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萬事由來11(1 / 3)

第十一編 文化教育篇

文字語言

■ 字的含義的由來

字即文字。溯其源,“字”的金文字形好像一間屋子,裏麵有一個小孩。所以“字”的本義是生孩子。

《周易·屯卦》:“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意為女子占問,不生孩子,十年才能生孩子。《論衡·氣壽篇》載:“婦人疏字者子活,數乳者子死。”意為婦女生孩子生得疏,孩子易活;生得密,孩子易死。

“字”的“文字”意義是怎樣產生的呢?古人寫字稱“書”,寫出的字亦稱“書”;古人寫的字如同畫的畫,故亦稱“文”。“文”原是花紋之意。古字多為獨體,所謂的“獨體為文”。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在一起,或合起來表義,或有的表義,有的表聲。

這樣,所組成的文字越來越多,如同人生孩子一樣。故由幾個形體組成的字就稱字,所謂“合體為字”。

久而久之,“文”與“字”不再有區別了,“文字”就統指語言的書寫符號。

■ 文字的由來

人們普遍認為,文字的源頭是圖畫。最早的繪畫文字出現在25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是人們刻在洞壁上的。在西安附近的半坡遺址中,一些陶器上出現了一些刻畫符號,這是中國文字的雛形。當然,這些繪畫文字和刻畫符號離成熟文字的距離還很遠。

繪畫文字、刻畫符號,其實不過是各種事物的記號而已。隻有當這些記號發展成了表意文字,文字才算是成型了。象形文字是人類首先創造出的成型文字。成型文字共有三大類,分別為楔形文字、象形文字、甲骨文字。

楔形文字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兩河流域。這種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後來,從公元前2100年的烏爾王朝,到公元75年的美索不達米亞,一直使用這種文字。使用這種文字的人不知道用紙,就將文字刻在黏土板上供人閱讀。

象形文字來源於公元前3500年的埃及。1779年,法國皇帝拿破侖到埃及攻城占地,發現了一塊石碑,上麵就刻著象形文字。1802年,這塊碑成為英國的寶物。直到現在,在倫敦大英博物館裏,仍珍藏這塊名叫“羅塞達碑”的文物。

該石碑是為埃及法老托勒密五世而建造的,碑上有三種文字,分別是象形文字、德莫蒂克文字和希臘文字。這三種文字互相對照,相映成趣。後來,人們靠著這塊石碑,終於破解了象形文字的秘密。

甲骨文是3000年以前商朝的文字,倉頡造字的傳說在中國人之間流傳很廣。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距今4000年前的人物。可是,倉頡造字隻不過是一種傳說,沒有充足的資料證明該事件的存在。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曆史,還是從商朝的甲骨文開始的。

商朝時期,人們利用龜甲、獸骨來占卜吉凶,決定自己的行動。占卜的結果因有保存的需要而刻在龜甲、獸骨上。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村)是商朝後期的都城。19世紀末以來,考古學家在這裏挖出了一些刻有文字的甲骨,共有10萬片左右。人們把這種文字叫“殷墟文字”、“甲骨文字”,它們是最早的漢字。

拚音文字無疑是一種先進的文字。公元前1700年前後,希克索斯民族占領了埃及。他們對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進行整理,從象形文字中挑選了20個字,編成了ABC式的文字。在公元前10世紀,這種文字在埃及的地中海沿岸得到廣泛使用,後來又被腓尼基人帶到了希臘。這種文字,是目前全球應用最廣的英文字母的原型。

■ 字典的由來

字典是一種以字為單位,對每個字一一注明讀音、意義和用法的工具書。

中國的字書源遠流長。相傳,公元前8世紀周宣王太史史籀,用四言韻句編寫了一部教兒童識字的啟蒙讀本,叫做《史籀篇》。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字書,可以說是字典的雛形。

我國最早的字典要算《說文解字》,它是由東漢許慎編撰的,全書15篇,共收字10516個。按文字形體偏旁構造,分列540部,開創部首編排法,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字書之一。原本已失傳,現行的《說文解字》是由宋代徐鉉兄弟重新整理的。

公元1710年,清朝康熙皇帝令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張玉書為首負責編纂一部大型字書。這部書一共經過6年才編撰成功。全書42卷,共收字47035個。康熙皇帝認為這部書“善美兼具,可奉為典常”,並取名曰“字典”,即《康熙字典》。

■ 甲骨文的由來

甲骨文是商殷時代的文字。甲指龜甲,骨指獸骨。因這種文字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叫做甲骨文。甲骨文是研究殷商及西周社會曆史的重要資料,是我國文化的源頭,現在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

1898年,河南安陽縣西北小屯村的農民在翻地時發現一些甲骨,把它當做藥材賣給了藥店。藥店則把它作為“龍骨”配方治病。

同年,有個叫王懿榮的學者從買來的中藥裏發現“龍骨”上麵有字,認出是古物,於是,他把刻有文字的甲骨全部買了下來。

後來,又在小屯村有組織地發掘了10多次,出土了大量甲骨。這是我國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開始,王懿榮還第一個將其時代定為商代。

王懿榮死後,他將所收藏的甲骨傳給劉鐵雲(即劉鶚)。劉鐵雲進一步收集、整理,從而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甲骨文著作《鐵雲藏龜》。

■ 宋體字的由來

宋體字是印刷字體中最常用的一種字體。宋體字橫平、豎直、撇如葉、捺如刀,曆來為書法家所推崇。因此印刷業剛開始,就被出版商選擇為印刷的標準字體。

我國曆代書法字體都是以書法創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如柳公權的書法為柳體,顏真卿的書法為顏體,懷素的書法為懷體。唯有宋體字卻以朝代命名,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宋體字的創始人是宋人秦檜。提起秦檜,人們自然想到一個奴顏婢膝、殘害忠良的奸臣。至於他的字,人們由於厭惡他的人品德行,就改稱為宋體字。

■ 漢字橫寫的由來

早期,漢字是刻在竹簡上的,後來改用毛筆。為了書寫和閱讀方便,中國漢字一直是自上而下、由右向左的豎寫方式,一直延續了幾千年。

到了近代,漢語行文中常出現外文單詞、阿拉伯數字等,這樣一來,豎排版漢字就不利於閱讀,亟待改革了。

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新青年》雜誌編輯錢玄同最早提出了漢字豎寫改橫寫的建議。

1917年第3卷第3期的《新青年》上刊載了錢玄同致陳獨秀的公開信,第一次提出了漢字“豎改橫”的見解。錢玄同說:“人目係左右相並,而非上下相重。試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視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彼,知看橫行較易於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文,一筆一勢,罕有自右至左者。然則漢寫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到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

後來,錢玄同又在《新青年》連續發表4篇公開信,積極倡導“豎改橫”的主張。陳獨秀、陳望道等學者也表示讚同。從那以後,橫寫漢字便逐漸在民間流行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

■ 漢語拚音的由來

現在的漢字都有拉丁字母注音,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它的曆史緣由。

漢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經有370多年的曆史。明朝萬曆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開始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拚音。後來,法國的傳教士金尼格又用25個字母給漢字注音。目的都是為了便於西方人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後來,又陸續出現過多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語拚音方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鴉片戰爭後曾任駐華公使等職的英國人威妥瑪所擬定的“威妥瑪式”。

在近代,我國曾一度想實行拚音文字替代方塊字。早在1892年,近代漢語拚音文字提倡者盧戇章,仿拉丁字母筆形創造了一種“切音新字”。

1926年,國語統一籌備會製訂了“國語羅馬字”。1931年,吳玉章等人又製訂了“拉丁化新文字”,為後來創立“漢語拚音方案”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體的拚音方向”。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頒布了《漢語拚音方案》,對推廣普通話,以及促進我國各族人民的文化交流等方麵,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1977年,在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按照《漢語拚音方案》來拚寫中國地名的決議。從此我國自定的《漢語拚音方案》登上了國際文壇。

■ 標點符號的由來

現在我們不論讀中文還是讀外文,文章都有標點,這使我們閱讀很方便,那麼標點符號是怎麼來的呢?

據史料記載,公元16世紀小馬努蒂烏斯提出了一套正規的標點符號係統。主要符號源於希臘語法家們所用的小點,但常常改變其含義。希臘文中的問號(;)變成了英語中的分號。

我國古時候沒有標點符號,文章讀起來很吃力,甚至被人誤解。到了漢朝才發明了“句讀”符號,語言完整的一小段為“句”;句中語意未完,語氣可停的一小段為“讀”(音逗)。

宋朝使用“。”“,”來表示句讀。明代才出現了人名號和地名號,這些就是我國最早的標點符號。

到1919年,國語統一籌音會在我國原有標點符號的基礎上,參考各國通用的標點符號,提出了《頒行新式標點符號議案》,規定了12種標點符號,由當時教育部頒布,全國實施。

建國後,新聞出版總署進一步歸納了標點符號的用法規律,於1951年刊發了《標點符號用法》,同年10月政務院作出了《關於學習標點符號用法的指示》。從此標點符號才趨於完善,有了統一的用法。

■ 問號的由來

“?”來源於拉丁文中的question一詞,意即質問、疑問、問題。在問號出現之前,每當要表示詢問的意思時,就在句子末端加上question。人們為了書寫的簡便起見,就取其開頭的“q”和末尾的“o”,縮寫成“qo”兩個字母。不久又有人把“q”寫在上麵,“o”寫在下麵,後來又草寫成“?”。今天,它已成為了世界通用的標點符號。

■ 世界語的由來

很久以來,人們就有構築一種全世界人都能通用的語言的夢想。隨著時代演變,終於有人開始嚐試創造世界語。這個人就是波蘭的柴門霍夫。

當時,他家所在的比亞斯托克,居民分別為俄羅斯人、波蘭人、日耳曼人和希伯來人(猶太人)。這四個民族的居民由於語言各不相同,彼此相處得不友好,有時還因誤解而發生爭鬥。

因此,柴門霍夫決心用畢生的精力改變這種局麵,創造一種共同的語言。他進行了種種試驗,設想了許多種新的語言方案。然而各種方案都存在著龐大的詞彙,讓人難以掌握,從而無法達到推廣的目的。

有一天,他偶然看見一個牌子上寫著svejcarskaja(門房)一詞,接著又見到另一塊招牌上寫著konditosakaja(糖果)一詞;他發現這兩個詞的詞尾“skaja”是一樣的。

思索一段時間以後,他發現一條規律:如果在一個詞的末尾加上一個詞綴來構成新詞,就無需花那麼大力氣把詞典上的詞一個個地背下來。同樣的道理,可以通過前綴來構成另一部分新詞。這樣,他終於在1878年設計了第一個世界語方案。

1887年,柴門霍夫在他的妻子施爾柏妮幫助下,終於以“希望者博士”的筆名,自費出版了他的《世界語第一書》。

目前,世界上大約有100多個國家的上千萬人在使用這種語言。

■ 英語的由來

英語發展到今天已有60至90萬個單詞和一整套係統的科學的語法。其是英語是比較年輕的,但是它的形成和發展卻有不平凡的經曆。

公元5世紀,歐陸的撒克遜人、盎格魯人和裘特人北渡海峽,到達不列顛島,征服了當地的部落,成了島上的主人。後來,他們就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人,使用的古日耳曼方言就成了盎格魯·撒克遜語,也就是古英語。

9至10世紀,居住在斯堪的納維亞的北歐日耳曼人(即諾曼人),征服了今天法國北部的高盧地區。但他們在語言和文化上卻很快被當地說古法語的高盧人所征服。這部分法語化了的諾曼人在11世紀又渡海北上,征服了整個不列顛島。幾個世紀以來,他們一直統治著英國,但在語言的征服上卻不太成功。

在此期間,古英語吸收了大量的古法語和法語化了的希臘拉丁語詞彙,使英語的詞彙和語法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6世紀,進入了近代英語和現代英語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英語是以英王詹姆斯欽定《聖經》英譯本和莎士比亞戲劇為代表的,但和現代英語還有相當大的不同。18世紀後,英語的書麵語就和現在我們看到的基本上一致了。

■ 普通話的由來

普通話最早是由清朝末年“切音字運動”的積極分子朱文熊提出來的。

1906年,他在《江蘇新字母》一書中,把漢語分成三類,其中之一就是“普通話”,即“各省通用之話”。當時,人們又稱“普通話”為“藍青官話”。這是因為元、明、清以來,北京一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全國各地來京應考、做官和經商的人很多。他們學會的北京話中,夾雜地方口音,人們就用“藍青”比喻它。

開始,這種話隻在官場中使用,稱之為“官話”。後來,會說官話的人越來越多,民國初年,又出現新名“國語”。

“國語”這一名稱受到許多人的質疑。1931年,瞿秋白曾反對用“國語”一詞,並對“普通話”作了比較科學的解釋。新中國成立之後,“普通話”不僅成了有嚴格定義的學術名詞,而且把推廣“普通話”作為文字改革的一項任務。

但是,在香港和台灣地區,“國語”的稱謂則一直廣為使用。現在的“普通話”和“國語”其實就是說法不同,內容是一樣的,但是在港台地區,普通民眾說粵語、閩南方言的較多,以至於兩地中國人不能順暢地用語言來交流。

■ 盲文的由來

19世紀時,法國的路易·布萊葉改進了盲文書寫係統。布萊葉3歲的時候,由於一場意外事故,一隻眼睛失明。五歲時,另一隻眼也不能視物了。後來,他進入盲人學校讀書。

那時,在盲人學校裏,老師把一個個用又大又厚的紙片剪成的字母,黏在像縫紉機一樣的台板上,孩子們讀書時,用手指一個一個摸過去,要摸好久才能讀懂一句話。因此,布萊葉很想創造出一種專供盲人摸讀和書寫的文字。

在學校裏,老師將一種凸起的符號體係教給布萊葉。這種體係是一種聲圖描記法或夜間書寫術,又稱“夜碼”,發明人是一個法國軍官。這種技術是專為軍隊設計的。士兵們如果在夜間打仗,就可以通過它來傳遞信息。

布萊葉受到“夜碼”的啟發,開始研製一種特殊符號——點字係統,它用六個點表示各種字母,與多米諾骨牌上的圓點頗有幾分相似。人們使用該係統時,用一根手指觸摸就能輕易地感覺到。它就是著名的盲文係統。

1829年,年僅20歲的布萊葉將盲文係統向大眾公布。可是該係統卻極難得到推廣。許多教育盲人的明眼老師,害怕這種係統會使失明老師如魚得水,甚至取代明眼人的地位,所以極力阻撓盲文的推行。人們的私心雜念真的能阻止科學的進步!

布萊葉的晚年是不幸的,他過早被肺結核奪走了生命,在他逝世後的兩年,他所發明的盲文終於得到法國官方的認可。

1845年,科學家威廉·穆恩在英國對盲文係統進行改進,發明了一種可替換的係統,部分保留了羅馬字母的形狀。這種改進對後天失明的人特別有益。1860年,改良後的盲文係統首次在美國得到應用。1887年,盲文獲得國際公認,這樣,布萊葉給無數盲人帶來了福音。

1892年,伊利諾伊州盲人學校的專家弗蘭克·霍爾通過不懈努力,終於發明了盲文打字機。這為盲人的閱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 語錄的由來

《論語》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語錄,它輯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句簡樸,易於記誦。

漢武帝劉徹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製度,在思想意識領域內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獨尊儒術,把孔子語錄定為維護封建統治的準則。這樣為日後語錄之風的盛行打下了基礎。

另外,語錄之風的盛行,與宗教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漢代,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永平十年開始,就有漢譯本佛經。到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由於統治者的大力提倡,得以迅速傳播。

清代考據學家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中說:“佛書初入中國……初無所謂語錄也。……數傳以後,其徒日眾,而語錄興焉……釋子(即傳教徒)之語錄,始於唐。”他認為,直到唐代時,佛教“語錄”才正式問世。

唐朝時,佛教雖已進入全盛時期,但是那些信奉佛教的和尚們多半不通文墨,不理解佛經的內容。為了要學習和宣揚佛經,最省力的辦法,就是把佛經的隻言片語,東一句、西一段地拚湊起來,編成“語錄”,供佛教徒們每天朗讀背誦。

就這樣,“語錄”之風在各朝、各時期逐漸地盛行起來。

■ 諺語的由來

諺語作為一種口頭文學,在我國源遠流長,它往往通過一種現象,表明一個生活的道理。《文心雕龍·書記篇》記載了幾條,其中有一條是“惟憂用誌”,意思是困難和挫折可以使人發憤。這算是我國文字記錄下來的最早的諺語之一。

我國幾千年的漫長曆史中,朝代的興衰更迭,曆史事件的此起彼落,都是諺語產生的豐厚基礎。例如三國之後,有關三國的諺語就多達數十條。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黃忠七十不服老”、“說曹操,曹操就到”等等。

除三國以外,中國許多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都在諺語中得到了反映,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等等。

諺語有的可以有出處,能說出作者是誰,這部分諺語來自曆史名人的詩詞、文章、警句。人們常用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句諺語,就來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

但是,絕大多數諺語無法說出具體的作者。這些諺語由廣大人民群眾在實踐和生活中口耳相傳、世代相沿而成。

■ 歇後語的由來

歇後語來源於唐詩的一種“歇後體”,為唐人鄭綮所創。《舊唐書·鄭綮列傳》有載:鄭綮善寫詩,詩裏總帶“刺”,詩的樣式也有些怪,當時被人們稱為“鄭五歇後體”。這種本來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詩體竟不脛而走,廣為流傳,以至連唐昭宗也經常聽到下人吟誦。

其中,有很多詩是諷刺時弊的,但唐昭宗非但不怪罪吟詩之人,反而覺得詩中大有“蘊蓄”,親筆批“鄭綮可禮部侍郎平章事”。後來,鄭綮真的當了宰相。不過,他當了官以後就寡言少語,更不寫什麼帶刺的歇後詩了。但歇後體卻從此流傳開來。

有一種說法認為,當時針砭時弊比較隱晦,後半句常常省了,也就是歇了。現代流傳的歇後語大都分為兩部分,前麵是引言,真實的寓意在後麵。

■ 文學的由來

西漢時,學校的負責人不叫校長或教官,而是稱“文學”。

為選拔人才,漢武帝特設“賢良文學”科目,由各郡每年舉薦人才上京考試,被舉考者便叫“賢良文學”。“賢良”是指品德端正、道德高尚之人;“文學”則指精通儒家經典的人。

魏晉後期,“文學”一詞成為語言藝術的專用名詞。史書上記載的曹丕“好文學”,以著述為務,即是現今所指的文學含義。

■ 小說的由來

究其根源,“小說”一詞來源於先秦散文家莊子的《外物篇》:“飾小說以幹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意即用修飾淺薄瑣屑的言談求得至高的名望,是和那些關於政治的大道理相距很遠的。這個概念,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小說”截然不同。

漢朝以後,人們才開始借用“小說”一詞來指某些文學作品。到班固修《漢書》,他明確地提出了“小說”來自民間街談巷語的論斷,初步確定了“小說”這一文學品種。

最早為“小說”立論的,是南朝梁人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他首次把“小說”作為一種文學體裁進行了論述。梁時,殷芸則寫了《小說》一書。

唐朝,產生了小說的雛形——“傳奇”。這一時期和以前比較起來有了很大提高:一是作者已經把它當做一項有意識的藝術活動;二是作品描寫的對象也起了重大變化,即以專寫鬼神異事轉到描寫現實人生,反映社會生活的矛盾方麵。

宋代評話的出現,人們才真正以“小說”作為故事性文體的專稱。隨著曆史的發展,到現在小說已成了擁有最廣大讀者的一種文學樣式了。

■ 座右銘的由來

關於座右銘的由來,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這樣的:宋朝時有個叫吳介的人很喜歡讀史書。史書中記載的可以吸取經驗教訓的事,他都抄下來,放在座位的右邊,稱之為“座右銘”。銘就是刻在器物上記述生平、事業或警示自己的文字。

久而久之,他家連牆上、窗上都貼滿了警句、格言。以後就慢慢地傳開了。

另一種說法是有關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事。據史料記載,齊桓公死後,齊國人為了紀念他,就給他造了一個廟堂。廟堂裏擺設了一種很特別的裝酒的器皿。它空著的時候是直立的,把液體裝進一半就傾斜起來。這種酒具叫欹器。

相傳齊桓公活著時,總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側,用來警戒自己絕不可以驕傲自滿。自滿就會像欹器裏裝滿了水,必然要傾斜倒覆。

有一天,孔子到廟裏朝拜,看到這種酒具,就想起了齊桓公的故事。回家後,孔子也請人做了個欹器放在座位的右側,用來警戒自己活到老,學到老,永不滿足。後來,欹器被刻在金屬上的文字所代替,放在自己座位旁。書房裏的銘文也並不都是金屬戒訓文字,還包括許多格言、警句。但“座右銘”這個詞卻一直用到今天。

■ 速記的由來

速記是人們用特別簡單的記音符號和詞語縮寫符號,迅速記錄語言的一項技能,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

在國外,古希臘時期發明了草書速記。到17世紀時,出現了拚音係統的速記。可是,那時的速記方法需要使用大量的符號。因此速記與正常書寫相比,雖然速度較快,但學起來不輕鬆,認起來太麻煩。由於這些缺點,導致那時的多數速記方法都沒有流傳開來。

1588年,一位名叫蒂莫西·布賴特的英國牧師發明了一種速記方法。後來,人們將這種英語速記法稱為“克裏克特裏”。

在此之後,英國海軍上將塞繆爾·佩皮斯經過認真研究,又發明出一種秘密速記法,這可能與他常寫日記的習慣相關。因為他總要記錄一些風流韻事和不足為外人道的內容。

到了17世紀中期,威廉·蒂芬創造了一種用筆畫代替字母的速記法,與其他方法相比,速度非常快。1837年,科學家艾薩克·皮特曼又在蒂芬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新的速記方法。皮特曼速記法的基礎是語音係統,更加簡便易行。在20世紀,皮特曼速記法成為最主要的速記技術。

1888年,約翰·格雷格發明了一種速記方法,後來成為美國諸多速記技術之中最重要的一種。1948年,格雷格速記法被縮減到184個符號。一名訓練有素的速記員如果使用格雷格和皮特曼速記法,達到的速度要快於普通人說話的速度。

後來,即使出現了速記器和錄音機,這兩種速記法仍然得到普遍使用。

我國速記的產生和發展,可以從書法中的草快速寫法算起,《說文解字》中稱“漢興有草書”,這就說明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有漢字的草書速記了。

中國拚音速記誕生於清末預備立憲期間。當時,需要商議的事情內容很多,且需詳盡記錄,而繁體漢字無法奏效,清政府因此大傷腦筋。

為此,清政府在國內遍尋速記人才。後來發現北京科學院學生蔡瑋能用簡單符號記錄筆記。進一步得知,這些是他的父蔡錫勇所傳。

原來,蔡錫勇曾在日本、美國擔任參讚職務。在這期間,他發現外國人在研究運用速記提高記錄速度。而中國漢字筆畫繁多,書寫緩慢,更需要一種速記來作為輔助工具。

於是,回國以後,他參照美國淩士禮(譯音)速記,結合我國“音韻學”,著成《傳音快字》一書,這部專著可以算是早期的漢語拚音速記。

這本書的出版,不僅是我國拚音文字方案中“速記派”的開始,也標誌著我國最早的速記術的誕生。

上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漢語速記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高潮,各不相同的速記符號應運而生。1955年,新中國在北京辦起了全國第一所速記學校。

新聞出版

■ 新聞的由來

在中國新聞史上,“新聞”一詞最早源於北宋末年出現的小報。大約起始於唐朝的《邸報》是中國最早的報紙,它純屬官方報紙,主要登載皇帝的命令、文告、臣下的奏章和官吏的任免消息之類的政治文件。

《邸報》發表的內容要經過嚴格審查,遠遠不能滿足人們想更多地知道宮廷內幕消息和政治動態的要求。於是,小報便應運而生。

北宋末年,一些中下級政府官員和書鋪主人秘密合作,將未經官方審查的邸報或不準備發表的消息,私自以“小報書之,飛報遠近”。當時人們私下把這種小報叫做“新聞”。從此,新聞這個名詞就與報紙聯係起來了。

■ 報紙的由來

在世界報紙業中,中國的《邸報》稱得上是發行最早,曆時最長的報紙。這份報紙由官方主辦,讀者群主要是政府官員。它創辦於公元前2世紀左右,距今有2100多年。

西漢時期,政府承襲秦朝製度,實行郡縣製。各郡在京城長安設有駐處(稱為“邸”),與今天的“駐京辦事處”實際上是一回事。駐處的人員定期把宮中的消息形成文字,然後由信使騎快馬,傳送到各郡長官手中。這就是“邸報”。

東漢年間,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進,使《邸報》的發行進一步擴大。到了唐代,《邸報》的發行已擴展到全國,朝野官吏是其主要讀者,而且唐朝的《邸報》內容也較以前大為豐富,不僅刊登皇帝的起居、行動、詔令、會議等信息,還登載奏章、敘任、賞罰、辭令、朝覲、通報等內容。

從漢朝開始,《邸報》經過唐、宋、元、明、清共2000多年,中間雖然在名稱上有所變動,但發行對象、性質內容及格式基本沒有原則上的變動。

到了清朝,政府正式將《邸報》改名為《京報》。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垮台,這份報紙才停止刊行。

西方最早的報紙,是羅馬執政者愷撒創辦的《每日紀聞》,創辦時間是公元前59年。這份報紙的用途主要是傳遞緊急軍情。但《每日紀聞》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創辦沒多久就停辦了。從辦報的年代來看,中國的《邸報》比《每日紀聞》要足足早一個世紀。

我國近代的第一張報紙,是1858年在香港創刊的《中外新報》。1864年創刊的《華字日報》、1873年創刊的《申報》以及同年艾小梅在漢口自辦的《昭文新報》,都是較早的報紙。

■ 新聞照片的由來

新聞照片已是報紙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在新聞業發展的初期,卻並沒有新聞照片。直到1835年,一位名叫卡拉特的美國人在報紙上刊登了首張新聞照片,是關於美國紐約商業交易所失火的情景。

當時,由於報紙印刷設備十分落後,登出的圖片很模糊,很難辨出圖片上是什麼內容。1844年,一位印製圖畫的美國人古裏爾采用石印法印製圖片。不過圖片和報紙是分開出售的,當時便有許多人購買。

從此,報紙采用銀板法將照片刊印出來,效果比以前要清楚多了。先後於1855年和1857年創刊的《裏斯利畫報》和《哈甫斯周刊》,都刊登線條畫狀的新聞圖片。

直到1880年3月14日,報紙才出現第一幅銅版照片,這張照片比以前的有較大進步。美國普利策創辦的《紐約世界報》因登載木刻新聞畫而使報紙發行量大增。到了19世紀80年代,新聞圖片才成為報紙本身的一部分。

■ 記者招待會的由來

現在各國在有重大事件、活動時,往往以舉行記者招待會的形式來傳播信息。可記者招待會是怎樣產生的呢?這裏麵有一段故事。

有一年的秋天,任美國第六任總統的亞當斯正在白宮波多瑪河裏遊泳。這時,南岸邊出現了一位女記者——安妮·羅耶爾,她要求采訪總統。當時亞當斯遊得正高興,於是沒有答應安妮·羅耶爾的要求。

羅耶爾是個大膽而又倔強的姑娘,她不但沒有走,而且幹脆坐在總統的衣服上,然後向總統說,如果總統不接受她的采訪,她就絕不離開。

雖如此,亞當斯仍不肯答應。不過波多瑪河的水涼,不宜在河裏多待,時間一長,亞當斯終於上岸“投降”,顫抖著接受了記者采訪。

在和記者往回走的途中,總統尋思,與其迫不得已地接受采訪,何不主動把記者召集起來宣布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不久,亞當斯總統真的召集了一些記者闡述自己的主張、設想,後人名之曰“記者招待會”。

以後,許多國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很方便明了,於是記者招待會遂成國際慣例。

■ 號外的由來

出版中文報紙第一份號外的是《申報》(英國商人厄內斯特·梅傑於1872年4月30日創辦)。出版的時間是1884年8月6日晚7時。

1884年8月5日,中法戰爭爆發。有傳言說法國艦隊正在福州外港集結,準備向中國南洋海軍開火,鬧得人們六神無主。

8月6日下午6時半,《申報》接到特派記者從福州發來的快電,內容為“駐榕法艦尚無動靜”。由於當天報紙已售完,隻好於晚7時將此電文用傳單形式發出,列在報紙的正常編號之外。“號外”因而得名。

■ 路透社的由來

路透社是英國最大的世界性通訊社。“路透”這個名字的德語意思是“馬背上的人”,也就是強者的意思。

路透社的徽章上畫著一位身穿盔甲、策馬疾馳的中世紀騎士。它的創辦者保羅·朱利葉斯·路透(1816~1899年)是德國猶太人,路透社的名字就是用創辦者名字命名的。

路透從小就用功讀書,特別喜歡數學,並掌握了英、法、德三門語言。19世紀40年代,他來到巴黎哈瓦斯通訊社工作。

一次,他結識了當時正研究電報的大數學家高斯,路透敏銳地看出,電報這種新工具很有發展前途。在哈瓦斯通訊社幹了一段時間後,他決心自己創辦通訊社。

1851年,路透在倫敦開辦了“電報辦事處”,這就是路透社的前身。路透社1858年正式開始向報館供稿。

路透社總社設在倫敦,現在它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駐有1000多名專職和兼職記者,在新聞界享有很高的聲望。

■ 新華社的由來

新華社全稱新華通訊社,是我國國家通訊社。它代表我國政府授權發布公告性新聞和外交性新聞,並負責把國內、國際新聞供給全國報紙、電台和電視台。

新華社創建於1931年11月7日。地點在中央蘇區所在地——江西瑞金。當時稱“紅色中央通訊社”,簡稱“紅中社”。1937年春,“紅中社”在延安正式改名為“新華社”。

1933年“紅中社”編輯部創辦的《工農通訊員》,是新華社曆史上第一個新聞業務刊物。早期的對外宣傳刊物是1940年10月出版的《中國通訊》,用英、法、俄三種文字油印。

新華社的第一個分社是西安分社。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後,周恩來同誌率領中央代表團抵達西安,在西安成立新華社西安分社。

建國後,新華社成為我國的國家通訊社,總社設在北京,現除台灣省外,全國其他省、市、自治區,港、澳特別行政區和人民解放軍部隊都設有分社,並在其他眾多的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分社,每天除對國內播發新聞和新聞圖片外,還用多種文字對國外播發中國國內的新聞,並進行多種新聞的抄收、傳真和航寄等業務。

■ 稿酬的由來

發表文章一般都有稿酬,但是稿酬並不是從來就有的,據說最早的稿酬起源於晉代。

在西漢,已有過出錢請人寫文章的事。漢武帝時,陳皇後阿嬌被冷落遺棄,住在長門宮。她為了能重新獲得寵愛,便花了一大筆錢請司馬相如寫了一篇《長門賦》,想用這篇傾訴衷情的文章打動漢武帝。

結果漢武帝卻沒有因此而回心轉意。宋代著名詞人辛棄疾的名句“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到南北朝時的北周末年,當鄭譯被封為沛國公,並獲得了當時的最高勳位——上柱國以後,他想請擅長文辭的高穎寫篇慶賀的文章。高穎半開玩笑地回答說:“筆幹,寫不得。”並且又說:“不得一文,何以潤筆?”

從此,人們便開始用“潤筆”一詞指因寫文章作字畫而獲得的報酬。到明朝“四大才子”之時,替人寫詞作賦獲得報酬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 簡、冊、函、封的由來

簡書、帛書是我國最早的正式書籍。在造紙術發明以前,人們用竹簡、木簡記載文字、編寫書籍,這種情況延續了1700年,是我國書史上的一個主要階段,這個時期在書史上被稱為“簡書時期”。

凡用竹片書寫的叫“簡”,用木片書寫的叫“牘”,把許多簡牘用皮條或繩子編在一起,便成為“冊”;古代的一冊,實際是一捆。編冊用的繩叫“編”,一般可用麻繩、皮繩、絲繩來編,有一句成語叫“韋編三絕”,是說孔子看書勤奮,編書的繩子都斷了三次。

我國漢代用“牘”寫信,其長度是漢尺一尺,故曰“尺牘”。寫好以後,在“牘”上再加一塊,當做信封,然後用繩子捆好,因此便把這塊封緘叫做“檢”。在“檢”上簽字叫“署”。“檢”的中間有一塊微凹的空間叫“函”。所以我們現在把“信件”叫“函件”。

將“函”上的繩子打結的地方用泥土封上,加蓋上印章,以防人拆動,這種做法叫“封”,也叫“封泥”。我們今天仍把計算信的數量單位叫“封”,所謂一封信的“封”,便是從這裏來的。

■ 書的由來

書籍最早在中國出現。書的淵源可以一直追溯到甲骨、青銅器上所刻的文字,但甲骨、青銅器還不能稱為正規的書。真正的書所用的材料是竹簡、方版以及縑帛等,問世的時間,最晚也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期。

竹簡,實際上就是竹片。一篇長文章需要使用大量的竹簡來寫,中間再用繩索橫向編連起來,和“冊”字的形狀非常相似。

方版,是木板的一種,寫上字就被人們稱做“牘”。它通常一尺見方,所以也有“方”的別名。如果用它來寫信,信件也就叫“尺牘”。

相比之下,縑帛顯得非常輕便,寫上字就是帛書。與竹簡用繩子編連成冊不同,帛書形成書籍的方式是折疊成卷。許多卷書聚集起來用布包好,稱為“帙”。

兩漢時期,造紙術出現,人們願意使用紙質書,逐步拋棄了竹書和帛書。隋唐兩代出現了大量的寫本書。這種寫本書所用的形式依然是卷子。

後來,人們覺得卷子收展起來很麻煩,就選用冊頁形式。這種形式就是把一幅長卷一正一反地進行折疊,使之成為一種長方形的折子,前後用硬紙做封麵。

唐宋之際,人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促進了印本書的問世。印本書大多采取單麵印刷的方式,一個版麵就是一頁。裝訂的形式主要是包背裝,即把印好的書頁正折起來,文字朝外,版心也向外。明代以來,線裝書又大行於世,就是用兩張紙作為外封麵,在書脊處進行打孔裝訂。

古埃及最早的書,所用的原料是紙莎草紙書。它隻寫一麵,然後一張一張地用膠粘連起來,形成一部長卷。這種書自然不可能老是寫下去,卷軸被分為若幹欄。在猶太教徒集會上,規定要宣讀的《舊約全書》前5卷,時至今日所采取的成書方式,依然是兩個卷軸。

古希臘人為了使記筆記、做作業和記賬更加便利,開始使用小的長方形木製、蠟製書板。兩塊以上的書板串起來就形成一個“筆記本”。後來,羊皮紙抄本所采取的形式就是每張羊皮紙對折若幹次形成“書帖”,再加上一個護封,把書帖串起來,就是抄本。

大約在公元前後,這種做法被發明出來。多產作家們非常喜愛這種方式。過去,弄成卷軸的書,在他們的書房裏所占的麵積過大。而現在可以壓縮成用羊皮紙折疊成的“書”,自然減少了很多麻煩。

抄本體積小,存放起來非常方便,許多張紙連在一起,書的部頭也可以大得多。它還有一個突出的優點,那就是好查,在標了頁碼以後更是如此。書籍有了這些優點,所發揮的作用就更大了。

■ 書籍稱卷的由來

東漢蔡倫造紙以前,最初的書是寫在竹簡上的,書簡用繩子編在一起,卷成一個卷,故而稱卷。後來,因為竹簡很笨重,閱讀起來不方便,就改寫在絲織品上。

在絲織品上寫的書,稱為“帛書”。為了便於保存,也把“帛書”依照篇幅的長短裁剪開,然後再折疊起來或卷起來,特別是卷起來保存更為方便,這樣也是一卷一卷的書。

此外,古人往往把書中一類的內容卷在一起,於是“卷”也就成了計算書籍數量的單位。

■ 圖書的由來

圖書指有圖之書,而書中有插圖,這在古代早已有之。

清人葉德輝在《書林清話》中說:“古人以圖書並稱,凡有書必有圖……《隋書經籍誌·禮類》有《周官禮圖》十四卷。”可見,當時雖未發明印刷術,但給書籍插圖已開先例。

在甘肅敦煌石窟發現的《金剛經》是唐代鹹通九年(868年)所刊,卷首就有一幅十分精美的佛說法圖。到了宋代,印刷術盛行後,書中有圖更為常見。

明末以後,繪圖書籍更為廣泛,水平更高。如《三國演義》,附圖達240幅之多,清代的《避暑山莊圖詠》等書多以圖文並重。這樣世代相傳下來,書籍又叫圖書了。

■ 國外書的由來

幾千年以前,巴比倫人和敘利亞人就用釘子在泥板上刻字,刻有字的磚頭就是早期的書。

古埃及時代的書已經接近現代書的概念。他們用一種草做成紙,用筆在紙上寫字,然後把寫過字的紙卷在一塊骨頭或木棒上,這就是一卷書。

埃及人用煙墨水在草紙上寫詩歌、故事,作各種記載,甚至繪畫。因為一卷草紙太長,既不便閱讀,又不便攜帶,於是有人寫成單張,如果張數多,便用繩子串起來,這樣,才有了現代書的粗略形式。

從中世紀開始,書本的樣子才比較接近現在印刷的書本。先用四張牛皮紙分別折疊,使每張變成兩頁,每兩頁夾成一疊,四張就有八頁,如此稱為“一部”。

這一部部的牛皮紙再送到抄寫人手裏抄寫。抄寫完畢後,便送去裝訂,最後剩下裝飾與保存。

中世紀大多數的書都是聖經、傳道書以及其他與宗教有關的書籍,其次是有關法律、醫藥與自然、曆史的書,當然後來也出現一些記事和敘述式的書,當時的書大都是用拉丁文寫的。

■ 書店的由來

我國最早的書店產生於漢代,稱為“書肆”,是當時長安街上經營書本典籍的專業市場。漢武帝曾下令征求上古遺書,組織有關人員專門抄寫書籍。各種流派的學者為交流著述,便出現於書肆。

後來,“書肆”又稱做“書棧”、“書鋪”、“書棚”、“書堂”、“書屋”、“書籍鋪”、“經籍鋪”等;也有直稱字號的,如“富文堂”、“養正齋”、“鴻運樓”、“崇文閣”等。當時書肆既刻書,又賣書。

宋代以後,書肆改稱“書坊”。“書店”一名最早見於清朝乾隆年間。

■ 袖珍本的由來

在出版物中,人們通常把那些版本較小的書籍稱為袖珍本。袖珍本源自古代的巾箱本。

早在漢、晉時期,我國就有了版本較小的書籍,叫做巾箱本。巾箱是古時候人們裝頭巾的小篋,書籍可以放在巾箱裏麵,可見其小。

清乾隆年間,武英殿刻印的《經史》,剩下了許多小版本,棄之可惜,乃仿古人巾箱之意,刻印武英殿袖珍本書《古香齋十種》。這就是袖珍本這個名詞的來曆。

目前,出版發行的一些工具書,例如字典、英語詞彙手冊、地圖以及英漢小詞典等,也都有很多袖珍本。袖珍本不但攜帶方便、製作精巧,而且有的采取縮印技術,內容也變得豐富多彩。

■ 紙皮書的由來

紙皮書今泛指有計劃地大量生產、大量發行的廉價書籍。紙皮書源於英國。最早指那些紙質封皮的廉價書。

1935年開始在英國出版的“企鵝叢書”是紙皮書的發端。這套叢書的每一本封麵上都有一個黑色的企鵝標記。其中包括小說、傳記等不同類型的作品,當時每本售價6便士,這套叢書出版後,大獲成功。

1938年,“培利坎叢書”也在英國誕生。同一時期,日本也出版發行了《岩波文庫》、《改造文庫》、《春陽堂文集》等叢書,受到歡迎。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刺激了許多國家紙皮書出版業的發展。

■ 叢書的由來

“叢書”就是把一類的書編輯在一起,再起一個總書名,像《五角叢書》、《當代漢譯名著》等。

“叢書”在我國古已有之。最早以“叢書”為書名的是唐代陸龜蒙的《笠澤叢書》。學術界公認,我國最早的一部叢書是宋代嘉泰二年(1202年)前鼎孫等人編的《儒學警悟》。它收宋人著作6種,共40卷。

我國最大一部叢書是清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0多種,近8萬卷。還有《永樂大典》,也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規模叢書。

■ 百科全書的由來

百科全書的意思是一切知識的概要彙編,它包羅萬象,卷帙浩繁,並附有索引、插圖、地圖、書目、圖表等,以供人們方便查閱,是集工具性和知識性為一體的書籍。它的拉丁文名為“encyclopaedia”。

最早的百科全書應是我國的“類書”。它把古書中的材料分門別類地加以輯錄,包括天文曆法、人物傳記、山川河流、車馬服飾、曆史事件、居處器物以及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等。類書的編排順序並不完全一致。

我國最早的類書是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命人編纂的《皇覽》。

唐宋時期,隨著科舉和文化事業的發展,類書的編纂興盛起來,如《太平禦覽》、《藝文類聚》、《冊府元龜》,動輒上百卷,甚至上千卷,資料十分豐富。

明代以來,更有兩萬卷的《永樂大典》、一萬卷的《古今圖書集成》。類書的發展空前繁榮,其品類之多,令人眼花繚亂。

世界上最先在書名上使用“百科全書”一詞的是德國人斯卡列哲。1595年,他在瑞士巴塞爾出版了《百科全書》或《神與世俗學科知識》。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出版了百科全書,據統計有2000種以上。較著名的有《大英百科全書》(英)、《拉魯斯百科全書》(法)、《世界大百科事典》(日)等。

■ 地方誌的由來

編修地方誌是在我國悠久的曆史中逐漸發展完善起來的文化現象。它主要記載各地的山川形勢、建製沿革、農田水利、物產田賦、災異情況、軍備疆域、風土人情、名人軼事和名勝古跡。

司馬光對地方誌有“博學之書”的讚譽。明朝統治者認為:“治天下以史為鑒,治郡國者以誌為鑒。”清朝史學家章學誠對地方誌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評價:“補史之缺,參史之錯,詳史之略,續史之無。”

地方誌的起源可追溯至晚唐,至南宋盛行,到元明兩代逐漸趨完備,清代是編纂地方誌的極盛時期。

從唐朝開始,政府規定各州郡每3年編造一次以輿圖為主的地方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通令全國各郡縣每隔60年必須重修地方誌一次。

國外如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圖書館的收藏也很豐富。地方誌在我國是一份內涵豐富的文化財產。

■ 雜誌的由來

“雜誌”一詞,源自法文,本意是倉庫。

法國為雜誌之母,17世紀初發行的小冊子,出現於歐洲各書店。這種小冊子,內容是介紹法國的書店和書籍,很有點兒像書評。

“雜誌”這個詞第一次被指稱為刊物,是1731年在倫敦出版的《紳士雜誌》,在這之後就正式被沿用為雜誌的通稱。

剛開始的時候,雜誌和報紙的形式差不多,很難區分。後來,報紙由於出版周期的關係逐漸趨向於刊載有時間性的新聞,雜誌則專刊小說、遊記和娛樂性文章,在內容的區別上越來越明顯。

在形式上,報紙的版麵越來越大,為16開到8開,到4開對折;而雜誌則經裝訂、加封麵,逐漸成了書的形式。此後,雜誌和報紙在人們的觀念中才具體地分開。

1741年1月,美國模仿英國雜誌的月刊,首次發行了《美洲雜誌》和《將軍雜誌》,發行人是富蘭克林。

■ 文摘的由來

“文摘”作為出版物始於何時,今天尚難確定,從現有資料看,專家普遍認為文摘最早產生於公元前3600年前後的蘇美爾文明時期。那時文摘是刻在“泥版”上麵的。

“文摘”一詞,最早在拉丁文中出現,原意為“抽取”。是指當時的僧侶抄寫經文時寫在每一頁上的“內容摘要”或“批注”,後逐漸演變成較有係統、但不脫離原文獻的“文摘”。嗣後,“文摘”一詞被歐洲各國引進並使用。

中世紀時,歐洲許多君主國國王要求大臣在呈送報告時須附上一份內容“摘要”,作為附頁放在卷首。這是“文摘”宮廷化時期。

到了文藝複興時期,各國學者在交換科研的心得時,將文摘從宮廷移向民間。如果對方是發信人的一般朋友,那麼隻寄上一份摘要。若是師尊或好友(必須也是科學家),這才寄上全部原文。從18世紀開始,有了第一批文摘刊物。如《建設》、《環球——知識與娛樂》、《每月評論》等等。這些刊物的內容包羅萬象,重點是對文學著作的介紹。

到了19世紀初,隨著世界範圍內科技事業的突飛猛進,“單科學術型”的文摘刊物應運而生。菲西納1830年創辦了最早的《化學文摘》與《藥學總覽文摘》。到1907年前後,全世界文摘雜誌發展到60多種。近一個世紀,文摘刊物的增長更為驚人,1969年是1500種,1982年則為3500種。

■ 吉尼斯世界紀錄的由來

《吉尼斯世界紀錄》是一部專門記載各種奇異的世界之最的書。

《吉尼斯世界紀錄》的創刊人是吉尼斯啤酒公司總經理休·比佛爵士。1951年,英國吉尼斯啤酒公司的總經理休·比佛在一次打獵中,朝一隻金鳥開槍,但沒有命中,他抱怨說,這也許是世界上飛得最快的鳥了。

可是他的同伴不同意他的看法,與之發生了爭執。比佛被激怒了,他想從書中找到支持自己的論據,可是他驚奇地發現,沒有一本書對鳥的速度作過詳盡的記載。於是,為了彌補這項知識的空白,他決定由自己的公司出版一本記錄這種“世界之最”的書。

1954年9月12日,經別人推薦,比佛會晤了諾裏斯·麥克沃特和羅斯·麥克沃特孿生兄弟,希望他倆在倫敦的統計機構能夠幫助他收集部分材料,主持編纂這本書。於是,麥克沃特兄弟在倫敦艦隊街107號建立了一個專門小組,開始了緊張的編寫工作。1955年8月27日,印刷廠完成了第一本《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的裝訂工作。

這部僅有198頁的小冊子,當年便奪得了第一暢銷書的桂冠。之後,其銷售量始終名列前茅,每年都要再版和增補新的紀錄。如今該書在世界上140多個國家走俏,被翻譯成34種文字。

■ 海報的由來

“海報”這個名詞含有通告給大家看的意思,海報並非現代才流行的公告形式,遠在古埃及時代就已有之。

據考古學家的發現,在埃及廢墟裏殘存的牆上、樁子上都有壁畫的存在,這種壁畫意味著公告當地百姓將有某種事情發生,這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海報。

到了羅馬時代,海報的運用則更為普遍了。每當競技場上將有比賽、決鬥的演出之前,各處都會張貼海報來宣傳。

印刷術發明之後,海報出現的形式更活躍快捷,不僅可用以張貼,而且可以人工分發。1796年平版印刷術的麵世,給海報加上各種色彩與圖案,更加強了宣傳效果。海報從此也增添了無窮的藝術魅力。

為什麼叫“海報”?據說,早先戲院的觀眾座位稱池子,舞台稱海子,演員正式登台演戲叫下海。這麼一來,張貼在戲院門口報告戲名的紅紙,也就叫“海報”了。

■ 廣播的由來

1895年,俄國科學家亞曆山大·斯捷潘諾維奇·波波夫在彼得堡一次科學家集會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個不用導線傳遞信號的儀器,並於1896年3月24日創製了最早的兩部無線電發報機。它所傳遞的是世界上最早的一份無線電報。

隨後,加拿大出生的費辛敦研究成功把各種聲音像電碼一樣傳送出去的裝置。1900年他替美國氣象局做無線電試驗時,設想使用無線電傳送人的聲音。

兩年後,費辛敦開始進行研製,用4年時間裝置了一套設備,並把它安裝在設於馬薩諸塞州布蘭特岩城的播音實驗室。

於是在1906年聖誕節晚上8點鍾左右,在新英格蘭海岸外的船上,有幾個無線電報務員從耳機中聽到了讀聖經的聲音,然後又聽到了小提琴演奏聲和《舒緩曲》的唱片音樂,最後還祝大家聖誕節快樂,前後共幾分鍾。這就是世界上第一次廣播。

中國最早出現的廣播電台是在1922年底,由美國記者永斯邦通過一個姓曾的華僑富商出錢,在上海租界裏開通辦起來的。

■ 無線廣播的由來

20世紀初,無線電話剛剛出現,人們就開始嚐試無線電廣播了。1906年,一種特別簡單的高頻振蕩檢波裝置——礦石檢波器問世。所有的無線電愛好者隻需花費幾元錢,買一個耳機和礦石之類的元件,就有條件安裝一台收音機了。

美國物理學家雷金納德·費辛敦曾經完成了全世界第一次成功的無線廣播。他一直對研究廣播有興趣,曾利用一個高頻變壓器和一台可生產交流電的發電機,將調幅調製信號發送出去。

1906年12月24日,他在實驗室裏使用無線電和麥克風,把人的聲音和錄製的聲音傳遞到200英裏遠的地方。

當時,在新英格蘭海岸活動的人們,就聽到了他的無線廣播。報務員聽慣了“滴答”的電碼聲,卻從耳機中聽到了朗讀《聖經》故事的聲音,以及小提琴演奏的亨德爾的《舒緩曲》唱片。等到廣播快結束時,祝福之聲悠然傳來。

直到這些聲音消失以後,報務員們才明白過來。他們大聲地呼叫,將耳機遞給自己的同伴。

1910年,李·福裏斯特在紐約“都市歌劇院”安裝了麥克風,使用自己製造的熱離子三極管,將聲音以廣播的形式發送到實驗室裏。可是新產品雖然出現,但並不意味著能很快得到應用。一戰期間,各國軍隊在電信號傳輸的工作中,使用的依舊是無線電信技術,而不是聲音傳輸。

1919年,馬可尼從一艘小艇上發送聲音信號,該信號成功地傳遞到300英裏之外的裏斯本。1920年4月,美國無線電專家弗蘭克·康拉德在自己的家中將娛樂節目廣播給公眾。11月2日,他又在匹茲堡建立了KDKA電台,定時向公眾傳遞信息。在第一天的廣播中,他對外報導了競選總統的新聞。好奇的美國人聚集在收音機旁,收聽了這條廣播新聞。這次成功的廣播使整個世界為之震驚。

從此以後,這個電台每天廣播1小時。電台的老板是一個名叫威斯丁豪斯的人。1920年,西電公司、威斯丁豪斯公司和通用公司聯合起來,買下了馬可尼在美國的專利,成立了美國無線電公司。7月2日,美國無線電公司向公眾廣播新聞,所報導的內容是一次重量級拳擊比賽。

1921年12月15日,美國第一家固定的無線廣播電台——WDY開始對外廣播。可是,美國無線電公司的決策者們發現電台受到很大的幹擾,就關閉了WDY,開辦了另一家電台——WBZ。

■ 印刷術的由來

在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中,印刷術榜上有名。

在印刷術未問世的時候,人們要想記載事件,主要是通過手抄方式形成書籍。這種方法既笨拙,又很不方便。一部書的問世少則幾年,多則幾十年時間,如果一時不慎抄錯,麻煩就更大了。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人最早想到用雕刻木板的方式來印刷書籍。雕版印刷最早出現於隋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那時的中國人在雕刻出一塊版後,就能在上麵印出無數頁同樣的書來,與手寫相比,不但節省精力,還能節省大量的時間。

在唐朝,有的小販為了賺取高額利潤,就想方設法印刷白居易的詩集,冒充白居易的真跡,騙取了不少錢財。可見,雕版印刷術在當時民間是非常流行的。

可是,這種印書的方法有很多弱點。一是雕版費時費力,雕刻一部大書,如果不小心刻錯一個字,整塊版就得重新刻;二是雕好的版不易保存,容易發黴腐爛,被蟲子破壞。

北宋時,一個叫畢升的普通平民對發明創造有濃厚的興趣。稍有空閑,他就琢磨起印刷術來。一天,他把整版的文字一個個分割開來,然後根據文章的需要,再把它們組合在一個板上。

他的一分一合,在整個印刷技術史上卻是了不起的舉動,活字印刷術就這樣誕生了!畢升最初試用的字是用木頭製成的,可他注意到,木頭遇油墨會發生膨脹現象,字跡變得模糊,後來他改用燒製的膠泥活字,就沒有這些問題了。

早在唐朝,日本人就接觸到中國的印刷術。14世紀,木活字進入朝鮮。在此之後,朝鮮人發明了銅活字。後來,鉛字印刷流行開來。中國的活字印刷術在新疆向外傳播,使波斯、埃及、歐洲受益,還為歐洲的文藝複興運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1405年前後,德國人古登堡又對印刷術進行了改進。這項技術有三個很重要的特點:一是用鋁、鉛合金鑄造鉛質活字;二是加大壓力,使鉛質活字版壓在紙上印出字跡;三是采用油性的印刷墨水。他把這三條巧妙地結合起來,使印刷的速度得到提高。從此以後,活字印刷術在歐洲得到了普及。

在古登堡改進印刷術50年後,歐洲的圖書印刷量就突破了百萬大關。印刷術的用途也不斷擴大,其他途徑包括印刷傳單、海報、商務表格,甚至印刷教堂裏的免罪書。宗教家馬丁·路德就是看不起教會印製免罪書的行為,才掀起了新教改革運動。

活字印刷術使歐洲人的文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當時歐洲印刷的書,所用的語言是歐洲白話和方言,而不是隻供少數人閱讀的拉丁語。這樣,歐洲有文化的人口從原來的百分之五很快增長到了百分之十,這就為16、17世紀新思想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進入18世紀以後,隨著出版事業的飛速發展,人們對手工操縱的印刷越來越不滿意,而用機器來生產書籍、報刊,則成為曆史的必然。19世紀初,德國印刷商柯尼希和技術員鮑爾來到英國倫敦,成立了首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機器印刷所,開創了機械印刷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