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生氣的母親就走過來把電視關掉,讓孫子趕快去買醬油。“我不去,你自己去!煩死了。”兒子一邊埋怨,一邊推開奶奶,再次打開電視,若無其事地繼續看。後來母親隻好關了火,自己下樓去買醬油。等我們回來時,她有些無奈地問:“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懶啊?”兒子回到家竟也不滿地嘀咕:“奶奶真煩人,我正看《喜羊羊》呢,她非要我去買醬油,還關電視,氣死我了。我以後再也不去奶奶家了,總是讓我幹這幹那,煩死了!還是在自己家好,爸爸媽媽從來不會讓我做家務,隻要求我學習好就行了,奶奶真是既麻煩又囉嗦。”
其實,上述事例中小男孩的行為在很多孩子身上都存在。究其原因,在於父母從小對男孩過分的溺愛和保護,導致他們動手能力差,習慣於坐享其成,不願意主動付出努力和勞動。
因此,父母應該讓男孩知道,坐享其成是一種恥辱,讓孩子明白一個好逸惡勞、好吃懶做的人不會有好的未來,要讓孩子學會愛與感恩,隻有用努力、勞動、奮鬥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敬仰。
方法二:時刻培養男孩的憂患意識
“4 2 1”的家庭成員模式讓孩子成為了家庭的絕對重心,於是家長事事為孩子操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過上稱心如意的生活。可是這種做法卻是讓孩子失去自己動手的能力,一旦他離開家長的羽翼,就會變得脆弱不堪。
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麵對困難和挫折,培養他的憂患意識,磨練他的堅強意誌,激發他奮發向上的鬥誌。
方法三:利用曆史典故,培養兒子的憂患意識
有一位父親是這樣教育兒子的:
為了從小培養兒子的憂患意識,我經常去書店為他買一些適合他的曆史書籍和文學書籍,然後給他做簡單的講解。例如我給他講越王勾踐的臥薪嚐膽,告訴他一開始越國的戰敗是憂患意識不足,而後勾踐心懷亡國的恥辱,時時鞭策自己,終於滅掉吳國,稱霸諸侯。還有中國曆史上朝代覆滅的原因,都離不開君主缺乏憂患意識,隻知安於享樂,最後國破家亡。漸漸地,兒子明白了,隻有不斷地努力和進取,才能逐漸成長和壯大。所以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增強自身各種能力方麵,他都滿懷熱情,奮發向上。
中國的曆史典故中有很多人或很多朝代都是因為缺乏憂患意識而墮落滅亡的,這是最真實的教育事例。因此,父母可以利用一些曆史典故讓兒子明白,那些具有憂患意識的人能夠成就一番偉業,而那些缺乏憂患意識的人隻能在安逸中迷失自我,走向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