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對男孩適當地“狠”一點(2 / 2)

或許父母對兒子的吃苦選擇漠視,在一些父母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但是,“心狠”可以造就一個自立能力強的男孩,而“心軟”隻會造就一些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男孩。

曾有一所學校對學生進行“在家是否做家務”的調查,竟然有70%的學生回答“大人不讓我們做,怕我們做不好。”很明顯,很多父母對孩子替代有餘,鼓勵不足,像這樣發展下去孩子不但會變得越來越懶惰,更受不起任何困難和挫折。

因此,當男孩做不好事情或遇到困難時,父母應該做的是鼓勵,而不是替代。

方法二:讓男孩早點學會獨立自主

十幾年來,每次上學,陳晨父母都要親自將他送到學校。父母對他的要求就是:隻要不違法亂紀,不違背原則就行。

今年,18歲的陳晨考上了離家不遠的一所重點大學。盡管學校就在附近,但在陳晨入學的當天,不但全家總動員,還有舅舅、舅母、叔叔、嬸嬸等十一個親朋浩浩蕩蕩將陳晨送到了學校,在大家的幫助下,陳晨的入學手續很快就辦完了。

陳晨父親曾坦承地對別人說:“我兒子的確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甚至自個人衛生都不會打理。我們家也從來不讓他做。隻要他成績好,不做壞事,在我看來就是好孩子。”

像陳晨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每年學校開學,無論是小學、中學還是大學,那些辦理報名、交費、注冊手續的總是有許多學生家長。對此,教育專家認為,現在學生的獨立能力差,很大程度上和家長的教育有關。雖然有學校試圖采取措施改變這種狀況,但是往往得不到孩子父母的支持。其實,父母應該樹立理智的愛子觀念,不要把已經長大的他們還當成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應該及早讓男孩經曆挫折,學會自理生活。

方法三:父母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一天,一位日本父親帶著5歲的兒子去郊遊,父親在池塘邊釣魚,兒子在一旁玩耍。在離池塘邊不遠處,有一個深坑,好奇的小男孩就下到坑裏去玩耍。但是玩累了之後,他發現坑底離地麵很高,自己似乎上不去了,怎麼辦呢?於是,兒子高聲地衝父親喊著:“爸爸,我上不去了,幫幫我!”父親沒有回應。小家夥知道父親就在離他很近的地方釣魚,但他沒想到父親對他的求助置之不理。於是,他開始變得憤怒,甚至直呼父親的名字,但父親依然沒有回答或幫助他。漸漸地,天色暗了下來,小男孩有點害怕,有些無助的他開始又哭又喊,撕心裂肺的聲音足以令做父親的揪心,但他得到的依然是父親的沉默。此時,夜晚已經來臨,小男孩見無人搭救自己,於是開始想辦法,最終攀著小樹爬了上來。然而當他發現父親還在那裏悠閑地釣魚,小男孩沒有抱怨和憤怒,而是走到父親身邊,自豪地說:“爸爸,我是自己上來的!”

對父母來說,疼愛孩子是應該的,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讓孩子度過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但我們不應該濫用自己的愛,而是要有自己的教育原則和底線,應該理性地、有原則地關愛孩子。有時,該狠心的時候,就要堅持原則地狠心,不能總是怕孩子吃苦、擔心孩子受委屈、憂慮孩子受罪,父母千萬不要以“愛”的名義扼殺孩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