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把世界看成一種關係,她們傾向於關係式的生活方式。女孩的優勢也將圍繞關係展開—她們天生喜歡語言、社交和人際交流,這促使她們去發展與之有關的技能。女孩的交流傾向受到語言能力的有力支持,因為大腦左半球神經末梢的發育早於男孩,她們很早就學會說話、書寫、造句,有良好的語言推理能力…
1、鼓勵女兒與人交往
山島先生的班上有個7歲的女孩子,名叫櫻子,性格很內向,不愛說話,也不喜歡和同學一起玩,整天無精打采。
山島先生發現後,和她聊天兒,問她:“你不喜歡和同學們一起玩,能告訴老師是為什麼嗎?”櫻子沒有回答老師的問話。
山島先生接著問:“怎麼,你不喜歡和同學玩?可是同學們都很喜歡你啊!”
“真的嗎?”櫻子馬上問道,兩眼發光。
山島先生使勁點點頭,說,“當然了,慶子他們昨天還跟我說,都想和你成為好朋友,但又害怕你不理他們,他們真的挺喜歡你的。”
櫻子難為情地說:“我真不知道他們是怎麼想的,我以為大家都不喜歡和我玩,因為我爸爸常常對我說我不聽話,沒人會喜歡我這樣的孩子。”
山島先生這才恍然大悟,於是對櫻子說:“我不理解你的爸爸,但是我對你是了解的,我一直認為你是個好孩子,大家都很喜歡你。”
談話之後第二天,櫻子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像換了個人似的,主動和同學打招呼,主動和大家一起玩,變得非常活躍,並且在山島先生的鼓勵下,櫻子竟然都敢在同學麵前獨唱了。
沒有朋友的女孩子,就像沒有葉片的花瓣,縱然有著嬌嫩的顏色和甜美的芳香,也顯得孤單落寞,容易凋零。
我不願做太陽/也不願做月亮/做太陽太寂寞/做月亮太孤單/我要做星星/因為星星有無數的朋友/將黑夜點綴得更加美麗、漂亮。
對於注重“關係”的女孩子們,把情感的滿足和人際關係的質量作為自我意識的標杆,友誼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營養液,一旦失去了友誼和溝通,就像生長在熱帶雨林的植物被放逐到沙漠中一樣,女孩的很多負麵情緒都會因得不到感情的滿足而展現出來,比如自我懷疑、抑鬱、消極、懦弱…
美國著名教育家唐·艾裏姆和珍妮·艾裏姆夫婦把女孩的成長形象地比喻成“編製一幅既大又複雜的掛毯”,他們認為“女性人格就是在這樣的關係和聯絡中得到自我確定的,隨著與他人關係網的擴大,在不斷的複雜關係中發展自我”。
尼尼的爸爸是旅居美國的華僑,在她7歲的時候,爸爸把她送到美國當地的小學讀書。因為整個學校隻有尼尼一個中國人,所以她在學校沒有朋友。就連她的同桌麥克爾也不願意理她,還經常欺負她。
尼尼把這些情況告訴了爸爸,爸爸問她:“麥克爾為什麼不願意理你呢?”
“我聽到他和其他美國同學說,中國人都很笨,所以不要理中國人。”尼尼告訴爸爸。
“那你就好好讀書,每門功課都要比他們好,讓老師也說你好,他們
就不會不理你了。”爸爸說道。
尼尼聽了爸爸的話,非常用心地學習,成績進步很快,這讓那些美國孩子都很吃驚。漸漸地,他們都不說尼尼笨了。
可是,麥克爾還是經常欺負尼尼,有一次竟然擰她的小辮子。尼尼很難過,告訴了爸爸。
“麥克爾是個怎樣的孩子?你能和爸爸說說嗎?”爸爸問尼尼。
“他學習不用功,經常在學校裏搗亂,上課也不好好聽講,老師讓他回答問題,他什麼都不會。”尼尼說道。
“噢,那你想過在學習中幫助麥克爾嗎?”爸爸問。
“我為什麼要幫他,他總是欺負我!”尼尼委屈而不解地說。
“要想不讓他再欺負你,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變成你的朋友,你覺得呢?”
尼尼想了一會,對爸爸說:“我知道該怎麼辦了。”
“好,相信你們會成為好朋友的!”爸爸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