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不可缺少的一課(1 / 3)

當女孩的青春期來臨,她就要經曆有著荷爾蒙循環的周期,這使得女孩以新的方式去麵對世界。第一次經曆月經的女孩可能會覺得驚慌失措,甚至產生羞恥感,這時候,媽媽是女孩最有效的安慰劑。

關於性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你發現你的女兒正在或即將經曆一個青澀的“愛情”時,嚴肅的思想啟蒙式的專題談話並不適合家長,實際上,家長有很多閑聊的機會可以告訴女孩有關性的常識,家長關於性的看法也將深刻地印在女孩的大腦裏。家長與其擔心女孩會因此受到傷害,不如讓女孩了解、珍愛並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以及學會防範傷害的措施。

1、她“戀愛”了

如花的年齡,如夢的歲月,不知何時,女兒已經長大成人,亭亭玉立在父母麵前,讓父母驕傲不已,欣慰不已。但是,青春期的女孩,常常有一顆“悸動的心”,又何嚐能讓父母放心得下?

關於愛情…愛情是神聖的,不分對錯。隻要涉及其中,就必須全心投入。愛情不需要天長地久,隻要曾經有過一段深刻的經曆便足矣,這樣可以留下或甜蜜溫馨或酸澀甘美的回憶陪伴終身。我喜歡上了一個

男孩子,欣賞他的才華,欣賞他的率真,當欣賞漸漸成為習慣,喜愛也就成了習慣。我在意他的一切,但是最近關係鬧得有點僵。我措手不及,心裏很難過,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就是愛了?

這是一個迷茫於“愛情”的女孩子的心聲,她悄悄地把這些情愫寫在信封裏,拿給一向以“朋友”相稱的媽媽看,媽媽回了她一句話:也許,18歲的你對他的感情越發深沉,但請你保持它的純摯,不要將它暴露在空氣底下,那樣會招致細菌的侵噬,塵汙的玷染。

青春期的愛情是不成熟的,但並不是可恥的。它是女孩在這一階段正常發育的表現,家長大可不必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阻止女孩結識異性和談戀愛,更不必將其視為洪水猛獸。畢竟,愛情是女孩必須經曆的環節和步驟,隻是對於不同的女孩,會有時間的早晚而已。然而,青春期的浪漫史很少是延續終生的。因為個性的不穩定和不成熟,年輕的男女很難處理好戀愛中所遇到的問題,而成長所帶來的改變往往是導致感情變化的根本原因。但是讓陷入戀愛中的女孩明白這些道理是一件很困難的事,盡管對於第一次“愛情”的即將來臨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但是她們意念中的“愛情”都是“王子與公主”的愛情,她們滿懷信心,不相信所謂的變故,總以為自己的愛情與眾不同,會改寫曆史。

菁菁是一個農村女孩,由於家庭貧困,初中一畢業便離開校園,開始了打工生活。

16歲的菁菁已經出落得亭亭玉立。她在一家度假村做服務員時,認識了一個叫劉忠的保安。劉忠常常滿嘴甜言蜜語,菁菁經不住誘惑,很快就和他相戀了。菁菁的父母得知後,並沒有反對。可是不久,劉忠就有了新的女朋友。

現實擊碎了菁菁心中的美夢,這個打擊對於年僅16歲的女孩來說打擊實在太大了,她認為劉忠的變心就是因為嫌自己家裏太窮,她不禁為爸爸媽媽給了自己這樣一個家庭憤懣不平。偷偷哭了幾天幾夜,後來她索性辭掉工作,成天坐在家裏發呆,也很少和爸爸媽媽講話。

時間久了,菁菁竟然有些精神失常。然而,禍不單行,不久後,她的媽媽也因為肺癌晚期離她而去,她再也經不起現實的打擊,瘋了。

一天,爸爸剛從建築工地回到家裏,眼前的一幕頓時使他大驚失色:菁菁正用菜刀砍下自己的五根手指頭放進嘴裏吮吸…從此,菁菁就常常在意識混亂時進行自殘,爸爸無奈,隻好將自己的女兒用一條鐵鏈拴在小屋的亂草堆中。

由於沒有成熟的愛情觀,小小年齡的菁菁,一頭栽進了“愛情”的陷阱裏,用精神失常和自殘為父母的不當教育買了單,讓人感到觸目驚心。

青春期女孩開始交男朋友,這件事情總讓家長們感到緊張:會不會耽誤學習?會不會遭遇感情的打擊?更重要的是,她會正確處理與性有關的問題嗎?

聰明的家長從來都不會當麵製止或者羞辱孩子的這種青春期正常行為,而是在適當的時機給予女孩必要的建議。但是麵對為了保衛愛情而警惕心十足的女孩,家長必須學會表達的方式。

關於性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你發現你的女兒正在或即將經曆一個青澀的“愛情”時,嚴肅的思想啟蒙式的專題談話並不適合家長,實際上,家長有很多閑聊的機會可以告訴女孩有關性的常識,家長關於性的看法也將深刻地印在女孩的大腦裏。

女兒最近顯得很苦惱。一次晚飯後,媽媽約上女兒一同出去散步,閑聊期間,媽媽問道:“親愛的,你最近有點不一樣。我可以幫你嗎?”媽媽問這個問題的時候顯得那麼不經意,其實這正是媽媽要和女兒一同散步的“核心問題”,女兒點點頭,於是她把自己在戀愛中的問題和盤托出。取得女孩的同意是第一步,這樣家長才能讓女孩自己從固守的堡壘中走出來。即便如此,家長也不能以為自己有解決所有問題的責任,因為感情是女孩的,她有這個權利,家長的建議終歸隻是個建議,它可以被接受也可以被拒絕,這與家長的權威完全沒有關係。如果家長們迫不及待地追問女孩關於建議的實施情況,女孩就會覺得自己被控製了,她的逆反心理可能會讓家長之前的努力付諸東流。

事實上,對於那些家庭生活幸福的女孩來說,因為享受了父母足夠的關愛,她們是不急於發展戀愛關係的。這些女孩對父母有朋友般的信任,在結識異性和戀愛的過程中,會把父母當做最好的顧問專家。在父母的指引下,她們可以更從容地麵對青春期的迷茫,更懂得愛人與被愛。

2、身體是天賜的

當女孩的青春期來臨,她就要經曆有著荷爾蒙循環的周期,這使得女孩以新的方式去麵對世界。第一次經曆月經的女孩可能會覺得驚慌失措,甚至產生羞恥感,這時候,媽媽是女孩最有效的安慰劑。

關於性的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當你發現你的女兒正在或即將經曆一個青澀的“愛情”時,嚴肅的思想啟蒙式的專題談話並不適合家長,實際上,家長有很多閑聊的機會可以告訴女孩有關性的常識,家長關於性的看法也將深刻地印在女孩的大腦裏。家長與其擔心女孩會因此受到傷害,不如讓女孩了解、珍愛並保護好自己的身體,以及學會防範傷害的措施。

歐陽菲18歲了,正讀高三,交了第一個男朋友。男朋友已經在讀大學,比她大5歲。

在與男友的交往中,歐陽菲感覺到了男友的“渴望”,但是她拿不定主意,要不要突破那道“防線”。

對此,男友表示理解:“她是一個潔身自愛的女孩。我尊重她的想法。”

但是這並沒有打消歐陽菲的不安。“我知道他不能阻止自己有這樣的渴望。我該怎麼辦呢?”

真正讓那些青春期女孩的家長如履薄冰的,恐怕是性的問題。關於性,中國的家長們普遍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對孩子的性教育最早也應該是從青春期開始。事實上,對女孩進行性教育最有效的時期是14歲之前,尤其是5歲之前—要知道,在女孩變成美麗的蝴蝶之前,性的發育

已經悄然開始了。

對於那些被刻意隱瞞真實情況的女孩來說,傷害才是最可能的結果。“18歲以後,當我第一次看到有關性的解釋,我才意識到,小的時候我曾經被鄰居侵犯過。這真讓我憤怒!”

對於女孩來說,生活中有很多比性更美好的事情。特別是青春期女孩,性衝動中好奇、釋放壓力占了很大部分。因此,保持女孩的生活情趣,讓女孩的生活中沒有空白也是很好的方法。如果女孩在心理上已經擺脫了對性的神秘探求,生活又是豐富而多姿多彩的,她是不會有時間關注那些成人話題的。

雖然關於“處女”的討論鋪天蓋地,我們仍然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爭執不休。一個被強奸的女孩就失去貞節了嗎?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然而我們卻有必要理直氣壯、開誠布公地對女孩說,在18歲之前,女孩應該學會“潔身自愛”。我們還有必要告訴女孩性行為的後果,以及在性器官接觸之外的其他釋放性壓力的方式,如轉移注意力、積極參與兩性同在的文體活動等等。“你是上天的禮物。”媽媽可以對女孩說,“我們應該怎樣珍惜這份禮物呢?”家長們應該讓女孩懂得,隻有珍愛自己,包括靈魂和身體,才能享受到完美的性愛。

教育專家說,這個階段,可以讓孩子多參加一些公開活動,比如男孩女孩一起挖坑植樹,在這樣的勞動協作中,男生的強壯會使女生感到羨慕,而女生的羨慕又使男生感到自豪;同樣,女生所表現出來的細致周到,會使男生感到寬慰和讚賞,從而滿足女生的自豪感。這樣一來,可以使雙方都產生了快樂的情緒,無論在強度上還是持久上,都要比“卿卿我我”所獲得的性心理感受寬廣得多,這種快樂的情緒也會使雙方產生的性心理和性衝動得以化解。

總之,在女孩的青春期,她的表現時而成熟,時而幼稚;有時尚能獨立,有時卻又那麼離不開父母。所以,父母可以通過各種方法引導孩子,以一個女兒溫柔而親密的朋友身份,幫助女兒把這種對異性的迷戀轉化成一種上進心。

下篇他們影響了全世界的家庭

這是世界上著名的教育家們畢其一生探尋的真理,本章精心擇取每位專家的一二特色教育,以饗讀者。

在這些看似具有普遍性的真理下,不要忘了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特殊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行動,需要走自己的路。家長們尤其不要忘了自己的影響力。正是家長的影響力,決定了孩子睜眼看世界的眼光。家長們是守候孩子的天使,家長的教育就是給孩子插上一雙隱形的翅膀。

1、盧梭:順應天性自然成長

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果實早熟,它們長得既不豐滿與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就是說,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與老態龍鍾的兒童。

人們隻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該教他成人以後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禁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放在眼裏,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裏也能生活。

或許當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應征不幸落選時,他就更加認定了要減輕人類的不平等,隻有回歸自然,服從自然的法則,脫離社會的約束。

生性愛好自然的盧梭,行為不拘,是兒童天性的庇護者,他認為,人類的最高理想是過自然人的生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成為自然人。所謂自然人,就是自然狀態的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協調發展、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自然人是絕對自由幸福與善良的人。他主張以兒童為本位進行教育,遵循自然原則,因而大力主張給予兒童自由,重視兒童生活的權利,培養真正的自然人。

正如他構思二十載、撰寫三載的不朽之作《愛彌兒》中開宗明義地說:“一切處於自然的創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

他的“自然教育”,就是教育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歸於自然”,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聽任兒童身心的自由發展。從目的上講,教育要以發展人的善良天性為己任,從方法上講,影響人發展的各種因素應以自然因素為中心或相一致,才能獲得成效。而這種自然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

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

幼兒時期,兒童隻關心自己,對社會關係毫不理解,所以應首先教育幼兒做人,接受人性的教育,過社會人的生活。盧梭所憧憬的“自然人”是這樣的:第一,不受傳統(父母等級、身份、職業)的束縛,按其本性發展;第二,不依附於他人,能夠自食其力,具有獨立性;第三,具有社會適應性,能夠承擔社會責任;第四,體腦發達,身心健康,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些特征也許正是中國式父母在教育子女常常忽略的地方。

盧梭一再強調兒童成長過程中所擁有的自由權利,在他看來,如果以成人的偏見加以幹涉,剝奪兒童應有的權利,結果會打亂自然的次序,破壞自然的法則,從根本上毀壞兒童。

他在《彌兒》中寫道:“有人說,自然不過就是習慣罷了。這是什麼意思?不是有一些強製養成的習慣永遠也不能消滅天性嗎?舉例來說,有一些被我們阻礙著不讓垂直生長的植物,它們就具有這樣的習性。自由生長的植物,雖然保持著人們強製他傾斜生長的方向,但是它們的汁液並不因此就改變原來的方向,而且,如果這種植物繼續發育的話,它又會直立生長。人的習性也是如此。隻要人還處在同樣的境地,他就能保持由習慣產生的習性,雖然這些習性對我們來說是最不自然的,但是,隻要情況一有改變,習慣就消失了,天性又回複過來。教育確實隻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不是有一些人忘掉他們所受的教育,另外一些人則保持了他們所受的教育嗎?這種差別從什麼地方產生呢?如果是必須把‘自然’這個名詞隻限用於適合天性的習慣,那麼,我們就可以省得說這一番多餘的話了。”

盧梭不是一個沉溺於單純遐想的思辨學者,而是重視實際、關心教育效果的思想家,他主張家長要教育孩子從小參加勞動,熱愛勞動。盧梭最推崇手工勞動,認為它最自由,最貼近自然狀態,最獨立,不受他人束縛。他希望兒童能夠“像農民那樣勞動,像哲學家那樣思考”。

兒童天生好動,盧梭主張家長們在兒童好動這一天性基礎上發展其好奇心和探究心。在天然好奇心的驅使下,孩子們不斷探究,發現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事物,讓兒童在生活中,從各種活動中進行學習,通過觀察獲得直接經驗,主動地接受知識,注重兒童的興趣,讓兒童愉快地學習。

盧梭深情地呼籲:要愛護兒童,珍視他們短暫的童年時光。他極力反對死記硬背和空洞的文字說教,他說:“我憎恨書籍,它隻教我們談論我們不懂得的事物。”由於兒童的理智還處於睡眠狀態,因此,在兒童根本不喜歡讀書的時候,強迫他去讀書是一點作用都沒有的,這時候,寧願讓孩子一個字都不識,也不能讓他們為了學到一點學問而把其他有用的東西都犧牲了。相反,他要求家長們關心兒童的遊戲,要求允許兒童充分地進行自由活動,而不應強製兒童像服苦役似的不斷讀書。

在盧梭之前,英國大哲學家洛克曾說,兒童就像一塊白板,教育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意願采用任何方式去塑造兒童。而盧梭則打破這種觀念,他說教給兒童的隻是要對兒童有用,而不是看它是否對成人有用,兒童並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存在”。因此,他的一係列自然教育法的主張深深影響了後來的蒙台梭利、杜威等一大批教育家。直到今天,盧梭的教育思想依然產生著巨大的威力,不僅影響了西方的學校教育,而且也影響了全世界家長的教育理念。

“大”家評說

盧梭一生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有許多是傻的,但他認定教育應當根據受教育者的天賦來進行,而研究兒童的要求,就可知兒童天才究竟是怎樣的。這種主張非常中肯。我們現在努力追求教育改進,其要點已被盧梭一語道破。盧梭以後的教育改革家無不注重從這個觀念出發,去進行研究。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2、卡爾·威特:從低智能兒到奇才縱觀有史以來的偉人和天才,他們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點,倘若能給他們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們一定會更偉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寬大、更出色、更聰明、更正直、更博學、更謙虛和更堅強。一言以蔽之,隻要滿懷虔誠的心態,施以更加優良的教育方法,這些人就會成為更加盡善盡美的偉人和天才。

—卡爾·威特

人剛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特別是幼小時候所處的環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則變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隻要教育得法,一般稟賦的孩子也能成為非凡的人。

一切都源於一場“打賭”。

卡爾·威特是德國哈雷近郊的洛赫村的牧師。在兒子小卡爾出生以前,他就堅信埃爾維修的論斷:“即使是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在一個探討教育問題的學會上,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論調:“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天賦而不是教育。”作為會員之一的卡爾·威特當即否定了這一論斷,他與此人唱起了反調:“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是決定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孩子出生後到五六歲時的教育。誠然,孩子的天賦是有差異的,然而這種差異是有限的。所以,不用說生下來就具備非凡稟賦的孩子,就是那些具備一般稟賦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都能成為非凡的人。”話音剛落,就遭到了其他會員的全體攻擊,卡爾·威特說:“你們有十三四個人,我隻有一人,寡不敵眾,我辯不過你們,與其與你們辯論,不如拿出證據來給你們看。隻要上帝賜我一個孩子,而且你們都認為他不是白癡,那我就一定要把他培養成非凡的人。”那些人也表示同意,一場“打賭”就這樣開始了。

不久後,卡爾·威特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孩子,但夭折了。當第二個兒子出生後,卡爾·威特給他取了和自己相同的名字卡爾·威特(為了區分,我們叫他兒子“小卡爾”)。但是小卡爾不是一個稱心的嬰兒,小卡爾的出世,一時間讓卡爾·威特很悲傷:“因為什麼罪孽,上天給我一個這樣的傻孩子?”左鄰右舍的人們勸他不要為此擔憂,可是背地裏卻認為小卡爾是個白癡;教育學會的會員們也都等著卡爾·威特的慘敗:“好,這次看你的本事了!這樣的孩子怎麼教育也不會有出息,一定是白費力氣。”連妻子也對卡爾·威特表示懷疑。卡爾·威特的嶽母是一個善良的天主教徒,也試圖勸他:“威特,既然小卡爾天生不那麼聰明,你也用不著為此而煩心,讓他順其自然地發展吧。千萬不要因為曾在別人麵前誇口就受到困擾。其實那些都不重要,隻要你們家庭幸福就足夠了。”

卡爾·威特並沒有這樣做,他相信耐心、愛心的力量,相信後天教育會改寫大家對小卡爾的看法,他對小卡爾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很快,小卡爾就開始有了非凡的表現:6歲開始學外語;8歲時能自由運用六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等知識,尤其擅長數學;年僅9歲的小卡爾獲得萊比錫大學的入學證明書;10歲時進入哥廷根大學;13歲時出版了《三角術;14歲被破格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時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出版《但丁的誤解》;先後在格拉斯哥大學和哈雷大學講授法學…

卡爾·威特是怎樣讓一個天生低智能的的小卡爾成長成一個如此非凡的奇才呢?

卡爾·威特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他認為,雖然孩子的天賦千差萬別,但是在適當的教育下,稟賦低的孩子所取得的成就完全有可能超過稟賦高卻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就像教育學家裴斯泰洛齊所舉的一個寓言:

有兩匹長得一模一樣的小馬。一匹交由一位貪婪的莊稼人去喂養,在這匹小馬還沒有發育健全時就被用來賺錢,最後這匹小馬變成了無價值的馱馬。另一匹馬命運不同於上述馬的命運,它被交付給一個聰明人,在這個人的精心喂養下,這匹小馬成為一匹日行千裏的寶馬。

卡爾·威特多次引用裴斯泰洛齊的話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比如“人剛生下來時都一樣,僅僅由於環境,特別是幼小時候所處的環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則變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隻要教育得法,一般稟賦的孩子也能成為非凡的人。”

另外,卡爾·威特認為對孩子的教育不能采取“拔苗助長”的催逼方式。在小卡爾出生的第三天,格拉彼茨牧師就向他建議:“既然孩子現在不太聰明,唯有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的後天培養上。我的意思是從現在起,您和您的妻子包括您的兒子,都要準備做出某種犧牲。既然孩子不聰明,那麼你就應該充分利用後來的教育改變他,應該讓他受到比其他孩子更嚴格的訓練,甚至是殘酷的訓練。”

卡爾·威特立即否決了這一建議,因為他認為這樣做不可能使孩子健康成長,而且還有可能讓孩子遺失一個應有的美好童年,任何催逼和急功近利的做法隻能帶來一種結果,那就是毀了孩子。曆史上不乏有這樣的例子,英國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童年時期就是在父親的催逼下,不允許有假期,不給他任何自由,事無巨細地過問他,結果導致小穆勒在青年時期經常精神抑鬱,終生抱怨。

孩子是世界的生客,他認識世界首先是從自己的五官開始。因此,在小卡爾出生不久,卡爾·威特就多方訓練他的五官,比如,常在他眼前晃動手指,讓兒子捕捉,一旦捉到手指,就告訴兒子這是手指,從中鍛煉小卡爾的視覺和聽覺;卡爾·威特還經常拿些小東西給小卡爾看、摸,以訓練兒子的觸覺等等。

在卡爾·威特看來,人如同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雛形。幼兒時期就好比製造瓷器的黏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形成什麼樣的雛形。此外,兒童的發展遵循著潛能的遞減法則,這種潛在能力孕育著天才,因此人人都有成為天才的可能性。但要讓這種潛能達到理想狀態,充分地發揮出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一棵有望長成30米的樹,在惡劣的環境中隻能長到6到9米,一般環境中長到12到15米,如果在好的環境下,再加上精心的培育,就有望長到20到30米了。因此,在卡爾·威特看來,教育的理想就是讓兒童的潛在能力達到十成發揮,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要及早挖掘、引導孩子自由地發揮這種潛能,而且教育開始得越早,兒童的能力實現就越理想,效果越顯著。

從小卡爾出生的那天起,卡爾·威特就開始了克服潛能遞減法則。小卡爾剛出生那天,卡爾·威特悲傷過後,就對妻子說:“雖然我們現在無法改變這個不幸的事實,但我能將他現在的潛能發揮到極點。盡管小卡爾沒有別的孩子聰明,但總有一天他會超過其他的孩子。因為即使是天生聰明的孩子,在出生時有很好的起點,但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培養也不能充分發揮其潛能,那麼他終究不能成材。我們的小卡爾雖然現在起點很低,但如果得到了合理的教育,他的潛能一定會充分發揮出來,最終會超過其他的孩子,超過所有人,他一定會成為德國最優秀的人才。”

事實上,兒童從出生到3歲之前,其“模式識別”能力特別強,在這段時期:一要反複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等奠定智力的大腦活動基本模式;二是輸入人生的基本準則和態度,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

根據兒童潛能遞減法則,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是有某種智力開發最佳時期的。對兒童早期智力開發的關鍵,就是抓住最佳時期。這個最佳時期非常關鍵,它將對人一生的智力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大”家評說

為什麼諸多神童同時集中於哈佛大學,世上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偶然現象,這全是受益於《卡爾·威特的教育》的結果。他是一個鄉村牧師、一個了不起的學者、一個非常富於創見的人,而且還是一個意誌非常堅強、從不把別人的說長道短放在心上、隻是實現自己計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