簡單的“畫拍子”的原始階段而跨進了比較嚴謹和縝密的新階段。

■ 五線譜的由來

五線譜就是用五條橫線來記載音樂的一種記譜法。它從誕生到現在已有1000多年的曆史了。遠在10世紀的時候,法國人古多就用四條橫線來記載音樂。

這個發明幾乎震動了整個歐洲。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後,立即將古多召到羅馬,並命他把羅馬教堂收藏的樂譜一律改用他的記譜法。那時,古多式的記譜法還很不完善,如拍號、小節線還都沒有。

17世紀初,人們將四條橫線改為五條橫線,又增加了一個記譜符號,才正式形成體係,並為世界各國普遍采用。

■ 數字簡譜的由來

數字簡譜誕生在法國。17世紀,法國天主教“芳濟各”教派的僧侶蘇威地是開始正式提出數字簡譜的人。其目的是為了便於教眾歌唱宗教讚美詩。

18世紀中葉,法國著名思想家盧梭深深感到五線譜記譜方法複雜,造成了群眾在音樂學習上的困難,便大聲疾呼簡化記譜方法。

1742年,他在法蘭西科學院作了報告,提出了他的數字記譜製度;又在《論現代音樂》一文中,具體地闡述了這套數字記譜製的內容;1767年,又把它編入他的《音樂辭典》中。但是,由於音樂界許多專業人士的反對,數字簡譜未能見到實施。

後來,數學教師加蘭把簡譜作了進一步地改進,接著是他的一個信徒帕裏斯,最後是謝維醫生,把整個製度加以係統地組織,編書成冊,並通過辦群眾合唱團,大力推廣。

這個記譜製,在法國就被稱做“加蘭—帕裏斯—謝維記譜製”,很受群眾歡迎,並得到了官方正式的認可。

■ 搖滾音樂的由來

搖滾音樂誕生於美國,是由一種稱為“布魯斯”的爵士樂演變而來的。搖滾樂又稱搖擺舞音樂或搖擺樂、滾石樂等,是當今西方世界極其盛行的音樂。

1930至1950年,美國的一些黑人樂師在演奏僅流行於黑人地區的“布魯斯”時,融彙了黑人教堂音樂、西部鄉土音樂及民間音樂的演奏技巧和風格,綜合成了搖擺樂。

這種音樂是一種非常活躍的兩拍節奏的音樂,節奏強烈、音響豐富。它以電子樂器取代了以往的器樂隊,並把早期的各種爵士樂風格同現代電子樂器風格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具有強大吸引力的音樂風格。

由於它在創作過程中糅合了其他許多音樂的因素,所以,搖擺樂的種類相當多,如迷幻搖擺樂、鄉村搖擺樂、民歌搖擺樂、拉加搖擺樂和爵士搖擺樂等。

美國的比爾·哈雷對搖擺樂的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他被美國人讚譽為搖擺音樂的“先驅”。

■ 爵士音樂的由來

爵士音樂,是英文jazz的音譯。它是20世紀初產生於美國新奧爾良的一種舞曲性質的音樂。

爵士音樂起源於非洲黑人音樂。17世紀初,當大批黑人被販賣到美洲淪為奴隸時,他們也把自己熱愛的故鄉音樂帶到了美洲。爵士音樂是作為窮苦黑人的“娛樂音樂”發展起來的。

演奏這種樂曲,開始時隻限於黑人聚居地區的小酒吧、小舞廳。隨著爵士音樂的流行,許多白人樂隊也開始模仿這種曲調,並形成一種被稱為“狄克斯蘭”的舞曲,但仍以黑人音樂作為基礎。

爵士音樂的風格,曾被不少作曲家吸收采用,現代歐美等一些著名歌曲,即具有爵士音樂的特征。

據考證,“爵士”是密西西比河流域人人皆知的一位黑人江湖音樂家的名字,他的全名叫爵士波·布朗。相傳,他常在黑人居住區的咖啡館裏演奏,聽眾總是叫嚷道:“再來一個!爵士波!再來一個!爵士!”爵士音樂因而得名。

■ 銅鼓樂的由來

銅鼓是現代樂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聲音洪亮激越,熱情奔放。銅鼓樂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二戰”結束的喜訊一傳到位於拉丁美洲的島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人們就載歌載舞,興高采烈地湧上街頭,他們敲打著所有帶響的東西。

由於當地盛產石油,汽油桶特別多,於是體積龐大、發音洪亮的汽油桶就成了人們敲擊的對象。後來,有人發覺,油桶的不同位置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略加改動便能擊打出一些簡單的旋律。這一發現奠定了銅鼓的地位。以後不斷改進、完善,現在已可以按交響樂隊的正規編製組成二管、三管、四管的大型樂隊了。

早期的銅鼓製作簡單,外表粗陋,很難登上大雅之堂。經過人們的不斷改進,銅鼓逐漸成為一種主要伴奏樂器。銅鼓樂很有力度,節奏感強,表演形式熱情奔放,極富藝術感染力。銅鼓的音域寬廣,音響豐富,能夠演奏出類似於木管、銅管及管風琴等樂器的音樂效果。從黑人的民間祭祀歌謠到典雅莊重的交響樂,甚至複雜、對位嚴格的賦格曲、卡農曲等,均能夠勝任。

所以,銅鼓在其發明的短短幾十年間便由民間樂器而跨入音樂殿堂,同管弦樂隊分庭抗禮了。

■ 《藍色的多瑙河》的由來

《藍色的多瑙河》是奧地利人約翰·施特勞斯創作的一首樂曲。施特勞斯是奧地利古典音樂家,有“華爾茲圓舞曲之王”的稱號。

這首曲子來源於施特勞斯的一段矛盾的感情。

施特勞斯的妻子非常善良,既聰明又漂亮。但是,後來,施特勞斯在維也納認識了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兩人經常在一起合作,漸漸地相互之間產生了愛慕之情。

有一天,他們打算離開維也納乘船沿著多瑙河去外地演出。臨走之前,他的妻子特意去拜訪了這位女歌唱家,說她擔心丈夫去外地生活起居不安定,委托女歌唱家照料好她的丈夫。女歌唱家被施特勞斯的妻子對丈夫擁有的真誠的愛所打動,便勸施特勞斯打消去外地演出的念頭,留在妻子身邊。

兩人長談以後,施特勞斯望著心愛的人乘坐的小船慢慢地遠去、消失。他獨自坐在多瑙河岸邊回憶、向往、興奮、悲傷,於是有感而發,創作出一曲聞名世界的、經久不衰的樂曲——《藍色的多瑙河》。

■ 《月光奏鳴曲》的由來

《月光奏鳴曲》這個標題並不是貝多芬自己取的,他當時給這個14號作品取的標題是《幻想風的奏鳴曲》,但是今天很少有人知道這件事。

在19世紀,德國詩人兼批評家雷爾斯塔聽了貝多芬的這首樂曲後,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心情,熱情稱頌作品的第一樂章使他聯想起瑞士的苜蓿湖及那湖麵上水波蕩漾的月光。因為“月光”二字引起了聽眾普遍的共鳴,所以用“月光”來概括這首樂曲的音樂形象就迅速傳播開來。

出版商為了賺錢,滿足聽眾的心理愛好,在出版的樂譜上正式印上了《月光奏鳴曲》的標題。從那以後,這個名字便流傳下來。

貝多芬對聽眾為自己的樂曲改名並不反對,他更願意讓聽眾按自己的理解去自由想象。就這樣,《月光奏鳴曲》的曲名得以流傳至今,並因其不可磨滅的光輝而載入音樂史冊。

■ 《搖籃曲》的由來

舒伯特是19世紀著名的偉大作曲家,然而卻常常衣食無著。有一天,他實在是饑餓難耐,於是走進了維也納一家飯館,但身上卻沒帶一分錢。他的目光偶然落到桌子上的一份報紙上,那上麵刊有一首小詩,他就配上樂曲,交給老板,換了一份土豆吃。

舒伯特死後30年,這樂曲的手稿以40000法郎的高價在巴黎被拍賣,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搖籃曲》。

■ 《黃河大合唱》的由來

《黃河大合唱》是抗日戰爭時期張光年和冼星海一起創作的。

1938年秋冬,張光年率領抗敵演劇三隊經常在大西北的黃河西岸行軍。一天,當他來到黃河壺口時,看見黃河水咆哮著、摔打著,好像從天上掉下來一樣。黃河的宏偉氣勢使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醞釀著篇幅宏大的朗誦詩《黃河吟》。

1939年1月間,在一次慰問子弟兵歸來的途中,張光年不幸從馬上摔下來,並住進醫院,冼星海立即趕到醫院看望。他們談詩歌,談音樂,冼星海提出合作的願望。他的一係列談話和激勵,使張光年覺得一首詩、一章樂曲難以表達黃河的偉大,應該寫成一部包括合唱、獨唱、齊唱、對唱、朗誦的大合唱。

後來,在延安的窯洞裏,張光年由於手臂不能動,他口述,請演劇三隊一位隊員筆錄,5天時間完成了400行的長詩《黃河大合唱》。隨後,冼星海用了6天時間譜了曲。

1939年4月13日晚,在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演劇三隊和魯藝音樂係聯合首演了《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表達了炎黃子孫摯熱的愛國之心和民族情結。

■ 生日歌的由來

這首歌曲是美國肯塔基州路易維爾的兩姊妹米爾德麗德·希爾和帕蒂·希爾創作的。

她們倆一個是音樂教師,一個是幼兒教師。這首歌起初名叫《祝你早上好》,寫於1893年。1935年時,她們把歌詞中的“早上好”改為“生日快樂”,歌名也由《祝你早上好》改為《祝你生日快樂》,立即使這首歌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歌曲。

歌曲以其明快的曲調、簡單的歌詞,深受世界人民喜愛。後來,每當人們為親友慶祝生日時,就會唱這首《祝你生日快樂》歌。

■ 《馬賽曲》的由來

《馬賽曲》是法國國歌,它象征著自由、和平,但是它並非出自名家之手,它的作者是一個法國大革命中的少年士兵,名叫魯日·德·李爾。

1793年,奧地利的軍隊侵入法國,法國人民動員起來,組織義勇軍誓死保衛祖國。為了激勵戰士們的鬥誌,鎮長想找人編一支表現愛國主義精神的歌曲,讓戰士們唱。恰好義勇軍中有一個名叫魯日·德·李爾的年輕工兵上尉,他既會做詩,又熟知音樂,便接受了命令。於是,一首激昂的愛國讚歌便誕生了,取名為《萊茵軍團戰歌》。

雄壯的歌曲立刻風行。所有愛國俱樂部在集會的開始和結束時都唱這首歌。

後來,各地義勇軍進軍巴黎保衛革命政府和國會議會時,士兵們一直高唱這首歌,並把它帶到巴黎。因為馬賽是法國二次革命的根據地,巴黎人認為這首歌是從馬賽帶來的,故稱其為《馬賽曲》。

1792年12月,法國國民會議宣布《馬賽曲》為“共和國之歌”,1795年正式定為法國國歌。第二帝國時這首歌一度被廢棄,直到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後,才再次被定為國歌。

■ 中國《哀樂》的由來

《哀樂》創作於20世紀40年代初期,來源於陝北民樂。當時,在延安的音樂工作者安波、馬可、時樂等人,一次到民間搜集民歌、民樂,在安塞地區收集到這支表示哀喪的樂曲。

他們記下來帶回延安。後來,劉誌丹同誌犧牲了。在劉誌丹同誌的追悼會上,由安波同誌以此曲填詞,首次以哀樂的形式唱奏了這支歌。

解放戰爭時期,晉察冀邊區將此作為挽歌使用過。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第一任團長兼指揮羅浪,把此曲配了和聲,作為軍樂隊的禮儀曲使用,並一直沿用至今。

■ 鋼琴的由來

鋼琴有“樂器之王”的稱號。但現代鋼琴的成形卻隻有幾百年的曆史。

古代希臘有一種樂具,是供音樂家審度音律和研究樂理用的。它是在一塊木板上繃上幾根絲弦,弦下邊支有弦馬,可以移動測量聲音。這種樂具便是鋼琴的祖先。

1709年,在意大利北部佛羅倫薩地區,樂器製造家克斯托福裏發明了更為先進的鋼琴,這種鋼琴就是現代鋼琴的基礎。

克斯托福裏在鋼琴裝置裏設置了一個擒縱器,在音錘打擊鋼琴的琴弦時,琴弦就會發生振動,而擒縱器的作用是對振動實施控製,使琴弦恢複到原來的位置,準備下一次的受擊振動。演奏者可以利用它控製音量。

簡單地說,擒縱器的工作原理,就是用“輕錘”對琴弦進行敲擊,取代用手撥弦的彈琴方式。

在鋼琴發明之前,社會上流行的樂器是大鍵琴。大鍵琴有著重大的缺陷,即演奏者不能改變音色或音量,也不能使琴聲的高低隨著人的情緒高低而發生變化。可是,克斯托福裏的鋼琴卻將這一問題徹底解決了。因此,克斯托福裏也將自己發明的樂器稱之為“可弱可強的大鍵琴”。

克斯托福裏生前製作的鋼琴可能有20架。在他的作品中,有一架1726年製造的鋼琴一直保存到今天,它已經具備了現代鋼琴的許多特征。

上世紀80年代初期,英國有一家布羅德伍德父子公司,對鋼琴的裝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783年,該公司裝置了“持續音踏板”(右踏板),使氈製的製音裝置從琴弦上離開,讓琴弦自由地振動。他們還裝置了“柔音踏板”,可使機械裝置向一邊移動,每次隻敲響一條弦,而不是一對弦共響,這樣就發出了輕柔悅耳的聲音。

後來,又經過許多樂器製造家和音樂家的努力,到1855年,鋼琴得到了顯著的改良,斯坦韋采用毛毯代替鹿皮裹在木槌上、琴弦交叉排列等。但百餘年來,它的基本構造幾乎沒有多大的改變。

鋼琴傳入我國是在1580年。據孔德《外國音樂流傳中國史》記載:“明萬曆八年(1580年),利瑪竇(意大利傳教士)獻其國樂器……所為琴,縱三尺,橫五尺,藏櫝中弦七十二,以金銀或鋼煉之為弦,齊有柱通於外,鼓其端而自應。”鋼琴傳入我國至今已400多年了。

■ 小提琴的由來

從16世紀末以來的300多年間,現代管弦樂隊、交響樂團的班底中,一直以“提琴類”樂器為基礎,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大提琴,而小提琴則有“樂器皇後”之稱。

關於小提琴的由來,說法不一。大致說來,有以下四種:

一是說小提琴是根據意大利古提琴沿革而來的;二是說在古代的埃及,有個叫莫可裏的人,發現在河邊拾到的一個大貝殼能發出好聽的聲音,於是就安上弦,製成了原始的小提琴;三是說最早的小提琴出現在可拉伯,琴的形狀像個鴨梨,演奏時像現在拉大提琴似的,後來才演變成現在這樣;四是說小提琴是由斯拉夫民間樂器吉格發展而來的。

根據它的五變定音及四根弦以及指板上沒有固定音階的標誌,許多學者認為,古典小提琴就是以波蘭的吉格琴為原型,在意大利被改進的。

1528年,德意誌人阿格利科拉在著作中,稱他自己製作的世界上最早的一把小提琴為波蘭的吉格琴。

■ 吉他的由來

吉他,被人們稱為“樂器王子”,英文為guitar,又稱六弦琴,是一種很古老的彈撥樂器。對於它的起源,人們說法不一,但很多人認為,它原是阿拉伯的古代樂器,名叫烏德。

14世紀以前,摩爾人把它帶到西班牙,後來由西班牙製作者改製成維忽埃拉琴,它被公認為是吉他的前身。16世紀,西班牙出現最早的五弦吉他,當時在西班牙和法國宮廷裏風靡一時。由於它的外觀華麗,演奏方便,很快在歐洲盛行起來。

18世紀,在德國和意大利出現了六弦吉他,也就是現代通行的吉他,使吉他逐漸進入盛行時期。

19世紀,吉他傳到亞、非、拉美各國,20世紀初傳入我國,新中國成立以後,尤其是80年代,吉他備受人們的歡迎。現在,又出現了新型吉他——電吉他,它以悠揚、圓潤的樂音和豐富的表現力,賦予了吉他新的生命力,成為“樂器王國”的驕子。

■ 口琴的由來

說起口琴的由來,還有一段饒有興味的逸聞哩。

1821年的一天,德國有個名叫布希曼的音樂家,在托斯恩小城散步,偶然發現一個農家女孩坐在門口玩耍,一雙胖乎乎的小手拿著一把貼著一張硬紙的木梳放在嘴邊吹著。布希曼心裏一亮,回去後,即根據中國古代笙和羅馬笛的發音、吹奏原理,用象牙雕刻成“藥丸筒”似的口琴。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口琴。

1857年,布希曼在托斯恩創立專製口琴的公司,製造出第一批口琴,並很快銷售到歐美各地。

到了1885年,經過不斷的改進,口琴具備了現代的特點:琴身偏長,內裝簧片若幹,按自然音階排列,用嘴吹吸發音。這樣口琴逐漸風靡世界各國,成為人們喜愛的樂器之一。

■ 電子琴的由來

電子琴最初出現在上世紀20年代。1920年,蘇聯人特裏明製作了第一台電子琴,這台電子琴被列寧命名為“特裏明琴”。但那時的電子琴還很不完善,30年代又出現了電風琴。

後來,由於電子技術的進步,安裝電子管振蕩器的電子琴代替了電機式電風琴。晶體管和集成電路的出現,使電子琴的結構越來越精,功能也越來越好。

現在使用的電子琴,共有12個振蕩器,振蕩頻率分別同鋼琴最高8度的12個半音相對應。每個振蕩器連有5個分頻器,每一級分頻器的分頻,使頻率降低一半,這樣就獲得6個8度共72個不同的音響。這些音響通過各種不同的濾波器,就可以出現不同的音色。

此外,由於電子琴中裝有調製電路,所以又可獲得顫音,或打擊樂效果。

■ 雙簧管的由來

在管樂器中,雙簧管由於其獨特的音色和音域,深得廣大樂迷的喜愛。

雙簧管原是戶外舉行儀式用的一種樂器。17世紀,法國宮廷音樂家J.奧特泰爾和M.菲利多爾發明了正規的雙簧管,即管弦樂隊樂器。17世紀末,雙簧管已成為管弦樂隊和軍樂隊的主要樂器。

最初,雙簧管隻有兩個鍵。在德國和奧地利,多鍵的雙簧管出現得比較早,其管體和簧片的改進使音量增加。1906年,F.洛雷和C.吉萊製造的指孔用穿孔板遮蓋的雙簧管,現在美國和法國廣泛采用。

19世紀末,由於R.施特勞斯的努力,雙簧管才重新受到重視。

■ 琵琶的由來

琵琶是我國重要的彈弦樂器。東漢時期,劉熙在《釋名樂器》一文中記載:“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後曰把。”由此可見,琵琶是以其演奏方法而得名的樂器。

在我國,琵琶的雛形早在公元前3世紀的秦代就出現了,叫“弦鞀”,它是在鞀(一種有柄的小搖鼓)上加弦製成的圓形、皮麵、長柄的彈撥樂器。西晉傅玄《琵琶賦》載:“蓋若長城之役,百姓弦鞀而鼓之。”到公元前105年左右的漢武帝時,我國人民又參考箏、築和箜篌等樂器,創造了一種圓形、木麵、長柄、四弦十二柱、豎持的彈弦樂器,叫琵琶,後人稱之為“秦漢琵琶”或“秦琵琶”。

漢朝以來,中外文化交流日漸繁密,西域樂人紛紛從龜茲(今庫車)、於闐、疏勒等地奔集中原獻藝定居。他們不僅帶來了豐富多彩的西域音樂,還帶來了經由印度傳至波斯的樂器——曲項琵琶。

今天我們所見到的琵琶,是在曲項琵琶和秦琵琶的基礎上,經過千百年來的實踐和改進發展而來的。

■ 箏的由來

箏,戰國時(公元前481~255年)流行於秦地(今陝西省),故又稱“秦箏”,但同時其他地區亦有使用。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

唐宋時,箏已經發展定型為十三弦了。到了近代,除了以右手三指彈弦外,還發展成雙手均可彈奏的新技巧,弦數又擴充為二十五弦,表現手法更豐富。

箏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唐代時,十三弦箏傳入日本,至今,日本的箏仍保持1000多年前的傳統,弦數十三,采用絲弦。

箏由於左手的撚、按、滑等指法的不同,加上右手手指的手法的區別,形成了不同流派的不同風格:如河南派活躍歡快,山東派剛勁有力,浙江派流美清麗,廣東潮州派婉轉優雅。各流派都有自己的演奏特點,音調與風格也各有差異,但相互之間又有共同之處。

■ 笛子的由來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很早以前,我國就有關於“笛子”的記載。

《風俗通》記載為漢武帝時丘仲所製。馬融《長笛賦》則說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說文》在詮釋“笛”字時又說:“笛,七孔篇,羌笛三孔。”《樂府雜錄》的記載更幹脆:“笛,羌樂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漢靈帝好胡笛”的記錄……從這些材料看來,關於笛的起源問題,已不能詳考。

笛這一管樂器的來曆,盡管有很多說法,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漢朝時張騫出使西域後,從新疆、中亞細亞一帶傳入。

笛在外國的起源同樣非常古老。公元14~15世紀間,西班牙殖民者將秘魯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徹底的摧毀。

在這以前,秘魯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國”,印加人有高度發達的文化。考古學家在出土的印加文物中發現,印加人擁有各式各樣的樂器,其中就有很多種笛子,而且還有由不同材料(如獸骨和陶土)精工製造的笛子。

從地理環境來看,這些笛子和其他樂器,都是印加人的創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麼地方傳來。

由此看來,笛子確實是一個極古老的民間樂器。

■ 簫的由來

現在的簫,一般都是用一根管子做成的,被稱為“洞簫”。但它在古代卻是一種編管樂器,即排簫。簫的曆史悠久,《風俗通》說:“舜作簫,其形參差,以象風翼。”說明那時的簫並不是單管,而是由許多長短不同的竹管直排而成的,形狀很像飛鳥張開的翅膀。

根據曆史記載,簫有大小之分,大者二十四管,小者十六管(一說大簫二十三管)。由於竹管長短不齊,吹出來的聲音就有高有低,“長則濁,短則清”。

今日豎吹的單管簫,是從古代的“笛”改進過來的,借鑒了“羌笛”的製作工藝。這種樂器,大約在漢武帝時才由西域傳入中原地區。

最初,它隻有四個孔,經漢代京房的改造,才成為五孔。後來,在流傳過程中又多了一孔,便成為今日這個樣子。

■ 笙的由來

笙是我國民族樂器之一。古人發現,把粗細長短不同的竹管綁在一起,吹時會發出高低不同的樂音。這就是原始的笙。

《韓非子》一書中記載南郭先生“濫竽充數”的故事。這裏所說的“竽”,就是現在的“笙”,古代把三十六簧的大笙稱為“竽”。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笙為二十二管,分前後兩排。

在我國春秋以前,笙就出現了。到了公元1618年,德國音樂家米契爾·普內多裏奧斯在他的著作中,談到他認為新奇的中國樂器,引起了歐洲音樂家和樂器製造家的極大興趣。他們對“竽”的構造及其發音進行了研究,並不斷加以改進,終於在18世紀末期,在“竽”的基礎上創製了一種簧風琴,成為現在的口琴、風琴和手風琴的雛形。

■ 手風琴的由來

手風琴是由歐洲傳入我國的西洋樂器。實際上,它的“祖先”是我國的民族樂器——“笙”。

很久以前,“笙”便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波斯。1777年,皮爾·阿米爾特神父又將中國的“笙”傳入歐洲。1818年,奧地利人黑克爾根據活動簧片的結構原理,發明了一種叫做“physharmonica”的樂器。三年後德國人弗裏德裏克·布希曼製成一種命名“輝光”的門琴,同年又對這種樂器進行改良、發展,加一個按鈕鍵盤和一個控風箱。這種琴結構簡單,聲音單調。

在這以後,奧地利人西衛勒斯·達密安,集中前人發明創造的優點,對這件樂器進行再創造,增加用於伴奏的和弦鍵,1829年將其正式命名為“手風琴”。

當時琴的高音結構還隻是全音階式的,琴鍵也較少,一般隻有10~12個高音鍵和兩個低音鍵。這種琴聲音柔和但音量較小。

1859年,巴鬆發明了一種手風琴,有三個八度音域的鋼琴式鍵盤和一個壓動風箱,命名為“鍵盤式手風琴”。它能發出頗似當代簧風琴那樣的均勻音調。這種琴源於英國人威斯頓於1844年製造的“六角手風琴”或叫“Aeola”的活簧樂器。巴鬆發明的這種樂器問世後,引起各國樂器製作者與樂器廠的興趣和重視。人們逐漸將過去手風琴內的銅製簧片改為鋼製簧片,使琴的音量變大,音色變豐富。為適應演奏者的需求,樂器的高音結構也由原來的全音階式演變為半音階式。

至此,這種手風琴已基本定型,被認為是一種標準型的樂器。

■ 馬頭琴的由來

馬頭琴是蒙古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它音色深沉、渾厚、蒼勁、遼闊,適於表達勤勞、強悍的蒙古族人民的性格和感情。

馬頭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它最早產生於東胡的奚部,因此被叫做“奚琴”或“奚胡”。關於馬頭琴的來曆,還流傳著一個優美動人的傳說。

從前,有一個牧童,他有一匹心愛的駿馬,並長期與之形影不離。

後來,這匹馬被王爺看中,便派人把馬搶到王府。一天,駿馬掙脫韁繩,逃回牧童身邊。王爺大怒,趕來用毒箭射死了駿馬。牧童悲痛萬分,日夜抱著死去的駿馬痛哭不止。

一天晚上,牧童在夢中見駿馬又活了,駿馬依偎在他的身邊嘶鳴,聲音悲淒感人。牧童醒後,覺得駿馬的鳴聲總在他耳邊回旋。

於是,牧童用駿馬的頭骨做琴筒,腿骨做琴杆,用馬尾做琴弦和弓弦,用套馬杆做弓子,又在琴杆頂上雕了一個駿馬的頭像,做成了一架馬頭琴。小牧童用它拉出娓娓動聽的曲子,仿佛聽到了他心愛的駿馬的嘶鳴。

後來,馬頭琴很快在草原上傳播開來。經過了1000多年,蒙古族人民對馬頭琴愈加熱愛。

■ 冬不拉的由來

我國的少數民族人民都能歌善舞,新疆的哈薩克族人民也不例外。他們創造了許多樂器,冬不拉便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件。

冬不拉的由來源於哈薩克族一個浪漫的愛情傳說。

很早以前,草原上有一個叫康木巴爾的青年,愛上了一位美麗勤勞的姑娘。當他向這位姑娘求婚時,姑娘想試試他的智慧,就指著自己身邊的一棵鬆樹說:你如果能讓鬆樹開口說話,替你求婚,我就答應嫁給你。

小夥子百思不得其解。天黑時,小夥子殺了一隻羊,把羊腸掛在這棵古鬆樹上,架起篝火烤羊肉充饑,吃飽後就入睡了。

這時,一陣美妙悅耳的聲音喚醒了這位小夥子。他覓聲尋源,發現美妙的聲音是從古樹上發出來的。原來是熱風吹幹了掛在樹枝上的羊腸,這古鬆樹上有一個洞,微風一吹,羊腸就抖動著發出悠揚悅耳的聲音。

大自然的啟示使小夥子恍然大悟。於是,他鋸下一塊鬆樹木,在上麵挖了一個洞,再繃上兩根羊幹腸,用手一撥,果然發出悅耳的聲音。

到了約定的日子,機智的康木巴爾手托這匙形的鬆木,彈撥著繃在上麵的兩根羊腸,用這清澈的琴聲表達對姑娘真摯的愛情,用婉轉動聽的音樂打動了姑娘的心,一對戀人結成幸福的伴侶。

這個故事廣為流傳,這種樂器也開始在哈薩克族中盛行開來。

■ 胡琴的由來

胡琴是我國民族弓弦樂器的總稱。

11世紀前,就在民間流行,當時叫做奚琴。奚琴同今日的胡琴外形非常相似,隻是奏法不同。胡琴在宋時已比較完善了,到了元代,宴會上常用胡琴來伴奏。

近千年來,胡琴在民間廣泛流傳,因而又得到了顯著的發展。從胡琴的母型中又派生出高音樂器京胡、高音二胡、南胡、椰胡和板胡;中音樂器墜胡、中音二胡、四胡和馬頭琴;低音樂器草胡、大胡和低胡等。在音色上,京胡發音清脆明亮,二胡溫柔優美,板胡則尖銳明朗。

■ 鼓的由來

鼓是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就非常喜愛的一種樂器。在世界各地,幾乎每個民族、部落都有本民族特色的鼓樂。

銅鼓、木鼓、架子鼓、石鼓等可以敲出聲來的,都可以當做鼓。遠在上古時代,我們勤勞的祖先在會說話唱歌的同時,就開始用鼓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了。

據傳說,我們的祖先發現枯樹幹和實心樹幹有完全不同的聲音,並且發現中空物體有音量增大的共鳴作用。於是,祖先們便用空心樹幹蒙以獸皮或蟒皮做成了木鼓,供娛樂時敲打。

到了漢朝,不僅有大小、形狀、質地、裝飾不同的鼓,而且民間出現了舞鼓樂。

在古代,鼓不僅是樂器,而且還是軍中必備之物。《曹劌論戰》中就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名句。

漢朝初年,守衛邊疆的軍隊常用鼓、簫、笳等樂器合奏一種樂曲,以壯軍威,叫做“鼓吹”;軍中用鼓報時、警眾或發號施令時,叫做“鼓角”;出戰時擂鼓呐喊,大張聲威,叫做“鼓噪”。

有一種銅鼓,古代人把它作為一個地區或一個部落的政權與經濟勢力的象征,族長或酋長像保護身家性命那樣保護這種銅鼓。

另外,在寺廟中,有“晨鍾暮鼓”,鼓還可以用來作報時的工具。

■ 中國鑼的由來

鑼是我國人民喜愛的一種民族打擊樂器,早在1400多年前的北魏時期就有了。從宋代起,鑼便在民間樂隊中廣泛使用。1791年,法國作家戈賽克開始把我國的鑼用於管弦樂隊中。從此,鑼就正式加入交響樂隊,人們譽它為“中國鑼”。

中國鑼的音色低沉、渾厚、雄壯。一般單擊、慢奏、弱奏與中強力度擊奏,效果最佳。它宜表現不祥的預兆、災難性的場麵、恐怖的形象、送葬的行列及死亡與哀悼等等。如在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辛滬光的《嘎達梅林》等中外名曲中,雖然僅僅打一下或兩三下,但產生的藝術魅力卻是驚人的。

■ 嗩呐的由來

“嗩呐”,原本是軍隊中的樂器。明朝正德年間,就在民間廣泛流行(當時稱為“唆哪”)。當時,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在職業性和半職業性音樂組織中,如北方的“鼓樂班”、“吹鼓會”,蘇南地區的“吉慶堂”、“九福堂”等,都有擅長吹奏嗩呐的人才。

嗩呐頭上的哨子,是發音上很重要的工具。哨子,有用蘆葦做的,也有用麥梗做的。

由於料子性質的軟硬,結合吹奏運氣方法上的不同,在同一種樂器上,出現了各個地區各種不同的演奏風格,形成了濃厚的地方色彩。

■ 留聲機的由來

留聲機又叫唱機,它的發明者是美國科學家愛迪生。它的出現與一起偶然的事件密切相關。

愛迪生曾對電氣通訊問題進行過長期研究,喜歡在電報機的探索中投入大量精力。他的設想是在一個圓紙板上,用切口的方式刻上電文,再讓一個個小杠杆和電開關連動起來,就能將電報自動地發送到遠方。

在實驗的過程中,一個有趣的現象引起他的注意:當紙板飛快地旋轉時,小杠杆就傳出了奇怪的聲音。這是為什麼呢?他不斷地對此進行思考。最後他認為,這是圓紙板上刻的切口,使小杠杆振動而發出的聲音。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裏拿起一根短針做起了試驗。他將短針豎在紙板上,用手指輕輕按住。當他對準模板講話時,短針就顫動起來。

試驗結束後,他產生了一個想法:說話的快慢高低,能使短針產生相應的不同顫動。那麼,反過來,這種顫動也一定能發出原來的說話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