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你聽出了他的不足,可真幫了他的大忙!”
就這樣,這個小女孩變得特別會傾聽他人了。
做父母的要善於發現孩子用心傾聽的那一瞬間,並及時對她進行表揚。這樣,得到表揚的小女孩在下次就會做得更好,久而久之,善於傾聽便成了女孩身上的優點。
3、放手,讓她自己化解
女孩逐漸長大了,從小小的家庭“關係”中走進了學校集體“關係”中,從此跟她發生關係的網絡越來越大了,煩惱和矛盾隨之也就增多了,
與其他孩子難免會發生摩擦、不愉快,看,這就開始了:
淼淼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她每天回來都委屈地向爸爸媽媽哭訴,在學校裏,她被某某小朋友打了。看著嬌弱的女兒哭得如此傷心,媽媽非常心疼,於是就告訴她:“別人打你,你就打他。”淼淼認真地點了點頭。
之後,爸爸媽媽再也沒有聽到淼淼說在學校受欺負的事了。可是在一次家長會上,老師和家長都告訴淼淼的媽媽,淼淼總打別人,小朋友沒人打她,她也動手,如果哪個小朋友敢不小心碰了她,她更是不放過。
媽媽聽了,一下子為難起來,本來是防止孩子受欺負,沒想到卻使孩子變成了欺負別人的孩子了。
當孩子之間產生了矛盾時,他們出於本能會尋求父母或老師的幫助。對於孩子之間的矛盾,通常父母都采取比較極端的方法,要麼護著自己的孩子,要麼讓孩子謙讓。對此,有關育兒專家指出,父母應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自己處理這些矛盾,這樣做比直接介入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處。
4歲的琪琪正津津有味地玩著幾輛玩具汽車,在旁看了半天的鄰居小朋友君君忍不住拿起其中一輛也玩了起來。琪琪馬上想搶回來:“這是我的玩具,不給你玩!”軍軍也不示弱,堅持不給。
通常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會采用沒收玩具的方法,也許能很快製止孩子們的爭吵,但或許孩子以後還會因為其他原因,或者其他事情再次爭吵起來。不妨讓孩子們坐在一起,讓他們各自說說為何要爭吵,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讓孩子能夠彼此傾聽對方的想法。父母可以用一些有幫助性的問題來引導孩子解決當下的問題,例如,“琪琪你能不能和君君一起想一個不要吵架也能玩得開心的辦法呢?”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互相商量,取得想法的一致。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夠讓孩子懂得,以後再碰到類似事件該如何解決。
星期天,5歲的天天和小夥伴們在草地上一起踢球,媽媽在一旁和鄰居聊天。突然,天天叫喊著跑到媽媽麵前:“青青剛剛踢了我一腳!”這
時,青青也跑上前來:“是他先罵我的!”媽媽為了平息孩子們的爭執,對天天承諾:如果你能和小朋友一起好好玩,我就給你買你最喜歡的玩具。如果這樣做,永遠達不到幫助孩子成長的效果,甚至會讓孩子產生“就算是表現不好,也能得到好處”的錯覺。
因此,當孩子間起了紛爭,家長首先要讓孩子說清發生爭執的原委。一旦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幫助孩子們認識他們之間發生矛盾的原因,尤其是他們各自存在的問題。可以告訴孩子,罵人和踢人都是不友好的表現,不能因為別人先做錯了,自己就可以做不好的事情。然後在孩子們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後,讓他們學會向對方認錯、道歉。
遊戲場裏,3歲的丹丹見茵茵小姐姐在秋千上玩得不亦樂乎,她也想玩,但茵茵就是不肯下來。沒辦法,丹丹隻得到媽媽那兒求助,希望媽媽叫茵茵下來,讓自己也能玩一會兒。
孩子之所以喜歡找成人解決問題,主要是他們害怕與其他小朋友打交道。其實,孩子在很多時候要比成人想象中更懂道理,隻要父母告訴他們:“玩具要和大家分享。”或者讓受委屈的孩子直接對小朋友提出“我們應該怎麼做”的建議,這樣會讓她更自信。下一次,她也就有了勇氣自己去處理和小朋友之間的矛盾了。