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編 醫藥衛生篇
藥物藥品
■ 雲南白藥的由來
在我國,雲南白藥是家喻戶曉的良藥,其神奇的療效深得百姓信賴。相傳,雲南白藥是雲南江川人曲煥章研製出來的。
曲煥章20歲時,開始在家鄉獨立行醫。由於滇南地勢險惡,常有人被猛獸傷害,於是他潛心鑽研止血活絡、接骨生肌的藥物。在一位百歲老人的指引下,他找到一種專治刀槍傷的草藥。
由於曲煥章平時善於觀察和思考,他看到有些動物具有自我療傷的本領,使他受到很大的啟發。於是,他有意識地進一步去探索這方麵的奧秘。
曲煥章曾見過斷蛇吞食一種不知名的野草後,能將斷端接上;受傷的老虎吃了一種野草後,傷口很快止住血。因此,他將這些草藥采集回家,經過實驗,發現治療損傷效果奇佳。
後來,曲煥章經多方搜集和整理民間有效的草藥,結合自己的經驗,反複篩選配製,於1914年正式生產出“曲煥章白藥”,當時也稱“百寶丹”。現在,雲南白藥已經成為我國一家著名的股份公司,老店在新時代煥發了青春。
■ 人丹的由來
康熙年間,蘇州有個叫雷允上的郎中,用蟾酥、麝香等六味藥製成藥丸,聲稱是經神仙指點而製成的,故取名六神丸。
藥丸精製成菜子大小,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治療口瘡等,療效顯著。頓時名傳四方,隨後,雷允上便在上海等地開了雷允上中藥店。
六神丸傳到日本後,日本商人見它的功效神奇,對之讚歎不已,便想求得此方。有一商人來到中國,想用重金購買配方。但雷允上不願賣出此秘方,更不願出讓給東洋人。
無奈之下,日本商人便從藥店的賬房先生身上尋求突破口,使用重金賄賂,最終套出了六神丸配方的秘密。但具體的劑量和製造工藝卻無從得之,雖經無數次的試驗,但無法做到像六神丸那樣大小,功效也無法和六神丸相比,日本商人也隻得作罷。
隨後,日本商人便以八字胡須為商標,名為“人丹”。好在那藥丸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不久,日本的人丹也出名了,但總不及六神丸名震海內外。
■ 萬金油的由來
萬金油與今天的清涼油相似,全稱是“永安堂虎標萬金油”,曾有一段輝煌的曆史。
民國年間,原籍福建永安的華僑胡子欽,在緬甸仰光開設了一個中藥鋪,取名為“永安堂”。其次子胡文虎,14歲後,協助父親經營中藥鋪。
胡文虎聰明好學,幾年後便學得不少醫術,善於對症下藥。由於南洋的氣候炎熱,頭暈病尤為常見。於是,文虎想尋求一種效快、價優、攜帶方便的大眾化藥品,來治療頭暈病。
為此,他到泰國、日本等國去了解製藥業的工藝,並聘請相應的專家進行研究。經過精心篩選,終於製成了萬金油。
由於胡文虎自身精通廣告術,通過自辦的《星島日報》、《星洲日報》、《虎報》的廣告宣傳,使“萬金油”一時揚名於天下。
1954年,胡文虎在美國檀香山溘然長逝。他死後30餘年,風靡一時的萬金油王國由於管理不善最終倒閉,被配料更為科學的清涼油取而代之。
■ 青黴素的由來
進入20世紀以來,出現了好幾項偉大發明,其中就包括青黴素的問世。自問世以來,青黴素給人類帶來了福音,從死神手裏奪回了數以萬計的生命。
發現青黴素的科學家,是英國研究細菌學的學者——亞曆山大·弗萊明。
1928年,弗萊明已經47歲了,在聖瑪麗學院擔任講師的職務。當時,他正在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一天,他把含有葡萄球菌的液體裝到裝有明膠溶液的圓盤裏,準備蓋上蓋子放到培養器裏加溫,以便研究細菌的繁殖情況。碰巧,他忘蓋蓋子了。等到第二天早晨,他再去觀察時卻發現盤上附著一層綠色的黴菌。
但是令弗萊明感到吃驚的是,在這種黴菌的近旁,竟沒有葡萄球菌的蹤影。由此弗萊明作出了一個推測:也許是這種黴菌產生出某種不明物質,殺死或抑製了細菌的生長。
為了查明真相,他小心地培養起這種綠黴花的細菌,再將培養液過濾,滴到葡萄球菌中去。僅僅過了幾個小時,葡萄球菌就全部死亡,無一幸免。後來,他把溶液注入兔子血管裏,結果兔子卻毫發無傷,依舊活蹦亂跳。這個試驗說明這種細菌具有無毒性。
1929年5月,弗萊明把這一發現寫成學術論文在專業雜誌上發表,還把這種殺菌力強大的物質定名為“青黴素”。非常可惜,由於當時條件的限製,難以製造出青黴素來,導致這項偉大的發現並沒有對當時的醫學產生影響。
在此後的十年中,一直沒有人接觸青黴素的研究領域。這種情況到1939年終於出現了轉機。在這一年,出生於澳大利亞的霍華德·弗洛裏和出生於德國的埃內斯特·錢恩,開始研究青黴素的提純方法。他們進行了這樣的分工:弗洛裏負責培養青黴菌,錢恩則負責從培養液中提取青黴素。
1941年冬,正在試驗階段的青黴素先在一位48歲的警察身上試驗,效果相當理想。接下來,這種注射劑又把一位15歲的男孩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到了1942年,英國首相丘吉爾得了急性肺炎,如果任病情發展,勢必會影響戰局。醫生們冒了一次險,給他用了青黴素。結果,他的病很快就痊愈了。這更使青黴素名聲大噪。
1941~1943年間,弗洛裏為躲避德國飛機的轟炸來到美國,與伊利諾伊州皮奧裏亞美國農業部的員工們合作,一起研究生產青黴素的具體方法。到1943年,弗洛裏的研究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1943年,弗洛裏帶著青黴素樣品進入突尼斯和西西裏,用這種藥品成功地救治了那裏等待治療的傷員。1945年,弗萊明、弗洛裏和錢恩由於對抗生素的發現和分離,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
■ 凡士林的由來
凡士林廣泛地應用於醫療、保健以及許多的工業部門,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然而,它的發現還要從美國的早期移民生活說起。
美國早期的移民生活很艱苦,經常會因勞作出現各種創傷。當地的印第安人無意中發現,將一些水麵上蒙著的那層油塗於燒傷和創傷處,能取得良好的療效。於是,他們便將這些油裝入瓶裏,當藥出售。那時,移民們將這種油稱為“印第安油”。
此後,有個名叫喬治·畢索爾的英格蘭年輕教師對這種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通過鑽井方式來取得較濃的油,便和他的朋友德雷克在賓夕法尼亞的泰特斯維爾附近打井。對這一行為,當地人難以理解,稱之為“瘋人之舉”。萬萬沒想到的是,當鑽到25米左右時卻意外地找到了石油。
發現石油的消息迅速傳到紐約州,當時一位年輕的化學家鮑勃·奇斯布勒,正在致力於從煤裏提取煤油的實驗。至此,他的這個“大事業”自然告吹了。於是,他來到了泰特斯維爾。
在與鑽井工人的接觸中,善於觀察的鮑勃發現,大型鑽頭上總附著一種像蠟一樣的物質,而鑽井工人每當劃破了皮膚或燒傷時,總是將這些物質塗於傷口。他便將這種物質帶回實驗室,提取出一種幹淨的糊狀油膏,具有較強的止痛、治療刀傷、燒傷等功效。他立即向政府申請了專利權,並將它取名為凡士林。
■ 麻醉術的由來
1844年,美國化學家考爾頓在研究了“笑氣”(氧化亞氮)對人體的催眠作用後,帶上“笑氣”到各地做旅行、演講,並做“笑氣”催眠的示範表演。
一次在美國東北部哈特福德城進行表演時,表演者在吸入“笑氣”後,突然從半昏睡中一躍而起,大叫大鬧,神誌錯亂地跳過圍欄去追逐觀眾。在追逐中又不幸劃破了腿部,傷口出血不止,但是表演者卻絲毫沒有露出痛苦的表情。
現場觀看表演的威爾斯醫生對這一場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威爾斯是一位牙科醫生,一直在為如何減輕病人拔牙時的疼痛而傷透腦筋。這一場“催眠”表演,立即引起了他對氧化亞氮可能具有麻醉作用的假想。
經過幾次試驗後,1845年1月,威爾斯在美國波士頓一家醫院裏公開表演在麻醉下進行無痛拔牙的手術。表演開始後,由於麻醉不足,病人在手術過程中大喊疼痛,結果表演失敗。
但是,年輕的助手默頓卻仍然對麻醉的可能性深信不疑。他仔細分析了威爾斯整個試驗的過程,認為氧化亞氮雖然有麻醉作用,但效力較小,要想取得滿意的麻醉效果,必須尋找更加有效的麻醉劑才行。
後來,默頓從化學家傑克遜那裏得到啟示,決定采用乙醚來進行麻醉,經過反複的試驗,終於獲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默頓終於使這一設想成為了現實。
其實,早在東漢末年,我國已出現了麻醉藥。當時稱做“麻沸散”,是我國古代名醫華佗研製出來的。隻可惜,華佗去世後,“麻沸散”的配方就隨之失傳了。
■ 鴉片的由來
鴉片是從罌粟花中提煉出來的。罌粟最先產於埃及。公元前5世紀左右,希臘人用罌粟花汁製藥,用以安神止痛,多眠忘憂。
公元6世紀初,阿拉伯半島上崛起了一個強大的阿拉伯帝國。阿拉伯人很推崇希臘人的醫學成就,掌握了其提煉罌粟汁的技術。
當時,希臘人稱罌粟汁為“阿扁”,阿拉伯人把“扁”音發成了“芙蓉”。傳到波斯後,波斯人又音變成“片”。於是“阿扁”又稱為“阿芙蓉”和“阿片”。
後來,罌粟從印度等地傳入中國,中國人把“阿”字發成“鴉”字音,才有“鴉片”二字的出現。
如今,這種危害人體健康的毒品,一直為世界各國所禁用。
■ 海洛因的由來
1897年8月21日,法國拜爾公司的化學家費利克斯、霍夫曼在實驗室中合成了一種叫做二乙酰嗎啡的物質。他們認為,這種化合物可以替代具有成癮性的止痛藥嗎啡。
對此,他們的老板喜出望外,夢想著為他帶來巨額財富。他們開始用魚、海馬和貓做實驗,未發現意外。隨後,公司的家屬包括孩子們也開始試著服用,沒有毒死人,也沒有人上癮。於是,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未來得及進行徹底的臨床試驗的情況下,便將其上市銷售。
命名者認為,這種藥物可以止痛,讓人成功地忍受各種疼痛,使人具有英雄一般的鬥誌。於是,將其取名為海洛因,法文意為“英雄”。
因為海洛因在手術等過程中有好的表現,因此,一度獲得了巨大成就,僅一年,拜爾公司便將海洛因銷往20多個國家,成為醫生們首選的止痛藥。
但很快,人們便嚐到了海洛因帶來的痛苦。它不但具有成癮性,還能危害人類的健康和社會的穩定,為人類所痛恨。因此,它由“英雄”轉變成為白色的惡魔。
■ 尼古丁名稱的由來
尼古丁是外來的翻譯詞,原稱煙堿,是一種有毒物質。它是香煙中危害身體健康的物質之一,香煙煙盒上都注明有煙堿的含量。
尼古丁本來是一個法國人的名字,他在葡萄牙當大使時,發現當地人常因吸食一種植物而生病,甚至死亡。對此,他感到非常奇怪。於是,他便把這種植物帶回法國,進行研究。
經過研究後,發現這種植物的煙堿含量很高,能誘發呼吸道癌症,是導致氣管炎、哮喘、心髒病等多種疾病的有害物質。
由於他的發現,使人認識到這種物質的危害,這對維護人類健康是一大貢獻。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便把煙堿改稱為尼古丁。
■ 卡介苗的由來
20世紀初,結核菌成為在全球橫行的病菌,數以億計的人受到感染,卻無藥可救。人們為了對付結核病,就在免疫係統方麵想辦法,試圖像對付天花、狂犬病那樣,使人自身產生抵抗結核菌的能力。法國細菌學家卡默德和介林知難而進,想要研製出一種對結核菌有免疫力的疫苗,造福於人類。
1908年,他們二人先從患結核病牛的牛奶中,分離出毒性很強的結核菌,將它接種到含有甘油、馬鈴薯和膽汁的培養基上,每隔2~3周進行一次移植,再利用檢測手段了解它的毒性降低了沒有。就這樣一次又一次,到了第30次,結核菌的毒性基本消失了。
但是,他們兩人還不放心。到了1919年,已經接種230次了,結核菌的毒性已經全部喪失。他們就先在牛、馬、猴身上進行試驗。實驗證明:它不僅沒有絲毫的毒性,而且被接種的動物都有抗結核菌的免疫力了。接下來,他們就決定把它應用到人體上,解除人們的痛苦。
在一般情況下,除新生兒外,在接種前,一定要進行結核菌素試驗,隻要沒有受到結核菌感染,就說明他體內已經具備結核菌免疫力,再接種這種特異疫苗就沒有必要了。
在這兩位科學家發明抗結核菌特異疫苗後,結核病發病率降低了80%~90%,尤其是使嬰兒結核性腦膜炎和急性肺結核減少了95%。這真是不可思議!人們為了紀念卡默德和介林,便以他倆名字的首字母給這種疫苗命名,中文翻譯成“卡介苗”。
卡介苗問世後,各種防病疫苗層出不窮,例如小兒麻痹症疫苗、麻疹疫苗、流行性腦炎疫苗等等。另外,這些活體疫苗,所用的培育方法與卡默德和介林的方法是一樣的。
■ 牛痘疫苗的由來
200多年前的歐洲,天花惡疾非常猖獗,人口大量死亡。因此病而棄世的人中,還包括荷蘭國王威廉二世、奧地利皇帝約瑟、法國國王路易十五、俄國皇帝彼得二世等帝王。尋找防治天花的辦法,成為一大世界性難題。
早在16世紀以前,中國人就發現,得過天花的人不會再感染這種疾病。所以,民間流行著一種防預方法,讓幼兒及早得天花。
做法是:先將天花病人身上的水皰輕輕刺破,取出裏麵的液體,然後在接種的幼兒身體上劃破皮膚,注入含有病原的液體,接種者就會受到輕微感染,身體因而產生抗體,對抗病原。病原消失以後,在一段時間之內,身體仍然有對抗天花的能力。
通過這樣的方法,即使以後再遇上天花病原,接種過的人也不會被惡疾擊倒。這種做法俗稱“種花”。
後來,“種花”陸續傳入波斯、土耳其和英國。那裏的人見這種土辦法如此有效,紛紛采用。可這種方法的危險性很強,不少人抵擋不住天花病原的攻擊,白白喪失了性命。
1766年,英國人琴納跟隨一個醫師學醫,收留了了很多天花病人,對他們實施治療。一次,有位農場擠奶女工到他那裏求醫,聽到醫生們在議論尋找防治天花的辦法,就接上話茬兒說:“前些日子天花鬧得很凶,可我們農場擠奶女工卻沒有任何人感染此病。有人說,這是我們常年接觸奶牛,手上長了牛痘,這才免去了災禍。”
琴納當時正忙,對這話也沒在意。一晃過了10年,天花惡疾依然肆虐。他突然想起了擠奶女工的話。於是,他特意趕到農場,對擠奶女工展開調查。結果了解到,這些擠奶女工都感染過牛痘,但也都沒患過天花。她們無意間接觸過患天花的奶牛的膿漿,使她們的手上長出了小膿皰,雖然身體受到一點影響,但很快膿皰就消失了,身體也沒事了。
琴納根據自己的調查研究,提出了一個觀點——牛痘和天花非常相似,人體中產生的抗牛痘能力也能夠對天花惡疾進行預防。根據這一推斷,琴納先在動物身上做試驗,效果非常理想。
緊接著,該在人體上進行試驗了,他選擇了自己的親生之子。結果,兒子接種牛痘後隻受到極輕的感染,很快就沒事了。為了證實種牛痘之後不會染上天花,琴納又把大量的天花膿液安種到兒子身上,兒子不但沒有成為天花病人,連稍微不適的現象都沒出現。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種牛痘法公布以後,迎來的是一片反對之聲。1798年,琴納寫了一本關於種痘的書,公開發表。一係列的實踐反複證明,這一方法的效果很好,是解決天花的良方。後來,種牛痘法終於被全世界所接受。
由於琴納對人類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為了對他進行表彰,英國政府於1802年獎給他一萬英鎊的重金。1806年又獎給他兩萬英鎊。俄國皇帝為了感謝他,還贈送給他一個價格不菲的寶石戒指,作為永久的紀念。很快,安種牛痘傳遍全球,成了最普遍的兒童防疫方法。
■ 阿司匹林的由來
在19世紀,阿司匹林的發明稱得上是一項偉大的成就。
阿司匹林一詞,是英文Aspirin的漢譯,該藥品的學名叫做乙酰水楊酸。它對病人能產生止痛和退燒的作用,特別是去風濕熱的效果非常好。時至今日,它仍是用途最廣泛的藥物之一。
19世紀的藥劑師已經了解到,水楊酸這一物質能夠產生緩解疼痛的作用。可是該物質太強烈,能燒壞喉嚨,造成胃部的不適。1853年,法國藥劑師查爾斯·熱拉爾成功地合成了乙酰水楊酸。當時的人們把乙酰水楊酸當做麻醉替代品來使用。
而阿司匹林的出現則是費利克斯·霍夫曼的功勞。他於1879年對藥物合成法進行改進,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1897年,霍夫曼的父親染上了風濕病,病情越來越嚴重。當時的霍夫曼作為一名藥劑師,正在德國拜耳公司任職。對藥品熟稔的他,首先想到了水楊酸。於是,他從柳樹皮中提取出了一種水楊酸,把它拿來給父親治病。這就是最早的阿司匹林。
1899年,赫爾曼·德雷瑟運用化學方法將阿司匹林合成出來,又將它引入醫學研究領域。由於它是酸性的,人們往往在其中加入中性鹽穀氨酸鈣,使它具有穩定的效果。同年,拜耳公司在市場上銷售了很多阿司匹林。
這個時候,德雷瑟向人們提出,如果將阿司匹林用於治療,會產生極好的效果。於是,阿司匹林成了頗受歡迎的藥品。
在“一戰”結束之際,根據德國和協約國之間簽訂的賠償協議,阿司匹林為雙方所共有,大家都有開發的權利。這一協議的達成,使英國、美國的無數病人獲益。
■ 維生素的由來
維生素的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三千多年前。當時,古埃及人發現一些食物可以治愈夜盲症,雖然他們並不清楚食物中什麼物質起了醫療作用,但這是人類對維生素最早的朦朧認識。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遠洋船隊從南美洲東岸向太平洋進發。三個月後,有的船員牙床破了,有的船員流鼻血,有的船員渾身無力,等船到達目的地時,原來的200多人,隻剩下35人。
1734年,在開往格陵蘭的海船上,有一個船員得了嚴重的壞血病。當時,這種病還無法醫治,其他船員隻好把他拋棄在一個荒島上。這名船員蘇醒過來後,用野草充饑,幾天後壞血病不治而愈了。而諸如此類的壞血病,曾奪去了英國幾十萬水手的生命。
1747年,英國海軍軍醫林德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建議海軍和遠征船隊的船員在遠航時要多吃些檸檬。他的意見被采納,人們從此未曾發生過壞血病。但那時還不知檸檬中的什麼物質對壞血病有抵抗作用。
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時,人們逐漸認識到夜盲症和佝僂病與日常缺乏的某種食物有關。古希臘、羅馬和阿拉伯人發現用肝髒可治療夜盲症。同時,人們分別發現用雲杉針提取物、橘子和檸檬可治療壞血病。
1881年,科學家Lunin發現,僅含蛋白質(乳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食鹽和水分的物質,還不能滿足動物和人體的需要,他猜想動物和人體也許還需要某些少量未知物質。
19世紀末,日本海軍軍醫發現腳氣病與攝食過多大米有關,而用大麥代替大米,或者增加膳食中的肉和蔬菜可防治該病。此外,他們還發現用魚肝油可治療佝僂病。
為了更確切地知道某些營養物質對動物肌體(尤其是人類)的作用,很多研究人員在1890年開始利用動物進行實驗,他們首先用去皮的大米作為雞的主要食物,發現會誘發多神經炎(這種病與人的腳氣病相似)。
如果喂沒有去皮的稻米,或者用去皮稻米和米糠一起喂養動物,則不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且可以治療該病。這個實驗結果表明,在米糠中,有一種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腳氣病的病因就是缺乏這種營養物質。
1909年,人們開始普遍認為,人和動物需要微量附加營養因子(輔助生長因子)。當人體缺乏這些營養因子時,會引起某些疾病。
直到1911年,波蘭科學家豐克經過千百次的試驗,才從米糠中提取出一種能夠治療壞血病的白色物質,同時他又發現,檸檬和酸橙中也含有這種能夠治療壞血病的白色物質,於是這種物質被豐克以字母C將其命名,後來被人們稱為Vitamin C(維持生命的營養素C),也稱維生素C,維生素的功能由此得到證實。維生素C是最早被發現可以治療疾病的維生素。
1913年,瑞士科學家卡勒在牛肝和魚肝油中分離出治療眼部疾病的物質,這種物質的性質與維生素C截然不同,因為這種物質溶解於脂肪,而維生素C溶解於水,於是就把它命名為維他命A(VitaminA),也稱維生素A(之所以被命名為A,據說是因為這種物質的作用最早被人們所知)。
1916年,英國科學家德拉蒙多從米糠及酵母中發現有效治療腳氣病的成分。經過進一步的研究,德拉蒙多發現這種物質與維生素A和維生素C並不相同,但與維生素C的性質有些相似——都溶解於水,然而又不能把它歸為維生素C的門下,於是就稱它為維生素B。
後來,又有科學家在米糠中發現,有一種物質耐熱力很強,這種物質和維生素B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處,於是就將該物質叫做維生素B2。
隨著科學的進步,科技的發達,人們漸漸地發現了一些新的營養素,於是就沿用維生素這個名詞,來概括所有的有機微量營養素,再以羅馬字母的順序來為這些維持生命的營養素命名。
■ 抗生素的由來
日本北裏研究所的秦博士,是世界上最早從事抗生素研究的科學家。1950年,他在土壤的細菌中將一種抗生素分離出來,然後把它注射到患痛症的老鼠體內,結果老鼠的病情得到緩和,生存率提高了一倍。
這種抗生素的來源是絲狀細菌,因此,秦博士為這種抗生素命名為“絲裂黴素”。
後來的實驗逐漸證明,絲裂黴素這一物質是通過化學結構中的活性氧,來達到消滅癌細胞的作用的。可是,它的缺點是毒性非常強大,應用性差,一度在臨床上試驗時,效果並不理想。所以,科學家還得努力尋求別的抗癌的抗生素。
1966年,科學家經曆了屢次失敗以後,終於篩取了好幾百種放線菌,得出一種抗生素——博萊黴素。該物質通過臨床試驗以後,證明它對治療頸部癌症有特殊的效果。於是,日本東京大學藥物研究所的範高博士,花了3年時間將它的化學結構研究清楚。
更重要的是,科學家們在1981年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將它製成產品。這一下,使博萊黴素的價格大大降低,並使它能夠在臨床上得到廣泛使用。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中國科學家也通過合成方法,得到了高質量的博萊黴素。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人還給它命名為“爭光黴素”,就是表示為國爭光之意。
自從發現抗生素以來,醫學家通過醫療手段,極大地發揮了該物質滅菌、抗癌的功效,使很多病人獲益。
■ 胰島素的由來
糖尿病是人類健康的大敵,一直到今天,人們依然沒有掌握根治它的方法。而糖尿病產生的原因,則是由於胰島素的缺失。
胰島素由胰腺所分泌,該物質能夠對葡萄糖代謝進行控製,是一種對人體有相當益處的激素。它屬於蛋白質,隻有中等尺度大小,由C鏈和D鏈組成,兩條鏈由硫原子連為一體。
盡管身心變化會使胰島素的分泌情況受到影響,但最重要的因素卻不在此,而是動脈中的葡萄糖含量。胰腺中充滿了葡萄糖,葡萄糖水平的升高,會對胰島素產生刺激,使它得到釋放。相反,就會降低胰島素的分泌速度,使之受到抑製。
胰島素的活動會影響人體中的脂肪、肝髒組織和肌肉的新陳代謝。如果人缺少了胰島素,就會產生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