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不可缺少的一課(2 / 3)

—日本心理學家、教育家木村久—

3、赫伯特·斯賓塞:家長科學孩子快樂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有支配權,但每個父母和老師都應該慎用這種權力,不應該成為嚇唬孩子的稻草人,使孩子總是在恐懼中戰栗。這就像你不可能在一張抖動的紙張上畫下什麼美觀的圖案一樣,你也不可能在一個顫抖的心靈中留下什麼有用的知識。

痛苦的功課使人感到知識討厭,而愉快的功課會使知識吸引人。那些在恐嚇和懲罰中得到知識的人們,日後很可能不繼續鑽研;而那些以愉快防止獲得知識的人,不僅是因為知識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許多快樂和成功的體驗將促使他們終身進行自我教育。

斯賓塞在他的《教育論》中,針對當時英國父母不學習教育子女的科學知識的情況,嚴肅而尖銳地批評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怪事,強烈呼籲對家長進行專門教育:“如果一個商人毫無算術和薄記的知識就開始經商,我們會說那是瞎幹,而且他要得到慘痛的後果。或者一個人如果沒有學過解剖學,就開始進行外科手術,我們也會對他的膽大包天感到驚訝,而可憐他的病人。可是,一般父母從未考慮過那些在身體、道德、智慧方麵應該指導他們的原則,就開始從事教養兒童這個艱巨的任務,但卻沒有引起他們的驚訝,也沒有引起對受害者的憐憫。”

“對家長進行專門的教育”是一個世紀以前這個歐洲富有智慧的哲人給後人的忠告。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當大多數家庭在抱怨教育孩子的苦惱時,斯賓塞卻興致勃勃、快樂地在家“種金子”。

夏天的時候,斯賓塞給兒子買了一架腳踏風琴,希望對他開始進行音樂教育。他告訴兒子:“這是一架有魔力的風琴,隻要你不斷用腳踩踏板,同時用手按上麵的黑白琴鍵,它就會唱歌,如果你懂得了由7個數字組成的魔法,它就會唱出美妙的歌來。”這話果然很快就起到了作用,小斯賓塞迫不及待地坐了上去,按出各種高低不同的音律,看起來,小家夥快樂得不得了。

可是,家裏的仆人卻把小斯賓塞的音樂學習興趣一掃而光,“他可能在音樂上一點天賦都沒有,一支簡單的曲子,學了100遍還不會…”小斯賓塞懊惱極了,心理倍受打擊,再也不喜歡風琴了。

斯賓塞嚴厲地指責了仆人:“不要因為不恰當的方法扼殺孩子的天賦。如果彈風琴變成了一件緊張而痛苦的事情,那麼音樂是學不好的。”

斯賓塞鼓勵兒子:“親愛的,我特別喜歡你彈的那首小曲子,叫什麼來著?”孩子眼睛一亮,說出了自己最喜歡彈的曲目。於是,他輕鬆愉快地彈了起來,聽起來很流暢,節奏和旋律都把握得很好。

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中學習任何東西都很容易,相反,如果孩子處於情緒低落、精神緊張的狀態下,他的信心會減弱,那麼,家長的教育也不會有多大的成效。“在一個家庭中,如果沒有孩子的笑聲和學習的聲音,這個家庭是沒有希望了。”

斯賓塞告誡家長:“教育應該是快樂的,但一個孩子處於不快樂的情緒中時,他的智力和潛能就會大大降低。嗬斥和指責不會帶來好的結果。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因此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也應該是快樂的。就像一份細小的蘆葦管,你從這一頭輸進去的如果是苦澀的汁水,在另一端流出來的也絕不會是甘甜的蜜汁。”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在快樂中教育自己的孩子,從而成為一個快樂的教育者呢?斯賓塞提出了如下的觀點:

(1)不要在自己情緒很糟的時候教育孩子,這時很容易把這種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

(2)不要在孩子情緒低落時或剛剛哭鬧之後開始教育,這樣往往不會收到好的效果。

(3)在家庭教育中努力去營造快樂的氣氛,讓孩子有成就感和幸福感。

(4)做一個快樂、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看待孩子,要更多地看到他的優點,鼓勵並發揚這些優點。

許多父母很盡心地教育孩子,卻收效甚微,以至於漸漸對孩子的教育失去信心。其實,教育孩子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收益也是長期而緩慢的,家長們無須對此失落,最好的辦法是耐心地等待,把教育變成漸進的、快樂的事情,讓快樂來引導孩子的發展。

興趣是孩子學習和求知最好的導師。許多父母雖然對孩子有強烈的教育和培養的欲望,但常常會指責孩子的一些“沒有用”的興趣。父母們會按照社會或學校既定的模式去設計孩子的未來,並企圖把孩子的興趣與這些模式聯係起來,而且要把“有用的”興趣保留,把“沒用的”興趣無情地從孩子的生活中刪除。其實,對於孩子的心智發展來說,很難用“有用”或“沒用”來衡量他們的興趣。明智的父母總能利用這些興趣把孩子引向各類知識和技能的殿堂。

家長如何正確利用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興趣愛好,從而更好地開啟和培養孩子的智力呢?斯賓塞支了一下幾招:

(1)當孩子對某件事物表現出興趣時,不簡單地因自己認為“沒用”而指責和否定他。

(2)利用這種興趣可能給他帶來的快樂和專注,從而獲得與這一興趣相關的知識,因此要鼓勵他。

(3)誘導孩子通過自己查閱和請教別人的方式來獲得知識。

(4)盡量不使用“任務”“作業”這類詞,用有趣的開頭取而代之。沒有什麼比興趣更能調動孩子的求知欲,更能讓孩子忍受吃苦受累了。

斯賓塞認為,讓孩子死讀書是對孩子最殘酷的教育方法。“長期的教育誤區,就是把教育僅僅看成是在嚴肅教室中進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視了對孩子來說更有意義的自然教育和自主教育。”孩子知識的得來是經過他自己驗證獲得的,這要比讀十本生澀的書來得更快,而且有利於孩子獨立思考和操作動手能力的發展。在人類的知識技能學習中,一種是繼承,一種是發現和描述,孩子從小就具有這樣的天賦,所以,家長一定要用恰當的方法來發展這種天賦。

有些家長會迷惑,孩子的興趣五花八門,但是很多興趣看起來並沒有發展的前途,也與他今後麵對社會沒有太大的關係;有些家長會說,我家孩子的興趣變化多端,今天喜歡這個,明天就把興趣轉移到別的東西上了,怎麼能夠完全由著他的興趣發展呢?更有甚者,孩子所表現出來的興趣恰恰與父母的期望完全相反,父母怎麼可能違心地去滿足他的孩子呢?在這個時候,斯賓塞就要求家長,對孩子的發展要抱著快樂教育的原則和寬鬆的態度,讓孩子追尋自己的興趣,並在這個基礎上引導孩子其他方麵的發展。

斯賓塞的科學教育和快樂教育思想因為揭示了教育的規律和兒童心智發展的規律,使無數的孩子和家庭受益。而在經過歲月和時光的打磨後,斯賓塞的教育思想就像一塊寶石,更加光彩奪目,正因如此,許多科學家和教育學家們把斯賓塞尊稱為“人類曆史上的第二個牛頓”、“現代的亞裏士多德”、“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鋒”,認為“他的教育思想值得每一位家長和老師聆聽”。

“大”家評說

對於如何訓練孩子,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是繼盧梭《愛彌兒》之後最有用的、最深刻的教育著作。

—法國教育家龔貝雷4、蒙台梭利:注重兒童成長的敏感期—

我們不能把兒童視為嬌弱的動物,而應賦予兒童一種巨大的創造能力,然而這種能力非常脆弱,需要正確的愛和保護。我們要促成兒童能力的形成,而不再是兒童本身,更不是兒童的弱點。

兒童在他的敏感期內,學會自我調節和掌握某些東西,這就像從內部射出來的一束光,或者就像電池一樣提供能量。正是這種敏感性,使兒童以一種極其強烈的程度接觸到外部世界。此時,這種敏感性使兒童輕鬆地學會了每一樣事物;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每一份成就都表明他們力量的增強。

從遙遠的古代到今天,教育一直是懲罰的代名詞。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兒童隸屬於成人。成人總是變著法子來懲罰兒童,甚至教師和家長聯合起來懲罰,在他們眼裏,不聯合起來就沒有效果。

針對這種現象,蒙台梭利嚴厲指出。她認為,06歲是最重要的人生階段,兒童具有一種依靠自己而且能夠吸收的心理,因此,成人的工作不是教,而是幫助其心理的形成。

她呼籲家長們要慎用懲罰,要將孩子培育成為一個獨立、自由、富有愛心的有用之人,而批判那些靠獎勵和懲罰訓練出來的孩子,不是從自己的行動中,而是從家長準備好的材料中進行學習的。最終導致的結果是,這種人不能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學習,隻能通過別人提供的信息來學習,他們不會自發地學習,隻會在有獎勵措施的前提下才肯學習。

從這一點出發,蒙台梭利更進一步提出,兒童的心理發展存在一個敏感期。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幼兒對某一特定的事物或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能快速、有效地認識這一事物和掌握活動的規則,這就是教育的最佳時期,而過了這一時期,這種狀態將會消失並且不再出現。

兒童心理的發展不是偶然發生的,也不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而是由短暫的敏感性所導致。兒童在他的敏感期內,學會自我調節和掌握某些東西,這就像從內部射出來的一束光,或者就像電池一樣提供能量。正是這種敏感性,使兒童以一種極其強烈的程度接觸到外部世界。此時,這種敏感性使兒童輕鬆地學會了每一樣事物;對一切都充滿了活力和激情,每一份成就都表明他們力量的增強。兒童內心有一種特殊的活力,

它能使兒童以驚人的方式自然地征服對象。不同的心理現象敏感期出現的時期不同,因此教育者要關注兒童心理發展的敏感期,為兒童提供敏感期活動的環境和教育,否則,兒童一旦在他的敏感期內遇到障礙而不能工作,他的心理就會紊亂,甚至變得乖戾。所以在這一時期,家長要及時正確地引導、鼓勵和幫助,促進兒童敏感期能力最大限度的發展。

那麼,蒙台梭利對兒童敏感期的教育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麵呢?

感官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從出生到6歲,其中在2歲到2歲半時達到高峰。兒童從出生起,就會借助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感官來熟悉環境、了解環境。

兒童在兩歲時,對細微的物體,如成人注意不到的小昆蟲、一幅畫背景上的小東西發生興趣並給以很大的關注,這種對細節的關心不僅使兒童有選擇地注意周圍的環境變化,而且引發了兒童的有關活動,從而使兒童的感官更加敏銳。

3歲前,兒童透過潛意識吸收周圍事物;3—6歲則能透過感官分析,具體地判斷環境裏的事物。兒童在敏感期內可以毫不費力地學習幾何形體,辨別顏色、方向、聲音的高低以及字母的形體。針對兒童的這些特性,蒙台梭利設計了許多感官教具,如聽覺筒、觸覺板等,使兒童的感官更加敏銳,從而引導孩子自己產生智能。

蒙台梭利告訴家長,可以在家中準備多樣的感官器材,或在生活中隨機引導兒童引用五官來感受周圍的事物。尤其是當兒童充滿探索欲時,隻要不具有危險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時,應盡可能滿足孩子的需求。

語言敏感期蒙台梭利認為,兒童語言的敏感期是在出生後2個月開始到8歲,當嬰兒開始注視大人說話的嘴形,並牙牙學語的時候,就開始他的語言敏感期了。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兒童先是對人的聲音感興趣,在感受聲音的基礎上,對詞和語言的複雜結構產生興趣,然後有意識地吸收。

語言的學習與掌握是心理發展中最艱難、最複雜的工作,然而,處於敏感期的兒童能夠比成人更加巧妙地完成這個艱巨的語言學習工作。

正因為幼兒具有自然所賦予的語言敏感力,所以,當你發現你的寶寶在兩歲左右了還不開口說話,就應該帶著寶寶到醫院檢查是否有先天障礙了。

運動敏感期從出生到4歲,兒童喜歡活動而且動作逐漸完美,這為以後的智力發展奠定了基礎。開始時,兒童喜歡爬,然後是行走,到後來喜歡經常抓握東西,兩歲的兒童已經會穩穩地走路了,往往這時候也是最活潑好動的時候,到了4歲左右,小寶寶竟然喜歡閉著眼睛靠手觸摸來辨認事物,並用手和身體做各種較為複雜的動作。

在這一時期,家長應充分讓孩子運動,使其肢體動作正確、熟練,並幫助左、右腦均衡發展。除了大肌肉的訓練外,蒙台梭利更強調小肌肉的練習,也就是像手眼協調的細微動作教育,因為這不僅能養成兒童良好的動作習慣,也能幫助他智力的發展。如果在這一時期缺乏運動,就會使兒童對運動缺乏自信,動作缺乏協調性。

書寫和閱讀敏感期蒙台梭利認為,兒童書寫的最佳年齡在3歲半到4歲半之間,這一時期,兒童開始對幾何圖形、立體圖形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並且出現“書寫爆發”現象,尤其喜歡寫和畫,不久兒童便對計數、大小比較等感興趣。在閱讀中,文字的形狀及不同文字所具有的不同音調很感興趣,書寫和閱讀能力是同步進行的。

在這一時期,父母可為孩子選擇多種讀物,布置一個書香的居家環境,這樣有利於使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工作敏感期在蒙台梭利“字典”裏,“工作”一詞的頻率出現甚高。她認為兒童的工作是一種“無意識的工作”,泛指一種手腦結合、身心協調的作業。蒙台梭利研究發現,兒童在3歲到7歲之間,仿佛就是一個“工作狂”,以令人驚訝的熱情投入工作。在這一時期,兒童很喜歡操作教具,他們喜歡“工作”甚於遊戲,從這些教具中獲得滿足和樂趣。

在蒙台梭利教育中,她不僅把工作敏感期看成是兒童的一個獨立敏感期,而且更認為工作是兒童得到各種發展的基礎。

文化敏感期幼兒對文化的興趣從3歲伊始,到了6—8歲則出現想探究事物的強烈欲望,因此,蒙台梭利認為,這一時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塊肥沃的田地,準備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種”。家長可在此時提供豐富的文化信息,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延至關懷世界的大胸懷。

“大”家評說

蒙台梭利是20世紀贏得世界承認的最偉大的、具有科學性和進步性的教育家之一。當代討論學前教育的問題,如果沒有論及蒙台梭利體係,便不能算完全。

—美國著名幼兒教育家舍利·摩爾和薩利·基爾默—

5、斯特娜:育兒,從母親開始

理想的母親應該永遠鎮定,永遠和善,永遠富有愛心地對待孩子,永遠知道管教孩子的恰當方法,永遠願意花時間陪孩子共同成長,永遠對孩子抱著必勝的信念,永遠願意與孩子一道討論問題。

隻有好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好的孩子,因此,每個對子女抱有希望的母親自己首先要做個合格的母親。

—斯特娜

正如斯賓塞說的那句話一樣:“所有的人都應當是教育者,至少所有的母親應當是教育者。教育不應在學校由教師開始,而應在家裏由母親開始。”其效果在斯特娜夫人身上得到了驗證。

和所有母親一樣,斯特娜麵對過既要教育孩子又要照顧丈夫的雙重挑戰,她說:“婦女不生孩子就不能體會到生活的幸福。但要記住,做母親必然會遇到困難。因此,沒有決心戰勝這些困難的婦女,最好不要生孩子。母親在埋頭於教育孩子的同時,還要照顧丈夫。對丈夫照顧不好,丈夫會另有新歡,從而破壞家庭。所以,母親的工作並不輕鬆。”

因抱定“偉大始於家庭”的堅定觀念和科學的教育方法,斯特娜培養了非凡的女兒維妮夫雷特:3歲時能寫詩歌和散文;4歲時能用世界語寫劇本;5歲時便開始發表作品,寫了許多詩歌和散文,在神話、曆史和文學方麵達到初中畢業水平,同時能夠熟練使用八國語言。

斯特娜認為,隻有好的母親才能教育出好的孩子,因此,每個對子女抱有較大希望的母親,首先自己要做個合格的母親。她在閱讀偉人的傳記或回憶錄時,時常感慨,為什麼有那麼多偉人的孩子長大後成為不孝之子呢?按照遺傳法則“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按理說偉人的孩子長大後也應該成為偉人,為什麼事與願違呢?斯特娜總結出,有些偉人的孩子之所以成為不孝之子,是因為偉人在自己的事業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過多,放鬆和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因此,斯特娜不主張做父母的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給別人來教育,無論自己再忙,父母,尤其是母親,一定要親自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我們會注意到這樣的現象,雖然現在父母為孩子創造了很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但很多孩子依然不覺得幸福。斯特娜說,做一個快樂幸福的人有許多條件,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懂得追求生活中的快樂,敢於追求生活中的幸福。有人會追問,難道還有人不懂得或不敢追求幸福嗎?其實,在生活中沒有幾個人能真正回答這個問題,尤其在這個充滿競爭和壓力的社會中,很多人喪失了這種原本追求幸福快樂的能力。

他們為生活為工作疲於拚命,早已忘記了生活的原本意義,感覺不到任何激情和樂趣。當一個人對生活失去興趣時,他的生命就會變得脆弱甚至枯燥,如果一個兒童有這樣的狀態,絕對是一件殘忍的事情。

斯特娜認為,一個被剝奪了爛漫天性的孩子,他的個性發展就會受到束縛,一個完全失去童趣的孩子,是一個乏味、抑鬱的人,無論他在將來的事業中取得多大的成就,都難以得到真正的幸福。

在對女兒的教育中,科學方法貫穿了斯特娜夫人“育兒經”的整個過程。

斯特娜曾經被懷疑是一個“狠心”的母親。有一次,女兒給加拿大諾次庫斯大學的某位教授講授世界語入門,另一位保守的大學教授對斯特娜說:“太太,你這樣做不對呀!請原諒,小姑娘這樣活不長久的啊!”斯特娜問他:“我女兒體弱嗎?”教授說:“不,但表麵並不可靠。然而,小孩子這樣用腦子絕不能長壽的。”斯特娜笑著說:“是這樣嗎?”一會兒,女兒出去運動了,斯特娜對那位教授說:“我女兒改吃藥了,請您看看!”便把教授帶到運動場對他說:“我女兒的藥就是運動。”教授看到她女兒在投球、跑跳都不亞於同她一起玩但比她大兩歲的男孩,頗為震驚。

在斯特娜認為,一個女人將要在未來成為母親的身份,為了能夠很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從少女時代就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和精神狀況,為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奠定基礎,同時,還應該加強學習,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修養。一個母親具有的健康體魄、道德修養和教育孩子方麵的常識,要比數學、天文學等具體知識重要得多。

在女兒維妮夫雷特出生之前,斯特娜就開始時刻思索著教育寶寶的問題:如何才能使即將出生的小寶寶富有愛心和正義感,樂善好施?斯特娜從改善自己入手來對嬰兒進行胎教,閱讀好的書籍、思考美好的事物、聆聽悅耳的音樂、保持一份樂觀的心態,不僅如此,她還經常外出散步,與大自然對話,沉浸在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之中不亦樂乎。

同時,她還把未來孩子將要居住的屋子布置得美觀舒適。這樣做,一是可以使母親自己生活在舒服、清新的氛圍中;二是可以使孩子一出生就可以看到世界最好的一麵,而且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她的審美情趣。斯特娜給孩子選擇的房間是家裏最好的,麵向正南,空氣流暢,陽光充足。

“所有的人都應當是教育者,至少所有的母親應該是教育者。對嬰兒的教育不應在學校進行,而應由母親來親自教育。即使孩子稍大點進入學校後,母親也要主動和教師聯係,爭取同教師友好合作,共同教育孩子。”斯特娜如是說。

理想的母親應該永遠鎮定,永遠和善,永遠富有愛心地對待孩子,永遠知道管教孩子的恰當方法,永遠願意花時間陪孩子共同成長,永遠對孩子抱著必勝的信念,永遠願意與孩子一道討論問題。

但是做母親的應該清楚一點,即使你做了孩子的母親,你並不是就已經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完美母親,對於如何教育孩子,永遠也沒有固定的、現成的、足夠多的知識和技巧供我們使用,因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時不時遇到意想不到的問題,在不同的孩子身上會發生不同的奇怪問題。這時,就要求母親在不斷的探索與自我矯正中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

當然,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這就要求母親耐心地去體驗,在教育孩子的實踐中不斷摸索。要成為一個合格的母親,不僅要積累育兒方麵的知識,學習心理生理知識,更重要的是將學來的知識巧妙地、創造性地運用到對孩子的教育上。

“大”家評說

作為母親的斯特娜夫人展現給我們的這一套陌生的經驗,真正揭示了“教育”的本義。反過來說,這些經驗其實與潮流和時尚無關,它隻不過是激活了那些被我們的強硬的教育話語、板滯的精神邏輯、巨大的心理定勢與文明習慣所早已遺忘掉了的人性理想。發生在斯特娜夫人和女兒之間的故事,構成了一個現代教育史上極具示範意義的價值模型,這一模型對早期兒童教育中如何規劃成長的意識形態發生了深刻質疑。她的“偉大始於家庭”的教育觀念已經深入到美國的千家萬戶,並使越來越多的美國家庭從中受益。

—《斯特娜夫人自然教子書》代序6、夏洛特·梅森:大自然是孩子的良師益友在大自然中玩耍,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審美情趣,孕育一顆純潔的心靈。大自然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教科書,父母可以讓孩子們觀察動物和植物,識別東西方向,講給他們關於地圖的知識,說明太陽和地球的關係,揭示雲、雨、雪和冰雹的奧秘,介紹邊界、平麵圖、指南針的概念,等等。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在戶外做遊戲、跳舞唱歌、跳繩、打羽毛球、攀援、遊泳等。

讓他們麵對麵地去接觸事物,他理解事物的速度會比你快20倍;對事物的真實理解躍入他的頭腦,就像鐵屑奔向磁體一樣快。

在大自然的沐浴下,可以培養孩子的審美情趣,可以孕育一顆純潔的心靈。

梅森告訴家長,孩子們在自然中、實踐中學得更快、更有效、更紮實。大自然就像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教科書,父母可以讓孩子們觀察動物和植物,識別東西方向,講給他們關於地圖的知識,說明太陽和地球的關係,揭示雲、雨、雪和冰雹的奧秘,介紹邊界、平麵圖、指南針的概念,等等。父母還可以帶孩子在戶外做遊戲、跳舞唱歌、跳繩、打羽毛球、攀援、遊泳等。

現在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很多信息和知識都是從語言媒介中獲得的,因此,一些家長會讓孩子海量讀書看報,卻發現他很遲鈍,想象能力很差,通常,隻有一些常用的詞彙能使他聯想起明確的意思,其他的對他好像是外語,更別說創意了。但是,一旦讓他們麵對麵地去接觸事物,他理解事物的速度會比你快20倍;對事物的真實理解躍入他的頭腦,就像鐵屑奔向磁體一樣快。

對於兒童來說,可以較早地培養孩子熱愛自然的情感,這會使孩子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充滿純粹的興趣、專注的追求精神,並且會成為一個幽默感十足的魅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